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竹五首,由杜甫美句“修竹不受暑”,引出的后世咏竹诗篇

马爽2023-05-13  34

“修竹不受暑”五首赏读:修竹不受暑,清风几席前

暑夏来临,阳光炽烈,炎气熏蒸,人们最渴望的是阴和凉。

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更依赖自然的绿荫和凉风,但是天然的绿荫和凉风,只有在山林地带才有。于是在山中避暑,成为人们的向往。

其中竹子以其挺拔中空绿叶舒展,竹叶能够遮蔽阳光,中空的茎干可以迅速吸取空气中的水和热量,供应生长,并带来空气降温,竹林形成特殊的立体的荫凉空间,成为人们夏天最爱的消暑地。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

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唐 · 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天宝初,李邕为北海太守。历下亭在齐州,以历山得名。

杜甫的前半生并不像大家想得那么寒苦。他的父亲杜闲,是朝议大夫兖州司马,且杜家是京兆名门,所以杜甫在30岁前过的颇优越。比如二十岁左右就出门旅游,24岁考进士,这年落马,他也没有再接再厉,而是和父亲一起去衮州,顺带游历。他结交的人,多是和父亲同辈的官员。此时的青年俊彦,意气风发。

直到父亲在他30岁的时候病故,家庭的压力落在头上,前途不甚明了。他一方面要照顾弟妹,一方面继续交游。

这是他33岁的时候,陪北海太守李邕在山东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宴饮。

人生最睿智紧密的时期未必是在30岁左右,但是文字的才华,最有力度的美,多半是在30岁左右。此时的杜甫,文字已经相当成熟,且有青年的那种蓬勃之气。作为受邀来的客人,他既要写出大明湖夏天的特殊美,又要写出精神气,这篇虽然是席上应对之作,但是已经气势沉浑不乏清新。

您在北海驻留,此次行过大明湖,来欣赏这里的荷花。

而这里是从古代就闻名的历下亭,您在这里邀请此地名士,共对湖光山色。

那云山已经引发了大家的诗性,大家玉佩叮咚,纷纷歌咏。

您看看这美好的地方,茂密秀美的竹林,遮蔽隔绝了暑气,那两河交汇,流向远方,烟波浩瀚。

这里的山水人物,都袒露出真性情,在此一会,只是时光短暂,夕阳西下,那太阳也在惋惜相会的短暂吧。

在暮霭沉沉里,我们站在这里,面对浩瀚波光,忘记了贵贱凡尘。

但是我想恐怕以后没有多少机会,能够这样陪伴您身边,再次领略这湖山之美。

实际上这首诗,已经包含了他的命运转折期的那种忧伤。父亲过世,从前那种轻松的日子不再,作为曾经平视官僚的官宦子弟,从精神上他和许多官员是平等的,但是身份和境遇已经隔开。这首诗也含着期待对方挽留的含义,不过是比较现实的以退为进。

实际30来岁,杜甫的人格也已经成熟定型。

一句”修竹不受暑“,写明了他爱竹,以君子作为人生人格的坐标,不但自己要挺拔,而且能够给人遮阴。而”交流空涌波“大气浩瀚,有类屈子江边的大气行吟。

而杜甫饱读诗书,字句凝练。才未必要华光四射,而是内才如竹如玉,言简意赅。

实际上这句诗,是越读越有味。

李邕喜欢,因为作为他这样的官员,要的不是有一说十那种虚浮,而是以一当十的洗练。

这是杜甫良好的家庭背景教育,以及敏感的观察力,成就的一句美诗。

”脩竹不受暑,暗惊疑故人。

暂来聊解愠,径去不惊尘。

汗湿衣裳雨,书翻几案鳞。

快哉那独敢,赠尔耦耕民。 “北宋 · 赵鼎臣《 披风 》

可以说杜甫在唐朝没有多少知己,但是他用心灵和热情诚挚写下的诗篇,在宋朝或者宋朝之后,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和共鸣。

这也是文字流传的常态,隔绝一段时光,反而容易抛开时间现实捆在人们身上的枷锁,文字以其独特的美和情感回应打动人。

比如杜甫这句”修竹不受暑“。只有竹子在夏天格外青翠挺拔,不被暑气污染,或者隔绝暑气,宛如亭亭君子,自立利他。

这首诗的名字,叫作沐浴凉风,但是这个凉风的前提,是穿过竹林修竹的风,就算是热风,经过竹林,也变成的清风。

这是竹林之风竹下之风。

那风经过竹林的过滤,清风到来宛如故人。

来的时候,消除了炎热烦躁,轻轻走的时候,竹林清风,不起灰尘。

在如此汗流浃背的时候,享受最美的夏日竹风,翻动桌子上无数的书页,像鱼鳞一样闪耀。

这样的畅快哪里敢独自享用,让这清凉的竹风吹到田野上,吹到辛勤耕作的农夫身上吧。

虽然写风,但是不离竹字,竹子是巨大天然的空调,转换成浩大的凉风。

这首诗的重点,也是因为有了竹子,有了竹子的过滤,有了竹子的存在,有了竹子无私的奉献。才有夏风清凉。

“烈日当正昼,长天无一云。

草木失颜色,葳蕤困烧焚。

一朝值炎酷,尔辈徒纷纷。

苍苍不改操,惟我坡上君。

脩茎粲碧玉,茂植歌屯云。

有如独醒人,不受曲蘖醺。

如彼至人者,自与世俗分。

入火且不热,况乃逢朝昕。

小人柔弱姿,难与君子群。 ”北宋末 · 周紫芝

季夏极暑正昼草木俱萎独吾坡上数君子玉立苍然傲睨自得岂杜少陵所谓脩竹不受暑者乎 

我喜欢这样的诗,是在忽然的某一个特殊的境地,和前人的心情和灵魂交合,有种蓦然知心的洞彻和感动。

比如这北宋的周紫芝,离开杜甫时代已经两三百年。

但是这年季夏暑热,他走到山坡上,看着自己花园和菜园在烈日下灼烤,花木枯萎,心情沮丧。忽然他看见山坡一侧,只有竹子依然苍翠,他忽然脑海里冒出的就是杜甫的”修竹不受暑“。没有比这五个字更能贴切表达眼前烈日下竹子那种傲然。

不受暑,是不接受,不害怕暑热,当然不受暑还可以表示,隔绝暑气,为人遮阴。但是周紫芝显然更觉得是前种。他看到了竹子,仿佛也看到了杜甫那苍苍如竹的灵魂之美,当然他也看到了自己。

不要写写这”不受暑“的竹子,他要扩展杜甫的情怀。

烈日正在长空头顶,天上没有一丝云彩。草木失去了润泽,葳蕤困在了炎热的空气里,花草纷纷枯萎凋零。

苍苍不改节操的,唯有在山坡上傲立的竹子君啊。

你看那秀美的茎干,比碧玉还要美和洁净,那繁茂的树叶高歌在太阳和云间。

这竹子有如世上最清醒的人,不受红尘尘土富贵的熏陶和污染。

这竹子就像最有分寸的人,和世俗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就算是在炎热的夏天,如同在火中,它自有清凉,何况我看见它是如此傲然在早上的阳光里。

群草之于竹子,就像小人和君子,那草木柔弱,日晒而枯萎,风吹就倒伏,哪里能和竹子相比?

感物及人,周紫芝读懂了竹子之美,读懂了杜甫,也是在提升自己。

在精神境界,还是成为竹子比较有生命和精神的快意。

”麻丘老翁真不俗,胸中渭川千顷绿。

所以不喜红紫态,结屋开轩种修竹。

千竿万竿成茂林,风雨潇潇洒寒玉。

直干偏淩冰雪多,虚心不受烈暑触。

乐哉此翁谁得知,日憩清阴坦吾腹。

春风满地长儿孙,日报平安靡荣辱。

竹庄竹庄何其高,回看俗子真碌碌。 “ 明 · 江源《竹庄》节录

这是明朝诗人看到的一个竹林山庄。当然这里的人为什么种竹子,可能有其经济的原因,竹林不需要太多人工管理,绿化荒山,竹笋是一笔不菲的收入,竹材也是古代建筑生活常用的材料。

只是在人人种地的环境中,这位老农种竹子,就显得格外不一样。

所以诗人赞美,这个老翁不俗气,他心中装着是千万顷绿色的竹子。他不喜欢红花紫树,在山林做了小屋,在屋子边种植了千万竿翠竹。

当竹子成林时,夏天这里风雨潇洒,雨如寒玉。

那竹子笔直的枝干参天,冬天不怕风雪,竹子中空,夏天不畏炎热。

这是将杜甫的”修竹不受暑“铺展开说明。写到了种竹子的美。

人们都在埋怨夏天的炎热时,只有这个老翁,躺在竹林荫凉下,解开衣裳自由自在。

他喜欢看春风竹笋满地的快意,喜欢那种生生不息,喜欢竹子代表最朴素的平安。

这位老农真是高人,回头一想,人间追求富贵的人,真是庸碌一生啊。

那么这里,肯定不只是羡慕这位老农和别人不一样,栽竹只是享受清阴。

我刚才也谈到了,正是别人都种地,他才种竹子,巨量的竹林不仅能解决生活生存问题,而且在乡间经营得当,这种安居乐业的富贵,和城市里的富贵,是两个概念。宜人宜居,长久安乐。

“修竹不受暑,清风几席前。

鸥鹭既容与,草树复芊眠。

栗留两三声,何人恣流连 。”清 · 田雯《济南分题十六首 其十四 历下亭李北海杜子美宴集题诗处 》

这一首很有意思,是清朝诗人特地去济南历下亭,重温杜甫当年的风光。

这里有着时空交错,历史重叠的美。

他自然也是用的杜甫名句开头,以致敬杜甫。

那修竹依然在炎热暑气里傲然生长,替人过滤了炎热,那竹林清风,吹到席上。

我看到这里千年如旧,鸥鹭在竹林水边嬉戏。小的野草闲花,现在都在休眠。

我听到了竹林中黄鹂三两声,是谁在这里久久徘徊?

当然是我,是我们这些热爱杜甫,感受杜甫的后人。

田雯在清朝是高官,颇有建树,实践着爱国理想,晚年卜居大明湖,让杜甫的竹子和灵魂,相伴晚年。

修竹不受暑,是对夏天竹子的最好赞美,不畏炎热,过滤出清风,给人清凉。

这句诗未必是杜甫最得意的诗,但是,正是他一生实践着君子和爱国的理想,在乱世中坚持着,有如竹子一样人格挺拔,所以这句三十多岁的诗,反而成为夏竹最美的诗句之一,成为他的人格写照,被后人反复记忆和诗咏。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佛现山里面就有。

不仅可以赏花,还可以钓龙虾,钓鱼,中午用餐可以去楠竹林农家乐,或者半山腰苦竹林山庄,还有就是栀子花基地往前两公里,十里名宿出行路线山路行车注意安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066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