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白凤介绍

超级电容电池2023-05-07  36

刀白凤,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人物,为段誉之母,同时也是大理镇南王段正淳的正门妻子,摆夷族(今傣族)酋长的女儿。初登场时,因为受不了丈夫的风流个性,所以出家做了道姑,道号玉虚散人。原用软鞭,后改为拂尘。她与段正淳之间本来是一段政治婚姻,婚后一段时间内是幸福的,但段正淳毕竟本性风流,又拥有众多美貌情人,所以她内心十分怨恨气愤段正淳,因而越轨与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生下了段誉。段正淳自杀后,她也醒悟了自己对段正淳的爱。在告知段誉身世真相后,为段正淳殉情而死。

傣族的生活习惯有4点:

1、镶牙套、染齿和纹身是傣族的习俗。尤其男女青年喜欢用金片、银片等作成套子,套在牙上。姑娘们从十几岁就开始染齿,用锅底灰或中草药吧牙齿染黑,认为牙齿越黑越美丽。纹身的主要是男青年。花纹有几何图案、鸟兽、花卉、以及文字符号等。男子如果不纹身,就会被姑娘看不起。 

2、男子着无劣谠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统裙。

3、他们居住“干栏”式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行一夫一妻制,具有等级内婚特点。

4、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有较完整的耕作体系,耕作技术精细。“普洱茶”中外驰名,制茶业设备先进,近年来还成功地发展了橡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也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区爱吃糯米,喜饮酒和食酸辣。

傣族简介:

1、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2、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大理去了许多地方。首先,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由一系列精致的建筑组成,如南诏园、九曲桥、苍山大峡谷等,它们为大理古城带来了独特的气息。

此外,大理还去过云南滇池,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湖泊,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湖面风景、湖水活动、湖鸟栖息地等,可以让游客体验到与众不同的自然风光。

另外,大理也去了云南西双版纳雨林,西双版纳雨林是一片神奇的丛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并有着密集的森林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最后,大理还去过云南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由一系列精致的建筑组成,如九曲桥、江滩、斗水河等,可以让游客体验到独特的民族文化。

段誉的亲生父亲是段延庆

1:刀白凤是段正淳的妻子,又是段誉的母亲。她出身为云南摆夷族酋长的女儿,贵为镇南王妃,却因为痛恨段正淳风流不羁,出家做了带发修行的道姑。

2:当段延庆即将杀死段誉的时候,忽听得一女子的声音说道:“天龙寺外,菩提树下,化子邋遢,观音长发。”话中提到的观音就是刀白凤,天龙寺外的菩提树下,当时的段延庆一身邋遢,污秽不堪,刀白凤身为大理王妃,为报复段正淳的移情别恋,而委身于段延庆。

3:刀白凤也亲口说出了:“孩儿,这个段延庆,才是你真正 的父亲。你爹爹对不起我,我在恼怒之下,也做了一件对不起他的事。后来便生了你。”段誉身上带的“长命百岁”生日小金牌,正是段延庆在菩提树下与刀白凤苟合的时间吻合。

简介:

(1)天龙八部中段正淳年轻的时候风流成性,寻花问柳,四处留情,刀白凤对此痛恨到了极点,并自暴自弃,极力作贱自己,为报复丈夫段正淳的负心薄幸,她决定:“我要找一个天下最丑陋、最污秽、最卑贱的男人来和他相好。你是王爷,是大将军,我偏偏要和一个臭叫化相好”。

(2)刀白凤在天龙寺外的一棵菩提树下,看到了段延庆,当时,段延庆趴在菩提树下,满身脓血,污秽恶臭,伤口都是蛆虫,几十只苍蝇围着他嗡嗡乱飞,还不如一个邋遢的叫化子,甚至不像一个人。见此人丑陋、污秽、卑贱,正好符合自己的要求,刀白凤于是把自己的身子交给了段延庆,春风一度,结果怀孕生了段誉,当然刀白凤当时不知道此人是段延庆,段正淳对这一切自始至终更是蒙在鼓里。

傣族(傣仂语:ᦺᦑᦟ /tai˥˩/;傣那语:ᥖᥭᥰ /tai˥/;泰语:ไทย 或 ไท),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傣族自称「泰」,与缅甸的掸族、寮国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泰语:ไทย /tʰaj˥˧/),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是同一个民族,只是不同分支而已。在泰国与寮国、越南称泰泐族。 目录 1 分布 11 中国傣族聚居地 12 中国傣族人口分布 2 族源与历史 3 语言文字 4 民族服饰 5 风俗 6 参考文献 7 外部连结 分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人口普查,傣族人口有1

159

231人,内地31个省份均有分布,列第19大民族。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新平、元江、景谷、金平、双江等县,在保山、镇沅、澜沧、元阳、弥勒、马关等地也有傣族民众散居。[1]另外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新安乡也是傣族聚居地。一部分南下到越南、缅甸与寮国北部。 他们从来也不分布于海拔二千米以上,因他们需要暖湿气候种植水稻,因此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的河谷平原(大盈江

瑞丽江)。 [编辑] 中国傣族聚居地 显示▼傣族自治地方 显示▼傣族乡 中国傣族人口分布 显示▼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各地傣族人口列表(普查时点人口,单位:人; 带色 部分,表示为世居省份)[2] 族源与历史 傣族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西汉称其先民为滇国,东汉称为「掸」,唐、宋称黑齿蛮、「 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茫蛮、绣脚,「白衣」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称「白夷」、「摆夷」、「百夷」。 他们在宋朝曾有自己的国家

叫景龙金殿国(傣泐),首都在景洪。国主叫叭真(被宋朝赐姓刀)。版图至兰纳、寮国与越南西北。有四子,小儿子管西双版纳,其他三人分别管泰国的清迈、越南的谅山、寮国的丰沙里省,他的王国生存至1950年。 语言文字 主条目:傣语 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仂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分为四种形式:在西双版纳等地通行的称为傣仂文﹐又称西双版纳傣文﹔在德宏等地通行的称为傣哪文﹐又称德宏傣文﹔在瑞丽﹑澜沧﹑耿马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使用的称为傣绷文﹔在金平使用的称为傣端文,又称金平傣文。这四种傣文都是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寮国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3] 民族服饰 傣族妇女多数束发,著窄袖短衫和长筒裙,但在芒市等地婚前著短衫,束小围腰,婚后改为穿对襟短衫和黑色筒裙。男子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上著短衫,下穿长裤,冬天冷时披毛毯。过去傣族人有纹身的习俗。 风俗 泼水节 傣族人结婚时要杀牛,并请全村人来到自家吃饭。酒席持续三天。贺者为示感谢,会说一些吉祥话,或送上红包。三天酒席结束后,新郎新娘正式结为夫妻。他们只种一次粮食在冬天结束农耕逸居。 参考文献 1^ (中文)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119-124页 ISBN 7-5031-3001-6 2^ 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傣文条目 外部连结 Photos related to Dai Theravada Buddhi Site including information on some endangered Tai scripts

史称「滇越」、「濮」、「越」、「僚」、「白衣」等。 1

159

231人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泼水的习俗实际上是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

big5xinhua/gate/big5/newsxinhua/ziliao/2005-04/21/content_2857756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有100多年历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The Dai ethnic group/ The shan ethnic group),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骆越”民族的后裔。具有共同的分布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下辖景洪市和勐海、勐腊两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西双版纳州辖区内居住着44种少数民族,共有人口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090%。这44种少数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僳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景颇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鲜族、仡佬族、黎族、维吾尔族、畲族、仫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独龙族、东乡族、塔塔尔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按人口多少排列)

西双版纳州世居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世居民族界定为在州辖区内居住时间为100年左右、有比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经调查,我州世居民族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13种,除汉族外,我州有世居少数民族12种。

(一)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总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县114593人,勐腊县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讷乡、勐旺乡、勐养镇、普文镇、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勐海县的勐往乡、勐宋乡、勐遮镇、勐海镇、勐混镇、打洛镇;勐腊县的勐腊镇、尚勇镇、勐仑镇、勐满镇、勐伴镇、勐捧镇等乡镇。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乡、勐海县的勐满镇等乡(镇)。

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据傣族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断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并与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为至今傣族的主体部分。

(二)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县61232人,勐腊县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比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润乡、关累镇。散居于部分乡(镇)、农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内部分为吉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角)等支系,以吉围、吉坐人口较多。

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羌人。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而后渡过澜沧江,逐渐分布于全州山区半山区。

(三)彝族

西双版纳彝族总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县7175人,勐腊县23924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象明乡、易武乡、勐伴镇以及景洪市普文镇等地。

西双版纳彝族自称“腊鲁泼”(泼为彝语,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称“香堂”、“本人”、“罗罗”。

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著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

(四)拉祜族

西双版纳拉祜族总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县41924人,勐腊县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勐阿乡、勐往乡、勐满镇,部分散居于勐海县的西定乡、勐宋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混镇,景洪市的勐龙镇及勐腊县的尚勇镇。

拉祜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解放后,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公元10世纪南迁至西双版纳、思茅一带,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县迁入。

(五)布朗族

西双版纳布朗族总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县30605人,勐腊县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捧镇等。

西双版纳布朗族自称“布朗”,汉称“浦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境内的一部分濮人,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六)基诺族

西双版纳基诺族总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县52人,勐腊县89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和勐旺乡的补远村委会,部分散居于景洪市勐养镇和勐腊县的勐仑镇等地。

基诺族自称“基诺”,“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者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的族源,一说是属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迁徙而来;二说是据基诺族创世史诗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碑,认为基诺族先民发祥于杰卓山(今景洪市基诺乡洛特老寨)。另据傣文《泐史》记载,元末明初,西双版纳傣族的第九任召片领刀坎曾娶基诺女为妻,说明当时基诺族就生活在西双版纳一带。

(七)瑶族

西双版纳瑶族总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腊县15944人,勐海县52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瑶区乡、勐伴镇、易武乡、关累镇、勐满镇、象明乡、尚勇镇、勐腊镇以及景洪市的勐旺乡瑶家村委会。勐海县无瑶族自然村落。

瑶族自称“尤门”、“勉”、“寄里门”、“布努”、“拉珈”等。他称有“八排瑶”、“过山瑶”、“盘古瑶”、“顶板瑶”、“蓝靛瑶”、“花瑶”等,西双版纳瑶族有蓝靛瑶和顶板瑶两个支系,统称为瑶族。

瑶族源于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广西迁入云南,经文山、屏边、思茅、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

(八)苗族

西双版纳苗族总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县351人,勐腊县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苗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苗族寨子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其中有两个苗族寨子为世居苗族寨,即尚勇镇磨憨村委会的纳龙村、磨龙村委会的老陶寨,共110户703人。

纳龙村、老陶寨的苗族自称白苗,妇女皆穿长裤。据寨中56岁的罗阿生和37岁的村小组长吴桂才介绍,听老人说200多年前他们的祖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迁入勐腊,相继在易武、勐伴生活一段时间后,迁入尚勇边境沿线,后有部分苗族迁往老挝,部分逐渐搬迁到现址。

(九)回族

西双版纳回族总人口3911人,其中景洪市1617人,勐海县1817人,勐腊县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区及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遮镇,部分散居于各乡镇机关、厂矿、农场,其中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村落。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西双版纳回族有回回和回傣之分。回回,傣语称“帕西”;回傣,傣语称“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

西双版纳州内回族来源,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进入西双版纳经商的大理回族商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姻,落籍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是1950年以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教、文、卫人员中的回族职工及其后代。勐海县回傣主要由滇西迁入,州内其余回族主要来自红河州沙甸及玉溪地区的通海、峨山等。

(十)佤族

西双版纳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县1647人、勐腊县469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佤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海县有8个佤族寨子,即勐遮镇曼扫村委会(30里)佤寨,曼弄村委会佤族老寨1队、2队、新寨,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老、中、新寨,共219户938人。

佤族自称“佤”。据勐遮镇曼扫村委会佤寨44岁的岩很说,祖上是从澜沧、西盟迁来的。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72岁的达翁老人说,佤族是两兄弟由勐养班上领着来到勐海的,曾在离现址1公里的山上建立过“拥红”大寨,人口达到150户,因寨子遭瘟疫,人们四处分散,后又集中建起了寨子。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3 个寨子的佤族来源不一。据寨中66岁的魏成忠老人说,他的祖辈是从泰国来的,他祖爷爷那代就来了,当时来了三家。65岁的陈老二说他的爷爷那一代就过来了,是从澜沧逃难来的。两位老人都说老一辈来这里时,这里森林密布,野兽出没,曼养弄的叭雅就派佤族的祖先来这里守山,建寨的地方有一个长满滑苔的池塘,因此傣族就把佤寨称作“浓岛”。魏成忠还明确地说,佤族到这里已有288年的时间,并在经书里有记载。

(十一)壮族

西双版纳壮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县437人,勐腊县941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壮族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腊县有3个壮族寨子,即勐伴镇曼燕村委会的曼蚌村、勐伴村委会的曼里村、瑶区乡沙仁村委会的沙仁村,3个寨子共162户802人。

勐腊县三个寨子的壮族自称“养”或“傣养”,他称“沙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傣族,第三次人口普查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壮族。

据曼里寨60岁的波燕嘎和曼蚌村70岁的波玉香介绍,听老人说壮族是200多年前从广西经文山、红河、元阳下至江城,一支进入老挝乌德县,一支迁到勐养。后因战乱,老挝境内的一些壮族迁到勐腊境内建立了曼里寨,之后勐养的壮族也迁到曼里寨。三年后,从曼里寨分出了曼蚌寨,曼蚌寨有了两任叭雅后,西双版纳解放了,到现在曼蚌寨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曼蚌寨分出约60年后,从曼里寨又分出了沙仁寨。

(十二)景颇族

西双版纳州有景颇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县90人,勐腊县6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景颇寨子,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一个景颇寨,即勐翁村委会景颇寨。景颇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寨子,全寨58户,268人,其中夫妻双方是景颇族的9户,单方是景颇族的16户,另有汉族26户、拉祜族5户、哈尼族2户,景颇族有90人左右。

景颇族自称“载佤”。据景颇寨66岁的和三妹说,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德宏陇川经澜沧迁入勐海的。当时因为听说这里土地肥沃,就过来了,到现在可能有近百年时间。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妇女保留有自己的服饰,住房为汉式平房或楼房。

景颇族信仰原始宗教,过去寨子里或家里有什么事,要杀鸡祭献,请摩巴念经,现已不进行这些仪式。景颇族现在过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

三、西双版纳州跨境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有15个边境乡镇与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9663公里。跨境民族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紧靠边境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中的同一民族。我州有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苗族、壮族等8种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其中傣族、哈尼族与老挝、缅甸跨境而居,彝族、瑶族、苗族、壮族与老挝跨境而居,拉祜族、布朗族与缅甸跨境而居。

四、西双版纳州已确定归属的曼咪人、昆格人、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的情况

(一)归属布朗族的曼咪人、昆格人

1、曼咪人

曼咪人过去自称为“曼咪族”,1958年民族工作组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布朗族。曼咪人主要居住在景洪市允景洪街道办事处曼戈龙村委会的小曼咪、大曼咪、江头、曼迈村委会曼咪寨,共219户904人。曼咪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曼咪人的住房、服饰、宗教信仰、节日与傣族一样,由于与傣族长期交往,大人小孩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傣语。

2、昆格人

昆格人自称“忽”, 相传“忽”人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人渡过澜沧江到了泰国,少部分人为了等螃蟹煮熟而耽搁下来,傣族因此称之为“昆格” ,即“遗留的人”之意。后来,“忽”人也就称自己为“昆格”。昆格人分布在勐养镇昆格村委会的纳回帕、纳板、曼蚌汤等7个村民小组,共338户165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昆格人归属为布朗族。昆格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住房为干栏式,有自己的服饰,信仰原始宗教。

昆格人过去要过龙列节、龙恩节。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祭祖。

(二)归属哈尼族的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

1、阿克人

阿克人分布在景洪市的景洪镇、勐罕镇、勐龙镇、勐海县的布朗山乡、勐腊县的勐仑镇,共21个村寨,约6000多人。阿克人自称“过克”,阿克是汉族对他们的称呼。阿克人住房为杆栏式,语言与哈尼语相似,能与哈尼族进行交流。男子服饰也与哈尼族相似,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妇女上穿无领的通肩袖短上衣,袖口和衣服的下端用花布花辫缝在上面。下着自制青布长裙(勐腊的也穿长裤),上半截织有红、白、绿各色横条花纹,小腿缠有花纹装饰的护腿布。阿克人12月过“窝托节”(舂粑粑节)、2月过“耶列节”(汤圆节),有上新房习俗,信仰原始宗教。第四次人口普查后,我州阿克人确定归属为哈尼族。

2、补过人

补过人集中居住在勐腊县勐腊镇城子村委会的曼帕村、补过村、曼龙代村委会曼回村、勐捧镇温泉村委会南泥小组,共有181户883人,其中曼帕村74户373人,补过村58户267人,曼回村15户61人,南泥小组34户182人。补过人自称“龙比”,补过是傣族对龙比的称呼。补过人的住房为杆栏式,妇女穿傣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建有佛寺,男孩入寺为僧。补过人无文字,学习傣文书写佛经,男子也纹身,与傣族一样过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补过男子名字为岩××。女子名字为玉××,结婚后男子叫波××,女子叫咪××。1990年后,我州补过人确定归属为哈尼族。

3、排角人

排角人居住在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曼冈村,有41户175人。排角人自称“出说”,意为“舒服”,排角是汉族对出说的称呼,因排角人头饰以黑布扎成弯牛角状,故称“排角”,现对外也称自己为排角人。排角人无文字,信仰原始宗教,每年1月都要立寨门、过新米节。过去行父子联名制。排角人有本民族的名字,也有汉族名字、傣族名字。一个排角人一般有三个名字或两个名字。现我州排角人归为哈尼族。

五、西双版纳州未识别民族情况

我州未识别民族有克木人、老品人、八甲人,人口4236人。

(一)克木人

克木人为我州未识别民族之一,自称克木、克米,又因来源不同分为克木泐、克木老、克木交。克木人集中分布在景洪市、勐腊县,两县共有18个寨子2897人。

景洪市克木人分布在景洪镇曼迈村委会的曼罗金、曼香班、曼回龙,嘎洒镇曼达村委会的曼播南嘎1队、2队、3队,6个寨子共有人口689人。景洪市克木人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住房为干栏式,服饰和住房与傣族一样,信仰佛教,使用傣文,有佛寺,男孩到了一定年龄也出家当和尚,大人小孩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傣语。

勐腊县有12个克木人寨子,即勐腊镇南亮村委会的曼岗村,勐捧镇曼种村委会的曼种、回结、回伞,勐满镇勐满村委会的曼暖远、曼赛村委会的曼蚌索,尚勇镇尚岗村委会的南西、王四龙,曼庄村委会的东阳、南欠,勐伴镇会落村委会的克米寨,勐腊县热作实业公司的曼迈,共有人口2208人。

勐腊县克木人分为克木、克米。克木为西双版纳土著,历史悠久,曾在勐腊尚勇广补法(天峰山)一带建立过自己的王国,开采井盐畅销现东南亚一带。后被傣族征服,部分受傣族统治,部分迁入老挝。克米仅有南欠、克米两个寨子,大约在1939年从老挝迁入。传说克木、克米曾是兄弟,因打猎分配不均而反目分开。

勐腊县克木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克米能听懂克木的语言,但克木听不懂克米的语言。克木人住房为干栏式建筑,妇女着傣装,男子着汉装。

克木人信仰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不信仰佛教。主要节日有丰收节、新米节和祭花节。克米人的节日有新米节、红花节和“跌木龙节”。

(二)老品人

老品人为我州未识别民族之一,居住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洪村委会老品寨,全寨共52户233人。

老品人自称“老品”,也称“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语言,如吃饭为“唐扎”,房屋为“拥”,能讲流利的傣语。

老品人住房为汉式平房。信仰原始宗教,有庙宇、无神像,每年全寨要举行一次祭山神活动。

(三)八甲人

八甲人为我州未识别族群之一。八甲人聚居在勐海县勐阿镇勐康村委会的上、下纳懂、曼倒,纳京村委会的2组、6组、7组、8组,贺建村委会的6组、7组、8组,少部份散居在机关单位,共有人口1106人。

八甲人自称“八甲”。八甲人有自己的语言,与傣语比较接近,能与傣族相互交流。

八甲人的住房为汉式平房,过去有自己的服饰,妇女包包头,穿对襟连身裙,后围围裙。男子穿对襟衣,头顶上结发结。现妇女还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但只在过年过节或结婚时穿,平时穿汉装,男子则已改穿汉装。

八甲人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庙,逢年过节要到庙里杀鸡献祖。八甲人死后行土葬,正常死亡者葬入公共墓地。八甲人的姓氏有捧、刀、李、罗、马等。八甲人过火把节、春节、七月半。

因为刀白凤自小就养尊处优,她们摆夷族又是一夫一妻制,所以她不允许段正淳娶别的女人,段正淳虽然和刀白凤是政治联姻,但是自己却是真心喜欢她,所以不娶别的女人,但是又忍不住,所以……你懂的~

《天龙八部》这部小说相信大家都十分的熟悉,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情节十分的耐人寻味,那就是段延庆制住了段正淳一行人之后,刀白凤表示段誉其实是她和段延庆的孩子。可以说天龙时期的大理段氏,为整部《天龙八部》的情感大戏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少人觉得貌美的刀白凤,为什么会看上丑陋不堪的段延庆呢?

按照刀白凤当时的说法,刀白凤是摆夷族女子,族内的标志是凤凰,他们崇尚一夫一妻制,女子嫁为人妇,一身都会对丈夫死心塌地。但是段正淳负了她,在伤心之下,才选择和又丑又脏的段延庆在一起,仅仅一晚上,便生下了段誉这个儿子。不过她表示自己还是爱着段正淳的,这一切也只不过是自己当时一时冲动犯下的错事。

接下来我们看下段延庆的身世,段延庆贵为大理的太子的时期,日子是顺风顺水的。相貌也不曾丑陋不堪,品性也无大碍,但是因为杨义贞谋权。自家帝位不保,而且自己被奸人所害。身中数刀,然后面目全毁,所以勤练武功,然后因为对仇人追杀的残忍,才被称为恶人。

刀白凤临死之前既然觉得自己做错了,最爱的人是段正淳。那么她知道这个孩子不是段正淳的,为何不打掉,反而生下来?她这么做的真正原因,实在令人不敢相信,刀白凤是摆夷族族长的女儿,她和段正淳的联姻,可能本身就是一场政治交易。

在天龙寺外认出段延庆后,才会来了这么一手,你利用我坐稳大位,我便给你来个暗渡陈仓,若是日后诞下子嗣,便把你兄弟的大位再还给人家段延庆。刀白凤或许也对两兄弟的做法不满,所以她也想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段延庆,这才有了天龙寺的那一夜。果然,正如刀白凤所料,大位又传给了段延庆之子段誉。

以上就是关于刀白凤介绍全部的内容,包括:刀白凤介绍、傣族的生活习惯、民族识别大理去了哪些地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84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