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先后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三次下达过求贤令。
第一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 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 官无废业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第三次: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 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三次求贤令内容甚至所举例子都差不多,简单说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其中跟你题目中的“无论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获得重用”意思最为相近的是第一、第三次求贤令。现将第一次的求贤令翻译如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贤令》译文:
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兴的君主,哪里不需要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这些有才能的人时,甚至没超出自己的乡里,难道他们都是运气好偶然碰到的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瞧不上这些人才罢了。现在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需要访求人才的时候啊!春秋时期有个名叫孟公绰的人,品德很高尚,可是叫他去当赵、魏两个卿大夫家的家臣还绰绰有余,叫他独当一面去做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却不行。如果一定要所谓品德高尚的人才录用,那齐桓公怎能成就其霸业?现在天下难道没有穷得只穿得起粗布衣服却怀着真才实学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背着“盗嫂受金”坏名声,却没能遇到慧眼识才的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识别选拔那些地位低下因而被埋没的有才能的人。只要有才能你们就一定要推荐给我,让我能够任用他们。
注释:
1、受命:接受天命,指开国皇帝。
2、“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出自《论语 宪问》。孟公绰:鲁国大夫。赵、魏:晋国的卿。“老”:家臣之长 ,此指给赵、魏这样的大贵族当总管家。
3、被褐怀玉:穿粗布短衫却怀着真才实学。被音pi,同披;褐,粗毛或粗麻布做的短衫。
4、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典出《史记》卷26“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集解汉书音义曰:“饰冠以玉,光好外见,中非所有。”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集解如淳曰:“孝己,高宗之子,有孝行。”而无益处於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5、明扬仄陋:仄陋:仄,狭窄;陋,卑贱;此指因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明扬:识别和选拔。
后有王溥者,桂林人。洪武末为广东参政,亦以廉名。其弟自家来省,属吏与同舟,赠以布袍。溥命还之,曰:“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粮运由海道多漂没,溥至庾岭,相度形势,命有司凿石填堑,修治桥梁,易以车运。民甚便之。居官数年,笥无重衣,庖无兼馔。以诬逮下诏狱,僚属馈赆皆不受,曰:“吾岂以患难易其心哉!”事白得归,卒。”
译文
有一个叫王溥的桂林人。 洪武末年是广东省的参政(官名),同时因为清廉而闻名。 他的弟弟从老家来探望他, 他的下属正好与他弟弟同在一条船上, 并且送了布袍给他。 王溥命令他弟弟把布袍还给人家。并且还说:“ 一件衣服 虽然不值钱,但 也不能小视, 这种不好的行为是让我耻辱的开始。” 从海路运送的粮食, 大多漂走或沉没, 王溥来到庾岭, 观察形势, 命令有司(官职)开凿石头填平沟壑 ,修建大桥, 使车辆容易运送 。人们感到很方便, 做了多年的官, 家里没有值钱的衣服 ,厨房里没有多余的食物 。 因为被诬告而被下诏投入监狱,同僚与下属送给他饭食和财物都不接受 ,说 :“我怎么能因为遭受苦难而改变我的思想呢 ”事情被澄清后回到家中 ,便死了。
易以车运
易:<形>容易,与“难”相对
索尼是清朝大臣,为一等公爵,是清朝的开国大臣。要说索尼此人有什么重大的历史影响,除了他在清朝立国之初,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奠定大清基业,并在后来跟随顺治帝和摄政王多尔衮叩开关门,入主中原,成为大清的开国功臣之外,最大的影响就在于他维护了康熙的统治,辅助康熙亲政,剪除奸臣鳌拜羽翼。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清朝的影响有多大,根本无需多说。只说他的庙号,号称圣祖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庙号并不是随便取的,依据古代礼仪,一国只有一祖,大多数都为开国皇帝,号称太祖。清朝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大清是皇太极所建,但是在大清之前,就已经有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所以大清建立之后,皇太极尊努尔哈赤为清太祖,他自己则为清太宗。但是就算是这样,也没有第二个“祖”的出现。但是到了康熙这里,却被号为“圣祖”,若不是有超绝的功绩,又如何当的起这样的一说呢?
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正是因为康熙的存在,维护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局面——康乾盛世,奠定了清朝兴盛的开始。就算放倒今天,康熙皇帝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小。中国现有的版图,大部分都是在清朝建立的,其中尤以康熙皇帝为最。
尽管康熙皇帝的名号,在后来享誉后世,但是在他继位之初,也只是一个稚儿。因为年龄弱小的关系,大权旁落,由四位辅政大臣参政辅政。
顺治皇帝为自己幼小的儿子留下四位辅政大臣,愿意是为了在康熙亲政之前,保大清江山稳固。而设立四位,又可以保证四人互相牵制,不至于出现皇权衰弱,被人窃国的可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随着时间的发展,原本势力最弱的鳌拜崛起。在他斗倒同为四大辅政大臣的舒克萨哈之后,已经隐隐有了超脱其他几位的意思。当时遏必隆旁观中立,索尼年老,已经没有太多的心思放在政事之上。
鳌拜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气焰也越来越嚣张。幸好当时孝庄太后下了一手好棋,将索尼的孙女娶进皇宫,成为康熙皇帝的皇后。这才迫使索尼不得不打起精神,与鳌拜斗争。
正是有索尼在前朝牵制鳌拜,这才使得康熙能够顺利亲政,也才有了后世的盛世局面。所以说索尼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历史影响,绝对是辅佐康熙皇帝亲政。
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
司徒: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司马: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另有军官名与此无关,不再赘述。
司空: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司士:掌纠察百官,相当于汉朝的御史大夫。后世无闻。
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楚、陈等国称司败。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一、冠礼的年龄和时间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同时也考虑到现实情况——由于我们现在大多数高中生毕业的年龄在18岁,这基本是一个人生的分界点,“18岁成人”不仅符合时代特点和法律要求,也结合了当代青年人身体发育成长的规律,因此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时间,最好在行礼者18岁生日前后。当然,一些已过18岁的年轻同胞,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冠礼的实践愿望,虽然已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但也可以参加冠礼活动。不过,宜在20岁之前而不宜过晚。
冠礼的日期,古人是通过“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确定。此当弃之不用。我们建议,具体日期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单独举礼时,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各家庭根据具体情况酌定)考虑到成人者基本为有上学时间安排的中学生,我们建议,举礼日可向学校请假一天(或半天),而学校也应该给假一日以方便孩子们在家举行冠礼。(期待这能成为一种传统)
2、集体举行冠礼时,宜定在有文化内涵及纪念性意义的日子。比如国庆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女儿节(特别适合女孩子行笄礼)、黄帝诞辰日、孔子诞辰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等。
二、冠礼的地点
古时冠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考虑到现实情况,我们建议,单独举礼时,可在家庭及附近的开阔地带。集体举礼时,可在学校广场、学校大厅、公共文化场所(尤以文庙等处为佳)等地。尤其是单独举礼时,因为现实居住条件的制约,应该灵活处理。如果有单独的庭院的,可在家里的庭院中进行。如果是住高层楼房的,在家居面积很大的条件下,可以把客厅专门腾空,做适当的布置后举行。否则,居住面积不大的话,还是最好到小区广场、草坪等比较开阔的地点举行。当然,也可以暂借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的厅堂等进行。为了其神圣性,必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场合
古时行冠礼有所谓“阶”的讲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称执事)依次排开,正宾在为冠者“三加”时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阶”。曾有实践者,在院落地面上划出房子及阶型,我们认为其实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讲究,有司依次托盘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三、冠礼的参加人员
参照古礼要求,结合时代实际,我们建议组织以下人员参加冠礼(当然,也未必需要过于拘泥,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定)。这是单独举礼时的人员,若是集体冠礼,可酌情增加规模。
①冠者1人(就是举行成人仪式的成年者本人)
②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须由宗子等男性宗亲长辈担任,一方面严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并没有普遍流传;另外,主人只限定于男性宗亲,本身具有一定历史观念的局限,所以,当今作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双亲比较合适。)
③正宾1人(就是为冠者担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个人)
对即将成年的男孩子,必须强调其作为男性的社会角色,正宾必须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为及冠者的人生向导和社会楷模。其威严的祖父、父亲等男性长辈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儒家文化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以,请德高望重的师长担此责任也是不贰之选。)
④赞者1人(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也协助冠者梳发、更衣等,可选择师长、兄姊、好友等适当人选)
⑤有司3人(即为冠者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可选择好友、兄弟姐妹等适当人选)
⑥客人若干(可邀请师长亲友等若干人观礼)
四、冠礼所需的服饰及摆放方法
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汉制、唐制、明制为宜,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以明制为标准范本。建议准备以下汉服以行冠礼:
(具体名词无法详细解释,请参考天汉网有关汉服知识帖)
童子服:即未行礼之前换上的汉服。叫做采衣。这种衣服以缁布为衣,而饰以锦边,锦一般用朱红色。穿采履。可以暂穿普通的布鞋。正式举礼之前,孩子脱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后换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幅巾、深衣、大带、纳履。考虑到汉式鞋子复兴的实际,在整个冠礼过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换。准备一件直裾深衣,一条普通大带。
“再加”所用:帽子、[衫、革带、系鞋。
“三加”所用:幞头、公服、革带、纳靴。
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同胞的各种实际困难,我们可以暂时不必拘泥于那么多,我们设计了最简化版本的冠礼所需服饰清单(简化版冠笄之礼的具体操作详见第五部分)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较好的深衣1件(举礼过程中可不更换),自制软裹幞头1个或可系带的小巾1个(因为没有那么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减为一人),布鞋1双。
衣服的摆放方位:公服、[衫、深衣,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
将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幞头、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内的参礼人员,有汉服最好,没有也可以着日常服装,但应注意庄重和整洁。忌披头散发、穿脱鞋、短裤等装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应穿APEC会议装、中山装、旗袍等衣服。
五、冠礼所需的其它物品准备
基本同笄礼,故略。
六、冠礼中所用到的常用行礼动作
①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②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七、冠礼仪程中的取“字”问题
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风俗,这也是冠礼中很重要的仪式程序之一。
姓、名、字、号,是汉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先民中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神采飞扬的“字”与“号”。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恢复国人取字的风俗,并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论述了其积极价值。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家庭,不妨尝试给孩子取一个意韵隽永、有励志作用的格调高雅的“字”,至少,它会给孩子们的一生带来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有百益而无一害。
具体的起法,研究传统姓名文化的人士皆指出,表“字”重在激励人生,重在鞭策与鼓励之情。取字者,在传统冠礼的设计中,多被赋予了德高望重的主宾,我们建议,冠者父母亲若有意给孩子取字,不妨先行和正宾商议,倾听其意见后加以确定,然后在正式举礼时由主宾亲自授予冠者,此程序古礼称为“字冠者”。
八、关于举礼前的沐浴
古时行冠礼及其它仪礼,提前沐浴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清爽和卫生固然是讲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对文化传统的敬意、塑造仪式的神圣性和庄重感。试想,形容邋遢蓬头垢面的孩子,即使穿上美丽的成人礼服,也没有多少庄重和神圣可言。冠礼前的沐浴,原则上,每个参礼及观礼者都应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宾、赞者、有司等主礼人员,重点是冠者和正宾。冠者沐浴更衣,可表达对成长的期待、对神圣仪礼的敬畏,正宾神清气爽举止得当,可体现对主人盛情邀请的尊敬和感谢、对冠者成年庄严时刻的尊重。尤其是作为冠者的孩子,都是青春活泼的少年,常喜运动,爱出汗,更要悉心沐浴更衣,做到干净、得体。依据传统,举礼时冠者需要着袜正坐于席上,预先搞好卫生,也可以避免可能产生的不雅及尴尬。
九、冠礼的仪程
基本同笄礼,惟有所加元服不同,分别为:幞头、帽、巾。程序略。
十、仪式中礼辞的撰写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冠礼赞辞,一种是冠者誓词。可以参考海内外公祭黄帝孔子等所写礼辞,结合举礼学校特点,由教师和学生自行撰写。格式上宜采用诗经式的四言诗文。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五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
《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以上就是关于曹操说过,无论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获得重用。全部的内容,包括:曹操说过,无论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获得重用。、有王溥者,桂林人。这篇文言文中易以车运的易是什么意思、清朝大臣索尼的具体事迹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