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御风而行”这一词语,出自于《庄子逍遥游》,即: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 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也就是说,在《庄子》一书中,讲有一个修行有成就的人,名叫列子,据说列子这个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御风而行”的程度,甚至可以一直在天上飞行十几天才落下来,于是很多人都非常艳羡,一致认为列子的修行,已经得道了。
但是,庄子却不以为然,即他并不认为,能够“御风而行”就是究竟或得道。
为什么?
庄子进一步解释说,所谓“御风而行”,那就意味着仍有所“待,即列子出行,虽然不用走路,但其前提仍需要有风,没有风,就无法飞行,而风并不是一种恒定不变或经常有的东西。
所以,当没有风的时候,列子仍需要老老实实走路,即列子只能在有风的时候,才可以飞行,换句话说,既然还有需要“风”这种依靠,又怎么能说是得道呢?
从另外方面讲,庄子所认为的“得道”或究竟,是一无所依,一无所靠,就算是“风”这种近似于“无”的依靠也不需要,才能说是没有任何束缚的依靠。
换句话说,在庄子看来,凡是有所“依靠”,就意味有所束缚,不是究竟或得道,更不是他所追求的“逍遥”。
但是,如果你认为庄子否定列子的成就,那你就错了,因为庄子并没有这个意思,他只是说,列子的修行仍有进一步的空间,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即“有待”。
而真正的“得道”或者“逍遥”,是“无待”而不是“有待”,即当没有风的时候,或者不需要任何依靠的时候,才可以讲“得道”或者“逍遥”。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庄子所讲的并不是“有风”或者“无风”的问题,而是强调不再受到任何束缚,就算是世人褒贬的眼光,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即不需要通过对比来获得存在感,更不用在世人的目光言淡之中而活着。
也唯有如此,才可以说独立而存,遗世而行,修行至此,方得“逍遥”,即得道。
而以上的这些内容,正是庄子为什么讲“御风而行”并不是“得道”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庄子》
“御风而行”的意思:驾着风在飞行。
出自:庄子《逍遥游》
原文选段: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释义: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
数数(shuò)然:汲汲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拼命追求的样子。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泠(líng)然:轻妙飘然的样子。善:美好的。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作者思想成就: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御风而行”的意思:驾着风在天空飞行。
出自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子所著《逍遥游》,原文: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解释: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
扩展资料
列子是与老子、庄子同时代的道家学术代表人物。《列子》一书记载了他的修道思想和方法,其中有一则列子御风而行的传说,值得今人思索和借鉴。
关于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传说:
列子拜壶丘子为师,与盲人伯昏成为至交好友,尽力向他们学习修道方法。他学会了凭空御风飞行,很高兴地乘风归乡,造成了一时的轰动。
一位姓尹的学生非常想向列子学习御风飞行的绝技,就住到了列子家,认真地做各种事务。他几次向列子请教,要求学习绝技,但列子不置可否,他失望地回家了。
几个月后,姓尹的学生又来拜见列子,检讨了自己的急切鲁莽。列子针对他求绝技心切的心态,向他讲述了自己修道的经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逍遥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子
“御风而行”的意思:驾着风在飞行。
出自:庄子《逍遥游》
原文选段: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释义: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
数数(shuò)然:汲汲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拼命追求的样子。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泠(líng)然:轻妙飘然的样子。善:美好的。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作者思想成就: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上就是关于庄子:“御风而行”为什么不是得道全部的内容,包括:庄子:“御风而行”为什么不是得道、御风而行什么意思、御风而行的意思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