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什么习俗

白果的吃法2023-05-07  20

温州有关门炮、食年糕、新年酒的习俗。

1、温州,简称“瓯”,浙江省辖地级市;浙江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温州本地方言以瓯语最为重要,一般泛指通行温州各地的温州话。温州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吴语瓯江片,是南吴语的代表。民间一般公认温州鹿城区通行方言为温州话。温州方言除瓯语外,还有闽语、蛮话、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

3、温州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习俗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4、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通过温州市性普查,共确定非遗线索55万余条,有价值项目27000余个。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和公布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的药发木偶、永嘉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17项,省级78项,市级2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国家级6人,省级64人。

5、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一万响不是有一万个响声的意思,而是整个鞭炮的分贝数累计起来的当量;长度一般在5米左右。

放鞭炮的讲究:

除夕晚是一年之中放鞭炮最热闹、也是放的最灿烂的一晚。天一黑,天空就出现了万花筒。但真正意义是午夜12点,家家户户齐欢放,这叫关门炮,意味着一年到头。

正月初一,一大早放的是开门炮,喜迎春,好兆头,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正月初五,放鞭炮,喜迎财神日。

正月初八,放鞭炮,一般都是企业单位放的开门红。

早晨四、五点钟放鞭炮,不是请神;就是出丧。

早上八、九点钟放鞭炮,基本是新店开张。

临近中午放鞭炮,不是上梁;就是迎亲。

下午四、五点钟放鞭炮,一定是新娘子的回门炮。

1、拦街福,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2、芥菜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3、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4、三朝,结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后者俗称“三日儿”。洗生婆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浴、更衣和检视脐带痕。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摆酒请洗生婆和女客。

5、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问题一:河南过年吃什么做什么 南北方有差异,地域有差异,生还习惯的不同,饮食喜好当然也不同,我是北方的说出来的不一定适合你不过说说我家的年夜饭共享哈 我家的年夜饭首先是每个人说一道自己最想吃到的菜,无论是多难做的都会满足每个人的要求,这11道菜都要上桌,然后是必须有的菜,比如浇汁鲤鱼,红烧猪肘,红烧猪脚,四喜丸子,一道凉拌菜,在下来是甜食,就是大家都比较喜欢吃的一些小点心,满满的两大桌,其实吃不了多少的,就是要丰盛啦 大年初一吃什么?许多人对这农历新年第一餐非常重视讲究,虽然吃法都不一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汤圆 汤圆的种类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买速冻的,在超市汤圆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大的、小的,甜的、咸的应有尽有,不过春节的汤圆基本上以中间包糖为多。在自己家做汤圆也是不错的选择,汤圆的做法很多,也比较简单,买上糯米粉、芝麻馅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年糕 农历新年必吃年糕,这也是绍兴人的一个习俗,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汤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 粽子 绍兴人习惯在春节包裹粽子,绍兴人一般用箬竹叶片(也叫粽叶),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叶包成的粽子,有浓浓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纯糯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现在还有不少味道好的鲜肉蛋黄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为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绍兴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糖茶 在绍兴城乡,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一进门主人总会给你泡上一杯糖茶,同时也不忘在糖茶中放上两颗蜜枣,意为甜甜蜜蜜。 中国各地大年初一吃什么? 湖北:湖北团风人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江西:鄱阳地区大年初一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广东:部分地区大年初一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广西:壮族人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闽南人,大年初一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安徽: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大年初一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台湾:大年初一吃“长年菜”。这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菜。有的还在菜里添加细长的粉丝,寓意“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问题二:河南人为什么过春节要吃油条` 哈哈 我是河南滑县人,从来没有听说过春节要吃油条的习俗。油条在我们这儿属于外来物种,我们这儿甚至都不吃油条,吃的是炸面坨。面坨和油条一样都是用油炸的面,但是油条是细长的,面坨是圆的

问题三:河南过年炸鸡块的做法 主料

鸡胸肉 (适量)

辅料

鸡蛋 (适量) 生粉 (适量) 面包糠 (适量)

1 1鸡胸肉一块。

2 2鸡胸肉洗干净,剁成鸡泥。

3 3鸡肉泥放入干净的容器里,依次加入白胡椒粉,黑胡椒粒,盐,料酒搅拌均匀。

4 4做成长方形状,放入冰箱冷藏定型。

5 5碗里打入鸡蛋一颗,放入生粉和椒盐少许搅匀成蛋粉液备用。

6 6面包糠放入碟子里备用。

7 7鸡块从冰箱里拿出稍微自然解冻。

8 8定型好的鸡块,先裹入一层蛋粉液。

:9 9再裹入一层面包糠。

10 10平底锅烧热放入比平时炒菜多一倍的油即可,依次放入裹好的鸡块。

11 11小火慢炸慢煎,一面煎黄。

12 12换另一面煎黄即可。

13 13最后把煎炸好的鸡块放入厨房纸上吸取多余的油,装盘配上番茄酱。

问题四:河南过年的风俗习惯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

二十三,打扫房子,把各个房间的东西搬到院子里,开始洗洗刷刷,然后把房子里积了一年的灰尘,全打扫干净,再把洗好的东西搬进屋里(有点麻烦,又有点累人)。最后,就是晚上啦,老人都有在厨房贴灶王爷的画,到了二十三,要把这个画拿下来,点上香,然后烧掉(意思就是,送老灶爷上天汇报情况啦)。所以,从我记事开始,知道了,腊月二十三,老灶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

二十四,把那些需要做的,鱼啊、肉啊、鸡、菜类的年货,能洗的拿出来洗,活的要宰杀,为后面几天做的食品,做准备。

二十五,休息。(可以做后面的事情)

二十六,蒸馒头,开始发面、和面、蒸馒头。满满的几大盆面。要一个一个的把馒头做成圆圆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时候,要蒸上两三袋(家里的面粉袋),因为年前,就做这一次,过了年也有段日子不做馒头。

二十七,煮肉,买来的煮肉,切成像上供的那样的方块。然后在锅里煮,很香很香的。肉煮熟了,瘦的,和一些带骨头的肉,都进了小孩子的肚里,呵呵,吃了。有一些可以煮的干菜,可以用肉汤“红烧”一下(最常见的是,海带、黄花菜(金金菜)、干豆角、然后肉片)。做成了几盆菜。

二十八,炸, 家里的鱼,喜欢炸了以后,再吃,然后还有,炸的鸡块、虾、绿豆丸子,大丸子(把干的馒头揉碎,和着肉汤,做成的丸子和素鸡),豆腐。。。。。。太多了,不说了。爸妈们忙着做,我们小孩子忙着吃,吃的渴了,还不能说出来,否则,要挨骂的,呵呵,不知道啥原因。炸出来好多好吃的东西,等炸好了,我们也吃饱了。

二十九,忙着收拾东西要过年了,老爸,可能要忙着去别人家道喜啦,因为,过年了,结婚的人多,请喝酒的人也多,聚会的也多啊。然后,爸爸也会抽出下午的空闲,给需要写对联的邻居,写写对联什么的。(当然,现在卖对联的也多啦,不过,我家里除了大门上的是买的,其他都是自个写的。这是俺大爷爷活着的时候说的,不让贴买的。可能是爷爷以前习惯了写对联。)

三十,这天要包饺子了,在家里,基本上是我妈妈包的,然后,我们也小帮一下忙。做的饺子,有肉馅的和素馅的。下午,开始贴对联,小孩子就要换上新买的新衣服啦,然后,先出门“炫耀炫耀”。晚上吃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二点之前,要在门前放一下鞭炮,叫做“关门炮”

大年初一,五更的时候,大人就开始起床了,先点了开门炮,然后,祭奠一下过世的亲人。开始下饺子,(记得刚开始听老人说五更的时候不能动荤,所以,吃素的饺子,现在也没管这么多啦)。这个时候,小孩子都要起床了,然后,放了一大串的鞭炮,开始新的一年。早上吃饭的时候,馒头都要稍微吃点的,代表这一年身体结结实实。到这个时候,陆陆续续的就有来家拜年的乡亲啦,见面问声:新年好一直会持续到中午

顺便说一下,华北地区的民俗大同小异。尤其河南山东,你可以借鉴参考一下。

问题五:郑州春节习俗 在老家开始感觉有过年的气氛是从腊月十八的打扫卫生开始,叫“扫尘”,紧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二蒸馒头,二十四晃豆腐,二十七'八做肉圆,在“三十晚”中午准备一桌非常丰盛的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年初一早上由家人做早饭,有点讲究

腊月二十三在河南是“小年”在老家好象什么动静也没有,正月初五,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五,都称为小年,各有一套说法,一直不大明白,要放鞭炮的,正月十五不仅是小年还是元宵节,要吃汤圆的;在正月初一到初十之间只要有亲戚来家里都要喝茶,就是摆上点心,糕,枣什么的,倒上一杯开水主人陪客人一起喝茶,是礼节习惯

1 “馒头”是当地的叫法,其实应当称为“包子”,有3种以上的馅,一年只 做一次,不是像郑州这里的实心馒头;

2 现在已经没人家自己做豆腐了,因为太麻烦,吃的又不多。一般是到街上买 个20斤以上,豆腐还是必不可少的;

3 肉圆子都是自己家人亲手做的,比这里的“丸子”大很多,很香很好吃的, 有很多猪肉,郑州这叫“丸子”大过年的好象不吉利!~

4 在整个过年的习俗中是不吃饺子的,如果哪家比较特别大年初一早上吃了饺 子,还千万不能称呼“饺子”,应当称 “万万顺”,称呼“饺子”是一大 禁忌,切记!切记!!

5 老家没有年夜饭这种说法,最重要的就是除夕中午的团圆饭,吃完了就算过 年了,晚上吃的很随便,还有就是大年初一早饭讲究一点,中午跟晚上的饭也很 随便,一般走到哪家就在哪家吃,只要不吃去年剩下的就行

6。初一早饭特色就是:米粥+鱼,(鱼米之乡哦!~)有的县市吃汤圆;反正过 年是不吃饺子的。

7 大年初一早上刚起床吃的年糕叫“大糕”,是糯米做的甜点心,早饭中吃的 年糕叫“水糕”要蒸热了吃,并且吃饭时候第一口要吃它~ 还有一种年糕 叫“发糕”,当馒头吃可以狠吃的,寓意“发财高升”。

问题六:北京的春节和河南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不同地方习俗还是不一样的;

一、(1)北京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们最喜欢。

(4)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二、河南的春节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的俗语,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 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既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问题七:河南过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要具体。(平常的不要)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

问题八:河南安阳的朋友,现在大家过年还炸酥肉丸子吗? 当然

问题九:五十年代的河南一代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故事趣闻

集 锦

[ 一 ]

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入村落,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彼此探安,作揖道喜,共同祝贺。久而久之,过年期间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相互拜年、互致问候的习俗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鞭炮的由来

鞭炮,又名炮竹。我国素有燃放鞭炮的习惯,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或是进学升迁,或是大厦落成,或是店铺开张等等,只要是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燃放鞭炮庆祝。

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那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 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一直延续到至今。

贴对联风俗的由来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仍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温州的民风民俗:

1、顺百家宴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始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

2、太公祭

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县南田镇举行的以家族祭祀为主,间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

3、陈十四信俗

陈十四娘娘名“进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县临水村人。生而聪颖,幼悟玄机。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陈十四。生前由于除妖护民,催生扶幼,人们膜拜为女神。

4、蒲岐抬阁

蒲岐抬阁是温州市乐清市蒲岐一带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有时九月会市上也乘兴闹场,已有600余年历史。蒲岐抬阁扮演的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白水滩”等。每架抬阁起码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仔细看看,都是蒲岐人。”便是对蒲岐抬阁的形象描写。

5、蒲城拔五更

拔五更是苍南蒲城一项传统节庆活动。每年从正月初四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整整十六天,整个蒲城都处于一种狂欢的状态。元宵节一大早,蒲城上下街巷附近的居民就开始大扫除,修补不平地面,为的就是保证夜间赛神队伍能够顺利通过。这项活动还有一个奇特的习俗,就是在旁观的人群不能出现女性,女性只能在拔五更结束后才能参与狂欢。

扩展资料:

1、七月十五汤和节

600多年前,明朝大将汤和率领官兵来到温州等东南沿海修城筑堡,抗击倭寇侵扰。为了纪念汤和的丰功伟绩,缅怀抗倭将士的英勇事迹,龙湾宁村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汤和信俗活动。如今,龙湾宁村的汤和信俗活动已成为温州地区最具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

2、瓯海泽雅闹“挑灯”

瓯海区泽雅镇周岙正月十三闹花灯这项古老民俗活动已有600余年历史,被称作是浙南地区保存最好、最热闹、最有韵味的元宵灯会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闹“挑灯”,周岙村民们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三角的、鱼状的、头状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村民的心灵手巧。该日,家家有客,户户摆酒。

参考资料:

人民网-温州泰顺“二月二”民俗巡游 弘扬节日传统文化

以上就是关于温州有什么习俗全部的内容,包括:温州有什么习俗、放鞭炮有什么讲究吗、温州民俗特色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78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