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

关羽被谁杀死的2023-05-08  37

古代的考试讲究制度化,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贡院,所以贡院的位置不是很确定。

1、云南贡院

云南贡院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云南大学就是在云南贡院的基础上逐步改扩建而成的,其主要建筑有致公堂、映秋院、会泽院、东号舍、钟楼、考棚等,不过,只有致公堂和东号舍为云南贡院的原建筑,其它的建筑为民国年间所重新修建的。

2、江南贡院

全国最有名的贡院就是江南贡院,江南贡院也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江苏南京秦淮区东南隅,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江南贡院是封建朝代里南方最大的科举考场,是除了北京之外最大的乡试考场。

扩展资料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朝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历史使命。

江南贡院从建成至晚清废除科举期间为国家输送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金陵文化之昌盛可以想见。

贡院是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贡院最早始於唐朝。

补充说明:

贡院:北京古代的考场

在建国门内大街路北,有一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它附近的胡同还分别名叫“贡院东街”、“贡院西街”和贡院头条、二条、三条等。原来这里就是北京古代的考场——贡院。

为什么我国古代的考场叫“贡院”呢?原来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在古代,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人才的。

北京明清两代的贡院建立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当时京城的城垣和皇宫尚未完成,财力物力有限,就用木板和苇席等搭盖成考棚。四周围起先是用荆棘围成的墙。大门五间,称为“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意。中间三门上有横匾,中门上题“天开文运”,东门上题“明经取士”,西门上题“为国求贤”。贡院内的中路主要有明远楼、公堂、聚奎阁和会经堂等。东西两旁则是低矮的考棚,又叫“号棚”,计有9000多间,贡院的四角还有了望楼。

北京的贡院既是全国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北京)乡试的地方。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秋试”又叫“秋闱”,为九天,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全国的会试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试”,又叫“春闱”,也为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

贡院里的监考很严,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所谓“夹带”,即是把考试的答案或提纲藏在身上。如有夹带,则送刑部严办。当考生进入考场的考棚后,就要锁门。称为“锁院贡试”,因贡院的外围四周是用荆棘围圈的。所以又叫“锁棘贡试”。考生每人一间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蜡烛。待试题发下来,明远楼上响起鼓声,应试的举子们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来。因当时还没有钟表,就以点香为计时。

贡院的“锁院贡试”最怕着火,而着火的事件却经常发生,因此院内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备救火。但杯水车薪,实是虚设。贡院着火的事件很多,如在明正统三年(1438年)的秋试,首试的头一天,就着了大火。最严重的一次,是明天顺七年(1463年),春试的第一天夜晚,考场着火,烧死了九十多个考生。明英宗给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阳门外的空地,并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们称为举人冢。贡院屡屡失火,不得不改建,明正德年间的大学士张居正上疏皇帝,于是贡院改木板房为以砖瓦结构为主的建筑。使防火性能加强。在清乾隆时期,又把贡院修葺一新,竣工时乾隆还亲自去视察。并作诗,诗句中有:“从今不薄读书人”。

在贡院的明远楼旁有一棵元代古槐,相传这里是文光射斗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它的根部生在路东,主干弯曲向西,所以树冠呈在路西边。此槐长势如卧龙,相传此槐与考生的文运有关。因此考生们都要膜拜,以登龙门,故此槐为京城的名槐。贡院的科考也给附近的胡同带来了繁荣,如出现了售笔纸一条街的“笔管胡同”,有会馆性质的旅馆街道“鲤鱼胡同”、“驴蹄子胡同”(考生骑驴进京赶考住宿)等。其中鲤鱼胡同原本是一条小胡同,先叫“老人胡同”。进京的考生有钱的大多骑驴进京住在驴蹄子胡同,相传有一次会试时一个穷考生因没有钱,走着进京只得住到老人胡同的一位老人家,相传在科考的前三天忽降雨水,胡同地面成河,有大鲤鱼出现。后这位穷考生竟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从此,老人胡同名气大振,以后考生们又纷纷住到老人胡同,想借运高中,胡同也改名为“鲤鱼胡同”。到清初,因政治上的原因,有会馆性质的旅馆都被迁到南城,以后在宣武和崇文一带陆续出现很多会馆。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兴盛于唐,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一千余年。因“戊戌变法”取消了科举制度,兴办学堂,贡院也就闲置起来,后逐渐改为官府用房和民房。如今,当年的古代考场贡院已矗立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等多座大楼。

拔贡: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清史稿儒林传一黄宗会》:“宗会,字泽望。明拔贡生,读书一再过不忘。”

恩贡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加贡一次作为恩贡。《明史选举志一》:“恩贡者,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诏书,以当贡者充之。”

岁贡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因称岁贡。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即为岁贡生。《清史稿儒林传三胡培翬》:“字载平,绩溪人。祖匡衷,字朴苏,岁贡生。”

县试:若要取得全省乡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府县之试,参试者称"儒童"或"童生",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

自隋文帝杨坚提出科举制度,然后隋炀帝杨广正式创立科举制度,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当的成熟。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贡举制度,一种是制举制度。什么是“贡举”和“制举”?

简单地说,贡举就是逐年举行的常科,它是由岁举演变而来。贡举主要有两个主要科目,即文学和经术,前者所代表的进士科,则是由取代秀才科而发展起来的,而后者所代表的的明经科,是由孝廉科演变而来的。

制举是依皇帝诏令不定期举行的特科,它是由诏举演变而来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唐朝的科举制度,往远的地方说,是源于汉朝时期的汉察举;然后经历了一个漫长时间的演变,终于才成为了当时的科举制度。汉察举和唐朝的科举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是熟人举荐,而后者是通过考试,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唐朝科举制度的进步性,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熟人举荐,往往都会涉及到人情世故,与个人的关系网有着极大的关联,这对于没有关系的底层人员而言,有着极大的不公平性。底层人员想要凭借汉察举爬上去,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会进一步加剧阶层的固化,极不利于政权的稳固。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就不一样了,它更加的客观公正,给了底层读书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再那么不可调和。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唐朝的科举制度,往远的地方说,是源于汉朝时期的汉察举;然后经历了一个漫长时间的演变,终于才成为了当时的科举制度。汉察举和唐朝的科举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是熟人举荐,而后者是通过考试,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唐朝科举制度的进步性,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熟人举荐,往往都会涉及到人情世故,与个人的关系网有着极大的关联,这对于没有关系的底层人员而言,有着极大的不公平性。底层人员想要凭借汉察举爬上去,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会进一步加剧阶层的固化,极不利于政权的稳固。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就不一样了,它更加的客观公正,给了底层读书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再那么不可调和。

再说回唐朝的贡举制度,贡举的真正实施,是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在这一年,朝廷开设了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并于第二年录取了第一榜。自此以后,贡举连年举行,而科目也逐渐增多,包括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童子科、史科、道举和开元礼举等科目。当然,各种科目的考试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其中秀才科考方略策,进士科考诗、赋,明经科考经学,明法科考法律,明字科考书法,明算科考算术,史科考史学,道举考道家著作,开元礼举考《开元礼》,等等不一而足。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唐朝的贡举,除了因为自然灾害或战乱共有19年暂停外,基本上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而且每次举行都是各科同时开设,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一共举行了266次。

贡举的考试分为解送试和省试两步进行,如果类比的话,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初试和复试。

解送试,也就是初试,其目的就是选拔能够参加省试的人才。解送试是地方的考试,读书人参加国子监以及府、州举行的初选考试,合格之后就可以参加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解送”,简称“解”。因此,国子监和府、州所举行的这种初选考试,就是“解送试”。当然,也有极个别的读书人,可以直接通过行卷等方式,跳越了解送试阶段直接参加省试,这也被称为“拔解”。

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国子监,唐朝时期的国子监是沿用的隋朝的制度,国子监一共有两处,一处是京师国子监,简称“西监”,一处是东都国子监,简称“东监”。事实上,国子监是中央的机构,其职能和教育局类似。当然,要说权力的话,教育局是远远比不上国子监的。国子监的长官是祭酒,副长官是司业,负责具体事务的是丞。

再说省试,省试一般都是在京师长安举行,不过,为了减轻长安的负担,有时也会在东都洛阳设立考场,这就是“两都贡举”。对于通过解送试的读书人,按照规定,必须在十月二十五日前到户部报到登记,交纳家状和举状。省试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正月,贡院也是省试的考场,即“闱”。贡院的围墙遍插荆棘,墙外有军士巡逻。这也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高考,考场纪律也相当的严格,当贡举人进场之时,军士会搜索衣物,防止出现小抄之类的东西。一般来说,每场考试都会长达一天的时间。因此,贡举人必须要携带充足的水、炭、干脯和餐具。

那么,知贡举官是如何确定进士科录取名单的?

事实上,这些考官主要还是根据省试成绩来确定名单的,省试成绩占了很重的比重,除此之外,考官也要看贡举人在社会上的名望,有时候会自行采访,有时候也会允许达官显宦和社会名流推荐,即所谓的“公荐”。

对于通过省试的考生,他们就被称为进士,进士还要参加关试。关试是由吏部员外郎主持的,试判两道。这一场考试之后,这些进士就称“前进士”,隶属于吏部,等待铨选放官。在此之前,这些进士都还是候补官员,但是,一旦经过关试,其身份就已经转变成了官员。一般来说,铨选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在唐朝前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缺较多,铨选的期限并不是很长。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全国各地的官员都没有什么空缺,而候补的官员却排起了长龙,因此,想要通过铨选当官,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贡举出身人就只能到京师各官署或地方各级官署中去做试官,这就相当于实习生,只要通过相应的考核,就可以转为正式官吏。

唐朝时期的官职一共有九个品级,对于贡举出身的人,其叙任的品级也是不相同的,当然,成绩越好,叙任的品级也就越高。比如进士科,一般就是分为两等叙任的,其中甲第从九品上阶,而乙第则是从九品下阶。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武后时期,为了防止吏部的铨选情况不实,阅卷官会进行复查。

唐朝的贡举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是一个极佳的制度。底层士子可以通过贡举制度向上爬,改变自身的阶层,加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唐朝的局势。

以上就是关于贡院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全部的内容,包括:贡院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什么叫贡院贡生分拔贡,恩贡,岁贡,例贡各是什么意思、唐朝的贡举制度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05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