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地的解释

华为荣耀4c2023-05-09  27

委地的解释

(1)蜷伏于地。 《庄子·养生主》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晋 干宝 《搜神记》 卷十四:“有大蛇从林草中出,径来棺下,委地俯仰,以头击棺。” (2)散落或委弃于地。 《东观汉记·锺离意传》 :“ 显宗 时, 意 为尚书, 交趾 太守坐赃 千金 ,徵还伏法,诏以其赀物班赐群臣, 意 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 玉搔头 。” (3)拖垂于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 湛 ( 陶侃 母)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值 嫩 梳头 ,长发委地,双腕如藕。” 冰心 《童年杂忆·我的另一个 名字 》 :“坐在镜前梳头,发长委地。” (4)喻没落,消亡。 《太平广记》 卷四五五引 《奇事记·昝规》 :“ 唐 长安 昝规 因丧母,又遭火,焚其家产,遂贫乏委地。” 明 方孝孺 《读<战国策>》 :“ 文 武 之道,至於 春秋 之世委地矣。 孔子 之作 《春秋》 ,伤 周 道之衰也,夫岂知 春秋 之法复委地於 战国 之世乎!”

词语分解

委的解释 委 ě 任,派,把事交给人办:委托。委派。委任。委员。委以重任。 抛弃,舍弃:委弃。委之于地。 推托,卸:推委。委罪。 曲折 ,弯转:委曲。委婉。 委屈 。 积聚:委积。 末、尾:原委。穷源意委(追究事物本 地的解释 地 ì 人类生长活动的 所在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 之一 )。地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 江河 、 湖泊 的部分:陆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 土壤 :土地。田地。地政。 地主 。 地球上的

1 关于庄周诗句

2 关于庄周的诗句

关于庄周诗句 1关于庄子的诗句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4、“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8、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9、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0、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2关于庄子的诗句有哪些

1、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战国庄子《庄子·内篇·大宗师》

解释: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出自战国庄子《庄子·杂篇·列御寇》

解释:大凡人心比山川还险恶,知心比知天更困难。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出自战国庄子《庄子·外篇·知北游》

解释:人生在世,就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忽然就过去了。

4、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战国庄子《庄子·内篇·大宗师》

解释: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

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出自战国庄子《庄子·外篇·秋水》

解释: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

3与庄子有关的诗句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4、“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8、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9、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0、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4关于庄子的诗句

庄子 诗词有: 《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人间世》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

"曰:"。

5关于“庄周梦蝶”的诗词都有哪些啊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梁简文帝萧纲的《十空六首·如梦》一诗中首次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看“庄周梦蝶”百度百科,后面有提到很多。

6庄子 诗词有哪些

庄子 诗词有: 《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人间世》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

"曰:"。

关于庄周的诗句 1 关于庄子的诗句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4、“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8、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9、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0、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2 关于庄子的诗句有哪些

1、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战国庄子《庄子·内篇·大宗师》

解释: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出自战国庄子《庄子·杂篇·列御寇》

解释:大凡人心比山川还险恶,知心比知天更困难。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出自战国庄子《庄子·外篇·知北游》

解释:人生在世,就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忽然就过去了。

4、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战国庄子《庄子·内篇·大宗师》

解释: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

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出自战国庄子《庄子·外篇·秋水》

解释: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

3 关于“庄周梦蝶”的诗词都有哪些啊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梁简文帝萧纲的《十空六首·如梦》一诗中首次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看“庄周梦蝶”百度百科,后面有提到很多。

4 关于庄子的诗句

庄子 诗词有: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齐物论》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 ,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人间世》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

"曰。

5 关于庄子的诗或对联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子·杂篇·列御寇》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4、“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

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人间世》8、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9、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10、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11、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6 关于“庄周梦蝶”的诗词都有哪些啊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梁简文帝萧纲的《十空六首·如梦》一诗中首次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

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

看“庄周梦蝶”百度百科,后面有提到很多。

《庖丁解牛》教学参考 整体感知《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关于“养生主”,清人王先谦《庄子集解》释义为:“顺事而不滞于物,冥情而不撄其天,此庄子养生之宗主也。”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课文的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这些富于节奏感的声音非常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第二段紧接着写到了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文惠君对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产生了好奇心,引出下文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从旁人的所见所感转入庖丁的个人体验。 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接着庖丁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最后一段写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番话,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庄子所讲的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呢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以无厚入有间”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不过,《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庄子当初的命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庄子喜欢用寓言来讲道理。在《养生主》中,庄子首先阐述了这篇文章的总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之后就用了几则寓言故事加以论证,《庖丁解牛》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这个故事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和“臻于道境的阶段”形象化了。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自我的,但是他的说理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语言品味庄子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关于练习 一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写。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 设题意图 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句的节奏体会庖丁解牛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学生揣摩庖丁解牛所达到的境界,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像,让学生体会形象中所包含的道理。 参考答案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 二结合课文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然已解”的效果。找出这些描写文字,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的形象性描写,并且通过复述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想像能力。 参考答案 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目无全牛”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描写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踌躇满志”描写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由学生发挥想像,复述这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理解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 设题意图 本题意在帮助学生梳理“为”字的不同义项。 参考答案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动词,做,干。在这里是“解”的意思),怵然为(即“以之为”)戒,视为(“为”后省略“之”,代“见其难为”)止,行为(“为”后省略“之”,代“见其难为”)迟。 四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 设题意图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庄子所说的“养生之道”辩证地加以认识。 参考答案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庖丁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五试着创作一篇能以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某种启示的短小寓言。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寓言借形象说理,于生动的形象中寓人情事理的特点。参考答案(略)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艺怎么达到这种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道:“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就)不曾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现在我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数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刀子微微一动,(牛已经)哗啦啦解体了,好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张望四方,为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二、“庖丁解牛”杂感(冯好杰) 《庖丁解牛》是《庄子》一书中的至妙之文,其影响之大,连不弄《庄子》的人也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篇,是以事喻理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养生主》讲的是什么意思,《庖丁解牛》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若明乎此,也可算是不太辜负先贤辛苦著书的用心了。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之三,主旨是探究养生之要的,总论就两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一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为一句。第一句是庄子名言,大喊两个累(殆),慨叹人生苦短,内省诸心,看穿了,也就不必痴迷和贪得。既然不能苦生,当然就不免碰到养生的问题。怎么养呢?庄子的妙诀却稀松平常:既不可太要强(为善无近名),也不可太混蛋(为恶无近刑),顺乎天理自然(缘督以为经),保身、全生、养亲(心)、尽年,全有了。 庄周是哲人,也是诗人。描述庖丁解牛,细致,传神,活灵活现,神乎其技,且神乎其文。且说其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批隙导款,动刀甚微,砉然已解,善刀而藏之。一气呵成,赏心悦目,那动作之妙已臻于化境,竟惹得文惠君称善不迭,顿悟养生之道。看来此肉食者非但不鄙,其天机还颇不浅哩。 解牛之技果通于养生之道乎?曰通。庄子描写解牛妙技达到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绝妙地步,其实是对“道”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表述。所谓“道”的境界,即浑融无间、无可无不可。庄子寓言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阐发其哲学核心──“道”。借庖丁解牛暗示养生若像解牛一样顺乎天理自然,就能保全天性的自由,维护生命的完整,臻于“道”的高妙境界。 用刀十九年,解牛数千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没有丝毫损伤,这能不让人有所思吗?养生者,保养生命之谓也。把自己搞得困惫不堪,甚或面目全非,还算是养生吗?非也,那是残生。若能像庖丁用刀一样对待性命,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且于生无损,岂不大妙哉?这里,庖丁之技隐含着两个要点: (一)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喻指人世虽然复杂、凶险,只要顺乎其理以行事,勿强行,勿妄为,自然触处皆通。 (二)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 依理,谨行,藏锋,三足鼎立,可谓庖丁绝技给我们的有益启示,而且此策坐而可言,起而能行,很有实用价值哩。 (节选自《文史知识》2002年第4期)三、明察规律,游刃有余──《庖丁解牛》析(吴功正) 庄子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52篇,现存32篇。前人把它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类。一般认为,内七篇是庄子所作,其余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 庄子的世界观比较复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但是,庄子著作中有着对统治阶级当权者的揭露和讽刺,思想内容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是独树一帜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想像丰富,比喻奇特,讽刺辛辣,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叫做“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汉文学史纲要》)。 本文首先描绘庖丁解牛的情景。作者写了庖丁解牛的动作:“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 以上是描绘庖丁动作的快,下面是表现他动作的美。“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拍子的,跟跳《桑林》舞一样美妙,跟《咸池》乐一样动听。这些都是比附手法。经过比附,形成了夸张,文意也较上一层有了递进,庖丁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文惠君的赞叹,连用两个语气词,是对庖丁绝技的高度赞赏。“技盖至此乎?”本领怎么会这么高明呢?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 庖丁谈到他解牛的经历、经验和感受。“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一开始宰牛的时候,在眼中把牛看成是一头整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是一头整牛了。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因而,它给予庖丁的感受就是可以自由拆卸的零件了。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对零碎牛的感受,实际上反映了庖丁技术的精进。 接着,庖丁具体地谈到他在解牛时的感受。“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已达到很高妙的地步,他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在这里,五官的作用已经达到熟透而升华的境地,精神的作用可以说是入乎其妙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庖丁作了自我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就是说,要按照事物(即牛)本来的情况,依据天生的结构,分开自然的缝隙,通过那自然的空档。 接着,庖丁又说了如何利用空隙,以保存自己。“良庖岁更刀”,每年都得换一把刀,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是在那里切削。“族庖月更刀”,每月就得换一把刀,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砍缺了刀口。庖丁用“良庖”和“族庖”来反衬、说明自己技法的高超。“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他说,他的这把屠刀,用了有十九年,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但是,刀刃如新。那么,为什么这位庖丁能使屠刀十九年仍如开始时那样锋利呢这是因为他能在牛身上寻找空隙。庖丁善于发现空隙、寻找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锋并没有空隙那么厚,这样,就“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在其间大可回旋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对上文作出了总结,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数千而锋刃如初的根本原因。 上面庖丁谈的是解牛的一般经验,侧重于寻找空隙。下面庖丁谈的是解牛的特殊经验,着眼于精神专注。“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庖丁不是没有遇到困难,有时也会碰到难题。作者这样写,倒反而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说明庖丁不是神,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而又善于克服困难的好厨师。作者这样写道:“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活画出庖丁的神情举止。“怵然为戒”,显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视为止”,目不斜视,视线固定。“行为迟”,行动迟缓,见出细心谨慎。“动刀甚微”,轻轻地下刀。由于这样细心地对待难题,那么,关键也就顷刻解开。“如土委地”,一个比喻,表现了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果──牛上的“关键”像坍塌的泥土一样落在地上。接着,是描写克服困难以后的欣喜情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提着刀站在那里,四下里张望,那股劲儿真是活灵活现,得意洋洋,然后把刀擦擦干净收藏起来。 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复杂性。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想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庄子论述的原意。庄子的《庖丁解牛》选自内篇《养生主》。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的意思。那么,如何养精神呢就是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保护自己。这种避开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学,来源于庄子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二是庄子的这则寓言所提供的客观意义。这则寓言是庄子用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段材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处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本来规律。掌握了规律,“依乎天理”,就能适应这种规律,进而妥善地把事情办好。 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快,动作那么美,是因为他实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多方实践后,十九年屠刀锋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驾驭了事物。这些观点,不是庄子固有的,而是我们从这则寓言材料里引申出来的。这一点,应予注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大抵率寓言也”。这则“庖丁解牛”的寓言在艺术表现上也是有成就的。前面描写充分,后文论述合理。一开始用十六字:“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写出了解牛时的动人姿态,继之又写出了合舞合乐的美妙。有了这一切,文惠君的赞叹才有依据。有文惠君的赞叹,才会有庖丁的议论。这样,文意的承接转合,就显得异常自然。 概括描述和集中刻画相结合。庖丁介绍解牛的经验时,对三年前后的感受,十九年用刀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而在概述中又有集中的刻画。如集中刻画了庖丁解决难题的情景,尤其是难题解决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其得意之情状,跃然于纸面。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寓言故事。

《庖丁解牛》翻译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原文

庖丁解牛

作者:庄子 〔先秦〕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赏析

此文为庄子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

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达于自由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开来看,亦可理解为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自由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够如庖丁那样自由洒脱。对此,庄子曾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善于在这一天地里施展本领,是同样可以自由自在的。“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踦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

注释

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踦(yǐ):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砉(xū)然: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

騞(xū)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嘻:赞叹声。

盖:通“盍(hé)”,何,怎样。

进:超过。

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

导大窾(kuǎ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作品出处:《庄子》

文学体裁:散文

名家点评

罗龙治《哲学的天籁——庄子》:庄子用牛身子的结构,比喻人世的错综复杂。不会操刀的人杀牛,硬砍硬割,就好像不懂道理的人,在世上横冲直闯一样,徒然地损耗形神。 [8]

贵州大学教授张耿光《庄子全译》: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家贫,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其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庄子》。

以上就是关于委地的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委地的解释、有关庄周的诗句唯美、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麻烦告诉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28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