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定都在什么地方

麻椒2023-05-07  23

朱元璋定都在南京,他是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

明朝定都南京。

朱元璋定都南京,而其儿子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但南京都城继续保留,实际上明朝还有一个都城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历史称中都。但叫“北京”的都城在开封,朱元璋当时有此建三个都城计划,但没有实施,开封也没建建设。

朱元璋手下有个大臣叫陶安,建议朱元璋定都金陵,也就是现在南京,他认为金陵“抚形胜以临四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历史上也有王朝在此建都。后来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所以南京是福地,朱元璋没忘。

原因

明朝时,大臣有在南京任职的,也有在北京任职的。但北京经过明朝几代皇帝的经营,其都城地位已经很难取代。但南京作为辐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明朝也不会放弃。

因为早在南宋时期,南京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中心。那时北京还远未达到南京地位,如果明朝放弃南京,那么就会面临海上及南部地区威胁,不可能及时处置。所以保留南京,巩固北京,有利于明朝的统治。

明朝时期的应天府,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带领大军,日夜围攻,用了十天的时间,把元末重镇集庆(江苏南京)拿了下来。当他称帝后,就把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作为自己的都城,同时把开封(河南开封)作为陪都。

应天府,或称京师,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留都。应天府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县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扩展资料: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1368年建立明朝,以南京为京师,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师总人口约70万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历时达27年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鸡笼山麓的国子监学生多达近万人,还有日本、朝鲜、安南、琉球等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

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攻占南京后称帝,改元永乐。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行使双京制,应天府(南京)和顺天府(北京)合称二京府。1430年,郑和从南京龙江关(今下关)启航,率领27万余官兵,驾驶宝船61艘,开始第七次远航。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应天府

百度百科——南京

明朝都城有两处分别是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1368年-1421年)和顺天府(今北京市)(1421年-1644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

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割让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迁都北京: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其实,朱元璋心中一直不愿,定都南京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远后,采取谋士冯国用的以金陵作根据地的谋略,于次年攻下金陵,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当时有几处地方在商议之中: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但经大臣刘基的极力劝说后,终于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南京虽定为都城,但有三个难以补救的缺陷始终在困扰着朱元璋。一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三是大内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迁往何处?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于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终于不得不概叹“兴废存数,只得听天”,打消了迁都意图。

1398年,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子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取了政权,于1420年迁都北平。这一方面与北平是朱棣发迹之地有关,但与朱元璋一直不愿定都南京也不能说没有关系。

明朝在朱元璋手中建立之后最初定都于南京,后来等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都城便迁移至北京。

定都南京

朱元璋于元朝末年参与起兵之后,因为骁勇善战的缘故而势力渐大。朱元璋所加入的起义军队伍是郭子兴所率领的红巾军。入伍之后朱元璋凭借自身的出众能力顺利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与器重,待郭子兴逝世之后其势力绝大部分被朱元璋接手。这时已经拥有不小势力的朱元璋也曾想要自立门户,但是因考虑到当时的韩宋政权实力强劲,所以便又暂时依附于小明王。

虽没有自立门户,但是朱元璋却始终不忘扩张势力。驻扎在浙西的六年时间里,朱元璋一直秉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策略默默发展自己的实力。1356年,朱元璋顺利攻克南京,之后他以此为据点大力发展农业以保证军中粮草。与此同时,他还四处招揽人才,还专门在南京修建了礼贤馆以作招待之用。后来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顺利统一江南地区,然后又在此基础上顺利进军中原。

1368年,自南向北基本实现全国统一的朱元璋正式称帝,明王朝自此诞生,建都于南京。

迁都北京

明朝建立之时元朝尚在苟延残喘,而就在称帝的这一年秋天,朱元璋率军顺利攻占元朝都城大都。这大都便就是现在的北京,此地被划入明朝疆域之后更名为北平。后来在1380年的时候,被朱元璋封为燕王的朱棣前往北平就藩。朱棣在北平就藩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朱棣将北平营造得十分坚固且繁荣。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建文帝削藩,并于四年之后顺利攻占南京。

占得南京之时建文帝已经身葬火海,不久之后朱棣于南京称帝。随着朱棣的称帝,原为其封地的北平也被冠以“龙兴之地”的美誉。而朱棣对这个封地亦是存有深厚感情,再加之北平的地理位置更优于南京,所以他有了迁都的这一决定。为了实现迁都一事的顺利进行,朱棣先是在1403年将北平升为北京,之后又于1406年下令在北京兴建皇宫。除此之外,朱棣还多次以北平为基地北上征伐,北京的安全性也因此得到提升。

待准备就绪之后,朱棣于1416年正式告知大臣们迁都决定。四年之后北京皇宫正式完成建造,明朝都城也随即迁移至此。

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当年元朝残暴,刀兵四起,朱元璋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没有饿死街头就算运气不错了,后来朱元璋通过投奔郭子兴发迹,巧的是郭子兴也是安徽凤阳人,并且他手底下的兵也几乎都是从凤阳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同乡。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首先面临的选择就是定都何处。

当时的中国政治中心几乎都是在北方,像西安、北京等政治中心城市都是北方的城市,然而朱元璋却非要反其道而行之,想在凤阳定都。合肥虽然是现如今安徽的省会城市,但是当初朱元璋压根就没有想过在庐州(现今合肥)定都,他最想在凤阳定都,将他的家乡建设成首都,都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朱元璋当然是想要光宗耀祖的。

朱元璋的谋士们就定都的事情也商议了很久,最终提出了北平、长安、开封、洛阳这四座城市选其一作为首都,这四座名城无论从历史、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还是风水学上来看都是开国建都的上上之选。但是朱元璋却决定建都凤阳。这点倒是与老乡项羽(朱元璋祖上是徐州沛县,项羽是宿迁,都是苏北老乡)有几分类似,打下长安不要,非要回老家彭城做个西楚霸王。

朱元璋将这个想法告知文武群臣,那些出身凤阳的大臣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谁不想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再说了,古人死后是要归葬祖坟的,能够在老家定都,什么都方便。

而那些谋士们却傻眼了,定都并非儿戏,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否方便做权力中枢,是否有利于军事防御,是否是个经济中心。以长安为例,作为中国历史上定都朝代最多的城市,其天然具备做都城的条件,首先是关中沃野千里,土地肥沃。

以上就是关于朱元璋定都在什么地方全部的内容,包括:朱元璋定都在什么地方、明朝定都在哪个城市、明朝开始的首都在哪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83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