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在百年前的草原上,这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大盛魁商号,被誉为“草原第一商号”,这个由汉人在草原上建立起的巨大事业,堪称是蒙汉乃至中俄贸易的一座里程碑,也为民族交流、融合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行事略带莽撞、性格直来直去、重义气脑子快的王相卿,父母早逝跟着姐姐一家长大,他是众人口中爱吹牛的“王二娃子”,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地看上了皇商孙家的小姐孙香玉。屡遭孙家少爷孙文举的奚落、欺侮,王相卿决定背上行囊去当随军民夫,跟着康熙皇帝征讨蒙古葛尔丹的叛军闯荡草原。就是在此,他遇上了张杰和史大学。身为民夫队伍中的百夫长,史大学为人小气抠门,不得人心,王相卿不断与其发生冲突。这时候,牵着一峰骆驼的张杰出现了,王相卿发现,这个外来者居然是自己的“同乡”,兴奋不已更兄弟相称。但没想到,他人生中第一次大难,也是第一次转机,就这样出现了。[6]
电视剧《大盛魁》由“创业”、“兴业”、“歇业”三部曲组成,跨度与大盛魁的历史相始终:
第一部“创业”可称中国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大盛魁三位创始人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与蒙、汉、回、满等民族靠着一峰峰骆驼,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开辟了横跨欧亚的国际商道——茶叶之路和实现百年传承中的矛盾与斗争。
第二部“兴业”根据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改编。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中国承受历史大变局、中西“商战”兴起的背景之下,以王廷相、古海灯大盛魁新一代管理者为主角,表现他们如何励精图治,前赴后继,最终不负前人,创造新的辉煌。
第三部“歇业”的内容最具悲壮色彩。20世纪初,世界和中国国内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盛魁的命运也由此走到了终点。
三部戏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不同民族的相互交融和众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上,弘扬了中国商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以义为利,以德为邻的精神之魂。
大盛魁的创办人并不是什么富户大商,而是三个小贩。原来康熙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肩挑小贩,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他们三人虽然资本少,业务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后,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部队供应由山西右玉杀虎口往过运送,他三人便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这就是大盛魁商号的创始经过。
发展
大盛魁的总号最初设在乌里雅苏台,后迁驻归化城(呼和浩特),其经营的基本地区是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乌、科两地柜上的店员,在柜上住过三年,学会蒙语以后,就组成若干小组到草原各帐篷售货。基本上是一个店员,再雇一个蒙民,两个人骑两只骆驼,另用两只骆驼驮货,贩运的商品有砖茶、生烟、洋布、斜纹布及针线之类,走串蒙古包送货上门。夏天卖了货,换成羊马;冬天卖了货,换成皮张。同治时,大盛魁看到茶、烟销路好,为了适应蒙民的口味和运输上的便利,与茶商、烟商一起制出名牌“三九砖茶”和“祥生烟”。而且越做越精细,越做越定型,颇受蒙民欢迎。大盛魁从全国各地贩运商品到蒙古销售,其货物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随时在归化城市场上采办;二、向外地来归化城销货客商订购,或向归化城到外地经商者订购;三、派人到产地采购。
大盛魁对购货、订货有一套办法。凡买大宗货,合价 300银两以下的,现银交易,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但如果价高货次,则永不再与共事。大盛魁的这种做法名声在外,也就无人敢来骗它。对于手工业品订货,凡选中的手工业户,世代相传,也不随便更换加工户。当手工业户资金短缺、周转困难时,便借垫银两,予以扶持。这样,大盛魁就取得对这些加工户的手工业产品的优先购买权。大盛魁对“相与”商号每逢帐期予以宴请,表示厚待“相与”商号。但宴请时有厚有薄:凡共事年久或大量供货的商号,则请该号全体人员,并请经理到最好的馆子吃酒席;一般的“相与”,只请一位客人在较次的馆子吃普通酒席。吃好酒席的,觉着与大盛魁交情厚,引以为荣。而大盛魁则通过这一做法,扩大自身的影响。大盛魁购销的商品种类很多,自称是“集二十二省之奇货”。例如:
砖茶:主要产地在湖南,大盛魁装砖茶的箱子大小是固定的,有一箱装36块的,名三六茶,专销张家口旅蒙商。有一箱装24块的,名二四菜,专销归化、包头等地,乌里雅苏台、科市多等地蒙民最喜喝。另一种是每箱装39块的三九砖茶,大盛魁每年运往蒙古、乌、科等地的三九砖茶约4000余箱,每箱值银十二、三两,总值达五万银两左右。
生烟:主要产地在山西曲沃县。生烟有一定的包装,每囤 180包,每包10两重。大盛魁每年运销蒙古生烟1000余囤,每囤生烟价值二十三、四银两,总值近二万三、四千银两。
绸缎:大盛魁每年运销蒙古绸缎4000匹,洋布和斜纹布共6000匹。绸缎中以曲绸为大宗,曲绸以河南曲绸质最优,布匹中斜纹布约占五分之四,因斜纹布耐用,很受蒙民欢迎。
糖:大盛魁每年运销蒙古糖一万余斤,以冰糖为主。红糖产于广东,白糖、冰糖产于福建。
铁器:大盛魁每年运销蒙古铁器很多,铁锅来自山西之晋东南和孟县,铁锹来自山西榆次,铁条来自山西长治。铁锅每口银1两8钱,铁锹每把银五、六钱。
蒙古靴子:大盛魁每年运销蒙靴一万多双,都是香牛皮制做,品种有全云(花纹)靴,每双银12两;纳闷靴,每双银 8两;四忘靴,每双银3两。
木碗:大盛魁每年运销蒙古价值银一万余两的木碗,木碗产自山西五台山和岚县。蒙民喜欢木制餐具,因为便于携带,且喝热奶、喝热茶不烫嘴。
药材:大盛魁销售到蒙古的药材有二种:一种供喇嘛治病用,按照72味、48味、24味药分别装成药包,用蒙、汉、藏三种文字注明药名和效用。另一种药是灌牲畜用的。
牲畜:大盛魁从蒙古贩运到内地的牲畜主要是羊和马,据说每年贩运羊最少十万只,最多可达二十万只,每年贩运马最少有五千匹,最多两万匹。象大盛魁这样长期长途贩运羊马的商号,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冻羊肉:大盛魁因冬季沿路草少,赶运活羊往内地比较困难,便贩运冻羊肉到北京等地。其运销冻羊肉的办法是将羊宰杀后,剥皮,去头蹄五脏,仅剩两张肉板,剔去骨头,卷成肉卷,夜间把肉放在席子上,一夜冻好后,将肉放在“冰房”里。所谓“冰房”就是四周和顶子用木板搭起,房内的地上泼上冷水,放上冰块。运销时将肉从“冰房”取出包好,不让透风,以保持肉的鲜美。然后用车辆、骆驼等运往销售地。
皮毛:蒙古乌里雅苏台所属唐努乌梁海盛产兽皮,大盛魁用赊货、放贷等办法与猎户进行交换,兽皮一般以貂皮为单位进行折算,如一张猞猁皮、水獭皮或豹皮等于三张貂皮;一张狐皮或狼皮等于一张貂皮的二分之一;一张灰鼠皮等于一张貂皮的四十分之一。大盛魁还结交清政府官吏,在官员每年挑选贡皮时,大盛魁也派人参与其事,并借此获得上等兽皮,因此大盛魁在经营兽皮方面颇有优势,利润也高。兽皮多运往大同加工,制成珍贵皮货运销内地。羊皮大部分走顺德府和交城县,羊毛多销往山西左云、右玉、浑源等地,牛皮多运销张家口。
大盛魁商号极盛时,几乎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蒙古的王公贵族及牧民大多都是它的债务人。该商号三年分红一次,盛时每股份红可达一万余银两。大盛魁商号是股份制,但它的股本很特殊,除了银股、身股外,还专门另设财神股和狗股。据说,财神股的来历是:该商号在初创时,营业很不顺利。在过大年的时候,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个人已经揭不开锅,只能喝些米汤过年。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位身穿蒙古袍、背着一个包裹的壮汉,要吃饭充饥。他三人见是过路人,便热情接待,把自己仅有的米汤让给壮汉喝。这个一壮汉喝完米汤后说是出去办点事,便留下包裹走了。此后,这个壮汉再未返回。于是他三人打开包裹一看,原来是一包白银。以后,多次查访壮汉,亦无下落。他三人商量后,决定暂时挪用壮汉留下的银子作为商号资本,扩大经营。此后,商号生意十分顺利,赚了不少银两。他三人觉得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是财神变化成壮汉给他们送来了资本。便把原来那位壮汉包裹里的银数留过,作为财神股,把此股所分红利记入“万金帐”,作为护本。同时,为了纪念他们创业时过大年喝米汤的日子,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商号要喝一顿米汤。关于狗股,也有一个故事:据说一次库伦发生灾情,粮价腾涨,库伦分号为了把这一情报报告总号,便让一只狗带信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当总号收到狗带来的信后,立即大购粮食,囤积居奇,获得了巨额利润。为了纪念这次生意的成功,特别给狗也顶了股份。还有一说是:一次,大盛魁商号某经理在过草原的途中病倒,便让一只狗返回总号报信,结果救了这位经理的性命,所以给狗也顶了股份。
清末,由于沙俄在我国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的侵略活动不断扩大,使大盛魁的营业受到影响,日见萧条。后来,俄国革命成功,外蒙古独立,大盛魁又丧失了在这两个地方的商业资本和商业市场。加之大盛魁商号后期用人不当,一些掌柜挥霍浪费惊人,侵吞号款事件屡有发生。1929年,雄踞塞北二百余年的大盛魁商号终于宣告倒闭,结束了它的历史。
大盛魁牌匾
大盛魁牌匾作为大盛魁商号现存世物证。如下:
1、神普欣悦牌匾说明:上写着“神普欣悦”四字,是大清道光十六年菊月吉日,由当时的“福虎社总领、丰盛局郭昌玉、万通永王宣、广顺恒李成元”献。
背景说明:清初,归化城就有类似商务会的“崇厚堂”组织,设“四乡耆”负责主持。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为当时的三家大商号,其后又有了“集锦社”,它是三大号的通事司,大盛魁就属这个社。接着又有了“青龙社”、“福虎社”。随着行社的增加,“崇厚堂”开始直接联系十五个社,再由社联系下面的商户。每社均设“总领”职务,由各社轮流担任,大盛魁对其有支配作用。牌匾中提到的“福虎社”即是。
2、神赐生机牌匾说明:上写着“神赐生机”四字,右侧居中刻有“福虎社 等印”,下方居中排有“兴泰成正总领张如成、万庆恒副总领王世德......王寿山吉日”。
背景说明:以上所提均为当时的各社总领。
3、托佑弥芳牌匾说明:上写着“托佑弥芳”四字,有“嘉庆八年九月、同治十一年重修”字样,。上刻经理人——李楞、许福、王志发等人名;右刻“敬仙社社首公立”字样;在下方还刻有七十四位进献的人名。
背景说明:从牌匾上的时间来看,说明此匾在当时已经历经几个朝代。据考证,它属“敬仙社”。“敬仙社”属旅蒙商的一个社,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股份制公司。其牌匾名称有拜托神灵保佑其生意流芳百世的美好寓意。
4、元神默运牌匾说明:上写着“元神默运”四字,是道光三年义旦,由“张成源、兴盛楼、北会景楼、福元楼” 等店铺敬献。
背景说明:其下属店铺均属于旅蒙商。其牌匾上面所署名的分号名称大部分为大盛魁分号名称。也有当时其他的有名商号前来道贺,“福元楼”就是前段时期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提到的当年盛极一时的乔家商号名称。
5、永佑遐偶牌匾说明:上写着“永佑遐偶”四字,左侧刻有“大清雍正八年九月吉日意旦”,右侧刻有“光绪九年岁次荷月重修”字样,由“九行夏业伦、源德魁、和顺兴”等社及经理人敬献。
背景说明:从牌匾内容来看,应属于清朝雍正八年的牌匾。据考证,在当时其名下的店铺均属旅蒙商。
6、治世圣人
牌匾说明:上写着“治世圣人”四字,是“乾隆岁次雨戊菊月吉立”,“三皇社会首谨叩”,由治世圣人王成元等人及各社进献。
背景说明:“治世圣人”牌匾是旅蒙商大盛魁献于皇家的一块牌匾。当时,皇家赋予了大盛魁商号印“龙票”的业务,牌匾中所提的三皇社即被皇家赋予了“收税”的任务。清政府发给大盛魁的“龙票”,不仅是经商执照,实质是一种专利特许证,它规定了放“印票”范围。在当时只有大盛魁和天义德两家享有此特权。有了这个特权,经营会更方便,利润会更丰厚。
7、玉皇阁牌匾说明:上写着“玉皇阁”三字,左侧刻有“福虎社总领事叩进”,右侧刻有“中华民国十七年菊月重修”字样,由“德中、赵庚福、瑞和成”等敬献。
背景说明:玉皇阁原址现位于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当时,归化城在与新疆、外蒙频繁的商贸中,驮运行业逐渐发达。驮户们长途跋涉,使内地物资与西北边陲的土特产得到了交流,不但对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推动了内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玉皇阁的相关史料记载:乾隆十四年(1749年)左右,聚盛岐、富盛岐等社,将外蒙贩回的骆驼,经牙纪手续在驮桥分批出售。由于货运频繁,驮店激增,驮社组织逐年扩大。辛亥革命之后,归绥县还在太平召成立了驮业办事处。直至抗战时期,仍有它的残余痕迹。
这就是仅存于世的7块大盛魁牌匾,它们分别是:《神普欣悦》、《神赐生机》、《托佑弥芳》、《元神默运》、《永佑遐偶》、《治世圣人》和《玉皇阁》,现已成为极其珍贵的文物。
近期有消息称: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大盛魁牌匾其中有三块为金丝楠木匾。
他们没有职业,开始创业,努力了很长的时间,终于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并且占领了这片天地,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接受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什么事情都是有兴旺,就有衰败。他们也是如此, 我希望我们可以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将自己的家族,自己的血脉,永远的流传下去,永不衰败。(=^・ェ・^=)
多多了解祖先的故事,喜欢的打赏呦!么么哒^3^
由包头北行,过固阳县就属于白云鄂博大草原了。在包白公路148公里处,有一蒙古包群,这就是白云区政府兴办的旅游点--白云鄂博艾里(村)。要去看草原最好是去达茂旗的希拉穆仁大草原。从包头市昆区的民族东路上110国道,向西走3公里左右向右上固阳大道,金山镇上固白一级公路,到乌兰镇向右可直达希拉穆仁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