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汉语成语,意思是怎么问都不知道,很糊涂或很无知。“三不知”指的是对事情的发生、过程与结尾都不知。成语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相关典故为: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两军对垒之际,荀寅报告陈成子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子成说他扰乱军心,回国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概自己“三不知而入”,不会有好结果。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相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齐国害怕晋国强大对自己造成威胁,便派名将陈成子带兵暗中援郑。一日,属下一部下报告陈成子:“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全部消灭我军。”
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其部将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这个词语流传至今也是形容在询问别人的时候,别人什么都不知道就在大肆宣扬,当别人问道自己的时候,自己却回答不上来,所以也是用于形容冒冒失失;当然在清朝的时候这个词语却不是这个意思,清朝的时候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找不到人,流传到现在就是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所以现在很多词语在古代流传至今的意思都变了,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语,但是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故事之后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
古代一问三不知指不知道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从产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任何事情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欲全面、系统地了解该事情,就应该对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要有所了解,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能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故意不告诉对方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还有不知其然,不知其所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意思。句子出自于古代春秋末期鲁国人左名明的《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一问三不知的出处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终,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三不知是指不知道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问三不知的意思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后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该词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载于《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
一问三不知的原文: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翻译是: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关于“一问三不知”的故事如下: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公子般到了齐国后,向齐国的君主陈述了晋国如果吞并郑国就会威胁到齐国的情况,祈求齐国派兵救援郑国。齐国的君主平公觉得公子般说得有理,况且他也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国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于是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
当陈成子率领军队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这时,郑国的向导子思很清楚,如果齐军不抓紧行进的话,郑国的都城可能就会有危险了。于是,他力劝陈成子赶快渡河。陈成子也知道情况紧急,于是下令过河。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滔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国军队来救郑国,感到很意外,因为他没有想到齐国会出兵和晋国交战。他看到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便对左右的部将说:“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
我们还是撤兵吧。”荀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想让这位使者去离间陈成子和郑国的关系。没想到,陈成子根本就不信这个使者说得话,把他赶了回去。
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唉,君子谋事,对于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都要考虑成熟才能上报。而我现在对这三方面全不清楚就发表意见,怎能不碰壁呢?难怪我总是得不到信任,只身逃亡在外,全怪我不懂策略呀……”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一问三不知”,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俗语,主要用来形容什么都不知道,对所有的事全然不明了。古人口中的“三不知”为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都不知道。
成语都有典故,这句话出自《左传》: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记载,是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三不知”的说法。
意思是说,晋国的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王派军前去支援郑国。齐军中有个叫荀寅的向主将进谏而不被采纳,然后自我反省: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经过、结果三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进攻。现在我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难吗?
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都全然不知。
明朝人姚福在《青溪暇笔》解释道:“俗谓忙燧日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
再一次认证了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都不了解,叫“三不知”。
后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将“三不知”演变成了什么都不懂的“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又演化为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比如,“有的人是事不关己,一问三不知”,揣着明白当糊涂。
“一问三不知”还有不学无术的意思,比如,他平时不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提问一问三不知。
所以我们要变“三不知”为“三知”,就要对客观事物的始、中、终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才能逐渐改变一问三不知的状况,真正做到三知。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上课提问,遇到哪个没回答上来问题的倒霉蛋,总是用一问三不知来评价,那么,你知道这个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是哪三个吗?
“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两军对垒之际,有个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晋国贵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后一人,又作荀寅。彼时,其投奔在齐。)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青溪暇笔》解释道:“俗谓忙燧日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也就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叫“三不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将荀文子的“三不知”演变成了什么都不懂的“一问三不知”。
以上就是关于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全部的内容,包括: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常说一问三不知,其中“三不知”是指什么、三不知具体指的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