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峨眉山报国寺徒步上金顶真有51公里吗

唐朝乐队主唱2023-05-13  23

从峨眉山报国寺徒步上金顶真的有51公里。

报国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亩。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

报国寺,原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对岸的瑜伽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

历史沿革

报国寺,最初名“会宗堂”,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

道教是广成子,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过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舆,和孔子同时代,楚王请他去做官,他装疯不去,后来隐居峨眉山。会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儒、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

清初会宗堂迁至现址,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闻达重修;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据佛经中“报国主恩”的意思,御赐“报国寺”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广惠扩建;解放后多次维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门。

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民间有关峨眉山的传说,总是离不开“神奇”两字,这座被誉为“神”居住的大山,孕育了无数有关宗教的神秘故事,每一个来到峨眉山的旅人,都会被这里特殊的神秘色彩所吸引,我也不例外。如果说宗教文化是峨眉山的底色,那么寺庙则是这底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凝聚了所有有关“神”的故事,一砖一瓦都在向游人倾诉那份历久弥新的岁月。

作为一名驴友,对于中国的寺庙,早已司空见惯,大部分都在商业气息的渲染下,变得千篇一律,尤其是到了节假日,人头攒动,嘈杂无比,完全失去了净化心灵的作用。然而此次峨眉山之旅,我却无意间邂逅了这样一家古寺,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却收获了久违的纯净,它就是位于峨眉山麓凤凰坪下的报国寺。

作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同时也是峨眉山第一座寺庙,早已声名大噪,然而这些都不足以令我心动,作为一座寺庙,它最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原汁原味的纯净,那份荣辱不惊的美。它似乎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吸引着我前进,有种无辜的美,让人忍不住逗留。

初见报国寺,我就被其门口炯炯有神的古铜色雕塑所吸引,和以往古寺门口的石像不同的是,这里的雕塑镀上了一层铜漆,在风雨的洗礼下,变得深浅不一,但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威严,尖锐的目光直勾勾盯着前方,让人肃然起敬。寺庙四周是红色的围墙,墙底爬满了青苔,即便是在这样的深冬,也能瞧见一抹绿意,仿佛是佛教精神为这些原本弱小的生命,注入了新的力量,让它们焕然一新,此时此刻,我仿佛也成了它们其中的一员,尽情享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眷顾。

也许是工作日的原因,报国寺内只有三两游人,显得格外幽静,这让我更加忍不住逗留,整座寺庙呈现典型的庭院建筑风格,一院一景,层层深入,古朴中不失小家碧玉之美。山门外挂着一座巨大的牌匾,“报国寺”三个大字映入眼帘,黑底金字,让人不容忽视,据说这是清康熙皇帝御题,两旁的柱子上刻有“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磐频闻落玉阶”,竖耳聆听,殿内传来低回的钟声,一声声落在台阶上,一声声直击香客的心灵。

走进寺内,四座雄伟的大殿逐级升高,分别是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贤殿,依山而建,红墙黑瓦,尽显历史底蕴。院子旁有一座金钟遗世而独立,金钟坐落在精致的亭子中,格调十足,一对年迈的夫妇站在金钟前静静观望着,不动声色,有种岁月静好之意。大雄宝殿前香火不断,走到这里,才看到稀稀疏疏的游人齐聚一堂,在此祈福祝愿,红色的蜡烛树立成排,高矮不一,热烈的烛火随风摆动,一景一木都牵动着我的思绪。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067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