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语文教育专业2023-05-07  25

名词解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称为缺陷需求(D需求),而最高级别称为增长需求(B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是关于需要结构的理论,五级的旧版传播较广。

理论具体内容: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安全需要(safety need):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马斯洛分为两类:尊重自己(尊严、成就、掌握、独立)和对他人的名誉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

认知需求(Cognitive needs)-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义和可预测性需求。

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s)-欣赏和寻找美,平衡,形式等。

超越需要(Transcendence needs)-一个人的动机是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

没有变成七个层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这个理论中,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级,从下到上,一层叠一层,呈现金字塔形,塔下面的需要容易满足,越往上越难满足。当下面的层次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上面层次的满足。

七个层次的说法:

美国ER希尔加德等著的《心理学导论》(1982),是讲七个层次,但是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排在自我实现之前,即生理、安全、归属、自尊、认知、审美、自我实现。

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五个层次的文献,忽略了马斯洛对于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的论述;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七个层次的,则是简单地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也各看成是一个层次。

先来说结论:别人都在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我在顶层。

“马斯洛金字塔”是一个把人的需求给分层的著名学说,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人生在世,最底层的需求是生理上的,所谓食色性也,比动物强不了多少。往上一层是安全需求,我们要求有稳定的收入,健康的身体,不用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还能给自己的家庭提供福利保障。再往上一层是关系需求,我们要有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些都是哪怕再普通的人,也理应拥有的东西。

更往上一层,可能就有点不普通了,是声望需求。我们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在社会上受人尊敬,可以称得上一个人物。

金字塔的顶层则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名利什么的都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我们要解决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乐意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三观、有高尚的道德,避免各种认知偏误,追求真理……

马斯洛本意是说人应该一层一层地往上走,但是后世的心理学家发现人并不是按照严格的顺序发展的。很多人连温饱都没满足,就已经在追求自我实现,人的需求是复杂的。但不论如何,这个需求的分层,很容易让我们把人分层:有的人蝇营狗苟就知道赚钱,有的人却在追求道德、科学和艺术,他们显然不是一个层次。

那么,请问我们周围的人,谁在高层次,谁又在低层次?

答案当然是我们在高层次,别人在低层次。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有个公司为了激励员工在工作中达标,提出凡是达标的员工都可以获得一万元的奖金。对这笔奖金有下面三种描述方式——

1想想这一万块钱能干什么吧,你可以用它给家里换一个好一点的电冰箱。

2把这一万块钱存起来,可以增加你的财务安全!

3想想这一万块钱意味着什么,它代表的是公司对你业绩的肯定,是对你的重视!

你更喜欢哪个说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是问哪个说法更能打动 你 ,人们都说是第3条——谁不知道钱有用,可我在乎的是这点钱吗?我在乎的是事业!

课时如果是问你觉得那个说法最能打动 别人 ,大家都选择了第1条和第2条。我们认为别人更在乎钱。

这个研究还有一项调查是这样的。公司要动员员工去从事一个新岗位,请问下面三种说法中,你选择哪个:

1这是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公司永远都需要这个岗位,你从此就不用担心裁员了。

2这是一个高度可见的工作,很多人都能看到你的业绩。

3这是我们公司核心的业务,这个工位可以让你真正看到公司是怎么运作的,能让你快速成长。

结果非常类似。如果是问的 自己 ,大多数人认为第3个说法最能打动自己;课如果问的是 别人 ,大多数人认为是第1和第2条最有效。别人再和的是安全和声望,我在乎的是自我实现。

换句话说,在我们的心目中,自己都是处在马斯洛金字塔的顶层,而别人都处在中下层。

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不对称认识,是一个普遍现象。人总是过度自信,高估自己低估别人。二人对自己相对于别人在马斯洛金字塔的位置的高估,可能比自己能力的高估更严重。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常常不靠谱,但是最近有了一个非常靠谱的结果,是对以前研究的大规模重复验证。研究者对香港和美国的上千个受试者做问卷调查,让他们评估“自己”和“别人”在两个方面的水平。

一方面是个人能力怎么样,包括爱不爱拖延,是否擅长做公开演讲之类。另一方面是有没有“认知偏误”,总共调查了八项认知偏误,包括“自利性偏误”——也就是成功都是因为我水平高,失败是因为我运气不好等等,都是常见的心理偏误。

注意,这个研究不是直接测量受试者在这个两个方面的水平,它是考察受试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在这连个方面的评估。

结果是受试者的确对自己的个人能力有所高估,认为自己比别人的能力强那么一点点。但是真正高估的是认知偏误方面。说白了,也就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在个人能力方面可能比别人强那么一点点,但是要说没有偏见,三观不正,那自己是明显强于别人。

这里所说的能力大约能管道马斯洛金字塔上的声望需求这一层;而认知偏误,那可是自我实现这一层面的高级东西。

不见得每个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个总体趋势非常明显。大家心里都这么想——也许我钱挣得不多,业务我能力有限,但是我可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对世界充满偏见,我是一个公正的人。钱当然是个好东西,但我工作主要是为了理想和爱好,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就为了挣钱。我一直都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层次,别人基本都为名利奔波。

如果这么说感觉有点夸张,我给你换个说法。比如你在工作中跟一位同事发生了冲突,他激烈地反对你,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他是为了公司着想吗?难道他是为了公平和正义吗?肯定不会的。他要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要么就是被偏见冲昏了头脑!

那你为啥跟他冲突呢?那当然是为了公平和正义。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当我们评估社会现实的时候,是不是总觉得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我们不得不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是不是都是……“不得不”如此——我们内心永远是个好孩子,只是不得不偶尔向现实低头。

而那很可能是你的偏见!你低估了别人在马斯洛金字塔上的位置。

一说起来,成功者无不心狠手辣,上位者无不面厚心黑,底层无不浑浑噩噩——其实真不一定。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身处马斯洛金字塔顶层的自我。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跟人打交道非常有用。土味的营销广告都是试图从马斯洛中下层吸引消费者:我这个冰箱物廉价美,我这个手机性能卓越,我这个木瓜能丰胸。可是我们看那些高级广告,都是试图打动消费者那个马斯洛顶层的自我,比如钻石就是爱的永恒见证。

这也是为什么长辈给介绍对象不靠谱:他们看孩子只能看到马斯洛中下层,因为顶层的内容很难跨带交流。你家孩子爱好艺术但你觉得那不是卖点,你以为别人家孩子都只认房产证吗?

如果这个“别人”是“外人”,我们的“马斯洛金字塔偏见”可能就更严重了。

中国古人看自己,那是礼仪之邦,我们是知书达理、舍身取义的中华;我们看蛮夷,那都是只知道利害不知道大义的野蛮人。可是殊不知蛮夷看我们也是这样:他们可能觉得中原人都爱欺诈而且贪生怕死,草原人都是讲义气的豪杰。

其实谁还没有个自我实现的需求呢?

近代面对西方“列强”,我们认为他们强在“船坚炮利”;而我们中国之所以落后,那是被“礼教”所害——说白了,我们是因为在马斯洛顶层呆的太久,吃了过度文明的亏。

于是中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在国际上做事应该只谈利益!既然别人是“列强”,那我们就必须成为“更强”。

这个想法其实没有大毛病,想在国际上混好,硬实力绝对是第一位的。但是,软实力其实也很重要。列强并不是只讲“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胡萝卜加大棒”之类,列强的人民也有马斯洛顶层需求。

有研究发现,西方选民投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人都知道自己手里区区这一票根本左右不了大局,之所以投出去,那其实是一种自我表达——那是要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那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如果你认为在国际上做事应该只谈利益,我认为你那是一个错误判断。说我是有钱的中国大爷,跟我合作有好处拿,你们服不服?这是一个非常愚蠢而且难看的姿态。试问一个外国人到中国这么嚣张地炫耀,又有哪个中国人受得了。

说你这个地方的人对我们缺乏好感,那你们还想不想做生意了?想跟我做生意就得认同我!这招对资本家也许有用——毕竟资本家有直接利益。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你那生意的好处摊到我头上真没多少,我怎么可能为了那么一点点利益放弃自我实现的需求呢?

总而言之,认为别人只讲利益,别人的认知充满偏误,甚至敌人非常愚蠢,这是一个普遍的偏见,有可能会妨碍我们的判断力。

学会在马斯洛需求的高层跟人打交道,你才是真正的高层次。

——转自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着名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

据马斯洛的估计,世上大概只有不足1%的人,最后能成长到“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圆融逍遥、充满智慧的完美人生境界。

马斯洛研究了历史上多位伟人的共同特质后指出,完美的人就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一个自我实现者,拥有15个智慧特征。

一个人的成长是必须付代价的,成长永远包含着冒险、面对未知、尝试新经验、扩展个人的极限与改变。

我们不妨对照这15个智慧特征,看看如何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

秘籍一:成年人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不需要机械的去逐一满足,而是有技巧的满足一个重要需求,便可以解决其他需求。

到底是哪一个需要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我们逐一来看。

第一层生理需求:简单理解就是衣食住行,这一层是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第二层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安全,工作。这一层才是影响我们最大的需求,为什么这么说?

对于一份保障衣食住行的收入其实只要做一件事(自身擅长最好),用时间加码,都不用说做到极致,也就可以满足2,吃上饭肯定不是问题。对于生理需要,很多人都有误解,吃饭得是随时下的起馆子,吃得上山珍,甚至认为让孩子上大学,上的起课外班,甚至出国,买的起名牌包都是生理需求。

NO,生理需求,就是活着必要所需,吃饭睡觉,连健康都不算。此处需要多少人民币,你可以参考最低生活保障~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标准于2020年7月起实施,由家庭月人均1100元调整为1170元。你没看错,是北京。而在首都的人,有多少人已经赚到十倍不止收入的时候依然觉得挣扎在生存线上?

既然生存基本的成本不是很难满足,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觉得,赚多少钱我都没有安全感呢?我们之所以一直觉得不满足,就是因为我们其实是挣扎在第一/三层需求里面出不来!或者对需求的解读有误区,不明白如何区分需求和欲望/需求和恐惧。什么意思?往下看我的解读~

我们先来看第三层社会需要:亲情,友情,爱情。这一层的需求是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结。

而这一层的需求会直接影响我们追求第二层安全需求。有人说了,马斯洛的理论不是应该满足第二层才会追求第三层逐一满足需求吗?怎么还能因为缺乏第三层反过来追求第二层呢?

我来举例说明,为情所困的需要捆绑,由追求第三层需要陷入第二层需要的循环模式。

来自亲情: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父母?他们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一份好的工作,生活中吃了很多苦,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的一切吃喝用度节省下来,专门用来供你上学,直到你顺利考上大学,拥有一份好工作。于是你加倍努力赚钱回报他们,赚多少钱你都觉得不够多,你陷入工作狂的循环中。

来自友情:

你有个闺蜜,你们关系很好,相约要做一辈子好闺蜜,为此你们希望考一样的学校去努力,之后毕业了找一样的工作。可是造化弄人,你没有闺蜜学习成绩好,就是考不上她那所大学,毕业也没有她的工作好,为此你不断努力,一生追赶~

来自爱情:

高中的时候,你暗恋一个女生/男生,而她/他品学兼优。为了配得上她/他,你发奋努力,希望比她/他好一点,收入高一点。为此从学校的不断追求成绩到事业上不断追求成就。

这里面举得栗子,都是因为我们要满足第三层的某些情感需要,而投射到第二层的需要中去实现。往往这样很容易让你潜意识里面形成一种在第二层追求当中往复的循环模式,永远感到不满足!因为过于专注而忽略了更加高级的四-五层需要,成为需求卡点。

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却因为在第二层追求当中的循环而实现了四-五层需要,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顺便实现了四五层的需要的方法,就是我今天要重点说的,原因我们下面继续阐明。

先来看第四层尊重需要: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信心和成就。内部价值肯定,外部成就认可。

从这一层开始,我们其实需求转向内源性,也就是高级需求。自我尊重来源于自己,被他人尊重来源于别人。来自于自己的尊重,主要是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而内源性的被别人的尊重主要取决于价值观和我们能为别人做什么。

关于被被人尊重认可我在前文《你成功的定义是什么》一文中有详细阐述。社会地位,财富地位目前还是具有普适性的。而这些与第二层的工作息息相关。总结就是,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工作,同时可以获得社会和财富地位,而这些都是向内求的。

但是,还有一些人的被尊重需求是通过向外求的。什么意思?

举例:你有没有经常听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家孩子谁谁在某局里当什么什么干部,我们家孩子上了某某大学,名牌大学,我们家孩子在国外出国留学”。这样的话你是不是太熟悉不过了?这是中国式父母司空见惯的认为会被别人尊重的表现形式。

他们把自己尊重的需求驾驭在孩子身上去实现。

而他们需要做的,只是要满足孩子吃喝,供孩子上学,孩子出息了,自己就有了价值感,那就成了可以炫耀的,自己能被他人尊重和体现自我的工具。为此他们不断扭曲亲子关系!

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尊重和价值感需要,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父母以为只要以爱的名义去道德绑架孩子,以为灌上了“对你好”三个字,就可以掩饰实则满足自己的利己目标。

难道这是真的爱孩子吗?

一旦孩子就是没有天赋呢?他就是不能给你挣面子,你对他的爱还会如初吗?或者他真的学业有成,过的比你好,却不回报你,你还会依然对他视如己出吗?

记住,真正的四五层需求的满足,是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满足。自我尊重,价值感也来自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靠他人来获得。

第五层自我实现:包括价值观,创造力,责任感,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性,也就是发挥自身潜能,不断完善自己。

这一层主要集中在个人成长的领域。自我实现可以与工作相关,也可以不相关。区别在于能不能满足第一和第三层需求,以及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如果满足了需求一和三,就不会被吃饭和情感这种事情牵绊我们去实现并不盈利的价值感事件。

同时我们的价值观假如并不追求社会地位和财富,我们就可以做一件喜欢又擅长的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做到了极致,可以引领他人,为他人带来价值,即便达不到社会公认的财富社会地位,也可以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

所以,我的第一个直通五层需求的秘籍就是:专注第二层需求,前提条件是,按照第五层的价值感需求去追求第二层需求。

翻译过来就是:做满足自己价值感的正确的可以谋生的工作/事业!

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因为工作收入而满足第一层衣食住行的生理需要,也会因为同频吸引,获得第三层的朋友/爱情。你会因为自己价值感的实现,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而被自己尊重,在你做的事情为他人带来价值而受别人尊重,在你做到引领他人时满足成就感。做好这一件事,你就满足了五个需要~

秘籍二:打破匮乏困局,需求就可以顺利向上满足。

为什么有些人终其一生一直困在一个需求里面,一直得不到满足出不来,导致需求无法上升,人生一直处于一个基本需求的困惑里面挣扎?

之所以我们一直纠缠在关系里面,赚钱里面,就是过去的匮乏形成了我们的恐惧/创伤,被无意识牵着鼻子走,亦或者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攀比中,欲望不断攀升。

从第一层到第五层的需要,我们人人都需要。那是为什么我们的精力都被某一层需要吸走了呢?这个是自己需要去研究的。

按照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级,如果你很清晰每一层级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获得,你可以看到牵绊自己的卡点,需求目标自然就会向上攀升,让生活满足感增加。

容易形成卡点的是在前三层,所以,这三层的缺失也是基础需求的缺失,是人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需求。而四五层高级需求或许有的人一生都没有追求到,也没有影响生存。

前三层任意匮乏都会导致我们专注力在里面纠缠出不来,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六七十年代,我们的父母很容易把他们的匮乏感给到我们,让我们觉得,只有钱重要,且钱永远不够用,总会有一种危机感,追着我们往前跑,导致我们就像一个个赚钱的机器,在彼此攀比中迷失了自己。

我们因此忘记了自己曾经真正的梦想是做一名画家,忘记了我们本身很有创意和音乐天赋,我们本来可以成为一名很好的服装设计师,但是因为父母害怕我们吃不上饭,吃不好饭,没法让下一代吃上饭等等,逼着我们放弃了梦想。

父母本意没有错,只是他们的匮乏造成了恐惧,在第一、二层需求里面挣扎循环。但是人始终都在解决主要矛盾,现在的成年人靠自己努力,吃上饭已经不能成为主要矛盾。而那个匮乏才是主要矛盾,为了匮乏忘记初衷,你会吃的很不快乐,除了吃饭,你可能没有别的想法,生活单调乏味永远觉得很累看不到头,以至于一遍遍质疑活着的意义。

第二层需求是最容易成为卡点、阻碍和误区。拆掉自己身上这些误区,无论是匮乏,恐惧还是攀比,你就可以到达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要重点研究马斯洛需求,其实你可以留意,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言行都是围绕马斯洛需求进行的!都是为了获得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总结,用你的擅长(可以获得成就感)做你认为对的事情(满足价值感的工作)获得你的需要(马斯洛当中的匮乏层级)。在这个过程中,看似你只追求2,但是却可以收获1,2,3,4,5,不知道我用了三天的沉淀捋清了我要说的思路,是不是真的清晰有效,对你有所启发,愿你不忘初心,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名词解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全部的内容,包括:名词解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七个层次吗、谁在马斯洛金字塔的顶层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40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