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历年其实起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恩与崇拜,即所谓“祭天还愿”。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
经阿坝州人民政府安排:2021年羌历年放假为11月5日至9日放假调休,共 5天。羌历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一般为三天。关于羌历年的来源,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玉皇大帝的幺女木姐珠,因看上人间羌族小伙子斗安珠,执意要下凡同斗安珠结婚。木姐珠来到人间,很快繁衍了人类,所带的树种很快长成了森林,粮种给人间带来了五谷丰登。她怀念父母恩惠,把丰收的硕果、粮食、牲畜摆在原野,向天祝祈。这一天,正好是羌历年十月初一。以后,羌族人民就把这一天作为自己的节日。
羌族最早是以太阳历推算年月。秦朝时期,太阳历改为月亮历(即现在的农历)。因此,现在的羌历年均以农历推算,即每年的十月初一。据传,在秦汉前,羌族已有这个习俗。
祭祀是羌历年最重要的活动,寨上村民盛装参加,这期间劳动停止。祭祀仪式也因地域支系不同而大同小异。
1988年10月,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羌历年放假的通知》,这是根据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后的“自治条例”有关规定研究决定的第一个羌历年,全州放假两天。
2021年的11月4日是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族新年一般为3-5天。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羌族群众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期间还有很多大型的歌舞活动。
羌人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即由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后,按照古羌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的铁板算,推算出羌历九月初一(即农历十月初—)为羌历年,并以这—天作为本民族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
从春种到秋收,辛劳了一年的农人进入了农闲季节,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也由此而获得了短暂的自由,被放上了山。粮食进了仓,猪羊进了圈,这自然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外出务工的人也纷纷赶回了家,因而人们开始载歌载舞,欢庆丰收。
由于羌人实行灵物崇拜,多神信仰,因而进入农业社会后的羌人,不仅把命运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还把希望寄托于上天,希望天神保佑羌人,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吉祥安康,因而每年羌历年期间,均要举行“祭天还愿”仪式。与此同时,羌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同耕牛结下了特殊的感情,羌人认为,粮食的丰收同样离不开牛王爷的帮助,故在一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牛王会”习俗。
从严格意义上讲,“祭山会”是表达羌人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行为(民间称为“许愿”),而羌历年则是表达羌人美好情感的一种答谢方式(民间称为“还愿”)。因而,祭山会属“春祷”,羌历年属“秋酬”。同属农事活动,其间不仅折射出羌族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也集中展示出羌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
羌年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持续到十月初十。羌年,是集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识传授、服饰、羌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年,是羌民喜庆丰收、感谢上天的日子,也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羌年的庆典包含了羌族民风民俗、宗教、舞蹈等多种文化,能反映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羌年对研究羌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20218年11月8日,2018年第二届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暨羌历年庆祝活动在绵阳市北川县举行,来自陕西省宁强、略阳、凤县,成都邛崃市等20余个县(市、区)的近400名演职人员,在北川新生广场上演了歌舞、民俗、服饰表演等羌族文化“盛宴”。
除了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的开幕式,活动期间,主题演出、羌区非遗保护成果展览、羌文化传习班、羌族歌舞展演、民俗文化巡游、羌族沙朗大赛、羌文化进校园、羌区非遗文创产品展、羌族服装秀展示、庆祝羌年等系列展演、展览、展销活动也将同步火热举行。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抢救保护羌族文化,2008年10月,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设立。通过10年来的有效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重放异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羌年
人民网-羌族同胞欢庆羌历新年
人民网-十万羌族同胞齐聚北川欢度羌族新年
以上就是关于羌历年的来历和文化全部的内容,包括:羌历年的来历和文化、阿坝过年是什么时候、2021北川羌历年是好久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