川剧流派包括5种声腔和四条河道。重庆是“下川东河道”的中心。清代道光年间的燕春班是重庆最早的川剧班社,龙庆班和桂华班在光绪年间十分活跃。清代宣统年间,在市区菜园坝举办赛宝会时开设的荟芳茶园是重庆第一个川剧营业性演出场所。
辛亥革命后,三泰班、富成班、庆华班和新民社等川剧班社活跃在重庆城乡。重庆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陪都,全国各类艺术齐聚山城,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在剧本、表演、音乐和舞美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培养了三三剧社一批川剧专业人才。以刘怀叙为代表的剧作者创作新编时装川剧,以傅三乾、九根毛、曹俊臣、彭天喜、魏香庭等为代表的强大演员阵容,排演了宣传抗日、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全国戏曲曲艺改进会重庆分会、重庆市戏曲工作委员会相继成立。这两个组织的川剧工作者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整理了1300多个川剧传统剧目资料,创作、改编了一批古代和现代题材剧目,移植了兄弟剧种的优秀剧目,出版了一批传统川剧剧本。
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了以市川剧院为骨干,每县都有专业川剧团的繁荣景象,长江剧场、重庆剧场、胜利剧场、实验剧场等作为演出场所,拥有了众多的观众,形成了以姜尚峰、张德成、周裕祥、周慕莲、刘成基、吴晓雷、薛艳秋、陈淡然,青年演员赵又愚、刘卯钊、张巧凤、刘世玉为等代表的演员阵容,另外,还有以李世仁、赵循伯、李明璋、席明真、倪国桢、王燮、黄一良、李子良等为代表的在剧本、音乐创作及演奏方面的专业人员。开设了川剧演员训练班、进修班,进行了艺术教学和科研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川剧艺术得到发展,涌现出了以全国梅花奖得主沈铁梅、马文锦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优秀演员和一批剧本、音乐、舞美创作人员,为川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个。重庆大剧院有2个剧场,分别是大剧场重庆大剧院地址在重庆市江北区文华街东路。中剧场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地址在重庆市渝北区金山大道2号722。大剧场大剧场共有观众座位1826个,可进行大型歌剧、舞剧、芭蕾舞、交响乐演出,兼顾大型综合文艺演出。
大剧院是专门用来表演戏剧、话剧、歌剧、歌舞、曲艺、音乐等文娱的场所,通常分舞台和观众席。剧院也兼有放映电影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