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6块肉是什么风俗

兴文中学2023-05-08  48

上海66块肉是老人过66岁生日的时候,要女儿烧66块肉给他们吃并且不得分给其他人吃。

六十六占两个六字,象征“六六大顺”,老人和子女都很看重,所以寿礼较为隆重。

父母六十六岁生日这天,已出嫁的女儿除一般礼品外,还须买六斤六两一块肉,蒸六十六个小寿桃为父母祝寿,以报答父母生养之恩。肉与小寿桃须父母两人吃,其他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这是延续下来的一种习俗。

1、放鞭炮

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

2、大年三十守岁迎新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着电视守岁,就是边说边笑,边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

3、年夜饭的保留菜

和北方吃饺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饭保留菜真的是常变常新。记得最早流行八宝饭,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这个都想吐。后来又流行水果羹,现在看来,真是超级没有诚意的一道菜。

4、准备年货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天天可以吃到,过年就懈怠年货了。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购的,有些年货则要自家做准备的。每家都有每家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各不相同,做得最多的是爆鱼与蛋饺。

5、在家吃年夜饭

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了。以前,人们习惯在自己家吃年夜饭,近几年,一些家庭嫌做饭麻烦,年前会在饭店预订年夜饭。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八成的人还是遵循传统,在自己家吃年夜饭。饭店里的年夜饭很多都是事先做好的,冷冰冰不新鲜。

就讲个大概吧,具体的写几本书都不够。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按《南京条约》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苏州,宁波,苏北等好几拨移民潮,也曾经是外国人的租界,49年后更是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上海所谓的海派文化就是兼容并蓄的文化,比较宽容,务实,高效,开放。

上海传统饮食是浓油赤酱的本帮菜,现代的饮食比较清淡,也许会有人觉得上海菜比较甜那是因为受了无锡一带的影响。上海人也比较喜欢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美食,比如川菜,比如西餐,都很流行,所以定义一个上海的饮食风格其实没太大意义。

上海的风俗和礼仪是一个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的混合物。既有现代文明社会的特征也有一些陋习。这是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外国人和中国人来说,上海是个最不中国的中国城市,所以评论也褒贬不一。不过好在海派文化总体来说是宽容的,自信的,所以也没造成太大的困扰。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 开埠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 ,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节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一天的晚上,故又称“ 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即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月二十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夕, 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 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 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片喜气洋洋。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的衣冠,依着长幼的辈分,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 他们又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拜年,现在通讯发达了,不少人都利用电话拜年。初五,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象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商号店铺在初一到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有的停业到 初五,这是一年中职工们唯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酒。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霄。闹元霄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馄饨,晚上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遥望似繁星闪烁。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灯,称作“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烈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戏龙珠。妇女们在元霄还要"走三桥",据说在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病。旧上海城内城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而当时 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桥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浴佛会 四月八日释迦降生日,俗称“大佛筵”,各寺庙都作“浴佛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 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市内 。以雄黄抹在儿童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疠。当令的食物是粽子、枇杷、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过去在黄浦江上的龙舟,多数是从南翔、黄渡等处借来的。

天祝节 六月六日为天祝节,城隍庙有晒袍会,晒袍论佛。民间则要把家庭器具拿到河内去清洗,以图吉利。

中秋节 农历八月初八,是赏月季节。家家赏月至深夜。人们出游看月华,称作“ 走月亮”,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这天为应古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佘山及 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

送灶神 十二月八日,各寺和尚准备好“腊八粥”供香客们食用。二十四日“送灶”,用酒果粉圆,二十五日俗谓诸佛下降,扫屋尘,称为“除残”,合家吃赤豆粥。

现代上海人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最爱茶水,不论是招待朋友还是在洽谈业务,都不忘请茶。另一个最爱是“木兰”。

以上就是关于上海66块肉是什么风俗全部的内容,包括:上海66块肉是什么风俗、上海过年风俗有哪些、上海人的生活习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93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