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什么是嗔恨心

招行白金卡2023-05-08  19

嗔心是三毒之一,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等。

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地说,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成唯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嗔恨   [chēn hèn] [嗔恨]基本解释

怨恨。

[嗔恨]详细解释

怨恨。

明 李贽 《代常通病僧告文》:“俯念微躯,又不如 歌利王 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而无嗔恨。” 明 沉璟 《义侠记·萌奸》:“告官人,休把奴嗔恨,我失手把竿儿褪。”

[嗔恨]百科解释

裴春,精心钻研国画,仿芥子园作法绘成画谱,分山水、人物、鸟兽、鱼虫、草木、花卉、楼阁、写生8册。毕生清贫,醉心于艺术。 更多→ 嗔恨

[嗔恨]英文翻译

Hatred

[嗔恨]相关词语 谦虚 栖息 清楚 俘虏 貔貅 特殊 快乐 气氛 缱绻 泥潭 紧张 徜徉

回答:意思是因为别人的过错,自己生了怨恨之心。

嗔恨,读音chēn hèn,汉语词语,指怨恨。出自明朝李贽的《代常通病僧告文》。

出处

明·李贽《代常通病僧告文》:“俯念微躯,又不如歌利王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而无嗔恨。”

明·沉璟《义侠记·萌奸》:“告官人,休把奴嗔恨,我失手把竿儿褪。”

延伸:

嗔,有两种意思:

第一种是怒,生气:~怒,~喝(hè ㄏㄜˋ),~诟,~斥,~睨。

第二种对人不满,怪罪:~着,~怪,~责。通俗的说是:仇恨心和愤怒心。在佛教中有比较深的见解。

说文解字注

盛气也。门部曰。阗,盛皃。声义与此同。今毛诗振旅阗阗。许所据作嗔嗔。玉藻。盛气顚实。注云。顚读为阗。盛身中之气使之阗满。孟子。塡然之。是则声同得相假借也。古音陈。今俗以为謓恚字。从口。眞声。待年切。十二部。诗曰。振旅嗔嗔。小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嗔恨

宫渤仁波切口述 佛弟子整理伤害或消灭敌人的「动机」是嗔恨心 我们佛教徒需要用什么态度来消灭敌人呢?先说我们一般世间人消灭敌人的方法-凡是对我不好的人,有伤害的人,或者是我不喜欢的人,这样的人在此都可统称为敌人。我们世间很多人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消灭敌人的话,那他会去消灭敌人,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就是为了要使自己内心更平静一点,生活更幸福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伤害他人,或甚至杀死他人的很多不好的方法,如果伤害成功的话,内心里面或许会觉得痛快,如果不成功的话内心就百般痛苦,这其实也是自己在伤害自己、自己在折磨自己。伤害或消灭敌人的「动机」是什么?「动机」非常不好-就是对他人有很大的“嗔恨心”;而自己则有很大的“贪心”,这两个动机都相当造业,等于让我们这一生当中都生活在“贪心”和“害怕”里面,这样的人生没有生命的价质,生活当中也没有幸福可言。对他人有伤害的念头,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先说到“贪心”吧-希望消灭敌人,希望对他做到一些伤害,希望他过的不快乐、不幸福,这是你内心最大的愿望,同时希望自己能比他更好、比他更棒、或赢过他的任何想法,这也是出自一种你的“贪心”;再来说到“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他人会不会对我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会不会杀我?会不会打我?会不会告我?会不会抢我?会不会对我做出一些伤害等等,也许是会有的,所以自己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就像风中的一盏烛火,随时都有熄灭的危险,原因是你把对方当作一个敌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你的生活-就不幸福,你-就不自在,你对他产生很多不好的「动机」,对他有一个伤害的念头和想法以后,直接影响到你自己的心情,直接影响到你生活当中的一切事情,导致诸事不顺利、不成功,所以这对你自己来说是伤害很大的一件事,原因是你把他当做一个敌人,当作一个仇人,你要处理他,你要消灭他。负面的「想法」自然吸引来负面的事情其实如果你希望仇恨的对象从你内心消失的话,用我们佛教徒的概念来说,你用的这个方法根本不对,原因是你一直希望自己要变得比他更好,过得比他更好,你同时也希望他过得不好,有很多不顺利,万一他不会不顺利甚至活生生在你眼前过得越来越好,有很多人喜欢他,而且就金钱财富、人际关系各方面来说他都比你要好,那你就会特别的痛苦,其实他本身原本对你的生活和内心没有任何影响,只因为你起了个「念头」,把他当作仇人、敌人、一个不喜欢的对象,你有一个「想法」要消灭他,你的「想法」是你内心仇恨的那个人从你面前消失,有这样一个负面的「想法」,这样一个不好的「动机」之后,你自然而然带来,吸引来很多对你而言是负面、不快乐的事情;如果你暂时可以对付他,消灭他,或是对他做出一些伤害,即使你赢了,那也不是永久的快乐,你只是心里暂时获得一些安慰,但是结下仇恨将是更大的恐惧,这样的结果甚至影响到你的后代,也许你留给他们一些未知的危险,所以这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因为这样一个「动机」是不好的「动机」,你的行为都是恶的行为,这里面没有任何善念和行为,你活着的时候造了这些业,不管你是不是赢了都一样,只要你有不好的「动机」你就是造业,所以死了之后有很大的机会会下地狱,因为嗔恨心特别的重,下地狱是多痛苦呢?人间再痛苦也没办法和漫长无尽的地狱之苦做比较,地狱道的时间比起人道寿命的时间不知超过几万倍、几千倍,这么长的时间里在地狱受苦的众生是多么可怜,而原因就是起源于嗔恨心,起源于你消灭敌人的方法不对。用你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来对治你的「嗔恨心」很多人会有不喜欢的人、敌人,或仇人,但消灭的方法要有佛陀的智慧,佛陀全知的智慧如何消灭敌人呢?我们佛教徒对一切众生要发慈悲心,我们认为一切众生都如同自己的母亲,一样的道理,敌人也是一个众生,不管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而导致他变成了我的仇人,但你了解他也是一个众生,而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亲,而且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之中痛苦,一切众生在有五毒烦恼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智慧寻找一个真正解脱的道路,很想获得快乐却一直在造作痛苦的因,一直在造业,因为你了解佛陀究竟的智慧所教导我们的佛法,所以你懂得用忍辱心和菩提心来包容他,如果你对他很生气的时候你一定要冷静下来,“觉察”你内心在想什么,你的内心为什么会生起那么大的嗔恨心,如果你要消灭敌人,让对方从你内心消失的话,你要去做什么行动来伤害他都没有用,真正要消灭敌人,要从内心消除你的「嗔恨心」,用你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来对治你的「嗔恨心」,你如果用一些外力的行为或方法去消灭对方的话,因为仇恨的衍生,你杀了一个人会出现第二个人,杀了第二个人也许会出现第三个、第四个人,你的敌人越来越多,而且人间处处有法律,最终会导致对你自己非常不好的结果。换立场、角度来看事情你消灭敌人最好的方法是自问为什么对他那么生气?为什么对他有嗔恨心?一定要了解这个源头,这个根本在那里,根本来自于你的内心,如果你的心换一个立场,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你会看到他的不幸,你自己的可怜,也许这只是一场误会;如果是他对你一直很不好,你更要可怜他,因为他一直没办法想通、想透,可怜的众生就是这样,在无量无数的时间里造了无数这样的业,这一世当中终于幸运的获得了佛陀给我们的一个道路,可以脱离六道轮回痛苦的一个方法,能真正获得圆满幸福的一个机会,有大恩大德的释迦牟尼佛和我大恩大德的根本上师在此给我这样一个殊胜的法,更要珍惜去修持。而且我从内心里真正感谢让我生气的这个人,因为当初我对他的生气,我终于找到方法及了解到要如何消灭我内心里的敌人──嗔恨心才是我真正的敌人,我一切敌人的根本就是嗔恨心,我消灭了嗔恨心以后,也就等于消灭了所有一切对我不好的人的根本和源头,我消灭了他们的根本和源头,因此他们永远也没有力量再来伤害我。你在完全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要针对你自己的内心去对治,从内心生起的嗔恨心要让它完全消失,完全消失了以后你才会真正获得一个平静的心以及自在、幸福的结果!消灭敌人最好的方法是消灭自己内心的嗔恨心在这人生当中,你生多少小孩,如果你没办法留下财产或一些好的东西给他们,至少你也不会留下不好的东西给他们,你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敌人或仇恨给他们,因此,消灭敌人最好的方法是消灭自己内心的嗔恨心,自己内心的嗔恨心就是一切敌人,一切仇人的根本,自己内心的嗔恨心就是一切你不喜欢的人、你仇恨的人、对你不好的人的真正来源,而这些敌人、仇人只是这个嗔恨心来源的外在显现,所以你消灭了来源以后,这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个仇人,任何一个对你不好的人在你前面,他对你不好也是没用,因为你对他好,而且不管他对你是什么样的态度,你用佛陀教导的智慧把它净化成好的,他当初不理你的事情你也是用佛陀的智慧来过滤一下使它变成好的、正面的、有帮助的,如果能这样,那么只要活着的时候你就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平安和幸福,这样的智慧不管是你的内心或呈现在外在行为上都是一定要的,如果你只是脸上装着笑,嘴巴里讲一些好听的话,但内心里一直对他有很大的攻击性,很大的嗔恨心,很大的嫉妒心,那是不行的,所以如果你能做到消灭你自己内心的嗔恨心的话,不要说是这一世当中,你的生生世世都会非常好,因为你做到这样的功德,你己经修到了忍辱,消灭了嗔恨心,修持了菩提心,对众生有了很大的慈悲心,你一直朝向圆满,那是一个最好的方法,所以你死后肯定不会堕入三恶趣,甚至也有很多机会可以成为菩萨。所以消灭敌人的方法不是伤害敌人,而是从自己心里面找出生气的原因,找出嗔恨心的原因,找出嫉妒心的原因,找出不好「动机」的来源,你就从自己内心开始,断除一些不好的念头和行为,这才是一个最好,最彻底的方法!消灭敌人最好的方法是消灭自己内心的嗔恨心,敌人、仇人只是这个嗔恨心来源的外在显现。

以上就是关于佛教什么是嗔恨心全部的内容,包括:佛教什么是嗔恨心、嗔恨   [chēn hèn]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因为别人的错误而生嗔恨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97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