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大连到威海2023-05-08  27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区别是:小乘佛法是自渡,大乘佛法是渡人。

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 。原因有二:一个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另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大乘佛法是自度和度他。因为他既有能力救度自己,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就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

佛教: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大,是对于小而言的,乘,有车乘(shèng)、运载之义。

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简而言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即为“大乘”,以自利利他为本,比如菩萨,以六度万行、施无畏于人间。而小乘则注重以自身的解脱为目的,比如阿罗汉,辟支佛,入小涅盘,但这种涅盘是不够圆满的。但这也非绝对,如果修六度万行,最终入了涅盘,而不度众生了,大乘也成小乘了。如果修十二因缘,最终不入涅盘而渡众生,小乘也成大乘了。因此,对于大乘而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缺一不可的。

关于法门的问题,密宗暂且不谈,说说念佛法门,也就是净宗,净宗实则是根据《阿弥陀佛经》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来的。净宗的修持方法,也是出自这几部经典。那么念佛法门,可以说,即是大乘法,也是小乘法,上中下九品往生,其中有发心菩萨,也有求自我解脱的人,但生到极乐世界,最终都可以成佛的,这样看来,只要往生了极乐净土,那么之前在人间的发心是大乘或是小乘也就无所谓了,只是成佛早晚不同罢了。为了能够早日成佛道,净宗的大德们都喜欢倡导大家发菩提心,发大乘心,这也是根据九品往生的经文来的。观无量寿经里面,详细讲述了九品往生。

另外,我个人认为,法门是不分高下的,无所谓哪个法门更殊胜,或者哪个法门不如哪个法门,世尊之所以开示了这么多法门,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器各不相同,某一类众生适合某一类法门,而对于每个人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发心,只要我们的心与佛心相应,以无畏布施修一切善法,一切法门就都是大乘法了。

南无阿弥陀佛!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乘”是什么意思藏语就叫“theg

pa”梵文叫“yāna”,这是什么意思呢“乘”实际上有很多种,主要指的是“船”,我们说乘船的这个船。还有“马车”之类的也叫“乘”。也就是说,能够载很多很多的人,把很多的人放在这个上面,能够拖走的东西,那就叫做“乘”。我们经常把“乘”形容为“船”,为什么船上带着很多人,把他度过彼岸。

“乘”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是车的话,到达目的地;如果是船的话,到达彼岸;这就是乘。而这个小一点的乘是什么把自己度过彼岸,因为它只容纳自己,是小的乘了。大的乘,就能令很多人、几百个人、上千个人、乃至无量无边的人,能够度过彼岸,那就是大乘。现在清楚了乘的意思吧“乘”就是能够载很多很多的人,然后把他送往彼岸,或者送往目的的,这样的就叫做乘。

藏文里边叫“theg

pa”,“theg

pa”是什么意思呢

能够撑得住,能够抬得起来的,能够抬走的,实际上就是这样。我们叫“乘车”、“乘船”,经常说这个事,所以说乘是这个乘。那么“大乘”和“小乘”不是褒义词或者贬义词,不是这样的。它指的是你这个船能容多少,是你自己脱离苦海这样的容纳呢还是把一切众生,度往涅槃彼岸这样大容量的呢相当于叫“大船”和“小船”的意思。这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明白了没有“乘”是这样的。

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

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

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

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佛法只有一种,没有大小之别,更无南北之分!

《法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qiān)贪嫉妒(jídù),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法雨语译:佛接着又对舍利弗说:诸佛如来只是在教化菩萨(诸佛只以唯一的佛乘教化众生,故声闻、缘觉均为菩萨,无有差别),诸佛一切的行事作为,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只以佛的知见开示众生,使众生了悟并证入佛的知见。舍利弗!诸佛如来只以唯一的佛乘为众生说法,没有二乘(大乘、小乘)或者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之别。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所说的法也是如此,只有唯一的佛乘。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的善巧方便、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言辞为众生演说诸法,所演说的法都是唯一的佛乘,众生从诸佛处闻法修习,终将获得一切种智(佛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出现于世间,也将以无量无数的善巧方便、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言辞为众生演说诸法,所演说的法都是唯一的佛乘,众生从诸佛处闻法修习,终将获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的诸佛世尊,都在以佛法极大地利益众生,使众生得到安乐,这些佛也是以无量无数的善巧方便、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言辞为众生演说诸法,所演说的法都是唯一的佛乘,众生从诸佛处闻法修习,终将获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所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只是在教化菩萨(无二乘、三乘之说,故亦无声闻、缘觉之别,皆为菩萨,皆为佛子。但若佛弟子、阿罗汉、辟支佛等,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之事,则非是佛弟子、非是阿罗汉、非是辟支佛),因为佛只是以佛的知见开示众生,只是以佛的知见觉悟众生,只是使众生证入得佛的知见。舍利弗!我如今也是这样,深知众生有种种的欲望,而且这些欲望已深深地根植于众生心中,因此,我随顺众生不同的本性,以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言辞,善巧方便地为众生说法。舍利弗!我这样教化众生,都是为了使他们证入唯一的佛乘、获得一切种智(佛智)。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且没有二乘之分,那里更有什么三乘之别!舍利弗,诸佛世尊出现于五浊(自性本心湛然明净,因一念无明妄想,而生出五重浊乱的染污,第一重劫浊,即色尘世界之成住坏空;第二重见浊,即根身之见闻觉知;第三重烦恼浊,即意识心之爱恨情想;第四重众生浊,即众生之生死流转;第五重命浊,即生命之识性根元)恶世,所谓五浊就是指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舍利弗,五浊恶世的众生(劫浊乱时:乃略语,劫浊等五浊乱现之时,即指五浊恶世),罪垢深重,因悭吝、贪婪、嫉妒而种下诸多不善之根,所以诸佛以其方便智慧之力,于一佛乘善巧分别而说为三乘。舍利弗,如果我的弟子自认为成就了阿罗汉、辟支佛的果位,却不曾听闻或者不知道诸佛如来只是在教化菩萨之事,那么他就不是佛的弟子,不是阿罗汉,不是辟支佛。舍利弗,这些比丘、比丘尼自认为已经成就阿罗汉果,是住世之最后身,已证究竟涅槃,不再发心志取无上正等正觉,要知道这些人就是增上慢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比丘确实证得阿罗汉果位,却对此妙法不加信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佛灭度后现前世间没有佛出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灭度后,于如此的经典能受持、读诵、解说经义的人,极为难得,如果能遇到其它的佛陀,于此妙法甚深的法义便能决定明了。舍利弗,你们应当全心全意地信奉、理解、受持佛之言说,诸佛如来言无虚妄,只有唯一的佛乘,没有二乘或者三乘之别。

大乘佛教是佛陀创立的。我们来看一下佛教史。

一、现在的主流观点,把印度佛教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佛陀开始传教,一直到他去世后100年。这一阶段称为原始佛教阶段。佛陀的生卒年份有不同的说法,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之间。在这个阶段,佛教基本保持了创立时期的面貌。没有太大的变化。

第二个阶段:从佛陀去世后1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这一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这一阶段,因为对佛教教义的不同理解,佛教分化成了上座和大众两个部派。之后又继续分裂,部派数量达到20多个。

第三个阶段:从公元元年前后到公元13世纪。这一时期,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派别,吸收了古希腊古波斯的一些宗教文化,以及印度本土的婆罗门教的一些宗教文化,创立了大乘佛教。这一阶段被称为大乘佛教阶段。现在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大乘佛教的大部分思想是由龙树菩萨创立的。对于他的具体生卒年代,现在没有确切的说法。

二、佛陀的思想在大乘佛教当中有没有得到传承?

当然是有的。在基本观念上,大乘佛教依然坚持佛教的传统观点,没有进行修改。大乘佛教本质上依然是佛教,所以从根本上看,真正的最早的创始人依然是佛陀。龙树作为大乘佛教教派创立人,地位不可能高于佛陀。

三、佛教思想和佛陀思想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实际上就是对大乘佛经来源问题的质疑。根据大乘佛经自身的记载,佛陀在讲法的时候根据对象的根器不同,讲法的内容也有不同。对于根器较差者讲的是声闻乘的佛法,对于根器较好的讲的是菩萨乘的佛法。所谓声闻乘,就是小乘。菩萨乘就是大乘。佛陀在世的时候世人根器不佳,所以佛陀面向普通人,只讲声闻乘的佛法。但对于天龙这样的特殊对象讲的是菩萨乘。而龙树因为机缘巧合,进入龙宫,得到龙王的大乘经,所以才将大乘经广布天下。这种说法从历史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可信的。因此也有人因此认为大乘佛教非佛说。这是从非常极端的部派佛教角度来理解的。从宗教发展本身来看,经典是必然会持续产生的。不是佛陀所传,只要思想水平足够,也应当有继承和发展佛陀思想并成为经典的权力。

另外,有些人在争论现在哪一种佛教是最正统的佛教,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到如今,所有的当代佛教相比于原始佛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强调保持传统的上座部佛教,还是乐于接纳变化的大乘佛教,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保存原始佛教的面貌。至于谁保存的更多,因为缺乏参照对象,本质上也是不能肯定的说是与不是。

以上就是关于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佛法里面什么是大乘佛法、什么是大乘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495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