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为桑科榕属植物,树干笔直,树皮为灰色。树冠为波状圆形,具有悬垂气根。国内分布于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岛。菩提树可用于寺院、街道、公园作行道树。菩提树也是台湾花莲的县树。菩提树有许多别名:沙罗双树、阿里多罗、印度菩提树、黄桷树、思维树、毕钵罗树、觉树,与佛教渊源颇深。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菩提树在伤口处会分泌出乳汁,可提取硬性橡胶。花可以作为药材入药。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一棵位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圣菩提树种植于公元前288年,据说源自释迦牟尼在下面觉悟的那棵菩提树,是目前有确定年龄的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被子植物。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台湾花莲的县树。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据《大唐西域记》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下踱步七日,异花随迹,放异光明。为报树恩,目不暂舍,故此瞻望。这时有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十分殊胜,人天欢喜。为此,信众们常常带着鲜花等物品来供养佛陀。佛陀常常外出说法,信众有时遇不上世尊,他们很扫兴。后来阿难陀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佛陀对阿难说:“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礼拜菩提树吧,这和礼拜如来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圆正佛果。”留学佛子释本性说:“佛门中,菩提树是圣树。因为,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见菩提树如见佛。因此,礼拜菩提树蔚然成风,流传至今”。在摩诃菩提寺。
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纪念佛陀悟道,紧挨着那棵菩提树建了佛塔。千百年来该塔历经坎坷,屡遭损毁,又屡次重建。最初的圆塔,后来也演变为方尖塔。14世纪后,主塔又因战争和洪水等原因被埋没数百年。
19世纪中叶,根据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的记述,在菩提伽耶进行发掘时,又重新找到那座复修多次的佛塔,即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摩诃菩提寺。
现在,摩诃菩提寺每天这里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侣信众在树下参禅打坐,也有众多的游客来此静思、拍照留念。
佛陀就是在这里悟道的,但菩提树已不是当年的那棵菩提树。确切地说,是当年那棵菩提树的孙子。
伴随佛陀悟道的那棵原树,在当年随着摩诃菩提寺一同遭破坏。不过,由于阿育王的女儿僧伽蜜多曾带着原树的枝条至斯里兰卡栽种,因此在1880年,当英国考古学家同意重建摩诃菩提寺时,便从斯里兰卡取来树枝,反过来插枝于佛陀成道处,令菩提树重生。据当地的佛教法师介绍,每年佛陀圆寂日前几天,此树就开始落叶,并在圆寂日当天接近掉光,而旁边的其他菩提树并不落叶。《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棵菩提树“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