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一句原文一句译文

马元坤2023-05-09  22

隆中对(陈寿)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译: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吟咏《梁父吟》。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译:(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一般人不承认这一点。

3、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译: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徐元直)与诸葛亮很友好,认为确实这样。

4、时先主屯新野。

译:当时先主刘备屯兵新野。

5、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徐庶去拜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见他呢?”

6、先主曰:“君与俱来。”

译:先主(回答)说:“您与他一起来。”

7、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译: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见,不能委屈他来见您。

8、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将军您应该委屈尊驾去拜访他。”

9、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10、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译:先主就屏退跟随的人说:“汉朝衰落颓败,奸臣盗用了皇帝的政令,(致使皇上遭难出奔),蒙受风尘。

1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译: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估计(自己的)力量,想向天下伸张大义,然而(自己)智谋短浅,能力有限,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1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但是我还不想罢休,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13、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译: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以来,天下豪杰纷纷起兵,跨州连郡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14、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译: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而兵力薄弱。

15、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然而曹操终于能战胜袁绍,由弱小变为强大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对人的筹划得当。

16、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军队,挟持着皇帝来号令诸侯,这方面,(您)确实不能用武力去与他争胜。

17、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孙权占有江东一带地方,已经历三代,那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人能士被他任用,(孙权)这方面只可以作为外援来加以联合,而不能图谋夺取他。

18、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译:荆州北有汉水、沔水为屏障,往南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面直通巴郡、蜀郡,这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19、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然而它的主人却不能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您有意占领它吧?

20、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译: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阔,自古被誉为“天都之国”,汉高祖凭借它而建成帝业。

21、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译:(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又控制了他的北面,(虽然)益州百姓殷实,府库富足,但刘璋却不知爱惜百姓,那里聪明而有德才的人都盼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22、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译: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族的后代,天下人都了解您是很守信义的,您广泛延揽英雄人物,又如饥似渴地访求贤人,

23、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译:如果能占有荆州、益州,依仗它险要的地形,与西边各少数民族和好,对南方的民族进行安抚,对外联合结好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24、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译:一旦局势发生大的变化,就派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取(中原的)宛县和洛阳,

2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将军您亲自指挥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不用竹篮装着饭食,用壶盛满酒浆来欢迎您呢?

26、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果真能够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

27、先主曰:“善!”

译:先主刘备说:“好!”

2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译:从此先主刘备与诸葛亮的感情一天比一天亲密。

29、关羽、张飞等不悦,

译:关羽、张飞等人很不高兴,

30、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译:先主解释这事说:“我有了孔明,就如同鱼儿有了水一样。

31、愿诸君勿复言。”

译: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

32、羽、飞乃止。

译:关羽、张飞才作罢了。

提问的人要求不要太过分,我已经尽量分开翻译了!你看着可以就采纳吧~

隆中对背景资料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隆中对》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 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1、对,答也。——《广韵》,在此引申为对答,或者说谈话内容。

2、《隆中对》中的“对”的意思是 回答、应对。

3、对话或者说,讨论也可以说是“面对而坐并谈话”。

4、答对。《隆中对》说的是昭烈帝刘备与山人诸葛亮于隆中的一次谈话,备向亮请教当今天下局势及成就霸业之方式,亮予以应答。

5、对话,主要是刘备问,诸葛答。

首先,诸葛亮正确的比较了天下的形式,提出不可北伐,不可东征,所以要先占据荆州为策源地,然后南下占领益州,汉中一带成三分大势,连吴抗曹,俟中原有变,则三路北伐,一员上将起荆湘之众直逼宛,洛一带;刘备自起精兵,由汉中直上,关西民众赢粮景从,当可收复雍凉而东吴孙权起兵合肥,可攻青徐以为策应若此中原可定,汉世可兴 至于之前对天下大势的判断,是非常客观正确的,我并没有异议,然后咱们先分析一下三路北伐军:

西线蜀军:荆州益州缺少良马,所以一般适合步战,以步兵为主同时北伐路线共有两条,一为出街亭,过子午谷,偷袭长安另一条为出箕谷,绕道祁山,平定雍凉一带,然后以陇上三郡为策源地,进攻长安从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可以看出,他是以第二条路线为实行方针的,而魏延则建议从第一条路线出奇制胜,至于何优何劣姑且不论,无论走那条路线,都避免不了山林,险隙之地,这样的地形,对于机动性差,适合平原会战而言的蜀步兵来讲,是非常不利的,而关西魏兵凭借优良的骑兵优势,来往穿插,拥有山地作战至关重要的机动性,所以蜀国北伐时,一旦战线拖长,后方接济,以及城市之间的协调防守变成了很大问题,这也正是马谡街亭失守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祁山地狭,关西地阔,以阔攻狭不易,以狭攻阔更是天方夜谭,因此郝昭得以区区兵力拖住诸葛亮大军所以关西一路军,只可为牵制,不可为主攻

东路吴军:吴军擅长水战而非步战,吴人亦多水军少步军,纵观三国,吴人几次大败,除灭国一次外,均为陆战失利,仅有的几次胜利,也都没有什么大建树,更何况青徐一带,安定已久,民心附魏,根本不可能短期安抚所以张辽能连败吴军,正是因为吴军在江北天时,地理,人和俱亏的缘故,最重要一点,这一路并不属于蜀军,即使真有所成就,对与蜀汉军团而言,也绝不是好事所以,这一路只可为援兵,也不能做主攻

中路荆州军:荆州人称九战之地,进可直逼宛洛,威胁中原退可凭借长江之险,严守金城历史上的襄阳从来都是江南门户,人杰地灵之地荆州不但地理位置重要,更是南征北讨的战略要冲,而且江汉平原富庶辽阔,人才众多,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也曾为了避荆州军而商议迁都,曹军大司马曹仁一直受任防守荆州军如果起举郡之兵,一出上雍,截住函谷关归路,一出博望,直攻宛城,汝南一带,那洛阳,许昌这些北方重镇就直接兵临城下了!而且平原会战,魏军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并不明显,对于适合打大规模阵地战的蜀国步兵则更占能发挥优势若有了关西兵从左边牵制,吴军从右方支援,那魏军将难以面对三路齐进的敌人,即使不能一战定天下,魏国也已是无力回天了

记得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的战略么当时把雍州一带的徐晃军团,徐州一带的张辽军团都调往关中对抗关羽,如此兴师动众,正是因为荆州军直接威胁到了曹操腹地如果当时能如隆中所愿,使马超连结羌人出兵遐萌关,攻凉州张飞,魏延出阳平攻街亭刘备引黄忠颜严出南郑走大路北上,一路安抚百姓再令赵云据汉中策应三路大军首先陇上三郡必然望风而降,徐晃,张合也必然支不出力量援救中原;同时,孙权趁机兵进徐州的话,徐州军也无暇西顾了若能再令吕蒙引潘阳湖水军直攻汝南,接应关羽如此五路牵制,一路主攻,我想魏国纵然是韩信,孙武治军,也无能为力了但为什么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呢并不是无人预见,而是根本不可能有发生,这就是隆中对的几个重要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这就是荆州问题和连吴抗曹的决策

1荆州问题:如上所述,荆州对于蜀国北伐的作用如此重要,但对于吴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除了上面的几点以外,荆州对于吴国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东吴之所以能抗曹,所凭借的正是长江天险,吴军擅长水战,不擅步战,江上决战,周瑜的3万水军可以大败曹操的20多万(演义中为83万)陆军而换言之陆上决战,张辽以三千军士可拒孙权十余万人东吴若想自保,则必先保住长江天险,而荆州地处长江上游,如果兴一旅之师朔江而下,破吴当势如破竹(想想吴国是怎么灭亡的,历史上许多平定江南之战都在荆湘一带决战)即使从荆州度过长江,在江陵,长沙集结一万精骑,荡遍江南也是指日可待所以,诸葛亮所依托的荆州,其实正是插在孙吴心头的一把尖刀吴国从孙坚起,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荆州的征讨,最主要的目的也正是因此除此之外,放弃东吴见长的水军,而渡河与北面的曹操步军争利,这是极不明智的,这点相信孙权也很头疼,但又不愿意与蜀国撕破脸,他更怕曹操隔岸观火可是吴国最好的发展地段,只能是荆州一带所以吴国历代都督,无论是以周瑜,吕蒙为首的强硬派,还是以鲁肃,诸葛谨为首的妥协派,都没有放弃过对荆州的夺取所以,诸葛亮隆中战略中的核心问题:荆州正是吴蜀关系的导火索

2连吴抗曹:如1所述,在荆州问题上,吴蜀都不可能让步,这是一个不可调谐的矛盾而反观吴魏,却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即使占领了长江对面的徐州,对于吴国而言也没有太大的利益可图所以,真正的矛盾是发生在吴蜀之间,所以关羽对吴国的强硬态度也是有迹可循的,吴蜀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远比吴魏,蜀魏之间的更为激烈再者,如果吴国真的愿意和蜀国结盟抗曹,那按照上面的隆中攻略,孙权得到的地盘,最多是以汝南为中心的豫州,以彭城为中心的徐州,这样不但直差心腹的尖刀不但没有拔除,反而凭空让刘备坐大,孙权会这么傻么中国自古南北分裂常有,而东西分裂是很少见的,即使有,也很快就会统一这是因为中国东西之间的民族差异少,容易融合,而南北差异一直较大,融合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南北可以对峙,而东西很难独立所以荆州败亡并不能怪关羽,由于前面所述的荆州问题,东吴攻蜀是必然的,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连吴连好了,荆州就不失了即使关羽调度得当,在收到吕蒙的袭荆消息,也一样要面对背后的徐晃,曹仁的追击,即使到了荆州,也一样会损兵大半,军心涣散,一样无法守御由此而看,诸葛亮隆中战略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连吴抗曹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有了以上两点,足以看出诸葛亮的战略弊端了,也许有人会说在当时的情形下,隆中决策是最好的战略了,但真是如此么中后期的蜀国,一直沉溺于孔明的隆中决策中,而忽略了形势的变化首先,荆州沦陷,关羽败亡,蜀汉集团中最有实力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这对蜀国的打击不啻于致命的,在这个时候,作为蜀国主帅的刘备,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继续隆中战略,继续连吴抗曹;另一条则是兴兵伐吴,取下吴国,然后继续如上的三线战略都知道,一生戎马,作战经验丰富的刘备选择的是第二种,虽然失败了,但现在咱们先不论成败,客观的比较一下这两种战略:

隆中战略,继续连吴照当时所说,吴国愿意交换荆州再收荆州之后,由于荆州的重要战略位置,至少必须调一员上将镇守,这员上将必须得有关羽一样的威慑力,足以威胁曹操,孙权,同时还得给他配备一支如同荆州军团一样上下齐心的部属,还得有几个如关羽的周仓,关平,廖化等一样的亲随部将帮助守御其下的州郡观之蜀国,仅有马超有这样的能力但事实是刘备,诸葛亮是绝不敢委马超以重任,同时马超也不擅长步战水战再说即使交还,前面所述的吴蜀矛盾依然存在,以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意义,东吴决不会老老实实的交还如果不要荆州,则只能以蜀中之地北上伐魏,出阳平关,攻雍凉一带历史上除了刘邦之外没有蜀地伐中原取胜,而且这唯独的一次也并不是从蜀地起兵,用的更不是偏安已久的蜀兵,而是韩信领中原士卒暗渡陈仓,出奇兵连克关中三王,真正依靠的是关中也就是长安一带更何况蜀中军势不及韩信,而魏人智谋远强项羽想北伐制胜,不但要面对山路险远,战线太长的问题,更要以步兵面对西凉精骑,是非常困难的

而另外一种战略呢当时刘备兴兵20万(演义中说是80万),同时黄权引5万水军,蛮王沙摩柯南路接应(这两支兵力至关重要,后面还有介绍),这是蜀国一半的兵力,刘备如此兴兵,绝不是仅仅为了一战,而是为了灭吴,然后各处留守的同时他留马超守遐萌拒雍州军,留魏严守汉中拒中原兵,更派谨慎的赵云作为后续,能想到这里,证明刘备当时并不是意气用事,盲目发兵试想一下,刘备何人,能因为报仇就妄麾三军,所以他只是要以报仇为理由,一劳永逸的解决荆州问题和蜀国的真正心腹大患--吴

但是这个战略却遭到了以诸葛亮为首的连吴派激烈反对,因为蜀军长期受隆中策略左右,已经把利益相关,矛盾激化的真正战略敌手当成了友人,而把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假想敌魏国放在了首位但对于吴国一方,则更早的认清了自己的真正战略敌人,先下手为强,发动了荆州之战夺取了荆州,吴国的利益要求已经满足了,同时吴国也没有自信能占据整个益州,益州的作用对他而言也远不如荆州重要所以他积极要求和解,但很明显,这个和解对于蜀国有弊无患这之后的吴国更会俟机袭取益州,真正完成周瑜,鲁肃所制定的南北对峙计划可惜吴国后期由于孙权昏馈,不用良谋,滥杀良将,再加上谨慎的诸葛亮也意识到白衣渡江可能会重演,所以任蜀中大将,托孤重臣李严防守白帝城,所以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再来从战役实体看看当初的夷陵之战:其实,当时刘备的计划是刘备引军走旱路,与吴军正面交战;同时黄权引水军朔江而下,相互策应陆逊也曾说过,如果蜀军水路齐进,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实际上黄权的水军滞留在了路中,并没有随军前进,而诸葛亮也没有及时的策援前进的蜀军,所以刘备虽然牵制住了吴军主力,仍然没有办法继续前进(离国越远,后续粮草,辎重越难以接济),加上湘南闷热,导致军心涣散,这样,失败便难以避免了

如果当时黄权的水军与陆军齐进呢首先,陆逊无法应付两面夹击,只能退守九江,柴桑一带,这样,蜀国便能顺利的夺回荆湘,以刘备本人,带领益州一半的兵,替关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魏国此时发兵,那汉中有马超,魏严,黄权水军浚巡江上,同时赵云镇守江夏,以赵云的谨慎,以及李严的威望配上马良等人的谋划,守御荆州一时是没有问题的亦可令魏严,马超出兵汉中,使曹丕无暇东顾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刘备引军由旱路攻九江,南线沙摩柯连结蛮越,祸乱建安一带(南越一直不满孙权暴政,曾多次组织反抗---即起义,而且三国中,吴国的苛捐徭役杂税是最重的,可谓民不聊生),黄权的水军在适时东进这样,吴国北面难以支兵防御江上,中间以不擅长之步战迎战蜀汉陆军,国内又人心不治,灭亡吴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这样的战略也是有弊漏的,如果魏徐州军南下讨伐江上的黄权军,那是绝对可以牵制住蜀军一支主力的,而且这支孤军深入的部队很可能面对建业守军和魏军的夹击这时就需要看刘备九江一战的结果了,刘备兵多势重,精锐刚勇;陆逊虽然识兵势,但吴军不擅陆战,九江之险又远逊于夷陵,而且国内忧患严重最重要的一点,北面的黄权,曹丕军团无论谁胜谁败,都必然会南下灭吴,这就要求陆逊必须速战,但面对锐气正盛的蜀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蜀军的赢面极大

至于曹丕南征,如果战胜了黄权,那他孤军深入扬州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荆州是江南的门户,历史上历来南征的主要战役都发生在荆湘一带,如果没有占据荆湘,就妄图取下江南,是一定会遭到来自荆州顺流而下的袭击,再加上刘备南线的包抄,那这支南征军只有全军覆没所以,刘备全取江南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然后的局势就是:诸葛亮坐镇益州,李严坐镇荆州,刘备在江南一带抚民,黄权巡浚江上,来往救应随后俟中原有变,三路一齐北上不过我估计南边有变的可能性远大于北方,不过这就是后话了但不管怎么说,这样一战,即解决了蜀军真正的争利者,又真正能与曹魏分庭抗礼,远比隆中对的绥靖政策好多了!可惜关键时刻黄权军团的停滞,导致了蜀军的败亡,而这无缘无故的停滞,我认为和当时蜀军内部的隆中对遗留的连吴抗曹思想是分不开的

《隆中对》又名《草庐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当时诸葛亮隐居之地。“对”,对策,答问,回答上级询问的关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策略。公元199年,刘备起兵徐州攻打曹操而败,依附袁绍,不久袁又败于曹军,刘备去荆州投奔刘表被疑忌。走投无路之际,刘备竭力搜求人才,为建功立业作准备。经徐庶介绍,刘备三访隆中,得见诸葛亮。有名的“三顾茅庐”故事就源出于此。

隆中对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於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21)暗弱,张鲁(22)在北,民阜(23)国(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25)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26),南抚夷越(2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8),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於秦川(2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0)以迎 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31)。

译文

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於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则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终能战胜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只是天时有利,也是人的谋划正确。如今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制皇帝而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较量的。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其统治已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辅佐他,这可以结为盟援,而不可以图谋他。荆州北有汉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巴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战略要地,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资助给将军的吧,将军可有意於此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大,是天然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牧刘璋昏暗无能,张鲁又在北边与之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抚民众,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室的后代,且又信义显扬四海,广交天下英雄,求贤如饥似渴,倘若占领荆、益二州,控扼险要,西与诸族和睦为邻,南面抚绥夷越人民,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部队向南阳、洛阳地区进军,而将军则亲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过地区的百姓谁还不担著丰盛酒食来迎接将军呢!确实能做到这样,那麼,统一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统治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高兴地说:「讲得太好啦!」后来的实践,果然是按照诸葛亮的谋划进行的。

注释

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计险阨远近」

句,马本、唐本皆脱「计」,今从王本。

刘先主:即三国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东汉远支皇族,字玄德。谥昭烈皇帝,史称「先主」。

新野:诸本皆作「襄阳」,与史载相违,今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校改。

诸葛亮: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字孔明。

董卓: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汉灵帝时,任并州牧。灵帝死后,他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后为司徒王允等人设计所杀。

曹操: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字孟德,小名阿瞒。

袁绍:东汉末封建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本初。

以弱为强者:马本脱「强」,今从唐本。

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这里指汉献帝刘协。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今属浙江)人,字仲谋。

□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岸地区为江东。

□三世:指孙坚(孙权父)、孙策(权兄)、孙权三世。

□荆州:汉武帝时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一部。东汉因之,治所在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

□汉、淝:即今之汉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淝水。据《水经注》载称:其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西名为沮水者称淝,西源出自今宁强北者称汉,二源会流后通称淝水或汉水。

□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带,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二郡,合称「吴会」,其地辖今江苏、浙江地区。

□巴、蜀:即巴郡、蜀郡,辖境当今四川地区。□其主:指荆州统治者刘表。

□益州:汉武帝时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全境以及云南、甘肃、湖北、贵州部分地区。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21)刘璋: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中山王刘焉的后代,字季玉,继其父职为益州牧。后刘备

率军入川,刘璋出降。

(22)张鲁: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23)阜: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作「殷」;《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太祖赵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时改「殷」为「阜」。

(24)国: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误,今从王本、汪本。

(25)览:通「揽」,采摘、收取的意思。

(26)戎:我国古代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

(27)越:我国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28)宛、洛:即今河南南阳、洛阳地区。

(29)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因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

(30)箪食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众慰劳所爱戴军队时用以犒献的酒

饭食物。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 八阵图:诸葛亮推演兵法,以石头堆聚成的八种阵势,用来操演军队或作战。其遗迹有三处,一处在今陜西省,另二处在今四川省。

2 盖:超越。

3 三分国:指三国鼎立时的魏、蜀、吴三国。

4 名:名气、名声。

5 转:改换方向、移动。

6 遗恨:余恨,因愿望未达成而心有不甘。

诗意

论起诸葛亮的功业,在三国时代,要算是最高的了。他排成军事上著名的八阵图,用来对抗魏、吴两国。尽管江水日夜奔流不息,八阵图的石垒却始终屹立,不曾流失,也未曾转动。但是他出兵伐吴,最后却没有成功,是一件遗恨千古的事啊!

欣赏

这是一首咏诸葛亮功业的诗。

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一代贤才诸葛亮,也因为有诸葛亮,蜀国终於得以和吴、魏三分天下。诗的前三句是作者对孔明绩业的颂赞,最末句则一语道出孔明的最大憾事-伐吴失败。

“隆中”是个地名,在湖北襄樊,当时是诸葛亮的住所。

“对”是“对话,谈话”的意思,这里指的是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

“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的一段谈话。因为这段谈话中,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为刘备日后称帝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隆中对一句原文一句译文全部的内容,包括:隆中对一句原文一句译文、隆中对的背景资料、隆中对的翻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76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