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很多人推荐过,自己也很好奇!
到底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便士又是什么呢?
就这样带着好奇心拜读了这本书!
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看完了书和其他资料,了解到毛姆未满十岁,成为孤儿,儿童时代的凄惨身世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中的"我"到底是谁?作者自己吗?显然不是。感觉"我"就是一个侦探,像福尔摩斯一样,在不停地观察,不停地侦探,一直想要解开斯特里克兰德这个谜团。
整部小说都在围绕斯特里克兰德展开。"我"就是来解开斯特里克兰德这个谜团的。
斯特里克兰德的太太认为他在外面有了其他女人,离家出走了,于是太太雇"我"去寻找他,并把他带回来。
可侦探到的结果出人意料,他在外面并没有其他女人,反而厌恶女人的各种纠缠。他离家出走的目的只是为了摆脱家庭的苦恼与束缚,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画画。
在巴黎的一个破旧且廉价的旅馆里,"我"见到了斯特里克兰德,房间简陋,生活拮据,居住环境恶劣,穷困潦倒不足以形容斯特里克兰德的生活状态。
但是,斯特里克兰德已经快四十岁,"我"不禁怀疑:他真的喜欢画画吗?于是,我开始对他的个人行为,性格,对他的理想与抱负深感兴趣,而不在是他离家出走的原因!
"我"在巴黎见到了老朋友斯特罗伊夫,他是个画家,靠卖画为生,和漂亮而本份的妻子布兰奇过着温馨的小日子。罗伊夫喜欢绘画,对斯特里克兰德这位天才画家也是顶礼膜拜,赞美且欣赏他,还帮着克兰德卖画,对他深表同情。
在斯特里克兰德病危之际,罗伊夫甚至再三劝说妻子把克兰德领回家照顾。克兰德病刚痊愈,却和布兰奇好上,还"霸占"了罗伊夫的家,在他家里作画。
罗伊夫忍受不了,心中痛苦万分,不忍心赶走克兰德和妻子,于是自己选择了离家出走,净身出户。
罗伊夫以为时间久了会让妻子布兰奇回心转意,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当斯特里克兰德对布兰奇感到厌恶的时候,布兰奇选择了喝草酸自杀,一个美好的家庭因为斯特里克兰德最终支离破碎。
但是,罗伊夫还是那么的热爱天才,珍惜天才,他选择原谅斯特里克兰德,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回到了故乡荷兰。
因为斯特里克兰德毁掉了罗伊夫的庭,"我"对他极端厌恶,不愿意和他交往;但是,他却偏偏喜欢和"我"往来。渐渐地,"我"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他虽然不善于表达,但是对于男女关系有自己的见解或者说认识:“情欲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获得快感的工具”,“男人的灵魂是漫游于宇宙最遥远的地域,女人却要把它弄进网罗里,罩得结结实实。”
后来,斯特里克兰德沦落为流浪汉,只得依靠舍粥救济所和夜宿救济所过日子,吃一顿未必有下顿。在巴黎的街头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最终,他赶上了一艘开往太平洋的轮船,来到了塔希提岛。在岛上,他感觉到了自由自在,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在岛上,他和一名土著女子结婚了,这位女子认定了:“他是我的男人,我是他的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他们过着幸福的日子。即使最后他身患麻风病,他也坚持绘画,把整个木屋的墙壁都画满了,创造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世人在他的画前面彻底臣服。在他去世不到10年,他的画在巴黎迅速走红,一幅画可以卖到几万法郎!
月亮应该指的是绘画,指的是艺术,指的是梦想,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真正喜欢的人或者事物。
斯特里克兰德即使年近40岁,但是依然坚持自我,没有放弃自己心中所爱。尽管身边的人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他依旧选择了坚持自我,为自己心中热爱的绘画去努力,去坚持。
六便士应该指的是现实,指的是大众的观念,指的是世俗价值观。
大众认为,四十岁了为什么还要去折腾?为什么还要学画画?这是普遍性的观点。现实且大众化。
晚安!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现状描述:“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具体原因:后进生的理解和理解教材所花时间以普通学生多2到3倍。知识忘得快。
解决方案:
(1)重视“第二套教学大纲”--扩大阅读范围;
(2)选择阅读可以选择与课堂直接相关的书籍或智力训练的书籍;
(3)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细胞萎缩,惰性和虚弱;
(4)编制特别的习题集--最好采用故事的形式;
(5)教他们阅读和思考来代替补课,激发他们的觉醒
重点摘录:
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
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感。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现状描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活学活用
具体原因:知识在学生那里常常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
积累知识,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
知识没有加以运用
解决方案:
(1)纠正对知识的片面评价——知识不是表示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意味着能够运用;
(2)努力做到是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3)教学生学会思考,在情境中学习知识,说自己的话,而不是重复别人的话。
重点摘录: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形状,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美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如果词不能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8关于获取知识
现状描述:虽然学生背东西背得烂熟,回答的很流畅,但未必能促进知识才能的发展。
具体原因:知识没有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解决方案:
(1)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2)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在备课时找出交节点,让疑问激发求知愿望
(3)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留着不要讲完,埋下引火线。
重点摘录:
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方法就是获取知识。
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一简短的讲解。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每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现状描述:学生能很好的记住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不会实际运用。有时并不理解它背会的东西内容实质是什么。
具体原因:知识是没有理解,而是背出来的
解决方案: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弄懂大量的事实是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
(2)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
(3)使识记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
(4)找出相互交织的那些点;
(5)将脑力劳动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
重点摘录:
许多事实使我深信:学生会不会对算术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思考(特别是四五年级),正是取决于他是怎样掌握抽象概括的。那些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反的,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她不是死背式的识记。那么它在算数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个个数量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对他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我深信,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那么数字也会有助于儿童掌握历史,历史也会促进数学才能的发展。
在学习语法时,会不会运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于事实的思考之间的依存性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这里,对抽象真理概括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现状描述: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
具体原因: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解决方案:
(1)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完成作业的。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结论。
(2)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必须有特别的明确性。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书写作业没有错误。
(3)可疑的词预先加以详细解说。
重点摘录:
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
应当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指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取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作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是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时,就错解例题和应用题。
1)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范文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以上就是关于阅读札记3_《月亮与六便士》全部的内容,包括:阅读札记3_《月亮与六便士》、《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札记(6-10)、札记怎么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