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萦救父》读后感

山药豆2023-05-09  25

《缇萦救父》读后感

近期,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使我深深感到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那么多的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纵观五千年的历史,是多么让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啊!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手不释卷。最令我难忘的是《缇萦救父》这个故事:缇萦的父亲淳于意因为给人治病,病人吃了药却死了。于是被判处了肉刑,这个刑法是非常厉害的,就是要在脸上刺字,还要割去鼻子,砍掉脚。缇萦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和爸爸一起去长安,还大胆地给皇上上了奏章,以肉刑的残酷为出发点,向汉文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汉文帝可是一个少有的开明的皇帝,他看了缇萦的信后,十分感动,于是下诏书废除了肉刑,以笞刑代替。多么孝敬勇敢的缇萦啊!古时候女孩子不要讲给皇帝上奏章,就是出门也是要被议论的呀!为了救自己的爸爸,缇萦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了。真让人敬佩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得被震撼着。我以前很不喜欢外婆,觉得她那么老,还老会跟妈妈告状,害得我常被批评。所以,去看她也不和她讲多少话,或者三言两语不耐烦地把她的话题给结束了。弄得她常摇头。看了这个故事,被缇萦感染着。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见到外婆,我会笑眯眯地主动跟她聊天,陪她去买菜。她直夸我变了。是啊!一本好的书,就像无声的老师,指导我的一言一行。

《上下五千年》真的很精彩,让我我特喜欢它。

缇萦救父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

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

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

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g)。

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

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

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

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

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

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

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

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

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

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

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

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

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

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

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

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

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

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

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

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

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

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白马盟

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宠爱了一个戚夫人。

戚夫人生了孩子,叫做如意,被封为赵王。

高祖老觉得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生性软弱,怕他将来干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说话做事很像自

己。

因此,想改立如意为太子。

他曾经为这件事跟大臣们商量过,但大臣们都反对,连他一向敬重的张良也帮着吕后。

请了当时很有名望的四个隐士叫“商山四皓”(皓,音hào,就是白发老人的意思),来

辅佐太子刘盈。

汉高祖知道没法废掉太子,就对戚夫人说:“太子有了帮手,翅膀已经长硬

了,没有法子改变了。

”戚夫人也伤心得没法说。

汉高祖在讨伐英布的时候,胸部中了流箭。

后来,伤势越来越厉害。

有一次,有人偷偷

地对他说:“樊哙(吕后的妹夫)和吕后串通一气,只等皇上一死,就打算杀掉戚夫人和赵

王如意。”

汉高祖大怒,立即把陈平和将军周勃召进宫来,对他们说:“你们赶快到军营,立刻把

樊哙的头砍下来见我。”

那时候,樊哙正带兵在燕国。

陈平、周勃接受了命令,两人私下商量说:“樊哙功劳

大,又是皇后的妹夫,咱们可不能随便杀他。

这会儿皇上发火要杀他,以后万一后悔起来,

怎么办?”

两人商量了一阵,把樊哙关在囚车里,送到长安,后来果然被吕后释放。

汉高祖病重了,他把大臣召集在他跟前,又吩咐手下人宰了一匹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

盟。

大伙儿当着高祖的面,歃了血,起誓说:“从今以后,不是姓刘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

不得封侯。

违背这个盟约的,大家共同讨伐他。”

大臣们宣了誓,汉高祖才放下心。

汉高祖病越来越重了。

他叫吕后进去,嘱咐后事。

吕后问他:“陛下百年之后,要是萧相国死了。

谁可以接替他?”

汉高祖说:“可以让曹参接替。”

吕后又问:“曹参以后呢?”

汉高祖说:“王陵可以接替。

不过王陵有点戆直,可以叫陈平帮助他。

陈平有足够的智

谋,但是不能独当一面。

周勃为人厚道,办事慎重,只是不大懂得文墨。

但是将来安定刘家

天下的,还是靠周勃。”

吕后再问下去,汉高祖摇摇头说:“以后的事,就不是你能够知道的了。”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死去。

吕后把消息封锁起来,秘密把她的一个心腹大臣审食其

(食其音yìAlī)找去,对他说:“大将们和先帝都是一起起兵的。

他们在先帝手下已经

不大甘心。

如今先帝去世,更靠不住,不如把他们都杀了。”

审食其觉得这事不好办,就约吕后的哥哥吕释之做帮手。

吕释之的儿子吕禄把这个秘密

消息泄露给他的好朋友郦寄,郦寄又偷偷地告诉他父亲郦商。

郦商得知这消息,赶忙去找审食其,对他说:“听说皇上去世已经四天。

皇后不发丧,

反倒打算杀害大臣。

这样做,一定激起大臣和将军们的反抗,天下大乱不用说,只怕您的性

命也保不住。”

审食其吓住了,忙去找吕后。

吕后也觉得杀大臣这件事没有把握,就下了发丧的命令。

大臣们安葬了汉高祖,太子刘盈即位,就是汉惠帝。

吕后就成了太后。

汉惠帝的确是个老实无能的人,一切听他母亲吕太后作主。

吕太后大权在手,爱怎么做

就怎么做。

她最痛恨的是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她先把戚夫人罚做奴隶。

又派人把赵王如意从封地召

回长安。

汉惠帝知道太后要害死弟弟如意,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连吃饭睡觉都和他在一起,使

吕太后没法下手。

有一天清晨。

汉惠帝起床出外练习射箭。

他想叫如意一起去,如意年轻贪睡,汉惠帝见

他睡得很香,不忍叫醒他,自己出去了。

等惠帝回宫,如意已经死在床上。

惠帝知道弟弟是

被毒死的,只好抱着尸首大哭一场。

吕太后杀了如意,还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统统砍去。

挖出她的两眼,逼她吃了哑药,

把她扔在猪圈里。

汉惠帝瞧见戚夫人被太后折磨得这个样子,不禁放声大哭,还吓得生了一场大病。

他派

人对太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得出来的。

我是太后的儿子,没有能力治理天下。”

打那以后,汉惠帝就不愿再过问朝廷的政事。

萧曹两相国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

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还问他将来谁来接替

他合适。

萧何不愿意表示意见,只说:“谁还能像陛下那样了解臣下呢?”

汉惠帝问他:“你看曹参怎么样?”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官吏,跟随汉高祖一起起兵。

两个人本来关系很好,后来曹

参立了不少战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萧何。

两个人就不那么和好。

但是萧何知道曹参是个

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赞成,说:

“陛下的主意错不了。

有曹参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参本来是个将军,汉高祖封他长子刘肥做齐王的时候,叫曹参做齐相。

那时候,天下

刚安定下来,曹参到了齐国,召集齐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问他们应该怎样治理百姓。

这些人说了一些意见,但是各有各的说法,不知听哪个才好。

后来,曹参打听到当地有一个挺有名望的隐士,叫盖公。

曹参把他请了来,向他请教。

这个盖公是相信黄老学说的(黄老就是指黄帝老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让

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

曹参依了盖公的话,尽可能不多去打扰百姓。

他做了九年齐相,齐国所属的七十多座城

都比较安定。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做相国。

曹参还是用盖公清静无为的办

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

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

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

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

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认为他是倚老卖老,瞧不起他,心里挺不踏实。

曹参的儿子曹窋(音zhú),在皇宫里侍候惠帝。

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的时候,

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

可您天天喝

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时候,就照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就上火了,他骂着说:“你这种毛孩子懂得个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噜

苏。

”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来,把曹窋打了一顿。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宫的时候当然向汉惠帝诉说了。

汉惠帝也感到

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就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

干什么?”

曹参向惠帝请了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

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

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好像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

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

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

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

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照着办,不要失职就是了。”

汉惠帝这才有点明白过来。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

由于那时候正在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需要

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

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周亚夫的细柳营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但是

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奸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

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军臣单于起兵

六万,侵犯上郡(治所在今西榆林东南)和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了不少

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

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来报警,远远近近的火光,连长安也望

得见。

汉文帝连忙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

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亚夫驻扎

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到这些地方去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

他先到灞上,刘礼和他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都纷纷骑着马来迎接。

汉文帝的车驾闯

进军营,一点没有受到什么阻拦。

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

接着,他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

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

周亚夫军营的前哨一见远远有一彪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

夫。

将士们披蓝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

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

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

先遣的官员威严地吆喝了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

营门的守将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

将军没有下令,不能放你们进去。”

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

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

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营来劳军。”

周亚夫下命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

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他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

车马奔驰。”

侍从的官员都很生气。

汉文帝却吩咐大家放松缰绳,缓缓地前进。

到了中营,只见周亚夫披戴着全身盔甲,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面前,拱拱

手作个揖,说:“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按照军礼朝见。”

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了欠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

接着,又派

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他的慰问。

慰问结束后,汉文帝离开细柳,在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人员都愤愤不平,认为

周亚夫对皇帝太无礼了。

但是,汉文帝却赞不绝口,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棘门两个地方的军

队,松松垮垮,就跟孩子们闹着玩儿一样。

如果敌人来偷袭,不做俘虏才怪呢。

像周亚夫这

样治军,敌人怎敢侵犯他啊!”

过了一个多月,前锋汉军开到北方,匈奴退了兵。

防卫长安的三路军队也撤了。

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就把他提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的军事长官)。

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

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

国家发生动乱,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

汉文帝死了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

晁错削地

汉景帝也像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

景帝当太子的时候,

有个管家的官员叫晁错(音cháoAcuò),才能挺不错,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汉景

帝即位以后,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

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

就是所谓同姓王。

到了汉景帝那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

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

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音b

ì),更是骄横。

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汉皇帝一样富有。

他自己从

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使吴国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晁错眼看这样下去,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按理

早该把他办罪。

先帝(指文帝)在世时对他很宽大,他反倒越来越狂妄自大。

他还私自开铜

山铸钱,煮海水产盐,招兵买马,准备叛乱。

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还有点犹豫,说:“好是好,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

现在造反,祸患还

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

诸侯大多不是荒*无度,就是横

行不法,要抓住他们的罪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还不容易!过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个

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家乡颍川(今河南禹县)特地赶了出来。

他对晁错说:

“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

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闲事?你想想,诸侯王都是

皇室的骨肉至亲,你管得着?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

竟是为的什么?”

晁错说:“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行使权力,国家也一定要乱起来。”

他父亲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安定,我们晁家却危险了。

我老了,不愿

意看到大祸临头。”

晁错又劝了他父亲一阵。

可是老人不体贴晁错的心意,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杀了。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

他打着“惩办奸臣晁

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

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甾音zī)、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

动叛乱。

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吓了。

他想起汉文帝临终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

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

他劝汉景帝说:

“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候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

兵回去。”

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

接着,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腰斩。

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

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议事。

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

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

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

中尉宣布了汉景帝的命令,

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起来。

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这样莫名其

妙地被腰斩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

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

少地盘。

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

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

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

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

吴楚愿不愿意退兵?”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

这次借削地的因头发兵,哪里是为了晁

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来不及。

亏得周亚夫很能用兵。

他先不跟吴、

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却派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吴、楚两国

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

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

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国家也很快地垮了。

不到三个月时间,

汉军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

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

马邑诱敌战

汉文帝、汉景帝两代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六十多年内,除了短时期的七国叛乱,没

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因此,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据说,到了景帝的后期,国家仓库

里的钱不知道积了多少万,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一年年地堆积

上去,都满到露天的地上来了,有的甚至霉腐了。

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但是,强盛的汉朝却常常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

从汉高祖在白登受包围以后,汉朝对匈

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

这种“和亲”,实际上是一种妥协,不但要把汉朝皇室的女儿嫁

给匈奴单于,每年还得送给匈奴许多财物。

即使这样做,匈奴贵族还是经常侵犯中原,杀害

百姓,掠夺粮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区不得安宁。

汉景帝死后,即位的汉武帝刘彻是个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要想改变这种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又派使者来要求和亲,汉武帝要大臣们议论一下。

个将军王恢说:“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

他们一下才好。”

许多大臣都反对王恢的建议,汉武帝自己觉得没有把握,只好暂时答应匈奴和亲。

过了两年,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聂音niè)来找王恢,说:“匈奴在边界经常

侵犯,总是一个祸根。

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

打个大胜仗。”

王恢问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

聂壹说:“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

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

马邑献给单于。

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

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

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告诉汉武帝。

汉武帝决心采用聂壹的计策,派王恢、韩安国、公孙

贺、李广等将军带领三十万人马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

聂壹故意逃到匈奴,跟军臣单于说:“我有办法混进马邑,杀死那里的官吏,这样可以

稳稳当当拿下马邑。”

军臣单于听了很高兴,但是到底有点怀疑,先派几个心腹跟聂壹一起到马邑去,只等聂

壹真的把官吏杀了,再发兵进去。

聂壹回到马邑,按照事前和王恢商量好的办法,杀了几个已经定了死罪的犯人,把他们

的头挂在城头上,骗匈奴使者去看,说这就是马邑县官的脑袋。

匈奴使者见了人头,信以为真,立刻回去报告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亲自带领十万骑兵去接管马邑,到了离马邑大约一百多里地的武州地方(今山

西左云县),只见草原上放着许多牲口,却没放牲口的人。

军臣单于一边走,一边犯了疑。

这时候,他见到前面有一座亭堡(亭堡是9332望敌人,传递消息用的),就决心打下这

座亭堡,问个明白。

他们打下亭堡,抓住守在那里的亭尉。

军臣单于威胁他说:“你把情况老实告诉我!要

是说半句谎话,我马上把你的头砍了。”

那亭尉吓得要命,就把汉兵布置的埋伏全都告诉了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一听,大吃一惊,赶快命令全军撤退。

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气说:“幸亏

我抓到亭尉。

真是好险哪。”

埋伏在马邑的汉军,得到匈奴逃回去的消息,赶快带大军追上去,可哪儿再追得上?只

好空手回来。

汉武帝的诱击战没有成功。

但是,打那以后,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关系破裂,接连发生了

大规模的战争。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⑴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

⑵传:驿站的车马,此指用专车押送。

⑶之:往,到。

⑷长安:汉朝国都,今陕西西安市。

⑸缓急:紧急。

⑹少女缇萦:最小的女儿缇萦。

⑺齐:古地名,今山东省

⑻廉平:廉洁公平。

⑼坐法:因为触犯法律。

⑽当刑:判处肉刑。当,判决,判处。

⑾刑者:此指遭受砍手足刑罚的人。

⑿续:连接,接续。

⒀入身:古时刑律可把罪人收入官府为奴,此指这种惩罚。入,没收。官婢:官府中的女仆。古有规定,若子女愿做奴婢,可赎父罪。

⒁悯:悲悯。

⒂此岁中亦除肉刑法:这段时间有误,据《史记·孝文本纪》,文帝废除肉刑当在文帝十三年,所以前文所说文帝四年与此矛盾,当作文帝十三年。

注①索隐名意,为齐太仓令,故谓之仓公也。

注②索隐缇音啼。邹氏音体,非。

注③正义晋书刑法志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五帝画衣冠而民知禁。犯黥者阜其巾,犯劓者丹其服,犯膑者墨其体,犯宫者杂其屦,大辟之罪,殊刑之极,布其衣裾而无领缘,投之于市,与觽□之。”

注④集解李奇曰:“约法三章无肉刑,文帝则有肉刑。”孟康曰:“黥劓二,左右趾合一,凡三。”索隐韦昭云:“断趾、黥、劓之属。”崔浩汉律序云:“文帝除肉刑而宫不易。”张斐注云:“以*乱人族序,故不易之也。”

意:淳于意,复姓淳于,名意,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精于医道。

言:说。

以:按照。

之:到。

泣:哭 。

子:女儿。

伤:因而悲伤。

乃随父西:于是陪父亲往西。

妾:我,指缇萦,古代女子的自称。

缓急无可使者:危急时没有可以帮忙的人。

缇萦上书。《缇萦救父》中,淳于意的女儿缇萦跟随囚车到了长安,上书请求让父亲免受肉刑,其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抵偿父亲的罪过,汉文帝为缇萦的孝心感动,免除了淳于意的肉刑,同年也废除了这种肉刑,这是复述缇萦救父这个故事最想讲的一段,缇萦是西汉王朝时代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缇萦救父》读后感全部的内容,包括:《缇萦救父》读后感、`西汉历史故事500字、缇萦救父的故事出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70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