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良心

墨鱼干怎么吃2023-05-08  34

一、良心概念“良心”(conscience)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4]。朱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英文中的“con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conscire”,意即“知道”。以后知行合一,就有了按良心办事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的一部分。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要对良心范畴有正确理解,需要对良心的成分、性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一)良心的结构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认知、情感、意向。1良心的认知成份2 良心的情感成份良心还表现为一种情感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良心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我们知道,良心的自我评价和调控之所以有效,在作用方式上讲,就是它凭借的主要是情感武器。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良心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心理愉悦感受;相反,当他的行动违背自己的良心时,则会产生一种不安、自责、愧疚的消极的情感体验。同理,当主体遇到一种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时,他会发自内心地予以赞许、敬佩和羡慕等;相反则会产生鄙夷、轻蔑和厌恶的情感。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良心的情感作用机制的作用,良心才能成为道德秩序的保证。3 良心的意志成份意向是良心的认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有了一定的道德责任的认知和情感,就必然会对行为起心理的动机引导作用,更进一步,还会产生一定要如此的意志力。许多人正是凭借着这种所谓的“天理良心”的体认克服艰难险阻去努力践行道德的。不过,良心结构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其次才是“意志” 的“意”。这是因为许多情况下良心只表现意向而不表现为意志,或者只有意向而没有意志的参与。而且,良心所具有的意志成分具有较大的自由特性,与那些由纯粹外力产生的强制性的意志力有明显的感受上的差异。(二)良心的特质良心具有内隐、神圣和基本的性质。1良心的内隐性内隐性或先验性可以理解为良心的一种特性。内隐性是说良心是深藏于人心之中的,虽然平常并不外显,但涉及道德行为,尤其是涉及利益与义务冲突的行为时,良心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古罗马的西塞罗说:“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6]。而斯多葛派的观点则是,良心是“人内的神”,“圣神居在你的心中,他是我们做坏事的监督人,好事的防卫者”[7]。由于良心是内隐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它的产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与生俱来的先验性。卢梭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把这个原则称之为良心。”[8]所以,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先验理性。孟子也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9]。程颢则干脆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10]。中国古代一直有“天良”之说。我个人的理解是:天良之“天”,一是合乎天理,二是先天得来的意思。正是因为良心对于个体而言具有这种内隐和先验的性质(对于个体是先验的良心,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实践来说当然是后天的),所以良心的作用方式就往往是潜在和内在、自然的,自律性较高。良心的内隐性也使道德个体往往有被遮蔽的可能,孟子之所以要求“求其放心”,奥古斯丁、卢梭等历史伟人之所以要写《忏悔录》,都是要拂拭遮蔽美好人性的尘垢,袒露和维护人之为人的良心。2良心的神圣性神圣性的含义在此是指良心可以带来主体的神圣体验的意思。一些伦理学家曾经拒绝对良心的历史和心理学等科学的解释,认为这一解释的危险在于剥夺了良心的神圣性[11]。实际上神圣体验的真实源泉是主体在道德关系和道德生活中所获得的自由感和意义感。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人性“伟大”的感受。对于某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良心的召唤就是神的启示,按良心办事,当然也就是践行天命。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按良心做事实际上就意味着主体摆脱外在的强制,获得某种心安理得的自由、欣慰和做人的尊严与荣耀感。当然,一旦道德主体违背良心,也就会产生有背天地良心的感觉,就会有心虚、自卑和自责等与神圣感相反的体会。所以王阳明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12]。良心的神圣性来自于道德主体所拥有的人生信念和人格理想。包尔生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关于人格的“完善形象”。“这些形象占据了个人的意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意志。他按照理想衡量自己的行为,当他没有达到它时感到痛苦,他接近它时则感到快乐。”[13]3良心的基本性良心是主体对于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义务和责任都会成为良心所观照的范围。良心往往是那些最基本和最起码的义务或责任的反映。正是因为是最基本和最起码的道德责任的反映,所以当人违背这一基本义务、准则时主体才会受到严重的自责。超出最基本的要求的义务当然也是道德的应然。不过这往往表现为一种英雄或崇高的行为。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是良心要求的范围。当然,不同的主体对自己的良心界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大多数的人所谓的良心并不要求人做道德上要求很高的英雄行为,但那些人格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其良心所自觉的义务范围也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由此可知,良心是有层次或境界上的不同的。良心的基本性质并不妨碍较高的道德追求。二、良心的形成。良心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去观照。这就至少涉及习俗和信仰两个问题。

sig表示显著性。

在spss软件统计结果中,不管是回归分析还是其它分析,都会看到sig。spss分析中sig是significance的缩写,意为“显著性”,significance test称为显著性检验。sig后面的值就是统计出的P值,根据P值进行显著性检验。如果P值001<P<005,则为差异显著,如果P<001,则差异极显著。

扩展资料

显著性检验的常用检验:t检验、t'检验、U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零反应检验、Hotelling检验、非参数统计方法(符号检验、秩和检验和Ridit检验)。

显著性检验的一般步骤或格式,如下:

1、提出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H0和H1。同时,与备择假设相应,指出所作检验为双尾检验还是左单尾或右单尾检验。

2、构造检验统计量,收集样本数据,计算检验统计量的样本观察值。

3、根据所提出的显著水平 ,确定临界值和拒绝域

4、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

5、作出检验决策 。

把检验统计量的样本观察值和临界值比较,或者把观察到的显著水平与显著水平标准比较;最后按检验规则作出检验决策。

当样本值落入拒绝域时,表述成:“拒绝原假设”,“显著表明真实的差异存在”;当样本值落入接受域时,表述成:“没有充足的理由拒绝原假设”,“没有充足的理由表明真实的差异存在”。另外,在表述结论之后应当注明所用的显著水平。

先验,逻辑,理性,经验

任何事没有绝对。可能这句话是不绝对的。人和动物的不同不是在于感觉与经验,而是人具有理性与逻辑。人们认识事物常常先从感性出发而发展成理性认识。人首先有感觉,由感觉积累成为经验,又由经验的发展成为理性——即对事物的原理的认识。而人类的理性又是借助人脑的机制即逻辑而发展。但是因为经验的有限和仍然存在的片面性,理性从感性与经验发展而来,则必然也存在片面性。于是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绝对的,从哥白尼日心说到牛顿定律,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到他的广义相对论,在我们现在看来都不会是完全的真理,牛顿定律与相对论存在矛盾,狭义相对论对广义相对论也存在其矛盾,理论永远不是真理,它只有不断的完善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然而这并不就肯定了事物是没有绝对的。人虽然有理性,但也具备动物所拥有的先验能力,这些先验是符合自然规律能力。蜜蜂以几何的六角形来制造蜂窝而知道下一步该做的是什么,蜂窝的精致程度难以想象。它们不是设计师却知道如何工作,并没有谁在教它们。它们只是凭照自然进化中与自然规律的协调机制所具备的能力。人类发现定理也是凭着先验性,只是加入了逻辑性。人的这种认识也即是种规律性认识,虽然许多数学定理包含了许多逻辑因素,但却符合宇宙法则。而相比一些理论,确实是一种混屯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相对的认识,具有随机性和片面性。有些科学定理可能靠近真理但却永远达不到真理。规律性认识比起混屯认识,前者存在必然性而后者却存在偶然性。人们知道有生则必有死,人有男和女两种性,有了结果必定会有起因,有时人们还会用直觉来判断事物。人类不可否认道之永恒。某些数学定理古今不变,而观念和认识却不断被改变和发展着。变与不变之间形成了对立的两种模式。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叫良心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叫良心、spss分析中sig表示什么、逻辑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88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