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的文言文典故

秤是多音字吗2023-05-07  28

1 出现在燕赵大地的历史掌故

齐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إ

燕赵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土地深厚,阳光清旷,天气萧凉,自古就是雄视中原的兵家用武之地,以出产英雄豪杰而闻名,唐代大诗人杜牧感叹此地是“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إ

燕赵大地盛产菊花和高粱。菊花散发着高洁苍凉之气,它英气逼人的骄人姿态就是燕赵人的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同时也暗示了燕赵人特有的悠闲生活。高粱在北方的农作物中是最具有辽阔壮美的气质的,它不像黄云般的麦穗那么轻袅,也不似谷子穗垂头委琐的神气,它高高地独立着,在烈日下遍野碧绿,充满勃勃的生机;高粱熟了可酿成老白干酒,燕赵人就喜欢喝这个,离不开这个;高粱酒热烈、醇厚、浓郁的脾性就是燕赵人的脾性。美国人本尼·迪克特曾用菊花和刀来比喻日本人的民族性格,那么我们何不可以用菊花和高粱来比喻燕赵人呢?إ

壮丽的碧海青天,巍峨的万里长城。大历史学家司马迁说:“燕赵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然而燕赵大地还蕴含了无限的优雅之气与闲散的情调,以及太多太多的无奈和苦难。إ

燕赵与江南比起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2 燕赵大地的由来

河北省地处华北、外绕渤海,内环京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从而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河北成为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悠久的历史使河北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积淀。

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赵国和魏国。保定市是当时的燕赵分界线,在保定市中心原存有“燕赵分界石”。当年燕国太子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就是在燕国国界易水河分别,现在易县的易水旁尚有古迹荆轲塔。邯郸曾是赵国都城,现存有赵武灵王修建的“丛台”,市中还存在传说中赵国丞相蔺相如为避免和老将廉颇争执而让路的“回车巷”。临漳县一带的漳河是魏国西门豹修建的最早的水利工程,因为“河伯娶妇”的故事而出名。

汉朝时在河北设立幽州和冀州,曹操曾在漳河畔修建“铜雀台”,夸口要迎娶“二乔”,现已不复存在。

唐代为河北道,安禄山曾任河北节度史,就是从这里起兵反唐。

宋代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属于辽国,是两国经常交战的地方。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享有盛名的辽代瓷大罗汉像就是从易县的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林冲曾被发配沧州,卢俊义是大名府人。

元代河北为中央直属的中书省。

明代为北直隶省,仍属中央直辖,天津开始设县,徐光启开始将南方的稻向河北沿海移植。

清代仍为中央直辖的直隶省。唐山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现代化煤矿。京张线是北京通往张家口的铁路,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有许多发明被世界各国铁路采用。

时被分为察哈尔、热河、河北三省,河北省省会设在保定,现存有当时的都督府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省合并,省会一度设在保定,1958年和天津市合并,省会迁往天津,1968年和天津分治,省会迁到保定,1971年迁到石家庄市。

燕赵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不仅有“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誉,而且还产生过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学问家、科学家、医学家……以及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才子佳人等等。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壮丽画卷;他们所演绎的故事,书写了浩繁史册中最动人的篇章,代代相传;他们的名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这些历史名人是我们取之不尽的一种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燕赵先贤,他们的贡献已成为中华文明历史宝库中的组成部分。

3 燕赵大地的文人墨客和将军

文人墨客著名的有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还有元代的马致远将军有战国时期的乐毅,三国时期的袁绍都比较有名。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

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

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致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

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子上卿的高宫)。

当是齐国非常强大,齐闵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闵王因此而骄矜自满。

由于齐闵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

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

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

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闵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

齐闵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

齐闵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参见济西之战)。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

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闵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

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人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人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

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

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

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

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

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

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闵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

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

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

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

4 燕赵大地指的是哪里

在人们的惯常意识中,“燕赵”往往是河北省的别称。其实,古代的

“燕赵”之地,还包括现在的京、津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区。

人们以“燕赵”称这块土地,乃为表示其悠久的历史。

据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载,“燕赵”在古时属冀州之地。春秋时

为燕、晋诸国,战国时为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秦置上谷、渔阳、右北平、

代、巨鹿、邯郸、广阳、恒山等郡。自汉代开始,正式命名为幽、冀等州;隋置幽州

总管;唐代始称河北道,宋分河北为东、西两路;元、明、清诸代,因首都设于北京,

河北为京畿重地,元属中书省,明为北直隶,清置直隶省。

燕赵大地北控长城,南界黄河,西倚太行,东临渤海,地形地貌千姿百态,自然、

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古老的燕赵文化,朴实豪放的民风,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

《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

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的确,在这块古老神

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辈出——有“千场纵赙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

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有“当阳桥头一声吼,

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涿郡猛张飞;有英勇抗击蒙古瓦刺族入侵,写下“粉骨碎身全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壮烈诗篇的于谦;有戊戌变法失败,慷慨赴死的“戊戌六君

子”;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共产主义斗士李大钊;有英勇抗击日寇,血

染沙场的狼牙山五壮士……古往今来,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烈、高亢的浩浩燕赵歌。

辽宁省,简称"辽"。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始由奉天省改称辽字省,取辽河水域永远安宁之意。现辽宁省的建制是根据一九五四年六月中央人民 的决定,由辽东、辽西二省合并,取历史上旧称于同年八月设置的。

辽宁历史悠久。根据营口金牛山、本溪庙后山等旧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证明在原始社会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辽宁地区繁衍生息。沈阳新乐文化遗址的发现,反映出早在六、七万年前,辽宁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据文献记载,最早生活在这里的有华夏、肃慎、东胡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武王伐纣,肃慎曾遣使入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郡、县的行政区划建置。燕国开拓辽河流域,即置辽东、辽西郡,并筑长城至辽东,这时出现了襄平 (今辽阳)这样初具规模的古老城邑。

秦始皇统一中国,全面设置郡县,辽宁因袭辽东、辽西郡。西汉时起设置幽州刺史部,直至三国,辽宁地区均属幽州。西汉在辽东、辽西、右北平郡的管辖下,置二十九个县邑。东汉时属玄菟郡、昌黎郡,并增设辽东属国分领县邑,三国(魏)时废辽东属国,仍置玄菟、昌黎二郡。西晋析幽州在辽宁境置平州,分领郡县不变。魏晋之际曾一度出现以襄平为据点的公孙氏割据势力。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前秦、后燕先后割据辽东,均置平州统领郡县。北燕建都龙城(今朝阳),这时高句丽割据辽河以东。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改平州为营州,统领辽东、昌黎、建德、营丘诸郡。隋时期在辽河以西置柳城、辽东、燕郡。

唐高宗总章元年 (公元六六八年)平定高丽后,置安东都护府,辖新城、辽东城、建安诸都督府,西部置营州,均属河北道。辽代属东京、中京道;金代属东京、成平、北京路。在辽、金时辽阳均为 “ 五京"之一的东京。元代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辖辽阳、沈阳、广宁府路和咸平府。明代属山东省的辽东都指挥使司,辖二十五卫。清代为盛京,辖奉天、锦州、承德府及所属县邑。一九0七年改盛京为奉天省。一九二九年改称辽宁省。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被划分成奉天、锦州、安东三省。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划分为辽宁、辽北、安东三省及沈阳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在东北人民 的领导下,设置辽东、辽西二省和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五个大区直辖市。一九五四年六月,辽东、辽西二省合并,八月正式成立辽宁省,迄今。一九五六年将原热河省东部朝阳等六个县划归辽宁;一九六九年又将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并入辽宁;一九七九年七月昭盟又划归内蒙。

5 燕赵大地 中原大地 齐鲁大地

西藏 世界屋脊

安徽 江淮大地

福建 八闽大地

河南 中原大地

广东 南粤大地

山东 齐鲁大地

河北 燕赵大地

湖北 楚天大地

江西 赣鄱大地

山西 三晋大地

陕西 三秦大地

天府之国”——四川省

“西南山城”——重庆市

“壮美高原”——贵州省

“九省通衢”——湖北省

“芙蓉国度”——湖南省

“物华天宝”——江西省

“江淮之滨”——安徽省

“祖国心脏”——北京市

“天涯海角”——海南省

“锦绣壮乡”——广西壮族自治区

“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海上花园”——澳门特别行政区

“祖国宝岛”——台湾省

“岭南热土”——广东省

“钱塘江畔”——浙江省

“东南侨乡”——福建省

“东方明珠”——上海市

“齐鲁大地”——山东省

“富饶水乡”——江苏省

“辽海重地”——辽宁省

“燕赵沃野”——河北省

“华北门户”——天津市

“江河之源”——青海省

“丝路咽喉”——甘肃省

“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

“古朴秦川”——陕西省

“乌金之乡”——山西省

“中原之州”——河南省

“草原毡乡”——内蒙古自治区

“北国粮仓”——黑龙江省

“雪原林海”——吉林省

“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雪域高原”——西藏自治区

“彩云南国”——云南省

一 怎么把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改成故事400到500字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1]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塑像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2]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二 来源历史故事:负荆请罪( )( )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

三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500字

一、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

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二、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三、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四、背水一战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五、负荆请罪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劳苦功高,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他命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丝毫不给蔺相如空隙,蔺相如却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

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 负荆请罪出自历史故事 __ __ __。

廉颇和蔺相如

五 《负荆请罪》续写 500字

大将军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静下心来想了想,心里很惭愧。便脱内下官服, 着上身,背容上荆条大跨步地向蔺相如府上走去。

来到蔺相如府门前,他“嗵”地跪下了,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

廉颇单脚支地,紧闭双眼,双手抱拳,十分惭愧地说:“蔺大人,以前都是我不好。我是个粗人,您以前一而再再而三的让着我,都是为了我们好,也是为了赵国,为了赵国的百姓。可我却一点也没看出来,差点让赵国趁虚而入。请大人治罪。”

蔺相如听了之后,连忙扶起了廉颇,欣慰地笑了。他对廉颇说:“你能体谅我我十分高兴。我们都是赵国的人,理应互相团结。你能知错就改我真是高兴呀!我们今后还要更加团结,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才是呀!我们今后就以兄弟相称。来,到府里一坐!”

在旁的百姓看了之后,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说:“我们赵国能有这样的将和相,真是我们的福气呀!有了他们,赵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的!”

此后,司马迁把这个故事写进了《将相和》,编入了《史记》。用“将相和”比喻文官武将互相团结。

六 来源历史故事: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近义词:引咎自责反义词:兴师问罪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负:背,背着。(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有刺。荆条长而柔韧,可以编制筐、篮、篱笆等。) 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处罚让对方原谅。(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 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七 负荆请罪的历史故事

蔺相如既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不悦,欲辱之。相如避而不见。语人曰:“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畏吾两者也。今若因私而斗,何以安国?”颇闻之,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罪。卒为刎颈之交。

八 负荆请罪后的故事500字

负荆请罪前后的故事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可是蔺相如为什么会受廉颇嫉妒呢?课后,我就这个问题查找了有关资料,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凭着他的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他做了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拿不定注意,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在蔺相如的建议下,赵王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蔺相如请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奏瑟。赵王不好推辞,奏了一段。秦王马上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奏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气愤的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见状,立马换了一副口气:“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他没占到便宜,只好让赵王回去。这就是“渑池之会”的故事。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知道后很不服气,一直和蔺相如过不去。后来被蔺相如的宽容大量所打动,背着荆条去向他请罪。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可以深深感受到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人格魅力和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精神。我们要向蔺相如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九 负荆请罪相关的历史故事

周赧王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279年)

赵王与秦王在绳池会面。两人饮酒饮到酣畅之时,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依言鼓瑟。蔺相如也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相如说:“在五步之内,我可以用颈中的血溅在你身上!”秦王左右的近臣想杀蔺相如,相如瞪眼呵斥,他们都吓得畏缩不前。秦王只好不高兴地击了一下缶。知道饮酒完毕,秦国始终无法占赵国的便宜。赵人事先也大加防备,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赵王回国后,任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不满地说:“我作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原不过是下层小民,只以能说善辩而位居我之上,我实在感到羞耻,忍不下这口气!”便宣称:“我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不愿意和他遇见。每逢上朝,常常称病,不和廉颇去争排列顺序。出门在外,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便令自己的车回避。蔺相如的门客下属都感到十分羞耻。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的威严比得上秦王吗?”回答都说:“比不上。”蔺相如说:“面对秦王那么大的威势,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单怕廉将军吗!我考虑到: 的秦国之所以还不敢大举进犯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我们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所以我避让,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利益而后才去想个人的私怨啊!”廉颇听说了这番话十分惭愧,便 着上身到蔺相如府上来负荆请罪,两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

以上就是关于燕赵大地的文言文典故全部的内容,包括:燕赵大地的文言文典故、历史故事负荆请罪500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36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