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楚国的战役名称与成语

文件传输协议2023-05-08  14

秦灭楚之战,

成语:养精蓄税,伺机而动,求胜心切,消失殆尽。

秦国大将王翦采取了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而楚军求胜心切,但与秦军总是交不上锋,最终斗志逐渐消失殆尽,这场秦楚之间的战役,成为秦国消灭楚国的转折点

秦国灭掉六国的顺序分别是:公元前230年 韩国;公元前228年 赵国;公元前225年 魏国

公元前223年 楚国;公元前222年 燕国;公元前221年 齐国。

秦灭六国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灭韩:

主条目:秦灭韩之战

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十万大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灭赵:

主条目:秦灭赵之战

前262年,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击败赵将赵括,并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仅释放240名年幼赵卒回国传播恐怖。

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秦王政派王翦领兵攻赵,赵派李牧、司马尚领兵抵御。李牧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多次打败秦军。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结果赵王杀死李牧。李牧被杀,引起军队的不满,导致战斗力涣散。

前228年,秦军破赵军,攻占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

灭魏:

主条目:秦灭魏之战

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灭楚:

主条目:秦灭楚之战

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城你(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

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的战略。

前224年,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亦不与交战,项燕只好带兵东归,秦军趁楚国撤退之时迅速出击,并在蕲大败楚军,又强渡淮水,直抵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城下。

前223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项燕败退至淮河以南,立昌平君为楚王,继续与秦对抗,最后战败,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九江郡。

前222年南下的王翦大军攻陷越都会稽,降越君,越国灭亡。秦在越地设会稽郡。

灭燕:

主条目:秦灭燕之战

前228年,秦军破赵以后,在追逐赵公子嘉时,大军接近燕国的西南边境,燕国面临灭亡的威胁。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于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望造成秦国混乱,以解灭亡的危险,结果荆轲刺秦失败被杀。

前226年,秦王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后燕王喜杀太子丹,将其头献秦。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同年秦将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燕、赵两国最终彻底灭亡。

灭齐:

主条目:秦灭齐之战

秦国长期以来对齐国的笼络是很成功的,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使齐国既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事秦谨”,不修战备。直到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后续:

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同时还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达大海,西至临洮,“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应该在45-50万之间。

依据一:秦正式大举出兵灭楚时,楚国的国土实际上已经损失了大半。兵员数量只相当战国鼎盛时期的1/3到1/2之间。不过为了自卫,楚国对自己国内兵员的征集率应该有所提高。因此,满打满算也是50万左右(正规军差不多只有20万)。兵力、士气、装备上都与秦军相去甚远。不过是面对灭国之灾,楚人终于同仇敌忾了一次罢了~~

依据二:在秦灭楚之战中,虽然秦的兵力写明是60万人,而楚国的兵力没有写明,但却明确写了与秦60万人军队对峙的项燕所率领的楚兵为20万人,这应该是楚国的主力部队了。如果以此推算,再加上其他的部队,楚国当时的总兵力也就在45-50万之间。

当时项羽的祖父战死时,说出了一句亡秦必楚,表明了楚国要灭掉秦国的决心,但是可悲的是,最终楚国还是败给了秦国。历史上秦国灭掉楚国,经历了两个不容易的阶段,先是李信攻打楚国,接着又是王翦灭掉楚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为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这是范增游说项梁时引用楚南公的话。但对这句话的理解,特别是“三户”的理解,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指三户人家。刘宋裴引用《史记集解》注云:“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现代的《辞海》、《辞源》以及《汉语大词典》都一致注“三户”:三户人家,极言人少,并引此句为例。

第二种说法:指楚国三大姓屈、景、昭。以韦昭为代表。近代钱穆先生很赞成韦昭的说法,他认为“春秋列国宗族,鲁为三桓,郑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晋有八姓,十一族,及殷民六族,七族,怀姓几宗,融八姓。以数字计宗姓者,不胜枚举。楚之三户,亦其例也。”

第三种说法,指的是地名。唐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注云:“左氏《左传》‘以畀楚师于三户’,杜预注云‘今丹水县北三户亭’,则是地名不疑。

如明徐石麟《拂霓裳》“西台哭罢,三户里识遗贤,”清钱谦益《简侯研德并示纪原》中“国殇何意存三户,家祭无忘告两河”,又在《佛竞渡曲》之二中写道“何事南翁三户里,更无人吊楚怀王”,清徐倬《项王祠》:“故乡香火情何限,三户英雄气已多”。

《古书竹本纪年》有这样的记叙:“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注:三户,古城名,故地今河南淅川西北。”《春秋左传译注》夹注:“三户,今河南淅川西北。”钱穆先生也认为三户为地名,本由楚起丹阳,以其三族,而名发迹之地。”

湖南学者段黎明认为:“三户”是地名,意谓楚宗社,楚人对祖先的崇拜及民族的认同感极强。楚人的血液里滚动的是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复仇因子和爱国之情,造就了一代一代不屈服强悍的人民。只要他的宗室还在,血脉还存,他们就必然会斗争到胜利为止。他们宗室和家族的认同感主要表现对宗社的崇拜和依恋。

战国後期,秦国灭亡楚国,清朝末年,楚人项羽灭掉秦!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时代名言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意为即使楚国只剩下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虽小,决心大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

其实,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时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了的坚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而仅就亡秦这一事实,这句名言还有着双重应验。首先,亡秦大业虽成于天下民众,但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陈胜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张楚”,率江东子弟渡江,成为抗秦主力的项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西楚”。总领群雄,收拾河山,建立一个空前统一的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刘邦的众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其次,亡秦的决定性战役就是在三户水(今河北临漳西)一带展开,楚将项羽率军战胜秦军主力,并接受其投降。从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转之势。以下即根据历史记载,考察这句名言的应验情况。

楚国地大物博,民风强悍,再加上楚怀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归国,楚人都很恨秦国,所以有所谓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汉之争是刘邦与项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争夺天下的战争,历时四年。——春秋战国以来的楚国,的确是让秦国给灭了。

秦国末年,陈胜吴广带头闹起义,天下大乱,陈胜后来建号“张楚”,自称“陈王”。不久兵败被杀。这时候各国后代都纷纷建立国家,其实就是虚张声势,都是自称的,比如今天山东的齐国王、河北的赵国等等,要么是故国后代,要么是流落当地的豪杰——与原来封国有关的其实并不多,有的什么也不是,建立故国,只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政治资历,使人民响应自己。

项羽和他叔叔项梁,是楚国故将项燕的后代,他们在吴起义后,为了增加声望,搜寻到故楚国国王的后裔——楚怀王的孙子,叫“心”,这个心现在是个穷孩子,正在放羊,项梁和项羽为了得到大家的拥护,就拥戴“心”为“楚国”国王,并且让心沿袭他爷爷的谥号,也叫“楚怀王”,项梁死后,项羽就是这个“楚国”的实际军事总督。

公元前206年春季,项羽尊楚王芈心为义帝,自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并大批封王。被封王的对象,包括原有起义的诸侯国王、跟随项羽征战的将军以及投降项羽的秦国降将。

按照最初的约定,刘邦作为最先攻入咸阳的人,应该毫无争议的被封为“关中王”,但项羽由于内心嫉恨刘邦比他先一步攻入关中,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将刘邦封封为“汉王”——封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远离中原。并把秦国项将封到关中,以阴塞刘邦出来。

不只是对刘邦如此,项羽封王的标准并非按照各人的功劳大小,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谁和项羽关系好,封国的地盘就大,富裕程度就高。凡是平时和项羽关系不好的,统统被封到了偏远的地方。—— 当初各起义军联合起兵讨秦,齐赵燕韩都各自派出军队帮助项羽,项羽在分封的时候,竟然将各国派出的将军扶持成了封国的大王,将原来的大王驱逐出领地转封到边远的地区做诸侯大王。慑于当时项羽强大的军事力量,虽然很多人心中并不服项羽的安排,但只好暂时采取忍让的态度。

刘邦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决定韬光养晦,踏上了西去巴蜀的道路,又听从了张良的计策,将一路上经过的栈道焚毁,一则向项羽显示永不踏足中原的决心,二则防止项羽突然变卦派兵追杀。

有大志的刘邦就不服,因为他被封到汉中,就是秦岭的南边,十分偏远,这样就不好出山与项羽争夺天下。但是野心不死的刘邦,用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关中,积极进犯关东。

后来项羽更是暗杀了楚怀王孙心,成为实际的皇帝——刘邦的汉国与项羽的楚国,就成了当时最大的两个敌对势力。所以,你问的,秦灭楚后,仍然会有“楚汉之争”这样的题目。

其实,楚国灭亡后,楚国仍然存在——有项梁项羽楚怀王(心)的楚国。

项羽的楚国被刘邦灭后,楚国仍然存在——刘邦又封韩信为楚国国王。

韩信由楚王被贬为淮阴侯,楚国仍然存在——刘邦又封刘交为楚王。

——王爵变成侯爵,(皇帝特等,王一等爵,侯二等爵)。

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秦灭六国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1、秦灭韩之战: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十万大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

2、秦灭赵之战:前228年,秦军破赵军,攻占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

3、秦灭魏之战: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4、秦灭楚之战:前222年南下的王翦大军攻陷越都会稽,降越君,越国灭亡。秦在越地设会稽郡。

5、秦灭燕之战: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同年秦将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燕、赵两国最终彻底灭亡。

6、秦灭齐之战: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以上就是关于秦国灭楚国的战役名称与成语全部的内容,包括:秦国灭楚国的战役名称与成语、韩魏赵燕齐楚六国哪个先被秦国灭亡、秦国灭楚国时,楚国兵力是多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475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