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古陆是在什么时候分离的哪个时期

龙门石窟在哪2023-05-07  34

联合古陆 ,又称泛大陆,地质学概念,是推测的曾在地史时期存在的超级古大陆,也称泛大陆。是德国气象学家 AL魏格纳于1912年首先命名的(见大陆漂移说)。围绕联合古陆的古大洋称泛大洋。由于现在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留海域,故又称古太平洋。

古生代各大陆的聚合连接及其后的分解漂移情况,主要依据岩石构造组合、古地磁极移轨迹和古生物分布资料。但上述几种资料的研究结果并非经常一致,因而各大陆块的相互关系仍然是一种推测。

扩展资料

“联合古陆”的北面一列陆地叫做“劳亚古大陆”,这里包括了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等陆地地带的一部分区域。

而这幅复原图中“联合古陆”的南部一系列的大陆陆地则叫做“冈瓦纳古大陆”,这块原始大陆上包括南美洲、非洲、南极洲以及澳洲大陆等原始陆地的地区,另外还加上来自印度次大陆与阿拉伯半岛的部分陆地。

1912年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说。

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块大陆(泛大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泛大洋)。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这个大陆开始分裂、漂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一直发展到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大西洋、印度洋就是泛大陆分裂、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收缩的残余。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并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作用而脱落下来的小陆战形成岛弧、岛屿和浅滩,并使格陵兰、南美洲等陆块的尖端向东弯曲。

①大陆轮廓相吻合:魏格纳先是从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得到启发,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

②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同属古生代加里东期褶皱带。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海西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而后在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复出现)。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的锡一钨、铁一锰、铜一铅一锌等矿带也是互相衔接的。

③古生物群的分布:如南美、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在目前远隔重洋的大陆之间,古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爬行类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既见于巴西石炭—二叠系的淡水湖相地层中,也出现于南非、南极洲和印度的石炭—二叠系的同类地层中。又如舌羊齿植物化石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诸大陆的晚古生代地层中。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可以说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那么,海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关于海洋起源的科学假说是多种多样。因为人类是继地球和海洋诞生之后才出现的,所以不可能目睹海洋形成的奇观,因此,对海洋的起源问题只能以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来进行推测。

1879年,生物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的儿子G达尔文提出了一种形成大洋的“月球分出说”。说是在地球刚刚形成的时候,地球的自转速度比现在要快得多。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和地球的高速自转,使部分地块分出了地球,被甩出的地块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后来便成为我们夜晚常能看到的月亮。月球被甩出后,在地球上留下了一个大窟窿,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太平洋。但是,这种假说后来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反对。

有人曾计算过,要使地球上的物体飞离,其自转速度应是目前地球自转速度的17倍,也就是说一昼夜不得长于1小时25分,这显然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还有的人认为,若月球从地球上飞出,则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赤道的上空,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

此后,法国学者狄摩切尔又提出了新的太平洋成因假说——“陨星说”。他认为,太平洋是由另一颗地球的卫星(其直径比月球大两倍)坠落地面造成的。这颗卫星冲开了大陆的硅铝层外壳而形成巨大的陨石谷,它还可能深入地球内核,引起地球的强烈膨胀与收缩,其结果不仅形成了太平洋,而且又使其他陆壳也破裂张开,形成了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大洋。随着宇航科学的发展,这个学说的研究又重新兴盛起来了。然而,人们还是特别怀疑偶然的碰撞是否能形成占地球表面积1/3的巨大太平洋盆地,因为,无论是地球上还是月球上的陨石坑,其规模都是很小的。

1910年,关于海洋成因的一个新的假说又被提出来了。当时,30岁的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东西岸的海岸,虽然也和其他海岸一样弯弯曲曲的,但是它们的形状却很相似,好像一张被撕成两半儿的报纸。如果把这两半儿“报纸”拼合在一起,恰好形成一块完整的大陆。事情为什么会这么凑巧呢?这在魏格纳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个疑问。

后来,他又发现大洋两边的大陆有着相同的地质年代和古生物化石,在地层和地质构造等方面也有某些相似之处。经过反复研究,魏格纳断定大西洋两岸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分开只是后来的事。于是,1912年1月6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代表大会上,他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个科学假说后来又被许多科学家所完善,成为地球四大洋形成的最有说服力的一种学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在距今2亿年前,地球上现有的大陆是彼此连成一片的,从而组成了一块原始大陆,或称为泛大陆。泛大陆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做泛大洋。在距今1亿8千万年前,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成南北两大块,南块叫岗瓦纳古陆,包括南美洲、非洲、印巴次大陆、南极洲和澳洲;北块叫劳亚古陆,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以后,又经过上亿年的沧桑之变,到了距今约6500万年前,泛大陆又进一步分裂和漂移,从而形成了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而泛大洋则完全解体,形成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为了更合理地解释大陆漂移现象,科学家们又在探索新的科学依据。1961年,美国科学家赫斯和迪兹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事过两年,法国的凡因和马修斯也提出了这个理论。

海底扩张说认为,洋底新地壳有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地幔里的物质不断从大洋中脊上的裂谷里涌出,冷凝和充填在中脊的断裂处,从而形成新的洋底。新海底不断扩张,把年老的海底向两侧排挤,当被挤到海沟区时,它们便沉入地幔。据计算,海底扩张速度每年有几厘米,最快的每年可达16厘米;这样,就使得海底每隔3~4亿年便要更新一次。

这一海底扩张的过程被深海钻探资料所证实,还可以从洋脊两侧岩石的磁性上得到证明。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漂移”和“扩张”理论基础上,又产生出一种崭新的科学假说,从而使海洋起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68年,法国学者勒比雄提出了“板块构造说”。

这种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所分割,分成的一些不连续的块体称为板块。勒比雄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很像漂浮在地幔上的木筏,游游荡荡,存在着种种形态的漂移关系。地壳的活动就是这几个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在板块相互交接的地带,地壳活动比较明显,常常会形成地震和火山爆发等现象。这些板块还在不断地进行相对的水平运动,当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运动时,板块的边沿便向下俯冲进入地幔;地幔把俯冲进来的地壳加温、加压和熔化,再运向大洋海岭的底部,然后再上升出来。这恰恰与“海底扩张说”相吻合,在地幔的相对运动中大陆确实被“漂移”了,经过很久很久的一段时间,才形成了今天地球上海陆分布的面貌。

至此,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三种理论结合了起来,构成了新的全球构造学说。我们所讨论的海洋起源问题,也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眉目,然而,人类的历史才只有300万年,与地球相比,这段历史显然只是一段极短暂的时光。对于海陆起源的问题,上述种种学说都有它不能解释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索。

五大洲:亚洲(Asia)、欧洲(Europe)、非洲(Africa)、美洲(America)和大洋洲(Oceania)

七大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样。

常说的五大洲四大洋,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总称。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太平洋占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

区分来由:大陆是较轻的刚性的硅铝所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上,如同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石炭纪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块(泛大陆)和一个大洋(泛大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造就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南北半球(七大洲四大洋的大洲分界线)

1 、南北半球(赤道)

2、东西半球(西经20,东经160)

3、亚非(苏伊士运河)

4、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注意:俄罗斯属于欧洲,尽管它的大部分国土在亚洲)

5、欧非(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6、亚美(白令海峡)

7、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8、拉丁美(美国以南)

9、其他大洲有海洋隔离(比如欧美)楼上说的很详细,我再补充一些:格林兰岛属于北美洲,亚洲与大洋洲陆地分界线是新几内亚岛(从中间分开)地图上有。

参考资料:

四大洋— —百度百科、五大洲 (地球陆地分成的五大版块)— —百度百科

原来的说法是: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原先只有一块叫“ 联合古陆”的泛大陆被叫做“ 泛大洋(或者叫古太平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后来比较准确的说法是:

在大陆解体漂移之前曾形成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超级大陆,即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和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在两大陆之间为特提斯海。

我们现今所说的五大洲,

远古时期曾经结成一大块……

大陆漂移

德国科学家 韦格纳 ,在1912年发表《 大陆漂移学说 》。

他认为,远古时期的地球只有一个称为「 泛大陆 」的庞大陆地,

被称为「 泛大洋 」的水域包围,约2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

约二、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地貌。

这个大胆的观点长期被学界忽视,

直到1950年代,越来越多的证据被确认,才被广泛接受。

地质构造的证据

美洲的 阿帕拉契山脉 是东北-西南走向,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了,

地质研究证明,

北欧 斯堪地那维亚山脉 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与阿帕拉契山脉同源。

南非 开普山 和南美 布宜诺斯艾利斯山 也是同源。

可见美洲、非洲和欧洲曾经相连。

大陆边缘的吻合

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两大陆的边缘完美接合。

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

发现在非洲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

再次印证两大陆曾经相连。

古生物化石的证据

上图,为出现在各大陆的几种化石,

分布区域跨越各大陆,可见这些大陆曾经相连。

还有活证据,例如,南美洲和非洲同种的蚯蚓就有好几种。

冰川的证据

非洲、澳洲、印度、南美洲的南部,都发现了远古冰川的痕迹,

而且与南极洲的冰川互有关连,可印证各洲曾经相连。

大陆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移动着。在运动了几千万年乃至1亿多年后便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这些大洋。

事实上,现在大西洋仍以每年3厘米左右的速度,印度洋以每年4~7厘米的速度不断地增加着宽度。

现在地球表面存在着非洲大陆、南北美大陆、欧亚大陆等多个大陆,也存在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多个大洋,地形丰富。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大块大陆和一大片大洋存在。

亿年前的大陆就像现在所有的大陆合起来那么大,称为“泛大陆”。

泛大陆约占地球表面积的1/3,剩下的2/3是被称为“泛大洋”的海洋。

泛大陆在18亿年前开始分裂。

经过1亿多年的分裂,泛大陆终于分裂成现在的7个大陆并在分裂中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南北美大陆和欧洲、非洲大陆的分离形成了大西洋,南极大陆和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的分离形成了印度洋。

太平洋则并非由大陆分裂造成的,是2亿年前的泛大洋缩小后形成的。

由此可见,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太平洋的面积每年都在减少。而它减少的面积恰好等于大西洋、印度洋每年增加的面积。

地球表面的大陆在不停地移动,生成新的大海。关于海洋的缩小和扩大的详细情况我们今后再说明。

以上就是关于联合古陆是在什么时候分离的哪个时期全部的内容,包括:联合古陆是在什么时候分离的哪个时期、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海洋形成之谜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38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