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考和科举相比不合理但合情,为什么呢?
说不合理是因为科举之后的举子进士,无论是直接就职还是在朝廷官修,都算是“参加工作”了,名副其实的养家糊口、步入仕途。而高考之后,还有大学生涯,很多人还得读研究生,说白了就是继续学习。
说合情是因为两者都算得上是“毕其功于一役”,妥妥的都是学子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考试,没有之一。
从考试结束到“发皇榜”,现在是查询成绩,时间“宽松”又“紧张”,人们会选择旅游、办酒席之类的活动,考得好的,当地政府还会给给予奖励以激励后来学子。
其实,这都是古人玩剩下的,相比之下,古人的更官方、更正式、更宏大,也更有意义和花样。
科举四宴,文武齐备,好不春风得意,扬眉吐气
古代的状元等头筹部分,会有“跨马游街”之举,现在是作报告、上报纸。对于其他学子而言,现在是毕业聚会、谢师宴、升学宴,在古代则是(半)官方性质的四宴等形式。
这四宴,分别是文科生的鹿鸣宴、琼林宴,以及武科生的鹰扬宴、会武宴。
鹿鸣宴起于唐代,由地方官员主持,宴请当地的新科举人,因宴会上演奏《诗经·鹿鸣》篇而得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宴体现了新科举人们一种“仪式感”。
苏轼《鹿鸣宴》诗:“连骑匆匆画鼓喧,喜君新夺锦标还”描绘了宴席的宏大热闹,甚至还有仪仗队!
鹿鸣宴实际上是从周代“乡饮酒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到了后期,在宴会的菜肴中加入鹿肉,才使得鹿鸣宴变得名副其实,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琼林宴正式起源于宋代,在皇家园林琼林苑举行,是比鹿鸣宴的规格高很多的宴席,普通的举人是没有资格参加此类宴会的。琼林苑是妥妥的国宴级别!宴请的是新科及第的进士,代表了朝廷对未来国家栋梁的重视。
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琼林宴写作《御赐琼林宴恭和诗》:
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
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
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
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真的是好不春风得意,意气风发,挥斥方琼的豪迈之情当时已锋芒毕露。
在武科生中,鹰扬宴举办于乡试发榜之后,会武宴举办于殿试发榜之后,规格和礼遇分别对应文科生的鹿鸣宴与琼林宴。
此外,还有古代版“散伙饭”——关宴,以及曲江宴、闻喜宴等。像闻喜宴等专门的学子聚会,朝廷会特旨赏赐酒食。唐明宗之后,朝廷开始买单,是名副其实的“公款吃喝”。新中榜的进士们,参加闻喜宴的,有吃有喝,还会给赏钱。
宋朝之后文风渐炽,不仅延续了唐朝的做法,规格更甚。公元1073年3月,宋神宗赏进士们钱三千缗,诸科七百缗。到了哲宗时期,赏钱的档次又提升了,进士们赏钱百万,美酒五百壶!
临景赋诗,直抒胸臆
除了吃吃喝喝,古代科举的学子还会游览名山大川,很多人都会作诗应景。
考的好的,有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落榜的有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更多的是学子的抱负和志向,比如张廷玉的《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南来北往走西东,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来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从头仔细思量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一场辛苦一场空,死后还归泥土中,身归泥土气随风,一片顽皮化臭胧;
在身置得万倾田,死后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沉舟侧畔轻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古人在科举之后如何庆祝?现在的花样全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临轩唱名、朝谢皇帝、谒谢先圣先师、拜黄甲,叙同年,立题名碑,编同年录,一样都不能少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可远远没结束,古人可真的“会玩”
临轩唱名、朝谢皇帝说白了就是直接拜见国家最高***,混个脸熟。尤其是开始于宋太宗的临轩唱名,参加殿试成为进士的考生,成绩由皇帝以“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那是何等的荣耀和激动!
《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
谒谢先圣先师就是拜谒先圣(孔子)、先师(颜回或孟子),以示感谢,一般是在朝谢结束之后。
据《朝野杂记》记载,仪式在国子监进行——监礼官、奉礼官、太官、太祝、分献官,均由当年进士担任,仪式感极强,分工细致。目的主要是学习先圣、先师的高风亮节,感谢他们对儒学的贡献。
相当于拜拜教科书内容贡献者,诸如鲁迅、高斯、牛顿等。
拜黄甲,叙同年是为同年考中的进士举办仪式以相互认识,以后有个照应。
据《钱塘遗事》记载,仪式会在贡院举办,选同年中年龄最大的上堂就座,状元敬拜,对方答拜;再选同年中年龄最小的,上堂敬拜状元,状元答拜……然后将当年五甲的进士名单镌刻在“题名石”上,勒石铭记,以供后人瞻仰。
立题名碑,编同年录就是编刊同年小录,详细刊载新科进士的姓名、年龄、妻名、三代名讳、籍贯等信息,类似于现在“加强版”通讯录或者微信好友。
看完以上这些,真的是感叹古人仪式感满满,不过能见到皇帝,和长辈、同年攀谈交往,在学业和事业上或有所帮助,多少辛苦都值了。
这不仅仅是繁文缛节,也不仅仅是文化传承,更多的是古人对以后的打算和计划,为科考之后的人生在做准备!把个人的目的装饰在礼节中,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含蓄和智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莘莘学子有了玩游戏、毕业照、出国旅游等更多的选择、更便捷的方式,无论形式如何,都是对努力的犒劳,对未来的准备!
科考之后,顺利通过考试的士子要参加由官方、朝廷主办的盛大庆祝宴会,以示恩典,称“科举四宴”,其中文科为“鹿鸣宴”,“琼林宴”;武科为“鹰扬宴”,“会武宴”。即当时的国宴。
曲江宴:唐时考中的进士﹐放榜后大宴于曲江亭,又名曲江会。始于李隆基时期。
唐代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之前,上巳为唐代三大节日之一,这种游宴,皇帝亲自参加,与宴者也经皇帝“钦点”。宴席间,皇帝、王公大臣及与宴者一边观赏曲江边的天光水色,一边品尝宫廷御宴美味佳肴。曲江游宴种类繁多,情趣各异。其中以上巳节游宴、新进士游宴最隆重,在历史上的影响最深。考中进士既然是这样的一件大事,自然是要庆祝一番的,庆祝的形式就是曲江大会,亦即曲江宴。
古人在科举考试高中后都会由朝廷出面,为高中学子庆祝举办相关宴会,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谢师宴"。因为在举办科举考试前,朝廷会为参加科考的贫寒学子准备盘缠和路费,还会专门设有住宿的地方,所以,这场宴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金榜题名的考生感受皇恩浩荡,也是为了激励和祝贺这些金榜题名的学子。
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科举考试可以让更多有才华的下层人士,有机会为国家效力一展抱负。打破了中国古代以往的世袭传承制度和贵族垄断制度。科举制度让那些出身低微但却又有真才实华的人,多了一份公平公正施展才华的机遇,也可以借此摆脱命运的束缚,和如今高考对我们的意义是等同的。
提到古人科举高中庆祝不得不提的就是“科举四宴”,分别是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这其中鹰扬宴和会武宴则被统称为武科宴。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武科宴是为武科举人所举办的宴会。而文科宴就是鹿鸣宴和琼林宴为文人而准备的宴会。
不过这“科举四宴”繁荣和奢华程度是和每一个朝代的兴衰相关的。当一个国家衰败到他的财政支撑不起举办如此奢侈的宴会时,这样宴会就成了空有其名的形式。但同样的当一个朝代经济繁荣的话,这些宴会的规模和排程就会变得空前盛大。不过,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为国家笼络人才,为统治者为笼络人心。想来其最主要的还是表达对科举考试高中学子的一种美好祝愿吧。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延续能延续到至今,也足以说明这一制度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高考的结束,放榜日的来临,牵动起一个民族的神经。自隋代科举制度以来,放榜便成为考试后的重要环节。放榜亦作“放牓”,即考试后公布被录取者名单。科举,创始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历经1300多年,是一种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放榜也备受关注。
放榜一词,最早出自于唐李淖《秦中岁时记》中:“太和八年放牓,有无名子作诗曰:’乞儿还有大适年,二十三人椀杖全。’”唐代诗人黄滔还作《放榜日》一诗:“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好几种: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院试过后即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也叫章试。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然后再参加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清代乡试于九月放榜,多选寅、辰日支,以辰属龙,寅属虎,取龙虎榜之意;又因时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
放榜过后,免不了酒宴庆贺一番。其实,金榜题名置宴庆贺,古人称“科举四宴”——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和会武宴。鹿鸣宴是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因宴会上要唱《诗经》中的'“鹿鸣”诗,故有其名。琼林宴是古时为新科进士而设的宴会,起始于宋代。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由于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故该宴有“琼林宴”之称。鹰扬宴、会武宴都是武科宴。武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要共同参宴庆贺,其宴就叫“鹰扬宴”。武科殿试放榜后都要在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名曰“会武宴”。清梁章钜《浪迹丛谈·武生武举》云:“文称鹿鸣宴,武称鹰扬宴,人皆知之;文进士称恩荣宴,而武进士称会武宴,则罕有知者。”武科殿试不同于武科乡试,因而,会武宴的规模比鹰扬宴要气派得多。
一旦放榜,便有人欢喜有人忧,一张窄窄的榜单承载了十年寒窗太多的辛酸。有的考生恨不得削尖脑袋往里钻,有人发现名落孙山后仰天长叹,还有高中后的考生,欣喜若狂地奔走相告……不管怎样,从容面对人生,生活的万千通途,不只是科考一条路。天道酬勤,只要努力付出,鲜花和掌声总会眷顾。
张献忠与朱元璋,一个是准备当皇帝的人,一个是当了皇帝的人,虽有区别,但在残杀知识分子这一点上,却惊人一致。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延揽人才、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在封建社会的几千年历史中,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野无遗贤”常常被统治者当作政治清明来炫耀。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很得意地看着鱼贯而入的社会俊彦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的社会底层才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当然,历史上也有几次科举考试十分荒唐,我们姑且称为零纪录的考试,至今仍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零录取率的考试
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对于朝中百官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者官位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李邕、李适之、房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所以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地阻塞言路。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对考试结果,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啊!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竟然默认了这样的考试结果。参加那次考试受到愚弄的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和元结。在人类考试的历史上,零录取率的纪录恐怕至今也没有谁能够打破的了,而这次的考试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耻辱考试。
零岁考生录取的纪录
一代奸臣秦桧,由于在绍兴议和卖国有功,先后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他自立门户,收揽奸佞,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架空宋高宗赵构,独掌朝纲,“由是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不但如此,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一次科举考试中,秦桧还为其年龄不到一岁(只有九个月)的孙子秦埙谋夺状元。他利用手中权力,任命其亲信御史中丞魏师逊、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汤思退、右正言郑仲熊、吏部郎中权太常少卿沈虚中、监察御史董德元、张士襄等人为考试官。这些考官对秦桧的意图心领神会,他们想借此机会来讨好秦桧,从而可以取得高官厚禄。于是,他们就串通作弊,准备录取秦埙为状元。后经人揭发,状元没有当成,但也高中榜眼(第二名),这对于那些穷数十年时间皓首穷经的举子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讽刺。更有甚者,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由于秦桧的营私舞弊,其侄子秦�秦�、姻亲沈兴杰、朋党周夤等人,都得到了进士的头衔,无怪乎“天下为之切齿”。
零活着回家考生的考试
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8月9日攻破成都,起义军号称60万大军进入成都,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王位,成为大顺第一任皇帝。这年秋,眼看着清朝军事节节胜利,自己的大顺政权摇摇欲坠,为了不给新政权留下人才,张献忠发诏举办“特科”,征集四川各地举人、贡士、监生、民间才俊、医卜僧道、隐士应试,有不愿意参加考试的,就被“军法严催上路,不至者杀,比坐邻里教官”。到了成都后,他以方便管理为名,将所有考生十多万集中在成都青羊宫,一个不留,全部坑杀,自谓“无为后人有也”,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些抱着希望来替新政权服务的知识分子全部命丧黄泉。张献忠的残忍变态行为遭到了四川人民的极大愤慨,他们纷纷掉转枪口,迎接满清入川,共同对付毫无人性的大顺政权。很快,大顺政权就在四川人民的唾弃中灭亡了,张献忠不久就在盐亭县凤凰山中箭身亡。
零有效的考试纪录
零有效的考试就是指考试结果公布后,全部推翻,而且原来录取的考生在第二次录取时一个也没有录取,甚至有的考生不但没有录取,还因为这场考试丢掉了性命,这场考试就是发生在明代洪武三十年(1697)的“丁丑科”会试。洪武三十年(1397)的这次会试本来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在发榜的这一天却发生骚乱。3月5日,是三年一次的“会试”放榜的日子。这天,黄榜一开,人群大哗。原来金榜上的所有高中举子都是南方人,连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在科举考试中是非常罕见的。落选的北方举子们成群结队地涌向负责科举考试的吏部衙门,要求吏部的官员对考试的结果作出解释。北方的考生们认为这次考试的主考官都是南方人,所以在考试成绩上弄虚作假,故意偏袒南方举子。由于吏部处理不够及时得力,这场学子的骚乱最后演变成一场暴乱,京城南京陷入动荡之中。朱元璋得知消息后,他一边马上派人前去安抚那些闹事的北方举子,一边就找来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刘三吾了解情况。经过查实,本次考试并没有作弊,南方举子的考试成绩确实都比北方举子的成绩好,举子们的考试成绩都是属实的。朱元璋也知道刘三吾是一位刚正、不会因私枉法的人,他相信刘三吾对考生成绩的判断,但是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愤怒情绪,朱元璋要求刘三吾从北方的举子中挑选几个来一并上榜。没想到刘三吾这次真是倔过了头,他拒绝更改考试成绩。朱元璋听了大发雷霆,气得将刘三吾赶出京城,还把其他几位考官都撤了职,重新组织考试。北方举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大声欢呼,得寸进尺,要求皇帝为他们主持公道。这次由朱元璋亲自督考,主持复试的翰林院侍讲张信很不知趣,当众评点几位北方举子的试卷,说北方试卷确实不如南方卷,原来考官绝无偏袒之事……朱元璋闻言顿时勃然大怒,他指责官员们互相包庇,是有意将水平不高的卷子送交皇帝审阅以蒙蔽皇帝。他宣布,以前的结果一概无效,由自己亲自裁定。一个月后,复审结果宣布,这次朱元璋又走了极端,新入选的61名举子全部是北方人,一个南方的举子都没有。更可悲的是,参与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和一些考生被指称与十几年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有牵连,全部被处死。朱元璋不以成绩取士,并不是简单的科举制度问题,而是血淋淋的政治斗争的需要,可怜一批正直不知变通的大臣成了专制体制下的牺牲品。
链接・历史上的科举四宴
屈殿奎
从隋文帝杨坚废除了士族特权的选举官吏制度――九品中正制后,实行开科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一直沿袭了1300余年,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办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封建科举制度能延续这样的漫长时间,与封建统治者着意笼络知识分子的办法是分不开的。在科举制度中列为成规的科举四宴,就是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例证。科举四宴中的鹿鸣宴、琼林宴是一种文科宴,会武宴、鹰扬宴为武林宴。
鹿鸣宴兴起于唐,是为新科中举的举人(称为举子)而设的宴席。在省城举办的乡试以后,由州、县长主持宴请中举的士子,因为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的“鹿鸣”之诗:“悠悠鹿鸣……”而取名为“鹿鸣宴”,有祝贺之意。《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每年仲冬……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僚属,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也写到:“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
琼林宴是通过在京城举办的会试,为新科中进士而举行的宴会,起于宋代。“琼林苑”是设在宋京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园。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以前,在琼林苑宴请新及第的进士,因之称“琼林宴”。《宋史・乐志四》又载:“政和二年,赐贡士闻喜于辟雍,仍用雅乐,罢琼林苑宴。”所以政和二年以后,又改称“闻喜宴”。元、明、清三代,又称“恩荣宴”。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仍可统称“琼林宴”。
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所谓“鹰扬”是取威武如鹰高高飞扬的意思。
会武宴是武科在皇宫殿试放榜后在兵部举行的宴会,其规模排场浩大,群英聚会,盛况空前。
在封建时代,学子们不仅把这种宴会当做殊荣,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做学术地位、任职高低的一种标志。尽管与宴者是少数人,但对大多士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都视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奋力追求。
以上就是关于古人在科举之后如何庆祝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人在科举之后如何庆祝、古代科举结束后会聚行那些宴会、唐朝时庆祝新科进士及第的宴会叫做什么大会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