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呈奎的海洋人生

章丘景点2023-05-09  16

“我的海洋事业在中国”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内外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一生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

曾呈奎的海洋人生,有三次重大选择,从而实现了一个爱国科学家忠诚党的科学事业的转折。

 1940年,曾呈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37岁的曾呈奎已成为当时美国海藻工业和食品利用方面的****。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得知山东大学(青岛)复校,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国任山东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他对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的理解是:“我的海洋事业在中国。”

在青岛解放前夕,曾呈奎是国民党政府所要争取到台湾去的科学家之一,但他相信***,坚决留下投身于新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重大选择。

曾呈奎人生的第三次重大选择,是1956年郑重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可是经过十年考验,到1966年曾呈奎的入党申请通过了基层党组织讨论,并期待上级党组织批准之际,文化大革命却将曾呈奎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大特务”,他受到了批斗和折磨。直到1980年1月8日,他才实现了20多年渴望加入中国***的夙愿,并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数十年如一日,为发展新中国的海洋事业屡建奇功。1950年8月,曾呈奎和童第周、张玺、朱树屏教授受中国科学院的委托,共同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如今已拥有科研人员1100人、完成科研成果300多项。

1958年开始,中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共调集600多名科技人员和50多艘船只参加,曾呈奎为这次调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

20世纪60年代初,曾呈奎与赫崇本、朱树屏等7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国务院写报告,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并规划了其管理、研究的任务。国务院很快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局,从此中国海洋国土有了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他又向国家建议开展南极的调查研究工作,被国务院采纳。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开展了20多次南极考察。

自朱树屏20世纪40年代首先提出”水产农牧化“的战略创想后,1978年曾呈奎重又提出发展中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要走“农牧化”的道路,对中国的水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2年,国家采纳了曾呈奎提出的“国家攀登计划B中应增加有关海洋高技术的项目,海洋生物技术应成为国家863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建议,并聘请他担任了首席科学家,对推动中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科技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曾呈奎院士在76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发表涉及各学科384余篇学术论文,出版12部学术专著,并获得国内外一个又一个殊荣。他一生为推动中国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始终活跃在国际海洋科技前沿。

20世纪70年代初,曾呈奎将基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藻类的进化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引起科学界异常关注的问题,关于色素、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设想——海洋植物在登陆之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理论系统,是建立在曾呈奎40多年对海藻研究的厚实基础之上的。这一设想在曾呈奎率队考察西沙群岛首次发现原绿藻时得到了验证。

 1975年,66岁的曾呈奎率队对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科学考察。1980年,他又不顾72岁高龄,率队二进西沙群岛,实地考察40天,获得了更多的标本资料,初步认定了原绿藻在中国热带海域的分布。这种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单细胞的原绿藻在生物进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受到国内外的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

1982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曾呈奎满怀信心地作了题为《光合生物的进化》的报告,正式系统地论述了光合生物进化理论,同时报道了原绿藻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大会组委会认为,这一发现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

2002年,93岁高龄的曾呈奎自主创新意识仍然不减。一次因病住院,他一边准备手术,一边准备去马来西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了不影响陪床老伴的休息,他半夜悄悄起床躲到病房洗手间里,坐在马桶上修改英文学术报告。与他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老伴张宜范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老伴“告状”到所领导,但他还是工作起来不要命。手术后刀口尚未完全康复,他就带着助手和学生飞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亚太地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大会”,并精神饱满地用英语作了45分钟的学术报告。他所发出的利用栽培马尾藻、海带等大型海藻,来净化海水污染、改善鱼虾养殖水质的倡导,受到广泛好评。 解放前,曾呈奎目睹了广大农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惨况。当他看到当地人采集野生的紫菜、萝带和礁膜等海藻充饥时,一种想法油然而生:人们既然可以在陆地上种庄稼,为什么不能“耕海”产海藻,海藻梦可实现他解救劳苦大众的愿望。他取名“泽农”,以明心志。

中国原本不产海带,主要靠从日本等国进口。这是因为海带是一种喜欢低温的孢子植物,中国海区由于夏天水温高,又加上北方海区是少氮的瘦水区,海带自然无法生存。

曾呈奎和一些海洋生物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海带能否在中国进行人工栽培的自主科学研究上。对中国藻类分布、形态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细心地观察海带在初夏的变化情况,发现海带初夏也放孢子,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这个新思路将人工养殖海带引向了成功之路。

曾呈奎与他的助手利用日光灯和冰箱进行海带夏苗试验,曾呈奎又提出陶罐渗漏施肥,对海带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诞生,海带养殖南移成功。到1985年,我 国年产海带干品25万吨,占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

20世纪50年代初,紫菜冬长夏亡的生活史和孢子来源一直是个谜,所以无法人工采苗和养殖,全凭经验和运气从海里捞取野生紫菜养殖,产量甚微。

如果掌握了孢子的来源,便可像农民在土地上种庄稼一样在海里种紫菜。曾呈奎与助手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初得出壳斑藻晚秋生成的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叶状体紫菜,这是紫菜生活史的结论。

他们进而又在实验室内证实了秋季海面上出现的大量孢子正是养殖紫菜需用的壳孢子,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始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壳孢子”(COHCHOSPORE)一词,就是由曾呈奎定名,得到了国际藻类学界的普遍承认并一直沿用下来。 从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的成果在沿海推广,使得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中国紫菜年产量达1万多吨干品,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紫菜生产国。

先后发现并报导了上百个新种,二个新属,一个新科;首次发现并报导了西沙群岛原绿藻,组织领导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进行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陶罐施肥,参与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创造了利用马尾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上;通过海藻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蓝色农业研究和开展大型底栖海藻栽培以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设想,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实验室。

早在1962年,美国女作家瑞彻尔-卡森出版了一本题为《寂静的春天》的著作,她提出了,为什么春天一片寂静,听不到小鸟的叫声.这是由于人类破坏生态,乱用农药,引起有毒物质在土壤、河流、空气和食物中循环转移,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她深刻指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合理、协调的关系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维持健康的生存和发展。

B。文段为观点+解释说明的结构,首句指出海洋学家揭开珊瑚礁颜色绚丽多彩的秘密,后文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故文段重点谈论的是珊瑚颜色绚丽多变的秘密所在,对应B项。A项“保卫海藻”、C项“阳光”均为解释说明的表述,非重点,排除。D项“乐于奉献”为无中生有的表述,文段强调的是珊瑚的颜色多变,排除。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你若有心去翻阅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确实,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繁体中文版的书籍封面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

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

以上就是关于曾呈奎的海洋人生全部的内容,包括:曾呈奎的海洋人生、美国海洋学家雷彻尔•卡逊在上世纪60 年代曾撰写了一部揭示杀虫剂污染环境的著作,著作的书名是什么、海洋学家揭开了珊瑚礁颜色绚丽多变的秘密。原来,珊瑚虫体内负责控制色素生成的基因存在多种变异,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88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