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对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
庚子赔款
中文名称: 庚子赔款
发生时间: 1901年—1925年
所属年代: 清代
发生地点: 上海 北京
事件介绍
庚子赔款
中国清政府偿付八国联军侵华的赔款。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驻华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97%在伦敦发行,市价 99%~103%。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5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1924年5月底苏联政府声明放弃俄国部分庚款,于清偿所担保债务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1925年法、日、英、比、义、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
战争是残酷的。一切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都是可耻的。战争所犯下的一切罪行,历史都会清楚记得。这也是需要敬畏历史的原因之一。每次,关于清朝的文字一出,就有一些人对清人的谩骂、诅咒紧随其后。这种行为,既是历史视野的狭窄,也是无知落后的明证。
为什么不去反思,反思被奴役、被欺凌、被统治、被压榨的深层次原因?为什么不去反思,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多数人的命运却被一少部分人所左右、所掌握?为什么不去反思,反思同国、同族、自身的无法清醒、无法觉醒?
仅仅谩骂、诅咒已经故去的历史人物,而无法反思、无法觉醒,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后代依然在历史的循环中打转,而且是越转越轻、越转越下,最后,就连他们后代的谩骂、诅咒,也都会显得更加苍白、更加无力。历史是面镜子,照见以往的是与非、功与罪。历史是面镜子,更要照见未来的光与亮、道与路。
继续讲历史,说说入关时所向披靡、国变时仓皇出逃的清廷的一个场景。本文出自清人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中《洋兵占城》一节。话说当日,洋人的军队入侵,进入大清王朝的京城。这些洋人军队所属的国家,合计总共有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奥匈帝国。进入京城之后,这八个国家的侵略者分城安排军队,分为八区驻守。关于这些侵略军队的总体管理,八国推举德国将领瓦达西为统领。
当时,为什么要推举德国人做统领?其主要原因就是:德国派驻清廷京师的使臣克林德在义和拳之乱中被杀死,而且,克林德死得很惨。另外,推举瓦达西为统领的原因,就是:未来与清廷合议时,德国可以作为主要受害方,优先提出自己的赔偿要求。德国将领瓦达西留驻在西苑(明、清时期,称中南海为西苑。)的仪鸾殿,这里是慈禧太后的寝宫这里,简单说一说仪鸾殿吧。
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是为慈禧太后过冬所建的居所(今怀仁堂)。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慈禧太后开始在北京西苑兴建寝宫,打算作为自己卷帘归政之后的冬季颐养之所。这个寝宫,起初并未命名。起初,因为主殿形制为前后进深两卷,所以,在相关图籍中,称之为两卷殿。迟至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四月十八日,在《现修活计簿》中,才把两卷殿的名称改为仪銮殿,并于六月初八日按挂匾额。
据载,仪鸾殿还有新旧之分,因其前后历经两次兴建。旧仪銮殿建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至十四年(公元1888年),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毁于火灾。新仪鸾殿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择地另建,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成。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后殿福昌殿的躺椅上崩逝。话说,侵略者进入京城之后,德国军队统领留驻在清廷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的寝宫。
以男性将领入住女性当政者的寝宫,在有礼仪大访的中国、在男女界限严格的时代、在等级森严的帝国、在皇权威严的满清,这不但是莫大的侮辱,更是天大的讽刺。洋人的军队刚刚进入京城之后,那些躲在教堂之中的人,便开始庆祝重生。这些人,有了洋人军队作为依恃,嚣张无比,兽性大发,一齐出来,屠杀其他民众,用来撒泄前此的教堂被围攻、性命受威胁的愤怒。
当然,须清楚知道,教堂里出来的人,以清廷的民众为主;更应该清楚知道,难些被屠戮的人,也以清廷的民众为主。这种恶行、这种可悲,读历史时,大家可曾注意过?这种恶行、这种可悲,那些谩骂者、诅咒者可曾反思过?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宗教外衣下的内质,并没有散发神性的光辉、宽容、仁慈……恰恰相反,宗教外衣下的内质,暴露的全都是兽性的暗黑、狭隘、残虐……躲在教堂的人,出来之后的杀戮,堪称残毒。从京城西安门开始,以北延伸到各处的人家,几乎都被那些从教堂出来的、疯狂的人杀戮殆尽了。那些从教堂出来的、疯狂的人杀戮一天之后,到了次日,洋人的军队统领下令,禁止任意杀戮。至此,这场血腥的杀戮才告停止。可是,这个时候,京城已经是尸体堆积如山了。侵略者进入京城的时候,笔记作者陈恒庆也在京师。
当时,陈恒庆在京师的北城看到,那里的各家各户门口都插着白旗,旗上还写着“顺民”两个大字。这个情景,就和当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大明江山倾覆时一样。当年,为了不被闯王的人马残害,京城的普通民众就挂白旗、书顺民来保命。不知道,那些谩骂者、诅咒是否明白,历史之前还有历史?洋人军队进入京师之后,划分区域,北城被化作日本的分驻区。日本人进驻以后,马上向北城的住户发布命令,要求大家撤去顺民白旗,而是换成红日白旗,也就是在白布中心上涂抹一个红日,然后当作旗帜一样,插挂在门口。
接下来,就是搜查义和拳众,一直搜查了好几天,才算完事。搜查结束,各处的居民才相对安定下来,不再被大规模、不间断地侵害骚扰了。洋人还在顺天府的官署设置了审判署,并延请瑞瀓前来主持判案。这件事情,后来瑞瀓被超升拔擢,猜想,也多得力于此。那个时候,通衢大道左右两侧,排布陈列着各色的衣服、各式的古董、各样的家具,数量之多,无法计算。
洋人攻破京城当天,沿街的店铺、大型商号、还有京师里的富家贵室,被各类土匪们乘乱抢劫打砸,整个城中的菁华,全部都损耗破毁光了。上等的皮衣、旧时的好瓷器、著名的字画,大都被外国人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去了。华商在这次兵祸中购得的物品,大都是中下等的物件。那些个宝贝东西,当日留在京城的京官是没办法购买的,因为他们大都没什么钱,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器物被人家买走,徒然眼热而已。当然,这一次,京中也有大员留住,没有随圣驾出走。这些人中,有崇中堂、左小侯、怀尚书、世侍郎等,共计有十多人。
这些留京的大员,眼见形势如此,是出走还是继续留守,也都是茫茫然没有主意。洋人的军队统领入侵之后,他们想要最终方向还是议和一路。但是,洋人进驻京城之后,左等右等,等不见清廷大员前来通声气。这种情况,完全在洋人的计划之外,结果,洋人的统领一时半会,还真失了对策,不知道如何下手是好了。猜想,只有议和,洋人才可以索取想要的一切;他们才可以利用直接统治民众的当权者,让当权者代管本土吧!洋人的海关总办赫德,是这一次入侵集团的顾问官进入京城之后,赫德发现后续的行动无法推进。于是,赫德亲自出面,会见清廷总理衙门掌印的普通官员舒龄,并向舒龄转达了侵略者希望议和的意向。
得到洋人表达的讯息之后,舒龄邀请留在京中的朝廷大员,共七八人,来到自己的寓所,商量一起谒见洋人使臣的事情。这些留京的大员,家中基本上也都已经被洗劫一空了,要去谒见洋人,他们怎么说也算是官方身份,当然需要正式一些。可是,洗劫之后,这些大员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找不出来。最后,还是舒龄出手,在自家的衣柜中拿出几件长衫,让大家穿好,然后,步行去见洋人的使臣。洋人使臣见清廷终于有官员来说话了,想着后面的和议就有希望了。所以,他们对前来谒见的官员十分欢迎,并对他们说
如果你们可以请庆(爱新觉罗·奕劻)亲王、李(鸿章)中堂入京的话,和议就可以进行了!”说完,他们还指着所在的屋棚说道:“你们自己看看,这上面有多少枪弹的孔洞,在这次变乱中,我们能够不死,全都是因为幸运啊!”这几位留京的大员在谒见完洋人的使臣代表之后,仍旧回到了舒龄的寓所,一同商议,并拟定奏摺,然后派遣总理衙门的普通官员朴寿带着奏摺,前往行在,上奏主政者。奏摺上呈之后,朝廷下旨,着奕劻回京议和。议和的结果,就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最后,简要说一下八国联军侵略战争与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略战争。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5月28日),以当时的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联军,对清廷进行武装侵略。公元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了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的导火索。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行瓜分与掠夺中国之实。侵略的联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公元1900年8月14日,清朝的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抢掠。他们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不计其数。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抢掠之后,此次再遭洗劫,终成废墟。公元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战争宣告结束。
辛丑条约。
一、道歉。清廷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对克林德公使被杀一案表示道歉;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日本对日本驻华使馆书记生杉山彬被杀表示道歉;在克林德被杀处所竖立铭志之碑,为各国被损毁之坟茔建立“涤垢雪侮之碑”。
二、惩戒。
对中国政府官员和中国人民的惩戒。规定对中央王大臣处死及永远监禁的有12人;对地方总督、巡抚以下官员处死及革职的百余人;规定“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开列的各省府县地名虽只有46处;由于停止北京会试及山西、顺天乡试,举人以上至进士的高层次考试涉及全国。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者加入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一律处斩;地方各省督抚、文武大吏及有司各官,对辖区内发生的排外事件,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所有各项惩处规定,须由清政府在全国各府厅州县布告张贴两年之久。
赔款。规定赔款总额为45000万两海关银,年息四厘,自1902年1月1日起,至1940年止,39年内,需付本息银总计982238150两,各省地方赔款2000万两不计在内。
从政治、军事上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在华权力。规定在北京建立使馆区并划定使馆区界址,禁止中国民人居住,使馆区由使馆自行管理,并由各国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规定削平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并在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等12处驻扎各国兵队,“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禁运军火入境,为期二年,如有必要,亦可续展。
三、修约。
规定“将通商行船各条约内,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及有关通商各他事宜,均行议商”,保证列强随时提出修改对华通商行船各条约的权力。
四、外交改制。
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规定变通各国使臣觐见礼节。
五、列国义务
各签约国对清政府承担的义务则只有一项,即“除防守使馆兵队外”,于西历1901年9月17日(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五日)全部撤出北京,“并除第九款所述各处外”,于西历1901年9月22日(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十日)撤出直隶省。
《庚子国变》主要讲的就是《辛丑条约》的签订缘由和其中的原委。
众所周知,外交文献《辛丑条约》是中国最为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中国与十一个国家同时签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的东江米巷逐渐有外国人聚居,成为了东交民巷。这里是外国使馆所在的地方。
庚子国变的主要人物就是慈禧。1898年慈禧废除了光绪的“新政”之后,又想废除傀儡皇帝。但是她的计划遭到各国的拒绝。其实慈禧与外国人的结是很久就有的了,这影响了慈禧以后对外国人的态度。总之来说,慈禧在统治皇朝的整个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她要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在逃亡的过程中,她还每顿还吃着足够很多平民吃几天的食物。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李鸿章,初中时学历史知道他签订过一些条约,
:慈禧。
光绪——傀儡皇帝。1898年,慈禧废除光绪“新政”(28岁)。1900年1月,想在农历庚子年废帝,但是各国拒绝。原因:自身利益的考虑,光绪改革会比较开明。朝廷很多人反对,
当心废帝遭致外国人不满。慈禧废帝试想控制政权。加深了慈禧与外国人的矛盾。载漪的儿子没能登上皇位,他不满。
反对同时,外国人要求镇压义和拳和大刀会。甲午战阵后,他们的矛头对向外国人和洋教。教案——中国人打击外教和不法教民。1900年义和团:扶清灭洋。甲午战阵后外国在中国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想瓜分中国——威胁到了慈禧的利益。朝廷相信民心可用,不打击义和团,只是对运动的义和团镇压。各国强烈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否则进行海军联合示威。武装干涉要求被慈禧拒绝,天津大沽口出现了示威的军舰。传教士樊国良的书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11个国家的公使会议说调兵来京,保护教堂,否则要示威,慈禧派人保护教堂。收到谣传的影响,各国人决定调兵进京。在外国兵进京时,大批义和团也进入北京(这是朝中主战派大臣做的) 。从约定的时间表看,局面失控的责任在于列强。西摩尔军队开进北京,京城内中外人的矛盾加深。西摩尔联军在途中遭到阻击,慈禧开始要求李鸿章进京。一方面保护在京洋人,一方面考虑决战。大沽炮台——被攻陷之后,由于信息闭塞,京城还没有讨论出大沽炮台 实践要怎么解决。朝中有两派人:有蠢臣说:“洋兵的脚不能弯曲,只要把他们搬倒就可以。” 天津先爆发战争。清军和义和团阻击外国。紫竹林的洋人求助,主战派的意见占上风。克林德(有外交豁免权)被击毙,是清华战征中级别最高的死了的人。~~~矛盾层层爆发~~清朝军队进攻东交民巷。慈禧颁布宣战诏书,实际是号召大家
1900年夏天,两广总督李鸿章收到慈禧的任命。是北洋水师和淮军的创建者,洋务派代表物。他一开始就说要镇压义和团,但是大家不听。他说自己是一个裱糊将。他预料到国家的命运。还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也。”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光绪帝、慈禧太后等西迁逃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同年,李鸿章病逝。同年,清末新政开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沪宁铁路、平绥铁路兴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预备立宪改革。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驾崩。
扩展资料:
庚子事变背景:
义和团起于山东,初以拜神练拳为主,后因发生教案,逐渐演变为仇教团体,自诩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
戊戌政变后,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绪,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分子,仇外情绪更烈,山东巡抚毓贤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励拳民,后毓贤调京,袁世凯署鲁抚,压制拳民活动,拳民遂转往直隶发展。
直隶总督裕禄最初反对义和团,认为拳民乃恃众戕官之乱贼,应严行剿捕,以免致巨患。然而慈禧不允,裕禄逢迎上意,改变态度,招拳民“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宾之礼,并向清廷保荐拳民可用,时义和团大批人马在涿洲、保定一带拆铁路、毁铁路,局势严重。
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间,竟有十万之众入京,太后召见拳民首领,言多奖励,从此亲贵争相信从,庙宇府第,遍设坛场,拳民出入宫禁,横行无忌,大肆烧杀,北京陷入疯狂混乱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00年
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Boxer Indemnity)。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女无洁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
随着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京畿地区的形势越来越乱,各国领事馆纷纷向自己的国家求助。就这样,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为首的联军开始往北京进发,由于人数较少,仅有2000余人,行进到廊坊时被清军和义和团围困,不能动弹。
随后,列强的舰队开始增援西摩尔,炮轰大沽口,几个小时后,大沽口就陷落了。在联军舰队进攻大沽口之前,清廷已经获得消息,开始给 李鸿章 等重臣发电报,要求速速进京。
那么面对着慈禧太后的诏令,以及随后的“战争动员令”,各地大员们为什么大都选择拒不奉诏呢?
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探究一下,慈禧太后究竟有没有调地方大员入京?
通过史料记载,可以明确的是慈禧太后确实调过李鸿章入京,但其他地方大员。比如权势最大的湖广总督 张之洞 ,两江总督刘坤一,并没有收到明确要求其入京的诏书。
实际上,慈禧太后给他们的诏书并不是要求他们进京勤王,而更多的是让地方督抚,竭尽全力筹集军饷,以及调派援军。
比如在1900年6月17日,在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的前几天,她就下达了一道谕令:
“着各直省督抚迅速挑选马步队伍,就地方兵力饷力,酌派得力将弁统带数营星夜赴京师听候调用。”
而关于这道命令,其实张之洞组织了两湖勤王军,象征性地派出了两拨人,差不多共5000人,还提供了枪支弹药。由湖南布政使锡良率领,也是这支部队挡住了法军往山西进军。
而两江总督 刘坤一 呢,其实不久前他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由于反对慈禧太后立大阿哥。也惹了一些挺慈禧的顽固派大臣的弹劾,由于朝廷要撤他职务,其底下的将领不干了,以武力相逼,让他进京勤王(救光绪帝):
“ 湘军 统领多人密见岘帅,告奋勇请举义旗勤王,时岘帅已交印,不敢举非常之事,婉谢之,但痛哭而已。”
后来朝廷继续让刘坤一留任,但矛盾却是埋下了,倒不是刘坤一跟慈禧有矛盾,而是底下的人,一旦进了京,很可能会徒生变故。
二、
那么作为地方上最有权势的刘坤一,在八国联军即将进京之前,都做了些什么呢?
实际上在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之前,刘坤一诱激了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的进京。
但,在这之前刘坤一就已经在联络张之洞和李鸿章等大臣,搞 东南互保 了。李秉衡当时也是支持东南互保的,但随着京城的诏令越来越多,他开始请求刘坤一出兵北上。
刘坤一无奈,又不敢明着反对李秉衡,于是答应他随后就会出兵,让他先行一步。于是拨给他一些人马,凑够了500人,也有史料说只有200人。
李秉衡是6月20日奉诏进京,带领着这500名卫队,足足走了一个月,从南京跑到了北京。他也成了慈禧太后宣布向十一国宣战后,地方上前来支援的品级最大的官员,让慈禧太后异常高兴:
“著加恩在紫禁城内骑马,并在紫禁城内、西苑门内乘坐二人肩舆。”
紧接着慈禧太后就将京城军队总指挥权也交到了他手上,让他率军抗敌,他也意气风发,弄成了义和团大师兄的装扮出了城,找联军作战。
结果一战就被打的找不到北了,逃到通州后服毒自杀,死时还留下了一封遗书:
“军队数万充塞道途,闻敌辄溃,实未一战。所过村镇则焚掠一空,以至臣军采买无物,人马饥困。臣自少至老屡经兵火,实所未见!兵将如此,岂旦夕之故哉。”
李秉衡死时已经70岁高龄了,这位老人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大清曾经支援冯子材跟法国人打仗,曾经在威海卫带兵跟日本人打仗,这次又在北京郊区跟八国联军干仗,可惜可惜。
三、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了,如果说6月份之前,京城的局势还没有那么紧张,可是6月21日,慈禧太后已经发布了宣战诏书:
“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向美利坚开战……向日本国开战!”
总而言之一句话,洋人欺人太甚,尤其欺负我们孤儿寡母,老娘决定跟他们拼了,大清国所有人员,不管男女老少,大家一起上战场杀洋鬼子。
这一下子,本来还在犹犹豫豫不愿意出兵出力的各方大员们,一听慈禧太后这是疯了,纷纷宣布不奉诏:
李鸿章最干脆: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张之洞跟慈禧太后的关系相当好,也是不敢奉诏,理由是保住东南:
“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刘坤一同样:
“矫诏、乱命、拒不奉诏。”
有些地方大员,甚至都没收到这份诏书,因为当时的邮政大臣盛宣怀就没打算把这份诏书向全国颁布,只告知了几个地方督抚。
连慈禧太后一再催促的李鸿章也磨磨蹭蹭不肯动身,三个月时间才从广州走到了上海,然后就不再动弹了。
以上就是关于庚子灾变名词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庚子灾变名词解释、'谁会写庚子事件的读后感 或者给我提供一些关于庚子事件的资料也行、晚晴庚子国变,给中国带来什么变化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