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什么叫三晋

癸卯学制2023-05-09  45

晋国春秋五霸之一,其领土主要就在现在的山西省,山西省也因此简称晋,三晋的说法是来自 历史 上的“三家分晋”,晋国被分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春秋末年,曾经非常强大的晋国大权旁落,朝政被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大夫把持,他们都有自己的武装和地盘,相互攻击,其中范氏和中行氏因为实力较弱,最早被打败,剩下的四家中,智氏的势力最大。

当时,智家的大夫叫智伯瑶,他想吞并其它各家,一统晋国。智伯瑶便找借口提出各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交给公家,其它三家大夫都知道这是智伯瑶借助晋候的名义来侵占土地,但是魏氏、韩氏不愿得罪智伯瑶就答应了,而赵襄子却不愿交出土地。

智伯瑶便以此为借口,胁迫魏氏和韩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内),危在旦夕。就在此危难紧急之时,赵襄子派出门客张孟谈与韩、魏两家秘密联络,意图说服两家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当时本来就在犹豫,对智伯瑶非常不满,也知道这样下去自己也要被智伯瑶消灭,因此就同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伯瑶。后来,智伯瑶被三家联军杀死,其土地被三家平分,实力最强的智伯瑶却因为自己的霸道,反而被赵、魏、韩彻底击败。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这就是 历史 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因为韩、赵、魏都是从晋国分立出的国家,所以习惯上被称为“三晋”。分裂的晋国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了秦国东进的更多机会。

先说“晋”的来历。这里有一个“桐叶分封”的故事。

这要从 历史 上赫赫有名的武王伐纣说起,当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后,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王朝——周。

周武王的王后就是谋臣姜子牙的女儿,名叫邑姜。传说她有一次怀孕后,周武王做了一个梦,梦到有天神来到梦中,对他说,上天要送给他一个儿子,命名为“虞”,以后要把“唐”这个地方赐给他。而后来孩子出生了,周武王发现那个小婴儿的手掌心中,竟然有个虞字纹,于是就真的给他起名叫虞了。因为上面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所以人们管这个孩子叫“叔虞”。

武王为周王朝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分封亲戚,以藩屏周”。他将周公封在了鲁地,把姜尚封在齐这个地方,召公封到了燕地。此外,还把商纣的儿子武庚封在商都,由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管,称为“三监”。

周武王死的时间,他的孩子还都很小,长子继位,就是周成王。由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旦担任摄政。而后发生了武庚的叛乱,另外三个弟弟也就是三监都参加进来,与武庚联合作乱,所以也称“三监之乱”。周公旦先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叛乱,又重新分封了一些国家。

就在这期间,成王和弟弟叔虞小兄弟两个一起在院中的花园玩耍,玩着玩着,成王就高兴地把一片桐叶用手撕成了一片玉珪的形状,说要封弟弟叔虞到唐这个地方做诸侯。而叔虞也学了大臣们的样子行礼接过桐叶表示接受。

事情过后,周公听说了这件事,就问起了成王。成王不以为然地说那不过是闹着玩的。周公却表示君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做到,言出必行在百姓中才能有威信。这样成王就下令专门挑选了一个吉日,为叔虞举行了册封典礼,宣诏册封叔虞为唐侯,管理汾河流域的唐国。

等到唐叔虞去世后,他的儿子燮父继承了王位。因为此地的晋水,就把国号改为“晋”。从此,唐国变晋国。现在太原晋祠,就是为了纪念唐叔虞而建的。而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区都归属晋国,所以人们简称山西为“晋”。

那又是为什么叫三晋呢?这又有一段 历史 掌故了。

在周代,诸侯国一般都会把自家的子孙分封为大夫,晋国也不例外。然而到了晋献公的时候,发生了骊姬之乱,晋献公因为偏爱骊姬,要立骊 姬生的小儿子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开始追杀其他几个个儿子。等到重耳登基成为晋文公后,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慢慢地,晋公室的力量越来越走向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已经没有什么可靠的制约力量了。而众位卿大夫之间也充满了争斗。开始晋国还有十余家卿大夫在互相牵制中控制了晋国的政局。然而经过激烈兼并之后,在春秋晚期,晋国的卿大夫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这六卿中,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被消灭,之后经过了晋阳之战,势力最强大的智氏也被灭掉了。这样就剩下了韩赵魏三家。这三家更加不把晋国国君放在眼里,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甚至封韩赵魏为诸侯。最后在公元前376年,三家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不仅对晋国有影响,也影响了整个天下的格局,是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从此山西也有了一个代称“三晋”。

三晋,是秦朝统一以前,中国 历史 上一个悠久的,文明的,从一个不可分割的 历史 古国(晋)中分三晋的。何所三晋?即晋分三家亦或三家分晋之意。

它是战国时期,跻身称霸七雄的赵魏韩三晋是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曾有说明。

二千多年来,人们仍然不忘三晋,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所以人们习惯的称山西为三晋之地是也。

谢谢。

山西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数千年前,山西的土地上便有着繁荣的文明发展和演变。商朝灭亡后,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宗族子弟和功臣等人,其中,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被封为唐侯,到了唐叔虞之子子燮时,国家又被改名为晋,因为晋国所处的位置与今天山西的范围大致重合,所以后来的山西一带地区又被称为“晋”。

不过,在许多文学作品,如宋朝文人黄庭坚的诗句“三晋山河数十州,频年水旱不能秋”中,我们又能看到代指山西一带地区的另一个名词——“三晋”。那么,“晋”的含义我们已经了解了,“三”又指的是什么,山西为什么叫三晋呢?

要想知道“三晋”的由来,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个名叫“三家分晋”的 历史 事件。上文已经说到,西周建立后,武王姬发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分封到唐,后来唐改名为晋。晋国资源丰富、面积广大,很快就得到了发展,经过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等国君的不懈努力,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晋国地域广大,兵多将广,又热衷于对外扩张,巨大的治国压力使得国君不得不将权力下放给大臣。周襄王十九年(前633),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设置了六卿。

晋文公能力过人,所以他在世时,六卿都服从于他,但晋文公的后代就没有他那样的威望,于是六卿的实力逐渐膨胀。到了春秋末年,韩、赵、魏、智、范,以及中行氏六家已然不受国君的节制,不久,赵家便将范、中行家消灭,晋国形成了国军之外,四家并立的局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后,一时间风光无两,原本的霸主晋则渐渐衰败,鉴于这一现状,四家之一的智伯提议,韩、赵、魏、智四家都从自己的封地中拿出方圆一百里的土地还给晋公,增强晋国国力,并率先献出万户的城邑。

迫于压力,韩、赵两家都献出土地,但赵家却表示反对,于是智伯便上报晋出公,作为国君的晋出公下令其它三家讨伐赵氏。赵氏固守自己的封地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晋军一来到便射箭击退,就这样坚持了两年。

久攻不下的智伯想出一条狠毒的计谋,那就是将晋阳城旁的晋水拦起来,积蓄到一定程度后打开一个缺口,洪水冲向晋阳城,城中的房屋都被大水淹没,居民也无家可归。韩、魏两家见智伯如此残忍和狠毒,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落到这个下场,心中十分担忧。

危急关头,赵家首领赵襄子派人说服了韩、魏两家家主,韩、赵、魏三家联合诛灭了智伯。此后,这三家被晋出公讨伐,他们反击灭亡了晋,并三分晋国,建立了韩、赵、魏三国,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此后,人们便用“三晋”代指原本晋国的故地,渐渐的,三晋便成为了特定省份山西的代称。

谢谢!山西称三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原因。不是从地理位置上称之为三晋。这是 历史 上对晋的怀念。现在山西的三晋,大家容易从地理上来分,就是晋中、晋北、晋南。但这不是山西叫晋的原因。

和山西相似的叫法,还有陕西,陕西称为三秦。其实也是项羽在关中和陕北分封三个诸侯的原因。现在人们通常也用地理位置理解为陕北、关中、陕南。

而晋国之所以被三家瓜分,变成三晋,起始原由得追溯到“ 曲沃代翼 ”,而晋国的真正兴起强大也是在曲沃代翼之后。没有曲沃代翼,晋国就不会实行公卿制,也就没有赵、韩、魏的崛起。真是成也“曲沃代翼”,败也“曲沃代翼”。

晋穆侯 七年,随王师伐条戎,大败而归,刚好夫人齐姜生下嫡长子,因为打了败仗心里充满仇恨,所以取名“仇”就是 太子仇 ,过了三年齐姜生下第二个儿子,刚好晋穆侯伐千亩,有功,所以给这个儿子取名“ 成师 ”。当时晋国的大夫 师服 就说太奇怪了,太子与少子的名字起反了,此后晋国必乱。

晋穆侯卒,本该太子仇即位,可是晋穆侯弟弟 殇叔 篡位,太子仇被迫逃亡,四年后率众突袭殇叔,然后自立,就是 晋文侯 。

晋文侯十年,周幽王无道被犬戎所杀,晋文侯勤王,然后护驾 周平王 东迁,晋文侯勤王护驾有功(还杀死了周携王,定天子为周平王),周平王赏赐他秬鬯,一卣,彤弓,彤矢,卢布,卢卡,马四匹。这些东西意义非凡,代表他有辅佐天子,代天子征伐的大权,所以 从晋文侯始,晋国开始开疆拓土,走向强大。

晋文侯卒,子 昭侯伯 立,昭侯封他那个叫 成师 的叔叔于 曲沃 ,曲沃的封邑大于晋国的都城 翼城 ,成师号为 桓叔,曲沃桓叔 当时五十八岁,有德,百姓都归附他, 本大于未而得民心,不乱还等几时。

其后 业曲沃桓叔 至儿子 曲沃庄伯 至孙子 曲沃武公 不断的攻打翼城,要取而代之,而晋从昭侯至 晋侯缗 六代君主皆是庸碌无能之辈。

三曲经过三代人六十七年的努力,终于完成 曲沃代翼 ,曲沃武公贿赂周天子, 周釐王 封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晋国从此以后小宗就取代了大宗。

曲沃武公即位后,更号 晋武公 ,晋武公二年去世,子 献公诡 立,尽诛晋国诸公子,改都城为 绛 。有很多公子逃到 虢国 (与晋一样和周王室同姓姬),结果晋献公“假途伐虢”,灭了虢国,转来把 虞国 也给灭了。

晋献公是个杀人狂魔,尽灭公族,是个厉害主,他在位其间开疆拓土, 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国的疆域非常辽阔,颠峰时期,整个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归晋国。正因为占据了广阔的中原之地,晋国国力强大,压制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独霸中原。 秦国想要东进,晋国就是他迈不过的高山。

可是晋国没有败给外部的敌人,却遭到了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手灭了智氏,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家为诸侯,史称“ 三家分晋 ”。

山西有着悠久的 历史 ,远在100多万年之前,就是有人类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建都。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是晋国领土。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所以山西就有了三晋之称。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欢迎大家来我们山西做了

到了战国时期,晋国的大权渐渐地落到了六位大臣的手里,是为六卿,也称六家。过了一段时间,没了二家,还有四家。分别是赵家(赵襄子),魏家(魏武子),韩家(韩康子),智家(智伯)四家。后来,赵魏韩三家联合,灭了智家。还剩三家。这三家在周威烈王时(公元前403年),被封为列侯。从此,原来的晋国被分割成了赵,魏,韩三个国家。 历史 上所说的战国七雄,就包括这三个国家。

这就是山西省之所以被称为三晋的 历史 原由。

欢迎点评。

周武王姫发灭纣以后,建立西周,山西作为侯国的 历史 约为800年。

公元前458年,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赵伯,利用手中实权,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城池,接着故计重施,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赵襄子以"唇亡齿寒"这个成为以后经典的故事秘密联合韩、魏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弄死了智伯。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晋国领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三家分晋,晋分三家。

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

现在为什么会把山西称为三晋?是 历史 遗留“三国分晋”由此而来的。 山西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于是它因居太行山而得名。而“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

说起山西称为三晋的由来,还得从三晋分家说起。那是因为在春秋时期,山西的大部分地区,都为晋国所有,所以山西简称“晋”;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出现了三个小诸侯国:韩、赵、魏三家,他们将晋给分为三部分,因而又称“三晋”。

当时,晋是非常有名的。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晋的太原之地,因此晋阳在古时候有“唐国”之称,并且,唐代初期的几位帝王,都数次扩建晋阳城,一度使晋阳发展繁荣。后来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王朝或诸侯国,也都依靠晋阳来发展或壮大自己,因此那些年代的太原,其名声显赫于举国,享有“龙城”的声誉。

关于三晋分家的具体情况,大概是这样:

公元前 458年的时候,晋哀公继位了,这时晋国有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其中智伯,掌握着晋国的实权,其人颇有野心,他伙同韩氏、魏氏两家,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之后,智伯又野心勃勃,他又想法联合了韩、魏两家,去围攻赵国的都城晋阳,并且采用水灌的手段,企图一举将赵灭亡。赵的赵襄子,也是个聪明之人,他赶紧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去说服韩、魏两家,并与之结为盟友关系,于是他们三家联合起来,一起反对智伯,并大败智伯于晋阳。之后,赵、韩、魏三家,便瓜分了晋国的领地。

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时候,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新兴的赵、魏、韩便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成为 历史 的一部分。其实,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 历史 的统称。

三晋,可以说它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而同时又包括跻身 战国七雄的赵、魏、韩。 历经二千多年,人们还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 历史 上的地位是不可抹去的。不但体现了它作为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的内涵;夜说明三晋文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的 历史 贡献,所以,三晋大地资源丰富, 历史 悠久,从古到今都是一块风水宝地。

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山西,简称“晋”,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为邻,西与陕西相望,南与河南接壤,北与内蒙古毗连,介于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之间,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水系水文

山西省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条;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丹河等142条,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2%;属于海河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1条,流域面积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8%。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3410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 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

太原的名字由来: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我国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广平曰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皆“原”之妙用。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我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诗·小雅·六月》。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前者所谓壶口,即迄今闻名于世的吉县西黄河壶口瀑布,梁、岐是吕梁山于不同地段的不同称谓,岳阳为太岳之阳(南),都说的是当今晋南,显然指的汾河下游广袤平川地区。后者据顾亭林《日知录·太原》条,则在今甘肃平凉为中心的泾水上游平川地带。《禹贡》太原也罢,《六月》太原也罢,显然都已超逾当初《尔雅》地形名——通名而进入地区名——专名了。诚然,这类“太原”系作为地区名出现,还不是建制名。

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太原盆地尽管比不上汾河下游的晋南平坦辽阔,却在多山的山西相对地仍不失“大平原”之誉。

诚然,太原之指以晋阳为中心的当今太原盆地,见诸载籍始于上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然而,在司马梗定太原、秦置太原郡之前,早已有后来成为太原郡城的晋阳了。据《战国策·赵策一》,晋阳城系由赵简子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和建筑师董安于所肇筑,当初”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墙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春秋》定十三年(前 497)记载“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作“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公羊传》则云“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这说明晋阳城的肇建,至迟可溯于公元前 497年,即至少已近2500年历史了。

“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此后的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地,其实际处所不尽相同。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此乃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取名之缘起。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晋阳(太原)古城979年被宋太宗烧毁,后就搬到唐明镇(就是现在的旧城街到庙前街附近),后来逐渐扩大为今天的市区规模。

山西省的别称是晋。

晋也是陕西省的简称。

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北以古长城与内蒙古为界,西、南以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参考链接:>

山西被称为“三晋”,源于“三家分晋”。 也就是说,山西先称“晋”,后称“三晋”。

那么,山西为什么叫“晋”呢? 因为那个遥远的传说。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地。 山西的简称“晋”,来源于先秦时期的晋国。

晋第一王是西周第二王周成王的弟弟。 他叫舒雨。 周武王在周朝建立后不久就病逝了,继承王位的成王还很年轻。 一天,他和弟弟书玉在花园里玩耍。 他捡起一片梧桐树叶递给弟弟:“拿去,我用它封印你。” 数日后,时任副刺史的周公催促皇上立王,真正举行了分封大典,并安排小叔禹为山西太子。

>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

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

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

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

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

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

,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

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

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

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

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

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

,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

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

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

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

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

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

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

他们起事兴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

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

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

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

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

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

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

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

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

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

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

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

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

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

,包括了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晋国的主要领地在山西,所以山西

简称为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当初燮父为何改唐为晋,有两种说法,一是因

境内有晋水,故称晋;一说是取晋本义与进同是前进的意思,究竟取自何义,也已无可

考,但山西称晋是公认无疑的。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晋国的地位原袭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的唐,

燮父改唐为晋以后,唐晋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领主,也是晋的始祖。司马迁在《史

记·晋世家》中称“晋,唐叔虞者”也正是这个意思。在周王朝时代晋原是一个侯国,

即二等诸侯国。约在公元前 680年,晋武侯灭缗侯即位以后,自称为曲沃武公,私自提

高了规格。为取得中央的承认,武公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把晋的全部珍宝、金玉、

青铜器物送给了贪财爱宝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封曲沃武公为晋武公

,于是侯晋升格为公国,跃身诸侯列强。对于晋武公以行贿手段取得升为公爵的丑行,

司马迁在《晋世家》中无保留地予以记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但晋武公使晋成为

公国后,仅在位二年,并未能有什么作为。之后,献公宠骊姬,而晋祸乱源;惠公以怨

报德使秦晋关系恶化,晋国祸乱不断,国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晋公

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由于晋文公饱经流浪之苦,即位以后

对内实行施惠百姓、开禁薄赋、奖励农耕、赈济贫困、减轻关税、鼓励通商、宣扬法教

、淳朴民俗;对外秦晋交好,多代联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使晋国达到民富国强,实

现了晋国的中兴和霸业。公元前 572年,晋悼公即位后,晋国国势日趋衰微。

三、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

、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

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

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

,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

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

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

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

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

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

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

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

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

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

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有着30个世纪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晋儿女一定会在跨越新世纪光辉时代,

在三晋大地奏出更加辉煌的凯歌!

以上就是关于山西为什么叫三晋全部的内容,包括:山西为什么叫三晋、山西在古代叫什么、山西为什么叫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601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