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前几天M姐的语言老师给我布置作业,让我给大家交流下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搜肠刮肚地思索了几天——M姐从出生到8岁为止,我是如何有“目的”地培养她阅读的兴趣,还真没有刻意过。
罗列了一下我从她小时候到现在做的一些事情给大家分享。
1家里要有足够的纸质书。 我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开始买书,到现在为止,她的书可能已经超过了800本,我们家几乎变成了一个小型绘本馆。大部分是很著名的精装绘本,比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我不止一次给人推荐过这本书,关于生和死,爱与陪伴,著名的绘本大部分都很“扛打”,小孩子看了有小孩子看的欢乐,大人看了有大人看了的感悟。还有一些经典系列,比如 《不一样的卡梅拉》、《花格子大象艾玛》、《机灵鼠小弟》 ,宫西达也之类大咖的。我选书一般是去看别人推荐的书单,如果有觉得好的,自己先看。M姐现在是小学三年级,再往上走就要增加一些非虚构类文字的阅读比例,所以我默默地往书架上补充了社科类的一些,比如 《太空猫系列》(物理),还有《时间线》《地图》( 历史 )、《大中华寻宝记》(地理)、DK系列(综合),《地下水下》 (社科)不过M姐翻得很少。慢慢来吧。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婴童时期的最爱,翻到烂的那种书。M姐小时候最喜欢的是 《企鹅乔比》 ,乔比是M姐幼儿时期最美好的回忆,虽然现在她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还是深深记得。
2家里要有大书架,设置一个随手都可以拿到书的环境。 我们家不爱看电视,对着电视的那边墙有四个落地书架,满壁全是书,分门别类,好的书籍及时补充“上架”。这能保证她在任何时候,有点时间、想看书、都可以毫不费劲地伸手拿到,并保证她在允许范围内自己挑书的权利,这很重要,毕竟谁都喜欢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孩子也不例外。
3我热衷于带她去书店,不管是去看书还是去玩。 在她学龄前,我们周末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店度过的,城里大小书店,我们基本一一打卡,小时候方所和言几又去得特别多。有特别喜欢的绘本,我会买下来,或者记下来到当当上买,拿回来再看。有一个特别深刻的叫做 《打瞌睡的房子》 ,每次读到都是看一次笑一次,不亦乐乎。
1首先跟孩子一起阅读。 M姐到目前为止,我看过她大部分的书,这个很重要:第一可以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是父母有时候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长,在过程中遇到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于书本。比如 健康 方面的,我们看过 《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儿童小小急救手册》。 关于识字的话,有一套比较好的 《四五快读》 ,M姐没读完,但是读完这一套书,认字的量大概有1000-2000字,我觉得在学龄前能有这个识字量,是不需要幼小衔接过渡的。一年级的时候她直接跳过了拼音阶段,开始看全字书,大概两三百页的,类似于罗尔德达尔的 《好心眼巨人》、《女巫》 (这两本书大概有9-10万字),还有之前一本高年级姐姐推荐的冰波的 《蓝鲸的眼睛》 (这本书有20万字)。这些基本已经看完。到二年级,罗尔德达尔系列的,都看得差不多了,二年级她开始偏好国内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彭懿、冰波、金波,还有日本一些女性儿童作家。其实我自己也选了几本曹文轩和郑渊洁的,这两人是我最喜欢中国儿童作品作家,希望她能在一年级的时候有所接触。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有些问题——M姐不爱看曹文轩的作品,我发现是因为她很难跟曹老师的作品共情。曹老师的 《草房子》、《青铜葵花》 大部分是20世纪70-80年代的童年,朴实平凡感人,相比起那些充满魔幻感的童话作品,前者可能更容易感动成年人。
这里有个误区,就是不要以为你以为她爱看就表示她爱看。M姐过于有主见,我只能选择引诱的方式,绝不敢逼迫她去读书。引诱有时候有效果,有时候没有。比如前段时间她一直在看 《父与子》 ,而事实上我可并不喜欢那本世界闻名的漫画。当然,还有她一度很迷恋的 《米小圈系列》 ,老师推荐的 《一年级的小蜜瓜》 我都不是很喜欢。
2阅读要有持续性。 她上小学后,学校的课业蛮重,每天做完作业和课外学习,基本上九点钟,固定读书的时间几乎没有,所以我不强求她阅读。但是她每天晚上洗脚之前,会去书架面前挑一本书,一边洗脚一边看,不管是五分钟,十分钟。不过学校的老师是会有要求的,语文老师要求每天阅读时间要在半小时左右,其实算下来阅读量蛮大,这个要看她自己的自觉性。她们老师发了一本阅读存折,每天记录,每隔一段时间就鼓励查一下,我觉得还是很好的一个方式。
其实看多看少,不那么重要。在阅读早期的时候,持续比量更重要,能养成习惯。
3阅读是一种感官整合能力。 阅读当然最主要是看,属于视觉整合能力。我这里还有一个要提到的是听觉的整合能力,所以我推荐从小就伴随她长大的凯叔。
我不知道你们听说过“凯叔讲故事”这个APP没,我们是从三岁起开始接触,我买了很多凯叔的音频,不便宜,但我觉得很值得。第一,真的需要尊重无形的知识产权劳动成果;第二,故事里面确有真货。凯叔演绎的 《西游记》 是我们最喜欢的版本。我跟她一起听过一遍,他不单纯讲,里面会穿插很多典故、成语和一些潜移默化的道理。说孙悟空愿意放弃花果山的安逸生活吃苦受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凯叔提了提,说到底是整日里吃喝不愁的小快乐好,还是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大欢喜好?这个可以让小朋友自己去琢磨。
当然,我也给她读书,睡前读得最多。你给孩子读书,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里,就可以有意识地念超龄一点的作品,自己也乐在其中。比如近期读的是 《梦想家彼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都是很棒很有意思的作品。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教育关系中最重要的元素——亲子关系,建立好亲子关系,夯实基础,对于父母管教孩子,大有裨益。不过给孩子读书,很多时候要注意语气和语调,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要随着故事情节徐徐道来,轻重缓急,甚至很多时候还要因为不同的角色故意改换发声方式。因为我读得多,M姐慢慢就学会了我说话的语气和语调,绘声绘色神采飞扬,copy下来一模一样,这点倒是很好玩的。
“哇塞,你女儿好乖,那么爱看书。”“她习惯真的养得太好了”。我一直以来听到很多很多这样的话,其实我一直想问,每个人都说阅读好,好在哪里?
语言好?见识多?成绩好?静得下心?——到现在为止我都还没有发现这些。
我鼓励她读书,是因为我喜欢读书,读书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事情。难受的时候,读书是避难所;思念的时候,读书就是回家。读书为善良遮挡苦难,为理想插上翅膀。
大概真是言传身教,所以M姐很大程度上不需要我去主动培养她阅读的兴趣,母女经常在一起干一样的事情就好。结果怎么样,其实不一定有过程那么重要,况且阅读本身是伴随一生的过程。我经常叮嘱自己一句话,阅读是为了让她快乐。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必要非要如何,关键是在阅读中要感觉到开心和快乐。很多人说有的孩子不开花,也许因为他是大树,我觉得很有道理。把握好大的方向,善良、勇敢、正直,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身体 健康 ,那就够了。
去年在言几又书店闲逛,我无意间被一本《文心》引起了好奇,随后又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因此买回家后一口气读完了。
这是一本讲读书写作的书,侧重于写作。
实际上,我不是第一次看写作的书了。但以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枯燥的各种理论谈得深入浅出,还是第一次看到。
写作和阅读可谓一体两面,所以这本书基本分两大部分,一是读书,一是写作。
读书谈得最多的,无外乎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读什么和怎么读。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写过此类书,我能想到的就包括近代的梁启超、胡适、朱自清、金克木等等。
《文心》是以前针对民国时中学生写的的,所以这里列了一些书目,包括:说部、经、史、诗以及工具书等。
但和大部分书一样,此书并没有给出阅读顺序。阅读顺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去读红学著作姑且不谈能否读懂,即便读懂了,满脑子也都是别人的思想。
阅读顺序这个问题,金克木的《书读完了》给出了非常好的回答。
读中国古书(包括文学)首先要读的是: 《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一共是十本书。
这些书没有先读,而去读其他书,基本上也不能完全读懂。
很多人都喜欢通过「文学史」、「哲学史」等去找到一份书目,然后按图索骥读相应的书。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否则我们根本不知道该读哪些书,以至于面对那么多书根本无从下手。而且市面上书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不免会浪费很多时间和金钱。
但《文心》里面反对这种做法,它建议应该先读完原著,再去读类似「文学史」这种类型的书。
首先文学史中所讲的作家、流派、作品如果读者都不了解,根本无法阅读下去。
其次,文学史里面的选篇非常有限,很容易挂一漏万,而且编辑的主观成分偏多。
最后,文学史当中的评论也很主观,容易影响读者的阅读思路。
读书最重要的是收获文章的内容意趣,读书贵有新得。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读书呢?书里面提到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概念——读书三阶段。
读书分为三个阶段,三阶段逐步递进。这三阶段分别是「见、视、观」。
「见」 ,就是「见到、看见」,没有复杂的心理作用。就好比看一篇文章或者一幅画,这时只知道里面写了什么画了什么,只知道文字的字面意思。这和《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基础阅读」不谋而合。
「视」 ,不但看见,还有观察的成分。什么是观察,于文章或画来说就是去辨别其结构、主旨。这也很像《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的「检视阅读」,抓到一本书的重点及主旨、主要观点、结构等。
「观」 ,是最高级的。人生观、观念,和「观」组合的词都不简单。「观」是身入其境地用整个的心去和它相对,是真实的受用文章或者绘画的真滋味。
「见」只是感觉器官上的事,「视」是知识思辨,而「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
我理解,「见」、「视」更多是一种被动的接收和获取,而「观」是一种更主动的,有更强的互动性。
「观」在了解作者意图之后,还会联想自己的切身体会,或者说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果这篇文章自己写如何着手等等。
所谓「鉴赏」,到了「观」的程度才谈得上。鉴赏一部作品,「想象力」是最重要的条件。我们讲「想象文学」,就是这个意思。
作家把具体事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通过白纸黑字记录下来。读者怎么办?读者看到白纸黑字,必须做相反的动作,把它们翻译成具体的事物、生活经验、和想象。
这里面最难的是经验。
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通常都包含「外面的经验」和「内部的经验」两种。景物的状况就是一种外在的经验,而作者对景物的感想则是一种内部的经验。譬如「感时花溅泪」,「花」是外部的,「溅泪」属于内部的。
外部的经验很容易理解,而内部经验却各人不同。作为读者,不处在作者的创作环境和背景下,也没有他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因此,我们经常会遇到无法理解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情况,这个非常正常。
最后,读书或者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某门学科,而是学完能否充实自己,能否学以致用,能否改变自己的生活。
文字是内心的一种表现,文字传达的意思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篇文章中可以同时出现这三字类型: 「知、情、意」
「知」 ,即「知识」。「知」给读者提供具体信息为主,告诉别人一个事物是什么,与别的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就是给人一种「知识」,或者传达一种资讯。
「情」 ,即「情感」。表达作者情绪的一种文字。情绪譬如说喜悦、愤怒、悲哀等。
「意」 ,即「意欲」。一个事物我们要如何处理,要采取什么行动。
举例来说,要写一篇「带货」的文章,首先要介绍「货」的具体情况,是什么、和别的有什么区别。其次,说这个货用下来的感觉如何,比如用起来很开心、很舒服。最后,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买买买!」。
这本书花了很多的篇幅叙述写作的「术」,或者说技巧。从遣词造句、到「修辞」、到文章结构或组织,基本都点到为止。
除说明文和议论文以外,一般都有两种写法:记叙与印象的描写。
「记叙」,就是看到什么就写出来。比如一篇游记,这样写完感觉就是一个地图或路书,但感觉像流水账。
「印象的描写」,就比较高级。主要写感受,写印象。但这种印象不是很空洞的「很美丽」、「很漂亮」,而需要更具感染力的、更具象的写法。“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一种典型的印象的描写。
关于印象的描写,我们很多时候会把「视、听、味、触、嗅」加入进来。例如:
读书、写作最重要的是 「触发的功夫」 ,所以,在印象之外,如果加入触发,层次又更深。
触发是一种关联,作者看到月的圆缺能联想到人事盛衰。读者获得A知识,可以移植到B事物,所以触发又是一种融会贯通。
一篇文章犹如一个团队,文章中的每一节犹如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团队中担当不同的角色。
一篇文章也像一所房子,每一节好比房子里面的一个房间,都有适宜的位置,这就是「文章的组织」。
文章组织的方法通常有类似「起、承、铺、叙、过、结」六个段落组织法,或者西方的「序论、立论、论证、结论」四个段落组织法。
但这些都只是参考,不可生搬硬套。文章组织的核心是解决「如何开场、如何说出主要意思、如何收尾」三个问题。
换句话说,组织文章的原则只有三项:秩序、联络、统一。
秩序,即材料的排列顺序;联络,即从头到尾连贯,没有强行接笋的地方;统一,通体维持统一意见,同样情调。
通常的做法是先把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贯穿做个大概构思,然后一步步写。
至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怎么写,书中没有全部阐述,而是重点写了小说与叙述文。
叙事文好比照相,只须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它的本质是事物。
小说却是绘画,它的本质是从实事中看出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
而这种意义是含在叙事中间的,犹如盐含在汤中,看不到盐,尝一口才知道咸。所以,意义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文章也变成了一种议论文,故事则变成了论据。
因为是绘画,所以画面中的一切元素,都是画家的意识和情感支配。小说也如此,小说中的每一个布景、人物、故事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布置,都含有暗示的力量。
而作为读者,需要信心观察这些布置,耐心体会到相应的暗示。或者说,读出言外之意。
最后谈到写作的三种类型。
作文与绘画类似,或者说,大部分应用类学科都类似,分为「习作、应用之作、创作」三种类型。
学习的路径也是从习作,到应用之作,最后到创作。
「习作」 就是为了获得基本技能而不断进行的练习,譬如画家练习写生。习作是没有结束时间的,作家一辈子也在不断的进行文字练习。
「应用之作」 ,目的是在给定的时间、给定的题材下完成别人的需求。比如帮公司写一篇通告。
「创作」 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也没有规定的时间和题材。很多艺术家花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创作一部作品。一般的创作过程都是先选题,其次立意,接下来搜集相关素材。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写作书。它将枯燥无味的写作理论,全面系统且趣味盎然的阐述了出来。
尽管还有很多人以卖弄中国的形象有着肤浅认识,但是中国的气质吸引了很多消费者,而且结合中国特点做出的一些艺术设计也并非稀有,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国外设计的作品中有哪些抑郁思维和中国特质结合得很好。
我先讲一下自己的亲身工作经历,2011年今日美术馆和我工作的艺术画廊共同设计了意大利艺术家库内利斯的演绎中国艺术展,在文章中,厂所精神这个概念被反复提及,意思说创造一些符合当地作品就要在直觉层面,这个和平日我们常见的老人一样,一清早就钻进胡同,然后提着大包小包回到工作室。
除了在材料方面的仔细把握外,设计师的创作心态也很重要,在一些时装领域,品牌上总会有人买单,在工艺上,他们把扎艺,刺绣结合在一起,而造型上取决于传统舞蹈表演用的水扇,这给人一种灵动优雅的中式情调,而且我们不难发现,紧密结合中国文化特质的优秀设计,都是对于设计材料以及文化特质背后历史的融合与体现,只是用不同的方法去切菜而已,会臆造的中国形象作为设计素材,在很多领域上建筑很讲究这个。
最近日本设计师在西安重新设计的言几又旗舰店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例子,在空间上以西安大明宫的平面图为灵感,另外一部分天顶还安装了镜子,还在视觉上加大了整个空间的辅导程度和经济感,宛如身在一个由书本累成的钩花木造建筑里。
(不限于情侣,闺蜜、基友、家属亦可。)
——我将要从“逛、吃、玩、拍”四个方向来展开。
逛
分为商圈、人文、休闲场所。
——市区内——
①远洋·太古里
太古里现在俨然取代春熙路成为成都的中心了。在这里全是奢侈品牌,可谓高调奢华有内涵。而门面却是二层的低矮复古建筑,也被戏称“城中村”。
ps:IFS的5楼空中花园环境很好,非常适合……
ps2:比北京三里屯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太古里俯视图
太古里一角
②人文景点:锦里古镇,宽窄巷子,杜甫草堂,武侯祠,青羊宫,文殊院,昭觉寺
——个人建议,跟个团一天全部走一遍就行了,最划算省事!
ps:作为成都人从来没有去过。旅行不是按图索骥,没有必要随波逐浪
(图略)
③大悦城RE调香室
ps:可以自主免费体验调香,一般人体验不到的
④教堂:平安桥天主堂
ps:来这里听一场弥撒,浪漫死了!
⑤书店:方所,言几又,文轩BOOKS,钟书阁,今日阅读中心,猫的天空之城
——成都最美书店上榜
方所
钟书阁
言几又
文轩BOOKS
今日阅读中心(24h)
⑥ 宠物公园(汪仔星宠乐园)
ps:你懂的,各种撸狗吸猫设施
⑦博物馆:成都博物馆,蜀锦织绣博物馆,川菜博物馆,泰迪熊博物馆
ps成都博物馆很靠谱,才开,我还没去过;泰迪熊馆好像全球最大哈哈
成都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
蜀锦博物馆
泰迪熊博物馆
⑧大熊猫繁育基地
ps满足你对大熊猫的一切幻想;
⑨荒石公园
ps是一家有意思的店
⑩东郊音乐公园(东郊记忆)
ps别跟北京798比,798比不了;也是漫展圣地
⑪u37文化仓库
ps:成都最文艺的地方就在这里了,没有第二
⑫海蒂的花园
ps少女心爆炸!!听说有108种花
⑬香薰谷
Ps全是薰衣草!!!啊啊啊
⑭宜家
ps去过都说好,不管是买家具的,还是去吃1元钱的甜筒的……各种梦幻样板间了解一下
市区外:
①青城山+都江堰
ps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世界奇迹,不可错过
②白鹿镇
ps:隐藏在深山中的欧式小镇
③待补充
吃
正餐的话集中在春熙路一带,比如:火锅
银石广场负一楼很多小吃
奎星楼街
很有烟火气息的一个地方
吃串串可以去玉林路串串一条街
ps哦,对了,还有赵雷的“小酒馆”
夜市力荐,性价比高味道好
②郫县犀浦夜市
③四川师大东校区夜市
④温江大学城大湾夜市
ps:市政立牌的小吃街,厉害不?
⑤电子科大建设路夜市
ps:不是“全国首创”都不好意思在这开店……
酒吧集中在九眼桥“兰桂坊”
ps在河边,有点像北京什刹海酒吧一条街
玩
能跟你喜欢的人一起互动。
游乐园。离市区近一点就只有“欢乐谷”“国色天乡”
陆地乐园推荐去欢乐谷(可以蹦极30m);水上世界推荐国色天乡(有模拟沙滩)
(高考证学生证都可以打折不过很少,建议团购;国色天乡有时候还有“1元抢购”)
国色天乡
人造沙滩挺逼真,就是人多
欢乐谷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文创产品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文创产品、关于阅读C妈想叨逼叨的事儿、《文心》读书笔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