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两栖动物

眼镜布2023-05-07  35

两栖动物是指一类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四足动物,其皮肤裸露,大部分体表没有鳞片、毛发覆盖,但是可以分泌出粘液来保持身体的湿润,此外两栖动物都是卵生、体外受精,且幼体靠鳃进行呼吸,但成体用肺呼吸,并借助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是什么动物

两栖动物是指一类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四足动物,其皮肤裸露,大部分体表没有鳞片、毛发覆盖,但是可以分泌出粘液来保持身体的湿润。

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

两栖动物都是卵生,而且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靠鳃进行呼吸,等经过变态发育后,成体用肺呼吸,并且借助皮肤辅助呼吸,不仅可以在水中生活,也能够在陆地生活,此外两栖动物通常在体外受精。

两栖动物是哪种动物进化来的

两栖动物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该种鱼类经过长期的进化,使得自身既可以在水中游动,又能够活跃在陆地上,此外现存的两栖动物品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四千三百五十种。

两栖动物就是指那些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一个纲,通常没有鳞或甲,皮肤裸露而湿润,透气性强,在湿润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呼吸。两栖动物的四肢没有爪,只有趾,体温锁着完结的变化而变化,是典型的冷血动物。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的适合水生的特征,如卵的形态和产卵方式、幼体用鳃呼吸等;又具有新发展而来的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如感觉器官、运动装置和呼吸循环系统等。

现在世界上大约有5000多种两栖动物,除南极洲、海洋和大沙漠之外,其他地区都会看到它们的身影。其中以热带、亚热带的湿热地区最为常见,种类也最多。

两栖动物又可分为三个亚纲,一是迷齿亚纲,第二类是壳椎亚纲,第三类是滑体两栖亚纲。包括现在所有的两栖动物,有课细分为无尾目、有尾目和无足目。可见两栖动物的家族也是十分兴旺发达的。

青蛙是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夏日雨后,在池塘边,草丛中处处可以听见群蛙齐鸣的声音。辛弃疾的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便是这一景象的生动写照。蛙类最小的只有50毫米,只相当一个人的大拇指长,大的有300毫米(一尺多长),瞳孔都是横向的,皮肤光滑,舌尖分两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着长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虫子。有三个眼睑,其中一个是透明的,在水中保护眼睛用,另外两个上下眼睑是普通的。头两侧有两个声囊,可以产生共鸣,放大叫声。体形小的品种叫声频率较高。有的蛙类皮肤分泌毒液以防天敌,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雨林中的一种树蛙分泌物被当地印第安人用来制作箭毒,见血封喉。

娃娃鱼是最大的两栖动物,它的学名叫做大鲵,因叫声像婴儿的哭声,人们便叫它娃娃鱼。娃娃鱼是鱼类向爬行类过渡的中间类型,它们的祖先生活在大约3亿年前,因而被称为活化石,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娃娃鱼身长一般在60至100厘米之间,头大、嘴大、眼睛却很小,没有眼皮因而也不会眨眼,身后还拖着一条扁扁的大尾巴。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方式为“守株待兔”。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两栖类动物作为最早离开水,跑到陆地上来生活的脊椎动物群,兼具了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一些特性,因而在生命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常见的两栖动物

相对于动物界其他种类的动物,两栖动物相对比较少,其中比较常见的有青蛙、雨蛙、树蛙、蟾蜍、大鲵、小鲵、蝾螈等。

两栖动物的简介

两栖动物指的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有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它们的皮肤是裸露在外面,并且拥有较多的分泌腺。在发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变态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从在水中以鳃呼吸的幼体转变成在陆地生活以肺呼吸的成体。两栖动物主要分为三目,分别是无足目、无尾目以及有尾目。

两栖动物分类列表

迷齿亚纲: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生存于泥盆纪到白垩纪,其中包括爬行动物的祖先。

壳椎亚纲: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动物,仅生存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滑体亚纲:丛三叠纪延续到现代,包括所有现存的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可能历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仅为新生代,现代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吻蚓科Rhinatrematids: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鱼螈科Ichthyophiids: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是我国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于印度,介于进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间。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分布于赤道非洲的进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进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岛屿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属3种,即北美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8属30余种,包括小鲵、北鲵、山溪鲵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北可到北极圈,西到伊朗,我国种类特别丰富。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其中部分成员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

鳗螈科Sirenidae:特产于北美洲,身体细长,没有后肢。

两栖鲵科Amphiumidae:特产于北美洲,生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

洞螈科Proteidae:包括欧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其中有些种类可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于水中。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与钝口螈比较相似。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也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

蝾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也见于北非和北美。

无尾目Anura: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出现于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始蛙亚目和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

有尾目Caudata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终生有尾,多数有四肢,幼体与成体比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陆生和树栖的,有些水生成员还终生保持有体形态。有尾目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其中最大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身长可达18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 sp身长不到3厘米。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现在则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其中半数以上的科和种都分布于北美洲,东亚和欧洲也有一定数量,南美洲只有少数成员,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则没有分布。

有尾目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

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性状,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隐鳃鲵亚目的成员分布基本限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但是隐鳃鲵科的隐鳃鲵分布于北美而极北鲵除了分布于亚洲北部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部。

小鲵科Hynobiidae

小鲵科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小鲵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殖栖回到溪流中;另一类为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有尾目的一科。全变态(个别种有童体型),多数有肺(仅爪鲵属无肺),体外受精。现有8属3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北纬27°以北地区,西至乌拉尔山和伊朗北部,北达北极圈南缘。该科除1属1种外,其他7属约90%的种集中分布于东亚大陆及其邻近岛屿。中国已知7属15种,多为特有种。

小鲵属四肢较发达,指4,趾5或4;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部扁平呈卵圆形;躯干圆柱状,略扁,体侧有肋沟;有肺;尾基较圆,向后逐渐侧扁。仅见于亚洲东部,有20余种,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日本种类最多,中国有4种,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台湾省。陆栖为主的小鲵、拟小鲵、极北鲵、爪鲵主要生活于海拔120~1800米林间潮湿的草丛、洞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石下或植物枝叶间配对产卵;繁殖期以后营陆栖生活;以多种昆虫、蠕虫、蚯蚓、蛞蝓、多足类等小型动物为食。水栖为主的肥鲵、北鲵、山溪鲵、副趾鲵多栖于海拔1000~4400米水质清澈的寒冷山溪内,繁殖期以后仍在水中或短时间上岸到潮湿环境内栖息,不远离水源;以水生小动物(虾类、昆虫及幼虫、蛞蝓)为食;尾甚侧偏,适应于在水中摄食和游泳。小鲵是有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群。小鲵科的某些属种可以药用。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

隐鳃鲵科有2属3种,即美洲东北部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隐鳃鲵科成员终生生活在活水中,成体仍然保持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以增加皮肤面积用于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后肢5趾。隐鳃鲵科的三个成员是现存最大的三种两栖动物,其中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日本大鲵[图]身长15米,隐鳃鲵身长075米。中国大鲵也是我国有尾目中最著名的代表,由于叫声似婴儿啼哭,又被称为娃娃鱼。欧洲现在没有大鲵分布,但是史前时期却有大鲵生活,而在亚洲的大鲵被科学界发现以前在欧洲就已经发现了大鲵的化石。当1726年大鲵的化石初次被发现时,人们还以为是诺亚时期在洪水中死去的人类的遗骸,大鲵也被称作洪水的见证者。

1、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 有16~19属200~300种,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并有一个特有种分布在塞舌尔群岛。非洲树蛙体型很小,既有树栖也有路栖,还有穴居成员,其中不少种类喜欢生活于沼泽地区,攀附在芦苇等植物上。

2、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 有4属15种,其舌为圆盘状而不能伸出。盘舌蟾属Discoglossus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半水生性,色彩比较鲜艳。铃蟾属Bombina分布于欧洲到东亚一带,是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有毒,腹部颜色鲜艳,遇到危险时露出腹部的警戒色。

产婆蟾属Alytes分布于欧洲和北非,主要生活于陆地上,因为有将卵背在身后的习性而得名。巴蟾Barbourina有两种,分别分布于菲律宾南部和婆罗州,是盘舌蟾科唯一分布于热带地区的成员。盘舌蟾科有时被分为盘舌蟾科和铃蟾科两个独立的科。

3、蝾螈科Salamandridae 是蝾螈亚目的进步成员,有14属60余种。蝾螈科中的4个属为陆生,它们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其余的10个属主要为水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蝾螈科多数成员在水中产卵,但是也有少数为胎生或卵胎生。蝾螈科在中国多分布于南方,其中有不少种类为中国所特有。蝾螈科有不少种具有毒素,如分布于中国西南以及邻近的东南亚地区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红瘰疣螈是泰国北部一带仅有的有尾类,还有一些种类的疣螈则为中国特有。

4、小鲵科Hynobiidae 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小鲵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殖栖回到溪流中;另一类为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

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5、吻蚓科Rhinatrematids 分布于南美洲的北部地区,有2属9种。吻蚓科拥有最多的原始特征,如保留有尾部,口开在头的前方,头骨数量多,眼相对比较大,触突与眼相连,鳞很多和身上的环褶上又有很多小的褶子等。吻蚓科为卵生,幼体有小的外鳃,在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壤中。

扩展资料

中国由于生物环境的多样性。现有两栖类动物302种。而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两栖类物种,约100余种。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数的40%。

在后面动物多样性-两栖类仅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种类。人们通过认识两栖类物种的多样性。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进一步保护人类这一朋友。

分布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达 5000 米。个别种能耐半咸水。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地区种类最多,南北温带种类递减,仅个别种可达北极圈南缘。有水栖、陆栖、树栖和穴居等。

产热和散热机能不够完善,一般于黄昏至黎明时在隐蔽处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季节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摄取动物性食物(蛙类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为主)。鱼、蛇、鸟、兽等都能成为它们的天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两栖动物词条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两栖动物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两栖动物、什么是两栖类动物、两栖动物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34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