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
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
三次“左倾”错误:瞿秋白的盲动主义(1927年11月-1928年4月),李立三的冒险主义(1930年6月-9月),王明的教条主义(1931年1月-遵义会议前)。
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扩展资料
人们习惯用“左”或“右”来区分政治上派别或者政党。
这种习惯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
当时在法国,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包括教士和贵族,他们不纳税,享有高官厚禄。
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城市平民,他们创造财富,但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在经济上受盘剥,要纳税。
1789年5月,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宫召开了三个等级代表参加的会议。
国王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第三等级则希望限制王权,实行改革。
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代表绝大多数支持国王的意见,坐在国王的右边;第三等级的代表反对国王的意见,坐在国王的左边。
从那以后,国民会议召开时,主张民主、自由的激进派坐在左边,保皇派、保守派坐在右边,无形中形成左右两派。
19世纪,欧洲国家的议会也以议长坐椅为界,分左右两派就坐。
这样,政治上激进或革命的派别或政党就被称为“左派”或“左翼”;政治上保守或反动的派别或政党就被称为“右派”或“右翼”。
后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出现了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思潮、路线。
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称“左”倾机会主义,其特点是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采取盲动主义以及关门主义等;另一种称右倾机会主义,其特点是为了眼前暂时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企图引导无产阶级去适应资产阶级政党的私利。
这两种表现形式,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左”倾机会主义从实质上说,是形“左”而实右的。
实事求是地说历史上“左派”曾经是起过进步作用的,而“左”倾机会主义却一点进步作用也没有。
所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左”倾机会主义,都在“左”字上加引号,就是告诉人们,它是形“左”而右的。
形“左”,就含有激进、冒进、盲动的意义。
至于“右”,不会引发歧义,所以没有必要加“引号”。
在国际上,一切进步的、革命的、代表了社会广大中下层群众利益的个人、组织、团体、思想等,被称为左;一切保守的、孤立的、代表了大资产阶级和大金融家利益的,或者不惜损害其他民族利益以求本民族发展的个人、组织、团体、思想等,被称为右。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两次右倾:
一次是四·一二事变和七·一五事变,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代表人物,第一次是陈独秀。第二次是博古代表的共产国际。
三次“左倾”:
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判断革命形势,提出无间断革命,反对退却, 去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城市武装暴动。导致这次“左倾”盲动主义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最基本的原因来说,则是由于大革命的失败,党内存在着以革命急性病为特征的“左倾”思想急剧发展的结果,但共产国际的反右倾斗争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罗米那兹对中国党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同样,“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结束也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次,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是在革命开始复兴,并且重新走向高潮的形势下发生的。他们否认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性,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片面夸大国内统治阶级的危机,过高估计革命力量的发展,造成这次左倾错误发生的原因,一方面表现为中共六大并未完全肃清的党内“左倾”思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发生了重要的“左倾”偏差。
第三次,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是形态最完备,理论最充分,气焰最盛,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一次。它的产生,发展及其结束同共产国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讨中国***历史上三次“左”倾错误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共产国际都起了重要作用,每一次的错误都是中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或代表的指挥,而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从而导致中国革命受到挫折。
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
"左派"与"右派"这一对名词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1789年7月17日,法国巴士底狱被攻陷,第三等级的代表掌握了政权。然而,由于阶级利益要求不同,革命阵营出现了分化。在1791年召开的立宪会议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和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米拉波一伙,只要求对旧制度作某些改革,反对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反对共和制;而代表第三等级下层的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等,由于不满意君主立宪的统治,要求将革命继续向前推进,由此形成了两派。当时,拥护革命措施的议员占据了议会左边的席位,反对继续革命的议员占据了右边的席位。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这一对政治概念。进步或激进者称为"左派",倒退保守者称为"右派"。当然,这样的区别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左派"、"右派"不尽是一回事。
用“左”或“右”来区别派别的习惯来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 当时的国民公会里山岳派在左,吉伦特派在右。
山岳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于会议大厅的最高处得名。1792年吉伦特派退出雅各宾俱乐部后,山岳派实际上成为雅各宾派。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时的实际,就是正确的;如果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做了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倾盲动(冒险)主义;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投降)主义。
在战争年代,党内"左倾"容易走向关门主义,"右倾"容易导致投降主义,因此要反对"左倾"、"右倾",但主要是反"左倾"(反"左左为右")的冒进性。在和平时期,党内"左倾"容易走向空想主义,"右倾"容易导致妥协主义,因此还要反对"左倾"、"右倾",但主要是反"右倾"(反"左右为中")的保守性。其实,"左"与"右"的区别由来已久。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说过:"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
所谓左派右派之分是个历史的产物,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而这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诞生的名词,又被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讲清左派右派这个问题,还和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有关。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或无产阶级的立场,所谓左派就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群,而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群。有一个经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问题就是左倾和右倾的区分。同样是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因为对现实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就产生了对采取何种措施的分歧,认识落后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右倾,认识超前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左倾。一方面,无论左倾右倾,都属于左派,属于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另一方面,无论左倾右倾,都会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对认识上有偏差的左倾或右倾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思想上给以帮助,促使他们转变。所谓防,只是说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现左或右倾,不是说象防贼一样的防人,甚至是把他们作为革命的对象。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主张资本主义,极力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就是右派。由于右派极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历史向社会主义前进,所以右派是代表着逆历史前进方向的势力。而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要万万年的,因此他们并不承认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的是什么左派,在他们那里,左派恐怕是要被称作空想派、乌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上,也还存在路线之争,主要地区分为改革派与维持派(也称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一些改良,这就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学习和靠拢,其政策主张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称其为左翼或左派。而维持派(或保守派)则更多地要求维护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反对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因此其主张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层阶级的利益,一般称其为右翼或右派。不过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称呼来表示,比如,美国的民主党属左翼,但通常称之为自由派,而美国的右翼共和党则被称为保守派。
与左倾和右倾的概念相对,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又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比如激进的右翼极力反对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对已进行的改革拼命反对并主张撤消之,一般称为极端保守派,而激进的左翼就主张实行大胆的、迅速的改革,这大概是叫极端自由派吧。我们可以看到,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两派的主张变得模糊起来,都在向中间靠拢,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拢。
其实左派也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但这通常和右倾、左倾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
左倾主义就是政府或执政党执行过度同情劳动阶层或过度反对剥削阶层的政策,或让这些人掌握国家的领导权力,这种政策倾向就是左倾主义。
相反,右倾主义就是政府或执政党执行过度同情剥削阶层或过度反对劳动阶层的政策,或让这些人掌握国家的领导权力,这种政策倾向就是右倾主义。
“左”倾与右倾原出于“左”派与右派。“左”派与右派一般指政治上激进或保守的派别或政党,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激进派与保皇派。中国***是从俄国***那里引进“左”倾右倾概念的。1918年初,俄国***在是否签订对德合约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列宁提出的尽快同德国媾和的建议,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批评了他们的错误观点,指出:“必须善于估计力量的对比,不要在社会主义力量还薄弱、作战时机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时候同帝国主义者作战,便于他们反对社会主义。”1920年4—5月,列宁撰写了著名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在批判“左派”幼稚病时,对何谓“左”倾与右倾作了原则上的界定。提出:“右倾学理主义固执地只承认旧形式,而不顾新内容,结果破产了。左倾学理主义则固执地绝对否定某些旧形式,看不见新内容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为自己开辟道路。”。中国***成立后,“左”倾右倾的概念逐步引入党内。1925年1月,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决议案》中,认为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出现了“左倾或右倾的错误”。左倾的主要表现,是“主张继续做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宣传,反对加入国民党,甚至反对参加国民革命,以为这是和资产阶级妥协,使我们的党变成**。”;右倾的主要表现,是“忘了无产阶级的经济组织及党的工作”,“忘了民族运动中无产阶级的经济争斗”,“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内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七八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事件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最大的恶果就是使得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深刻的。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左倾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左倾事件是什么右倾呢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左倾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左倾事件是什么右倾呢、左倾思想具体指、两次右倾,三次左倾,分别指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