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现已正式规划为栾城区)1,隶属于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东南方,为石家庄近郊区。总面积345平方公里。栾城区东邻藁城区,南接赵县,西靠元氏县、鹿泉区,北接裕华区、桥西区。栾城区距石家庄主城区12公里,北距首都北京320公里。2栾城区属于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高度在160-820米之间,平均海拔450米左右,农业区平均海拔200米左右。3栾城区气候总特征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雾,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474.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5天,年日照总时数2521.9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25.438千卡/厘米,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3栾城区有石油、天然气等。栾城区野生动物有野兔、黄鼬、刺猬、家鼠、田鼠等。2013年,栾城区生产总值完成175亿元,较2012年增长9.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亿元,较上年增长21%;财政收入完成14.7亿元,较2012年增长30.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8亿元,较2012年增长17.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500元,较2012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0元,较2012年增长10%。
栾城区位于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东南方。境域北起北纬37°59′20″,南至北纬37°47′34″,西起东经140°28′36″,东至东经 114°47′35″。总面积347平方公里。栾城区境东邻藁城区,南接赵县,西靠鹿泉区、元氏县,北接桥西区、裕华区,北距首都北京320公里。
栾城县属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平原分区,冀中地层小区的最南部,境域均由第四纪地层覆盖。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区的河淮台向斜与山西台隆的过渡地带。太行山前断裂从县境内通过,横跨临城至元氏单斜、柏乡至赵县凹陷两个Ⅲ级构造单元。另有高迁~廿里铺、马村~苏邱、元氏~陈村断裂等,控制了元氏县殷村煤田向东部的延伸、分布与埋藏条件。
栾城晚元古代曾为浅海。晚元古代后期变为陆地。后时为浅海,时为陆地,形成滨海沼泽相含煤地层。二迭纪至三迭纪为陆相冲洪积盆地,接受了巨厚的红色砂泥岩沉积。从侏罗纪开始,造山运动加剧,高邑~藁城断裂形成,西部上升,东部下降,并伴有火山活动,无极县火山爆发,形成近千米厚的火山熔岩,波及栾城。从新第三纪开始,栾城境域全部处于地壳运动沉降区,接受了厚达千米以上的冲洪积地层,形成今日的山前倾斜平原。栾城属太行山东麓山前倾斜平原的南部,由滹沱河洪积冲积扇南缘、槐沙河洪积冲积扇的北部及其扇间洼地所组成,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海拔45~66米,坡度一般为千分之一,地势平坦。地貌形态可划分为条形波状高地与低地两种,走向西北~东南,相对高差1~2米。自东向西有郄马~南高、楼底~小梅、窦妪~西营三条波状高地,冶河、洨河两条波状低地。 栾城区气候总特征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雾,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474.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5天,年日照总时数2521.9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25.438千卡/厘米,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
栾城位于东部季风区,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总特征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雾,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474.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5天,年日照总时数2521.9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25.438千卡/厘米,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2005年,全年平均气温14.0℃,极端最低气温-12.5℃(1月1日),极端最高气温41.6℃(6月23日);年降水量4237毫米,较常年偏少。最长连续降水日数5天,降水量42.5毫米,出现在7月31日~8月4日,一日最大降水量为67.4毫米(7月23日);连续无雨雪天数71天(10月21日~12月30日),年平均相对湿度62%,日照总时数2397.4小时,无霜期219天,初霜期10月29日,终霜期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