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夫妻群2023-05-09  19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虚词乃作为代词的用法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例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用在固定用法中。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例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文言虚词乃作为副词的用法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例: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1 请教几个初二文言文虚词,“以”“为”“而”“乃”“可”,要有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2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附例句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

3 中学学过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最好是初中文言文所出现的”于“要有例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5 中学学过的文言文里的乃字的用法以及作用和例句,出自哪

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汉书》:“今欲发之,~肯从我乎"[~表示乃字,我就简写了]《示儿》中:"家祭无忘告~翁"

2副词于是这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顾茅庐于草庐之中"

3副词却,竟然《史记吴王濞传》"当改过自新,~益骄溢"

4副词只,仅仅《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五"

5是,就是《史记。张仪传》:“臣非知君,知君~苏君。”

6。语气词。《尚书。大禹谟》:“~武~文。”

乃:于是,就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又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

“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指左右亲近的人。

(3)

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

(6)固:本来,原来。

(7)子:对人的尊称,您。

(8)遂:然后。

(9)亡:失掉,指未喝上。

(10)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12)终:最终、最后。

(13)安能:怎能,哪能。

(14)引:拿起。

(15)且:准备。

(16)成:完成。

(17)余:剩下的。

(18)足:脚。

(19)为蛇:画蛇

(20)亡[WU]:通“无”,没有的意思

乃:1代词:你,你的。

2代词:他的,他们的。

3代词:这,这样,如此。

4副词:于是。

5副词:是,就是。

6副词:才,这才。

7副词:仅仅。

8副词:竟,竟然。

9连词:竟,却,可是,但是。

10连词:而且,并且。

(摘自《古代汉语字典》)

[原文]: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

[译文]:你的父亲教导劝诫你,你反而睡着了,不听我说的话,是为什么啊?

[注]:乃:代词,你,你的;戒:劝诫,告诫;反:反而;言:说话。

希望对你有些帮助啦!

1 乃 在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乃 ”在中学课文中的意义及例句: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3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爱:吝啬者。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敬重,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

梁惠王上》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文辞,措辞“其文约。

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信:本义是话语真实。(1)形容词。

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

(《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2)动词。

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

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

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兴: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

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

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行: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A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

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幸:本义是幸运。

(1)动词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1)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A……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

如: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4 初三文言文一词多义求:乃、于的一词多义~

乃:1、代词:你的,你们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久而乃和 (才) 乃悟前狼假寐(才) 羲之之书晚乃善(才)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密布字印 (于是,就) 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乃入见 (于是) 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本来是) 于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向) 告之于帝 (向) 余将告于莅事者 (向) 凡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在) 于土墙凹凸处 (在) 连不得志于有司 (在) 生于忧患 (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在) 吾祖死于是 (在) 多会于此 (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在) 战于长勺 (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 (在) 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 管夷吾举于士 (从) 何有于我哉 (对) 又告于巩曰 (向;对) 万钟于我何加哉 (对,对于)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对于)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对;对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到) 而观于其市 (介词,到,往)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还于旧都 (到) 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 (到)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介词,表比较,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苛政猛于虎也 (比)。

5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1、将 田园将芜 ----将要;出郭相扶将----语气助词;将功赎罪----用

2、引 引壶觞以自酌----举;引喻失义---引用,借用;将军夜引弓 ---- 拉

3、策 策扶老以流憩---名词;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执策而临之----鞭

4、行 感吾生之休---?;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队伍,行伍;余嘉其能行古道----施行

5、以 家叔以于贫苦----因为?;既自以心为行役---用;农人告予以春及----用

6、见 遂见用于小邑----任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看见;真知灼见----见解

7、之 知来者之可追----它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全部的内容,包括: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初中文言文乃解释为才的例句、乃字在文言文的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35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