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代表帝王,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

代沟是什么意思2023-05-08  23

现在人们都爱看古装剧,质量真是良莠不齐,大多数剧集虽然内涵不怎么样,但是服道化真是精美,也是一个博人眼球的看点,但是几乎所有的古装剧,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宣读圣旨的时候,会把第一句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一个断句上的错误,那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怎样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古装剧里面读成四四断句,出现这个错误主要是标点符号和圣旨书写格式造成的,当然,也确实顺口。但是按照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应该是这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诏曰后面是冒号,因为接下来的内容才是皇帝下的诏。

皇帝命令曰诏,是专门用来向布告天下的,不论是百姓还是百官,都得听;

皇帝命令曰制,只能用于宣示百官,对老百姓是不能用制的;

皇帝命令曰赦,用于大臣升官时,有告诫的作用,意思是好好干,不要骄傲。

奉天承运

这个用法是源自朱元璋,他当皇帝之后,把朝会大殿改名为“奉天殿”,而皇帝手上拿的大圭也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字,所以皇帝也就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在与臣下诰敕命中就要首称“奉天承运皇帝”。

这个说法出自明朝人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编》。

“奉天承运”四个字是修饰词,是用来修饰皇帝的至高无上,他能坐江山当皇帝,是奉了天命,不是谁想坐都有资格的。

而朱元璋的奉天承运又改良自元朝的“上天眷命”,元代皇帝的诏书就是以上天眷命开头,朱元璋觉得这样不太好,显得太不谦虚了,就改为了“奉天承运”,这样显得自己对上天的态度比较谦卑。

在明代杨廷和就曾经说过:“我太祖创业垂统,以‘奉天承运皇帝’六字传之圣子神孙。”

由此可见,“奉天承运皇帝”六个字确实是连读,不能断句的。

圣旨格式

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咱们看到明清两朝流传下来的圣旨格式是下面这样的↓↓↓

那如果按照这个格式来断句,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天为大,你想啊,朱元璋都因为对天不够谦卑而把“上天眷命”改成“奉天承运”了,那天是得有多大啊,所以“天”必须要顶格书写。

然后皇帝也大啊,所以在书写的时候,皇帝又要另起一行,也要顶格写,或者比天稍微矮一点,但是比其他字必须高。

至于那个奉字嘛,你不能比天高,也不能比皇帝高,又在第一个字,那肯定就单独被拎出去放着了。

意思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下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

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奉天殿"。这"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

朱元璋每一次需要用到圣旨的时候,都会在开头着重使用8个字,那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是现在人们在影视剧中关于这8个字的读法,其实有一定的差距,因为这8个字在现代人口中的断句是平分,也就是4个字一句4个字一句。

最初明朝圣旨开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为”奉天承运皇帝“朱元璋颁布的诏书。其中的”承运“是指继承新生的气运,实际是封建社会王权专制的君权神授。

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大概意思就是皇帝是遵照上天的旨意,对在他一人之下的所有人下达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借用上天的命令,无非是为了加强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以更神圣的理由统治天下。

扩展资料:

使用场合:

1、”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2、“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3、“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1、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断句应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不断句,始于朱元璋。

2、明太祖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与臣下诰敕命中首称「奉天承运皇帝」。而圣旨上因为皇帝是“天子”,“天”与“皇帝”写一起时,要平齐。皇帝换行顶格写和天同排,于是误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3、再如近白话文圣旨“洪武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开头直写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每知道者……”说明了奉天承运是皇帝的修饰词,亦可整句连读不断。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要从秦汉说起,秦始皇一统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铭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而其中策书等诏旨的写作格式,据范晔在《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诏曰:“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文下引汉制度注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 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它皆仿此。”从中我们可以推知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如《晋书》帝纪三晋武帝即位诏,帝纪六东晋元帝即位诏都写有上述文字。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上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 唐代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唐六典》卷8门下省“给事中”条)故而其所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肃宗即位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顺宗即位赦称:“朕纂承天序……” 宋代的诏令继承唐代又有所变化。与唐代相似,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国朝诸臣奏议》卷47蔡承禧:《上神宗论除授不经二府》,此处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如《宋大诏令集》所载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门下置于篇首,同时,《宋大诏令集》中所存的诏令中,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亦占有相当比例,此类诏令,多见于真宗以后诸帝,承平日久,日益觉得自己的伟大与光荣,于是忍不住要宣谕一番。 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经世大典序录帝制》)蒙文圣旨和汉文诏书开头都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的套语,其实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蒙古文,意为“上天眷命”。不过当时不少蒙文圣旨多被机械翻译为汉文,故而汉文诏书中亦有不少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广泛使用应该是在明代,明太祖于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自然少不了这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气势。太祖以为自己的统治出至天意,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明代礼仪明文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皇天眷命,统驭万方”,“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节日朝贺须用“奉天永昌”,皇帝郊祀称自己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乐头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华夷。” 皇帝结婚的纳采制词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宝玺则有皇帝奉天之宝,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等等。而对于民间的祭拜天地行为严加管制。明会典卷165“亵渎神明”条目规定,如果民间私下告天拜斗,则为亵渎神明,须杖70。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诏示内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到了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终于终结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麻烦采纳,谢谢!

亲们通过很多影视剧都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朝代的公公们在传达宣读皇帝的旨意时,都会先整上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先不说这句话谁发明的,单说这句话应该怎么断句,估计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应该的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不断句。

那么这句话又是谁发明的呢?为什么说是一个大老粗呢?而且不仅是大老粗,还是个开国皇帝。

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亲们知道历史上很多封建君王在即将上位前,都会先做点关于迷信的功课。一般都会宣传自己是受命于天,老百姓一看是上天的意思,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干脆一起膜拜吧。

朱元璋同样耍了这个花招,他说我本一介布衣,本来不可能坐上这个位置,那究竟为什么能当皇帝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很简单,因为是老天爷看得起我朱元璋,才选中了我当皇帝,这属于天命,天命不可违,违了,那就是抗天命。

在这里,顺应天命,其实也就是奉天,为了将这个概念深入人心,他专门安排人在南京建立了一座宫殿,名字就叫“奉天殿。

那么“奉天承运”这四个字开始于朱元璋,不仅因为他命名的“奉天殿”,还有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这几个字。明太祖训中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的称呼。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不断句。

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即"奉天承运皇诏曰"八个字出现在圣旨中,始于明朝。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书记载二: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将宫中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

为了彰显其"天子"的合法性,他自承"奉天法祖",还在手持的玉圭上刻下"奉天法祖“四个字。清承明制,其诏书也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到了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天”就报有尊奉、崇拜、敬畏,人类在祭祀活动中首先要祭天。

中国古代天命论认为,不仅个人的生死祸福取决于天命,王朝及天子权力的获得,也来自上天的册命,臣属的官职俸禄又得自君主代表上天所作的册命。历代皇帝都以“天子”自居,就是天之子,认为自己是天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

从秦汉到唐宋,历届君王都认为自己是受命于天,是上天意志的实际执行者。不管是帝王,还是思想家们,都更倾向于把天命、运命视为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朱元璋就说自己是“本无意据有天下”,只是以“救民为心”,后来才做了皇帝,是“天特命之”的结果。

也正是古时人们对于天的崇拜,朱元璋才会用“奉天承运皇帝”来修饰自己。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的读法。“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肯定不对。于是就有下面几种读法:“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么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按照皇帝是天子的思想,天承运是一个专称。奉,更多的意思仅仅是诏令的抬头。

其次,既然是诏书,必然是皇帝诏,即我诏的意思。曰,是表示诏书的具体内容,不能和曰连读,要断开。

所以最有可能接近的读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才显得前后工整、连贯。而明、清两朝的圣旨原件中的写法,也支持这种读法。

下面来看几个明、清的圣旨原件。

图一:明朝万历皇帝给徐万仞及其妻子的诰封圣旨原件

明朝万历皇帝给徐万仞及其妻子的诰封圣旨原件

图中可以看出,奉是平行第三个字,是用“制曰”,而不是“诏曰”,符合上面所说的诏是全国性公开法令,皇帝日常性命令是用制,而非诏。因此电视剧中,很多圣旨不能用诏,只能用制。

以上就是关于圣旨代表帝王,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全部的内容,包括:圣旨代表帝王,为什么要加“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意思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20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