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什么意思

四书五经是什么2023-05-08  33

立夏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例句:“布谷布谷!”唱到了立夏,唱过了小满。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立夏节气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为立夏。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

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

“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还产生了民俗节日中最重要的“八节”,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2023年立夏是5月6日。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时节,中国只有南岭以南地区呈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景象;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

立夏习俗

1、吃蛋: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

2、秤人:立夏吃完中饭,有秤人的习俗。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

3、吃立夏饭:立夏这一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变着花样吃各种饭,乌米饭、豌豆糯米饭,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不同的颜色。

关于立夏的知识

关于立夏的知识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今天3时3分迎来夏季第一个节气——立夏。“夏”有“大”的意思,万物从此皆长大。虽然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远,也许会带来些许的感伤,但万物生长的夏天来临,更会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何为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的形成历史

节气是中国独有的历法,在节气中最重要也是最早形成的,就是“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则指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节气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也是人们生产活动变化的节点。古人认为“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所以“八节”才是节气中最重要的。

四时八节是在什么时候确立的呢?有学者提出,西周,或者西周以前的商代,是没有夏季的。那时候只有春秋两季,没有冬夏。冬夏最早出现,至少在周代以后,现代学者王力、作家流沙河等都持此观点。

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明确的四季划分,成书于春秋的《诗经》中就曾多次描绘夏冬两季的景色。

而“立夏”这个节气的确立,大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古人认为,夏即是大的意思,立夏时节,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长大。所以,立夏是农业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节点。《礼记·月令》中记载了周代立夏的礼俗:

提前三天,主管祭祀、历法的官员就要向天子禀告,三天后就是立夏了。到了立夏那天,天子乘红车、骑红马、打红旗、穿红衣,率三公九卿及各大夫,到南郊举行“迎夏”之礼,还归之后,封赏诸侯。

在整个农历四月,天子会派出官员巡查天下,劝农力桑,继长增高,不起土建、不征发徭役、不砍伐树木。以保证农业生产。

《礼记·月令》的写作时间,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汉代儒生编纂。不管哪一种说法,至少在汉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和时令相关的礼制系统,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在这个系统的规范之内。

“暖风熏得游人醉”讲的'是立夏

为什么古代天子“迎夏”,要穿红衣、乘红车呢?

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哲学、文化等,一直在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比如五行,五行原本是阴阳家提出的概念,后来被儒家、道家、医家等吸收融合,逐渐成为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五行来解释。

但五行和气候节令配合时,出现了问题,五行有五个,但季节只有四个。为此,古人把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单独分出来,称为长夏,对应五行中的土。普遍认为成书于汉代的《黄帝·素问》中明确提出,每年6月为长夏。这样一分,五行和四季就对应起来了。

春属木,其色为青。夏属火,其色为赤。长夏属土,其色为黄。秋属金,其色为白。冬属水,其色为黑。

五行流转,火始于立夏,对应红色,所以《礼记》中,天子要穿红衣、坐红车、骑红马。

再如天干地支,十二地支对应一年12个月,等于每两个节气对应一个地支的数字,比如立夏和小满,对应地支中的“巳”。这两个节气也有分别,古人认为“节为始,气为本”,其中立夏是节,小满是气,合为节气。

再如八卦,八卦对应四季,每季正好两个,不用调整。在气候方面,古人从八卦衍生出“八风”,古人把一年中的风分为八种,每45天换一种,分别对应八卦。立夏这一天,对应东南方“巽”卦,《周易》中说,“巽,东南也,主立夏”。《吕氏春秋》中说,“东南风叫熏风,巽气所生,也叫清明风”,“暖风熏得游人醉”,说的就是立夏时节“熏风”吹来的景象。

夏为何成为中华民族代称

夏是夏季的代称,也是夏朝的代称,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代称之一。自周代开始,古人就以华夏、华、诸华、夏、诸夏、中夏等自称。

这几种概念为何都用同一个“夏”字呢?

《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夏就是中国人的代称,这是它的原始意义,《说文解字》中的“中国”,指的是古代中原一代,也就是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从破译的甲骨文看,“夏”字是一个明显的人形,有头有眼,有手有脚。与夏相关的字,如厦,从厂从夏,就是一个人在敞开的大屋里。

夏后来引申出“大”的意思,《尔雅》中说,“夏,大也”,《春秋左传正义》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那么“夏”又是怎样从“中国之人”“大”变成夏季的代名词呢?成书于东汉末年的《释名》中说,夏季的“夏”是假借。这一说法得到不少人的认同,但也一直有人反对。

一个最明显的理由是,如果“夏”的本义是“中国之人”,那就说明,“人”“中国”这两个概念出现的时间,要比四季的概念出现得更早。这显然缺乏说服力。所以明代出现的《正字通》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说法,“古先有四时之夏,余义皆假借”。

随着古文字研究的深入,也有现代学者提出,金文中的“夏”字,上半部分是人的头部、双臂,但下半部分的字形,除了腿和脚之外,还有一个农具的形状,这意味着,“夏”并不只是“中国之人”,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之人”,这和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相吻合,同时也能从中找到“夏”假借为“夏季”的源流,因为夏季正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时节。不过,这一说法得到的认可度并不高。

立夏的典故 子贡的故事

《太平御览》中说,“立夏日,清明风至,出币帛,礼诸侯”,意思是掏出钱来,与诸侯结交。这里讲的是易经八卦,引申出“王当顺八风,行八政,当八卦也”。然而,却也牵出一位古人的故事,也就是子贡。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最富有的,《史记》中记载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意思是他做驷马高车,往来煊赫,每到一国,以丝绸钱币结交诸侯,诸侯都以平等之礼待他。司马迁认为,孔子之所以名扬天下,子贡是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

说起立夏,还有一个传承颇久的奇怪传统。在江南,立夏时有“称人”或者说是“秤人”的习俗,每逢此节,家家用大秤秤人。至立秋日,又秤一次,以观察夏季体重的变化。有句古诗就是说这习俗的:“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相传,这一习俗出现于三国时期。传说诸葛亮收服孟获之后,令他每年立夏来朝拜蜀主阿斗。后来阿斗被晋国所俘,孟获仍坚持不懈,因担心晋国虐待阿斗,每次去都要称一称阿斗的体重。晋武帝为了安抚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糯米饭香甜,阿斗每次都多吃,孟获秤人,体重也就上去了。

此外,还有一种传说,称当时刘备之妻孙夫人曾带阿斗到江东长住,临行前称了阿斗的重量,此后每天这一天再称一次,写信告诉刘备,以示自己尽心抚养。

无论是那种传说,立夏秤人总之与各种节令风俗一样是讲个吉利平安,过去立夏日悬秤称人体重,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就是图个好彩头。秤老人或小孩还有不同的吉利话,比如秤老人时就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小孩时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内宅秤姑娘也有话说,比如“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当然了,古代能把大闺女养成一百零五斤,说明这家人肯定不缺粮食,找个员外人家当女婿恐怕还真不难。

导读:立夏是一个节气,是一个属于夏天的节气,大家遇见立夏时,会开始着装浅薄的夏衫,吃消热解暑的食物,还有感受夏天清凉的天气。那么,立夏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呢?以下是我带来的立夏节气的简单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立夏节气的简单介绍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大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的特点

节气气温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立夏的意义

立夏的含义是告别春天,迎接夏天。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时间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5日-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

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的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则刚刚进入春季。若按我国现代气候学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见三鲜

谚语“立夏见三鲜”为尝新之俗。时至立夏,不少当年生产的农作物,都可以采摘上市了。三鲜义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之分。地三鲜流传较广,只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三鲜品种,相对常见的为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为樱桃、批把、杏子,但也有的地方把梅子和香椿头列人其中。水三鲜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州鱼、海狮、河豚、绍鱼、黄鱼、银鱼、子鳞鱼等。无论如何变,鲥鱼始终是水三鲜的主打品种。鲥鱼每年立夏前后集群由大海口溯江而上产卵,“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故名鲥鱼”(李时珍(本草纲目》)。鲥鱼脂肪丰厚,细腻嫩滑,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中国古来就重视立夏节气。史载周朝时,逢立夏日,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等官分赴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夏季耕作。在民问,除了尝三鲜外,也还有许多其他的立夏风俗。有的地方时兴吃霉豆腐,相传立夏吃了霉豆腐,霉运就会从自己身上离开。也有的地方,立夏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以白米加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做成的“五色饭”,称之为“立夏饭”。

立夏之日还有称人习俗,吃完立夏饭,大人小孩都要双手拉住秤钩称一称体重。重了为“发福”,轻了为“消肉”。

与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一样,时至立夏,一年一度的夏季也正式开始了。立夏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序第六,在每年5月的5日、6日、7日三天,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礼记月令》中,则用“缕姻鸣,C绷出;王瓜生,苦菜秀”等四个生动的自然景象,对立夏进行了描述。老春初夏,夭地气交,万物华实。按气候学解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摄氏度,始为夏季。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此时南方一些地方已提前进人炎炎夏日,而北方大多数地区,则还是“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暮春季节。《易纬》另有“立夏电见”之说,只是在南方,早在二十天前,就已经出现了雷暴气象。

立夏的由来

立夏节气一到,意味着夏天就将开始,此时的温度明显升高,炎暑降临,同时农作物也静茹旺盛生长,因此夏天是一个生长的季节。

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立夏的习俗

一、立夏蛋

二、煮鼎边做夏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三、秤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

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四、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

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五、斗蛋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六、福建闽东地区吃光饼

七、江浙地区吃七家粥尝三鲜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八、南方地区吃笋、槐豆、五色饭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九、吃乌米饭

十、北方大部分地区食用面食

十一、厌祟避蛇

同时,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还以皂荚人药,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将它当做厌祟之物,也着眼于除秽驱邪。旧时五月有门悬皂荚风俗,皂荚状若刀形,称为悬刀,相传可以吓跑鬼怪。清光绪年间云南《腾越州志》也说:立夏日,插皂角枝、红花于户以厌胜,围灰墙脚以避蛇。

清代《浪穹县略志》记云南大理一带风俗:立夏,插白杨于门,以灰洒房屋周围,名日‘灰城’,以避虺毒。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的是,门前插白杨。

立夏是我们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节气,那么立夏是哪天?这其中有这怎么样的故事呢?立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我一一为你解答。 立夏是哪天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日期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552,20世纪=6318

举例说明:2088年立夏日期=[88×02422+552]-[88/4]=26-22=4,5月4日是立夏。

例外:1911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为什么有时是5月5日却有时是5月6日,主要是看西历是否闰年,如果想容易记下,只要知道奥运年份便行。

史料记载

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以上就是关于立夏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立夏是什么意思、立夏是几月、关于立夏的知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02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