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功夫熊猫42023-05-08  26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有辞灶、贴春联、请家堂、祭海节等传统习俗,也有一些近年因经济、文化兴起而盛行的新兴春节活动,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临沂书圣文化节、济南大明湖荷花节、青岛海洋节、泰山国际登山节等。

1、辞灶

和其他地区一样,山东人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小年”,旧时称之为“辞灶日”,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的日子。所以在这天,人们要在家中“祭灶”,设摆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汇报工作,以祈福纳祥。

2、贴春联

过年贴春联、福字,是中华传统,山东也不例外。年三十这天,从早上一起床开始,各种年事活动就顺序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为忙碌和开心的一天。贴春联、福字,在山东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进行的,早饭后,长辈们开始了包水饺、炸年货的各种准备,小辈们开始四处贴福,吵吵闹闹,贴正了,贴反了,各种欢笑,表达了人们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请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头戏开始了——请家堂。“请家堂”,即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在山东,这是年三十最为隆重和严肃的年事活动。山东人过年请家堂的习俗,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迷信”。它所表现的,实际上是对先祖亲人深深的怀念和尊敬。

4、祭海节

祭海节是一个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传统节日。最著名的祭海节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田横镇周戈庄村的传统祭海活动,通称“田横祭海节”,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祭海节。

5、青岛国际啤酒节

青岛国际啤酒节始创于1991年,在每年8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幕,为期16天。节日由国家有关部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融旅游、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节庆活动,是亚洲的啤酒盛会。

6、潍坊国际风筝会

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潍坊就曾举办过风筝会。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潍坊风筝又焕发了生机,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风筝展览和放飞表演。1984年4月1日,在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热心帮助和山东省旅游局及潍坊工美的大力支持下,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拉开帷幕。

7、临沂书圣文化节

山东临沂是书圣王羲之的家乡,2003年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经文化部批准临沂市举办了首届书圣文化节,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出了“书圣故里”的文化品牌。

8、济南大明湖荷花节

济南大明湖荷花节,是1986年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九届第二十次常务委员正式批准荷花为济南市市花之后,在当年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荷花展览,从此每年7月都有荷花展在大明湖出台。

9、青岛海洋节

中国青岛海洋节作为青岛市的重要节庆品牌,是中国唯一以海洋为主题的节日,创始于1999年,举办时间定在每年的7月。

10、泰山国际登山节

泰山国际登山节从1987年9月举办第一届泰山国际登山节以来,每年举办一次。

特殊的习俗: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至少圈住半天,怕“搅乱了年”。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把家里各个角落照一遍,寓意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臭赶出去;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

年三十“请家堂“,把老祖宗们请回来过年,年初一,人们上坟、烧纸、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

百度百科——风俗

山东的风俗如下:

1、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

2、风筝。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

3、秧歌。“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山东普通的节日习俗:

1春节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2济南泉水文化周

每年9月,在泉城广场会有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暨焰火晚会和体验泉水文化等活动;大明湖有铁人三项对抗赛;在南部山区亦有“南山戏水节”等。

3蓬莱渔灯节

时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十四。届时渔民纷纷到蓬莱阁龙王宫送灯、进奉贡品,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后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山东春节有守岁、吃团圆饭、串亲、扫尘、包水饺、炸年货、贴春联、贴福等习俗。

1、守岁

山东春节有守岁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吃过团圆饭之后,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晚节目,并等待新年的到来,而且在新年到来时,晚辈要为长辈送上祝福,长辈则会回赠压岁钱。

2、串亲

山东春节有串亲的习俗。大年初二开始,家里的晚辈就会外出,前往姑祖母、姑家、外祖母家等地拜年,而初三外出的女儿则会回到娘家,初四就会前往路程较远的亲戚家。

3、扫尘

山东春节有扫尘的习俗。扫尘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到大年三十期间进行,选择晴朗的天气,将家里的被褥、家具全部搬到院子中,进行清洗晾晒,并将家里打扫干净。

4、包水饺、炸年货

在山东,包水饺、炸年货是大年三十重要的年事活动,家家户户包水饺、炸年货。早饭后,孩子们开始贴春联,放鞭炮,而家中的女性长辈则开始包水饺,男性长辈则开始炸年货。

5、贴春联、贴福

贴春联、福字在山东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进行的,早饭后,长辈们开始了包水饺、炸年货的各种准备,小辈们开始四处贴福,吵吵闹闹,贴正了,贴反了,各种欢笑,表达了人们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山东的民俗

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据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和考古发掘可见,早在

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

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

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

商周时期,特别是齐鲁封建之后,山东曾经出现过列国殊俗的局面,但随着孔

孟学说的形成,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从此,以“礼”为核心的

山东民俗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位,“风近邹鲁”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俗

的准则,到今天对国内乃至世界仍然产生着影响。

历史上的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有较为深刻

的影响,这一史实有力地说明民俗的形成及流变是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状况密切相关的,而这与之相关的状况又时常因地而异。姜尚治齐,采取的是“因

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因此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其

通商惠工、尊贤尚功等行事,更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

有的文化传统,其敦本抑末、崇礼重教,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齐鲁风俗虽有如

上区别,但是,同源于东夷文化的传统,又都以礼义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

齐地化礼成俗,无为而治,鲁地以礼易俗,广行教化,方法的不同,并不能改变基

本内容的一致。这一时期兴起的孔孟儒家学说,对山东地区包括民俗在内的传承文

化起了极大的规范作用。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对这一

时期山东民俗文化殊途同归的一个基本概括。

秦汉一统之后,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孟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山东地区的民俗进一步统一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内,并形成为传统。

其间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礼仪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传统并

无大改变。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西方文化的影响,山东民俗开始向现

代化演进。“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使一代新俗得以生成发展,如春风吹遍山东大地,深深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沂蒙山区的春节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至今仍沿袭着革命根据地的传统,甚至称青

年妇女为“识字班”的习俗都一如当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破旧俗、树新风,

新风新尚逐渐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山东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的民俗事象层出不穷,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党和人民政府对社会上又复

燃的一些封建陋习,采取了种种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山东民俗,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

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一向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业,

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传承对周围地区有典型意义,

可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的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

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孔孟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于国内外。孔府的

家族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礼丧礼、年节习俗、衣食住行是大家望族习俗的典型。

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

本库,也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一个热点。

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渔村以日照、荣成、蓬

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蓬莱、龙口(黄县)、莱州(掖县)沿海地带居民,沿袭“

齐人好逐利”的传统,外出经商的习俗历代不衰。蓬、黄、掖的“买卖人”不仅在

东北有很大影响,在京、津、沪等地也多见他们的足迹。

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古代文化发祥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较多地保留着传统 的民俗事象。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风佳俗,在新中国建立

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

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

特色。其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等,都已走向全国、走向

世界。

山东的城市民俗也能独成系列,其中又有各种不同类型。济南是一座千年古城,

旧街巷、老字号、古风古俗遍地。它同时又是一座泉城与湖城,北国江南的风采为

天下所独有。青岛是一座百年之间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现代城市的气氛最为浓烈。

烟台城市的发展,以明代防御所城为起点,在近代逐渐将周围村庄纳入市区,最能

显现城乡汇融、土洋并存的特色。

一方土产与特别技艺,往往造成地方的特有风俗,因特产而形成特别风俗的,

如烟台被称为苹果之乡,莱阳为梨乡,肥城为桃乡,德州、昌乐为西瓜之乡,乐陵、

无棣为枣乡,章丘为大葱之乡,苍山为大蒜之乡,菏泽为牡丹之乡,莱州为月季之

乡,平阴为玫瑰之乡,平邑为金银花之乡等,都形成与当地特产有关的民俗活动。

因特别的技艺而形成风俗的,如苍山兰陵镇、安丘景芝镇、即墨城的酿酒、卖

酒、饮酒习俗,东阿、阳谷、平阴制阿胶的古俗,栖霞、牟平、乳山等地放养柞蚕、

织茧绸、吃蚕蛹蚕蛾的风俗,昌邑、博兴、临沂等地印刷、穿着蓝色印花布的风俗,

嘉祥等地印制、穿着、使用彩色印花布的风俗,潍坊、平度、高密、阳谷张秋镇、

聊城、惠民清河镇印制、销售和民间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高密聂家庄、临沂褚庄、

苍山小郭、惠民河南张与火把李、莘县等地泥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郯城樊埝、鄄

城刘家旋木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曲阜楷雕艺人的从艺风俗,菏泽面塑艺人的从艺

风俗,即墨、胶南、福山等地雕果模和果模流行的风俗等,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及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

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就宽乡”

的民垦政策,当时山东许多县份被列为“宽乡”,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

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

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问我祖先在何

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一直在山东二十几代人中流传。山西风俗影响山

东居民的痕迹依然存在,如寒食节不火食,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

寒食节民间所制面燕也称作“子推燕”。鲁西北数县居民,多有明代初年由直隶(

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当中也有歌谣流行:“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

的枣强县。”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其东邻不相同的地

方。黄河口附近的利津县和垦利县,在近现代经历过几次官方安排的和民间自发的

移民,在这里可以看到移民使民俗文化互相融汇的各种现象。垦利本为利津析地设

置,其土地几乎全部为黄河在近百年携来泥沙淤积而成,利津的垦荒者称这里为“

大洼”,垦荒之后称为“垦利洼”,地方在今垦利县城左右,风俗与利津相同;县

城东北一带,垦荒者多来自寿光与广饶,而以寿光为多,风俗近似寿光;近黄河口

处,1935年由官方安排从东平、梁山、平阴、阳谷等地迁来水灾后的灾民,他们基

本保存着鲁西南的风俗。60年代开发胜利油田,数万工人携家带口来到黄河口,在

原来的东营村建起东营市,石油工人以四川籍、陕西籍、东北籍的工人最为集中,

于是,东营又成了四川、陕西、东北风俗与当地风俗并存的地方。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内的德州、临

清、东昌(今聊城)、张秋、大安山、济宁、南阳、台儿庄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

俗与山东其他地方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才常见的

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风俗与江南茶馆大致相同。

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味,并且仍用“姑苏

老店”的招牌。临清的哈达织造,因喇嘛沿运河进京而兴旺。江南以马桶陪嫁的习

俗,在东昌沿运河的部分村庄流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山东人

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农村和林区,带有逃荒性质,俗

谓“被逼无奈下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

。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

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的方面,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的

故事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

为突出。长白山满族故乡有过年以豆面蒸灯的风俗,其中有一种仓囤形的灯,俗称

为“月”,蒸灯时看“月”中水气卜来年各月份水旱。这一风俗在长白山区几近失

传,但在荣成、文登民间却继承下来。

山东的民俗学研究起步较早,成绩可观。“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创办《歌谣》

,向全国征稿,当时山东即有人起而响应,搜集数十首山东民谣,在《歌谣》发表。

30年代又有人搜集整理出版了《山东民间儿童游戏》等书。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

间,革命根据地军民利用各种民间文艺形式,创造了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用以鼓舞军民的革命热情,一时成为风气

1、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2、两夹弦

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

3、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4、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是一种山东滨州、潍坊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分为滨州东路大鼓和诸城东路大鼓,诸城东路大鼓简称“诸城大鼓”,其前身是“东口大鼓”(简称“小东口”),是由“小东口”演变而来。

5、柳琴戏

柳琴戏,山东省枣庄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梆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夹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路大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琴戏

以上就是关于山东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山东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山东地区过年有哪些习俗、山东的风俗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443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