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易出现丰富的子(或地子)支表佳撑之年功。
但此时期存在将太初元年的甲子纪年标为丙子的,也有标为丁丑的等。直到汉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皇帝颁布新历,用《四分历》,固定下来太初元年,岁在丁丑,汉兴元年,岁在乙未。由此正式使用甲子(干支)纪年方式,废止岁星纪年。
而官方正式确定下来的采用甲子(干支)纪年的这一年的干支为乙酉岁,所以其遇到的第一个甲子年则在汉安帝延光三年甲子岁(公历124年)。
中国历史上使用甲子(干支)用于纪年,始于汉代。秦汉之前和汉初,人们使用岁星纪年,所谓岁在焉逢摄提格、端蒙单阏、游兆执徐之类的,其焉逢、端蒙、游兆等为岁阳,摄提格、单阏、执徐等为岁阴,在汉武帝改历。
实行太初历时,仍使用的太岁纪年,因此有“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 从汉武帝后,已开始有使用甲子来纪岁,但这一时期存在岁星与甲子转换的混乱,有的加一超辰,有的加多超辰,有的没加,比如直接用岁阳、岁阴将太初元年转换为甲子纪年,则为甲寅。
这此都是空亡的意思,要理解空亡,就必须先理解我国四柱算命术所表达的思想内核。大家知道,我国的历法的核心是历元,何为历元?六十花甲子从甲子开始,古人亦名之为岁立,意指天地万物从甲子开始,甲为生命之意,子为时空之始,所以要准确地推算日历,必须知道甲子的从何年开始确立。所谓的历元,是指历法中描述天象的起算时间,每年冬至为一年之始,朔旦为一月之始,子时为一日之始,甲子日为干支记日之始。必须以甲子日,而且恰好又是冬至及朔旦日的子时,才算是历元的开始,除此而外,还要‘日月合壁,五星联珠’,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历元,故称‘上元’,但是,这种‘日月合壁,五星联珠’必须经四千五百六十年始能复元,《尧典》说:‘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正所谓此也。而‘日月合壁’的齐一之法是,以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三十五周则恰于冬至日朔旦复合。古代进行天象观测,确定太阳、月亮、木星、土星、火星、金星、水星的运行轨道与方位时,是以天区黄道圈内四周分布的恒星作为参考系,黄道天球上并无标志,古代天文学家是以黄道的背景恒星组成的星座来表示它的位置。而历元的建立,是以北极中大星为定向标准。年柱代表五(金木水火土)星(主要是木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月柱代表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日柱则反映地球与月亮的关系,而时柱是地球本身的自转关系。也是说,四柱法是历元的具体表体。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四柱中每个柱分别代表不同的位置关系,而每个柱都是分别独立来记时的。所以论空亡就必须在一个柱里来论,就如日柱的空亡,绝对不会出现在年月时上,只会在日柱这个参考系里才有作用。所以绝对不能按日柱来论月时的空亡,这样只是偷梁换柱的概念,空亡论根本就没有什么根据。月令空不参与日干的旺衰分析更是错误,古代命理中就没有这种思想。
“空亡”一词是中国古典哲学专用术语之一。是指用10个天干来配12个地支,因为每一轮天干配完,最后必有两个地支没有天干来配了,这两个配不上天干的地支就叫“空亡”。
如: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上为一旬,用完10个天干后还剩下“戌、亥”两个地支没有天干来配了,这就是“空亡”,叫“甲子旬中戌亥空”。
再排下去就是以天干“甲”起配地支“戌”了,如: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这一轮(旬)是配完10个天干后还剩下“申、酉”两个地支没有天干来配而成为“空亡”了,叫“甲戌旬中申酉空”。
余类推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叫子年、子月、子日、子时什么叫甲年、甲月、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叫子年、子月、子日、子时什么叫甲年、甲月、、子年寅年卯年未年都表示什么时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