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部以考据出名的电视剧,在“圣人”这个称呼上,还真没出错。下面,我们便来看一看唐玄宗被称为“圣人”的历史缘由吧。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唐玄宗时期,“圣人”这个称呼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这个“圣人”的含义。
因为唐朝重视道教的缘故,他们不仅把老子、庄子这些道家的代表人物称神、称圣,还将道教列为国教。所以,在唐朝的时候,圣人这两个字代表的含义和今天是有所不同地。在唐玄宗时期,圣人的数量有那么几位,比如唐玄宗、安禄山、史思明等人,都曾被称为“圣人”。
唐肃宗、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三角矛盾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和李林甫(右相林九郎原型)之间,便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不过,两人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唐肃宗基本处于劣势,甚至有几次还出现了生命危急。这里可能便会有朋友好奇了,为何一位宰相还有能力威胁到太子的性命,难道皇帝就坐视大臣欺负自己的儿子吗?
事实上,这件事唐玄宗的态度还真的一直保持着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只有在太子势力被打压下去,事情涉及太子生死的时候,他才会出面表示。玄宗的态度,反应出了帝王世家薄情的一面,即便是父子兄弟,也会相互提防。
《长安十二时辰》中圣人就是李隆基,有这样几个依据第一个依据就是,剧中的圣人身边有个很宠信的宦官,他叫郭利仕,而郭利仕,对应的其实就是历史上的高力士。
第二个依据是,圣人年轻的时候励精图治,结果到了晚年,就变得昏庸懒惰,甚至还想要撒手朝政不管,到骊山温泉宫躲清闲,这不正是跟历史上的李隆基晚年的光景一模一样吗?更何况剧中还有个关键性的线索,直接指向了圣人其实就是李隆基,那就是严羽幻严太真的存在,她的原型,正是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
在之前的剧情中,林九郎让下属给宫里的贵妃换了一只破茶盏,一开始大家都看不懂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当后来郭利仕到靖安司传口谕的时候就明白了,原来真的能用一只破茶盏,毁掉皇帝对于郭利仕的信任。也有人觉得这可能太夸张了,用一只茶盏就能毁掉的信任,根本算不上是信任,这与当时的一些习惯其实是有联系的。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右相林九郎拿起茶碗后,曾经让自己的手下将严太真所用的茶具换掉,随后我们就看到,在皇上身边原本十分得宠的郭利仕因严太真的一只破茶盏而失宠。
为什么严太真的一只破茶盏,就能让皇帝对郭利仕失去信任呢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剧中朝廷内部的激烈斗争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只茶盏背后的唐朝茶文化。
一说到茶道或茶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日本的茶道,其实他们现在的茶道都是从唐朝时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早在六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发展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中一大乐事。而在唐朝,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都十分喜爱的流行饮料,他们不但喜爱煮茶、吃茶,同时也写出了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唐朝陆羽所做的《茶经》,将茶叶的各种功效、产地,制作方法、饮茶方式以及茶器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到唐朝人对于饮茶这件事的深刻研究。
除了茶的专门著作外,我们还能从喝茶的器具上,看出唐朝人喝茶的细致与讲究。唐朝上流社会对茶器有特殊的要求,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越窑和邢窑两个窑口烧制出的茶盏。唐朝的文学家皮日休曾写过一首《茶瓯》赞颂越窑和邢窑烧制的茶具之美:“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势一看,支公亦如此。”皮日休用这样的语言描绘越窑和邢窑的瓷器,可见其精美程度。除了邢窑和越窑之外,长沙窑、巩县窑等窑口也会烧制一些用来饮茶的瓷器。
在诸多窑口烧制出的瓷茶盏中,陆羽对越窑瓷器尤为偏爱,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茶经》中窥见一二:“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儿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虽然《茶经》只是陆羽的一家之言,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茶色贵绿,越窑烧制出的青瓷茶具更能衬托出茶色之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相比于邢窑的白瓷茶具,当时的人们对越窑的青瓷更为钟爱。
从唐朝人的这些诗词与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饮茶的重视。俗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唐朝人茶具的重视程度之高也就可以理解了,也难怪郭利仕会因为一只茶盏而失宠,让他栽倒的可不仅仅是这只茶盏和背后陷害他的政敌,更是唐朝深厚的茶文化。
皇帝差遣宦官郭利仕,去给李必传达口谕。但这个郭利仕的头衔却是骠骑大将军。其实,郭利仕就是唐代著名宦官高力士。《长安十二时辰》多处使用谐音,来规避历史人物。比如靖安司的一把手,名为何执正,实为贺知章——有其所著的著名七言绝句《咏柳》为证。又比如故事发生时的年号为天保,再加上皇帝身边有安禄山,因此可知实际年号应为天宝,这是唐玄宗的年号。而高力士正是唐玄宗年间最受宠的宦官,且高力士也被封为了骠骑大将军。
郭利仕见到李必之后,先是口传圣谕,然后又单独为李必解读了这份口谕的弦外之音。郭利仕的来意,其实也有一明和一暗。明的来意就是提醒李必,皇上虽然口头表扬了你,但他已经在怀疑你了。后来郭利仕又讲述了自己因为一个破了口的茶盏,在皇帝面前失了宠的事。他讲这个故事,可不仅仅是为了提醒李必和太子多加小心。
郭利仕的原型高力士,自武则天时代入后宫,此时已历经中宗、睿宗和玄宗。两朝四帝都没有改变他的地位,反而愈发受宠。郭利仕即使不算宫斗冠军,也是后宫的扫地僧。对于现任太子,郭利仕自然会暗中拉拢,为自己的“第五个任期”铺路。
但这位太子上任仅三年。在见惯了后宫风云的郭利仕眼中,太子恐怕还不如他这个宦官的地位稳固。所以,平息皇帝的怒火,让自己继续受宠,依然是郭利仕的当务之急。那么他来提点李必,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郭利仕来提点李必的时候是天保三年,此时他已经伺候唐玄宗三十二年了。他很熟悉皇帝的性格喜好,因此一个破了口的茶盏并不会动摇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郭利仕口传圣谕之前,关于皇帝要让右相代政的消息就已经传开了。而且据郭利仕所说,皇帝把授权右相的诏书都写好了,就差颁布了。
这意味着,与右相势同水火的太子,地位甚至是性命都岌岌可危。皇帝要退居骊山温泉宫,不理朝政了,郭利仕自然也要跟了去。先伺候好皇帝,才能谈到下一个任期的事儿。因此,郭利仕的真正来意,是跟太子划清界线。但是在操作上,郭利仕为自己留足了后路。
郭利仕先是把事态的严重程度放大,通过分析皇帝口谕的弦外之音,让李必及其背后的太子明白,自己若今后再为太子多说一句话,那就是结党。这就等于是先把自己择出来了:不是我不想帮你,我也是没办法。然后,他又称自己本来决意死谏,但栽在了一个茶盏上。这番话的用意,是通过李必向太子表忠心,或者说是撒娇。你看,我为了太子连命都可以豁出去,但是赶巧这个时候我不得势了。我死事小,关键死了也是白死啊。
最后,郭利仕祝李必好运。言外之意:我还是你们一伙的,但我现在爱莫能助了,到时候你和太子别怪我。郭利仕全说完了之后,李必想要扶他走出去,可他没让,“我还不用你扶”。这是不想让外面的随从们看到,郭利仕与李必密谈之后仍有不错的交情。
宫闱之中,眼线密布。通过破茶盏一事,郭利仕已经明白,自己身边一定有反对派的卧底。所以,郭利仕坚持不让李必送,而是自己走出靖安司,这就是做给外人看的。郭利仕走后,李必陷入了沉思。他听懂了事态的严重性,却未必懂得郭利仕这个职场老滑头的全部来意。
《长安十二时辰》虽然是一部热血悬疑剧,但职场线也很丰满。比如右相林九郎接见李必时故意给他穿小鞋,又比如旅帅崔器在接应张小敬时的故意延误和事后瞒报。这些都是现实职场矛盾的古装映射。
还有一个看点也值得称道,那就是“选择”。在错与错之间进行的两难之选,让这部古装剧展现出了现实主义。比如张小敬在地下城的选择:是牺牲兄弟的性命,还是放弃唯一的线索来源。又比如书生秦郎在生死之间的选择:是为了爱情去死,还是当负心汉活命。
其实怎么选都是错,但两难之选看担当。张小敬牺牲了兄弟小乙,代价是一条人命,以及所有兄弟不再信任他。但如果放弃唯一的消息源,将导致长安百万居民遭殃。这段剧情,有点像《伪装者》死间计划的意思。谁都不想战友去送死,但必须有人为了百姓牺牲。
而书生秦郎的选择,则测出了人性的自私。我们虽然可以站在道德高地鄙视他,但若身临其境,谁也不敢说自己一定比他强。
《长安十二时辰》的不足之处在于,台词中的文言文和生僻名词比重较大,观众理解剧情时会感到生涩。不过好在,这是一部富含细节的剧,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以上就是关于长安十二时辰里,为什么大家叫唐玄宗“圣人”呢全部的内容,包括:长安十二时辰里,为什么大家叫唐玄宗“圣人”呢、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林九郎换一个破茶盏 郭利仕就失去皇帝信任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