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休息和睡眠,使工作效率降低,听觉疲劳,听力下降。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飞机里下来或从锻压车间出来,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声音,过一会儿才会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人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成听力下降。
噪声控制:
噪声控制在技术上虽然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声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声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
当然,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声的强度要低;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噪声稍高一些也是可以的。总之,对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与不同持续时间的噪声,应有一定的区别。
百度百科——噪声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以引起病理性改变。此外,作业场所中的噪声还可以干扰语言交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引起意外事故。
快速
导航
噪声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噪声的非特异性效应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是一个从生理移行至病理的过程,造成病理性听力损伤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接触时间。长期接触较强烈的噪声引起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是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1)暂时性听阈位移。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的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①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min之内可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②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持续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或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的属于生理性听觉疲劳。在实际工作中常以16h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再次接触,可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最终听力不能恢复而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均属于可逆性听力损伤,可以被视为生理性保护效应。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发生时,听力下降,能听到声响的阈值提高,从而减轻噪声的伤害。
(2)永久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指噪声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出现这种情况是听觉器官具有器质性的变化。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可分为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以及爆震性声损伤。
①听力损失:是指长期处于超过听力保护标准的环境中[>85~90dB(A)],听觉疲劳难以恢复,持续累积作用的结果,可使听阈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高频(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频段出现永久性听阈位移大于30dB,但无语言听力障碍,又称高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特别是在3000~6000Hz)可作为噪声性耳聋的早期指标。
②噪声性耳聋:当高频听力损失扩展至语言频率三频段(500Hz、1000Hz、2000Hz),造成平均听阈位移大于25dB,伴有主观听力障碍感,称噪声性耳聋。并且在4000Hz处有一听力突然下降的听谷存在。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遭受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性、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③爆震性耳聋:又称爆震性声损伤。是在一次强噪声作用下造成的听力损伤,如爆破作业、火器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所形成的强脉冲噪声和弱冲击波的复合作用,使外耳道气压瞬间达到峰值,强大的压强可使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严重时可致听骨链骨折。瞬间高压传入内耳,造成内淋巴强烈振荡至基底膜损伤、出现听力障碍,并可由于前庭受到刺激而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生理保护结构所起的反应已经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听觉器官的个体防护。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噪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特别多的,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伤害,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噪音的制造,合理安排时间,下面明白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大家就快快动起来吧!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1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①干扰休息和睡眠。
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
②使工作效率降低。
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损伤听觉、视觉器官
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飞机里下来或从锻压车间出来,耳朵总是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声音,过一会儿才会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人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成听力下降。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 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家庭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病因之一。噪声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7000多万耳聋者,其中相当部分是由噪声所致。专家研究已经证明,家庭室内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若在85分贝以上噪声中生活,耳聋者可达5 %。
②噪声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 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
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① 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这种症状,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噪声会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胃蠕动减弱,食欲不振,引起胃溃疡。噪声对人的内分泌机能也会产生影响,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也有不利影响,据调查,3岁前儿童生活在75分贝的噪声环境里,他们的心脑功能发育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噪声环境下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要比安静条件下的儿童低20%。噪声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是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此外,噪声还对动物、建筑物有损害,在噪声下的植物也生长不好,有的甚至死亡。
②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调查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调查1101名纺织女工,高血压发病率为 72%,其中接触强度达100 分贝噪声者,高血压发病率达152%。
③对女性生理机能的损害。女性受噪声的威胁,还可以有月经不调、流产及早产等,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专家们曾在哈尔滨、北京和长春等7 个地区经过为期3 年的系统调查,结果发现噪声不仅能使女工患噪声聋,且对女工的月经和生育均有不良影响。另外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甚至可致畸胎。国外曾对某个地区的孕妇普遍发生流产和早产作了调查,结果发现她们居住在一个飞机场的周围,祸首正是那飞起降落的飞机所产生的巨大噪声。
④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在日本,曾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声的刺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2环境噪声污染的危害
1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危害
听觉器官是人体感受声音的器官,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的评价以及噪声标准的制定等主要还是以听觉器官功能障碍为依据。
多因爆破、火箭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会导致爆震性耳聋。除强大的噪声(超过140dB)作用外,尚有冲击波的影响,出现剧烈的耳鸣、头痛、听力散失以及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检时可发现鼓膜破裂,听骨链损伤,鼓室、内耳出血。
在噪声作用下听力损伤具有累积性质。短时噪声可使听觉疲劳。当人离开噪声环境时,听觉灵敏度即可恢复。对于不同的人群,其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听力疲劳是从感受高频开始的,对低频声影响较小。在持久的较强噪声作用下,听力减退快,恢复时间也长。如果噪声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在休息时间内得不到完全恢复,时间长了就可能发生持久性耳聋。有人研究,生活在安静环境中[35-40dB(A)]的老年人到70岁时,在2000-4000Hz范围内其听力损失只有5-15dB(A),而美国的同龄人可损失50-70dB(A)。
听觉器官在噪声的长期作用下,多出现在2000Hz以上的高频听力损失,初期尤以3000-4000Hz受累最为典型。
2 环境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严重的噪声可以引起神经系统产生神经衰弱症,产生头痛、昏晕、耳鸣、多梦、失眠、心悸、记忆力衰退和全身疲乏无力等症状。还有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怒等)。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噪声对神经行为功能产生影响,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晕、烦躁、易疲倦、易怒、心悸、情绪不佳、反应迟缓及工作效率降低等表现,即导致人的情感状态发生变化。
3 环境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噪声长期作用于机体可使大脑和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增强、增快,耗氧量增加,心肌负担加重,从而危害心脏功能。早期可表现为血压不稳定,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在高噪声车间工作的工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低噪声车间中的高。
4 环境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环境噪声能引起肠胃功能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减弱,括约肌收缩,减慢胃肠的排空速度,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从而导致胃病的发病率增高。动物实验表明,噪声暴露(115-125dB,300-400Hz,90分钟)唾液分泌曲线表现为交感神经紧张类型,其中30\%胃分泌降低,30\%胃收缩减少。
5 环境噪声对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影响
人在85dB(A)交通噪声环境下7小时,某些生化指标发生明显的变化。尿中肾上腺素和环腺苷酸以及尿与血清中镁、蛋白质和胆固醇含量显著增高。红细胞中钠和血液中血管紧张肽原酶活性降低,而尿中甲肾上腺素增加不明显。有的报告指出,脉冲噪声对肾上腺的刺激作用较稳态噪声大。
6 环境噪声对睡眠的干扰
睡眠对人是极端重要的,它能够使人的新陈代谢得到调节,大脑得到休息,从而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保证睡眠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时间,30-40dB(A)的噪声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超过50dB(A)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
连续噪声可以影响睡眠的生理过程,使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深度变浅,缩短醒觉时间,多梦;突然的噪声可使人惊醒;断续的噪声比连续的噪声影响更大;夜间噪声比白天噪声影响大。老年人和病人对噪声干扰更敏感。当睡眠受到噪声干扰后,工作效率和 都受到影响。
7 环境噪声对交谈、通信、工作、思考的干扰
噪声环境妨碍人们之间的交谈、通信是常见的。由于人们思考也是语言思维活动,其受噪声干扰的影响与交谈是一致的。
当环境噪声55 dB(A)时,会有15\%的人感觉很吵,即使50 dB(A),还有6\%的人觉得很吵,只有在45 dB(A)以下,才保证一般人感到安静。这个结果与语言干扰级的结果是符合的。在噪声干扰下,人们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降低工作质量。
8 环境噪声对心理的影响
环境噪声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烦恼,使人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因噪声干扰发生民间纠纷等事件是常见的。噪声容易使人疲劳,因此,往往会影响精力集中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对一些不是重复性的劳动影响比较明显。另外,由于噪声的掩蔽效应,往往会使人不易察觉一些危险信号,从而容易造成工伤事故。
9 环境噪声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
噪声会影响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在噪声环境下,老师讲课听不清,结果造成儿童对讲授内容不理解,妨碍儿童智力发育。吵闹环境中儿童智力发育比安静环境中低20\%。噪声是造成孩子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并会引起孩子烦躁易怒、饮食与睡眠不好。
此外,噪声造成胎儿畸形。另外,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机体抵抗力弱,对噪声特别敏感,危害性也大,应引起年轻父母的关注,谨防噪声危害婴幼儿。婴儿对噪声特别敏感,容易引起听力疲劳或鼓膜损坏,是婴幼儿对语言的差别感受性降低,阻碍听觉的发展。据测定,在10cm范围内,洗衣机、电冰箱、电吹风、电风扇的音响是40-90dB,缝纫机、收录机、电视机的音响是50-80 dB。只要将以上1-2中噪声汇集就会超过我国关于居民区内的40-50 dB以下的噪声标准。如果婴幼儿长期生活在80-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可是婴幼儿的听力受损伤。天长日久,诱发噪声性耳聋,婴幼儿经常受噪声的刺激,会引起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现象,并使内分泌紊乱,妨碍婴幼儿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噪声对人的视觉系统也有一定的危害,造成红、蓝、白视野短小症。婴幼儿的眼睛器官很娇嫩,更需保护,更要避免噪声的刺激。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3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采取措施是降低声源的噪声虽然是最基本的措施之一,但不一定都能达到目的,或虽然单台机械设备的噪声并不高,但多台同时进行时,其合成的声级却很高,这是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噪声传播的途径上可遵循合理布局,“闹静分开”的原则,将噪声源设置在对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小的地方,如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开。利用地面建筑物或自然地形也可阻挡噪声的传播。利用声源的方向性,将其声级最高的方向指向对人们休息、工作影响最小的方向。利用宽厚的绿化带对限制噪声的传播也有一定效果。除此以外,在工业企业里,采取吸声和隔声的方法也是降低室内噪声和限制生产性噪声向外辐射的有效措施。吸声和隔声技术也是噪声控制工程的重要技术之一。
对接受者进行保护
接受者指的是由于职业原因必须在强噪声的环境下工作的人。因为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听觉本身和由听觉引起的,因此防护的措施主要是利用隔声的办法阻挡噪声传入人耳。常用的隔声防护用具有耳塞、防声棉、耳罩、防声头盔,这些用具一般可隔声10-30dB左右。
确定噪声控制方案
根据声源实际情况,要慎密地确定控制噪声的具体方案。欲控制固体声的传播,采用隔振减振的方法:要减少声源直接辐射的空气声,可采用阻尼的办法;要降低车间(房间)内的混响声,可采用吸声的办法;要控制直达声的范围,除阻尼办法外还可给声源加装隔声罩;要减少车间内噪声对车间外环境的影响,可加强墙体的隔声处理等。任何方案的确定,都必须根据控制目的、现场情况、声学效果作综合考虑,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效果明显、便于操作人员的工作设备正常运行。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或综合的。不论是什么措施,确定后都应对其预期的控制结果进行估算,有时还必须进行试验避失误和浪费。
区域环境噪声综合整治
根据城市声学功能区划分结果、各功能区环境噪声控制目标以及噪声预测结果,确定各功能区环境噪声降低值,控制区域环境噪声的控制措施。根据噪声控制小区建设计划,逐步扩大噪声控制小区覆盖率;规定工厂和建筑工地与其他区域的边界噪声值,超标者要求限期治理;从技术改造、管理对策、法律法规及经济手段等方面综合制定交通噪声整治措施。
噪声对人体健康最显著的影响和危害是使人听力减退和发生噪声性耳聋。美国前总统里根,年轻时是**演员。有一次道具手枪在他耳边打响,造成一耳失聪。噪声会使人体紧张,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噪声还影响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引发疾病。在噪声的刺激下,人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容易疲乏。在1982年的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上,实力雄厚的美国队和东道主秘鲁队相遇。啦啦队的喊叫声不绝于耳,最终美国队出人意料地输给了秘鲁队。赛后美国队教练员什林格懊悔不已,认为要不是啦啦队帮倒忙,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噪声不仅对人体有害,还会危及建筑物。1962年,美国三架军用飞机超音速低空飞行绕过日本藤泽市,强烈的噪声使该市许多建筑物玻璃震碎、瓦震落、墙震裂、烟囱倒塌、日光灯落地,连商店货架上的商品也震落满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我国有关部门曾经对一个机械厂的车间进行过测试调查,从中发现在平均噪声达到100分贝的环境中长期工作的工人,有45%的人耳聋,有38%的人耳鸣。这是因为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暴露在噪声环境之中,听力就会下降,严重者会出现什么声音也听不到的现象。后来让这些工人脱离这种环境,到安静的地方去休息一段时间后,他们全部恢复了正常的听力,这种现象被称为噪声所致的暂时性耳聋。如果长时间或者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不但会发生暂时性耳聋,而且会出现周期性暂时性耳聋,久而久之,暂时性耳聋就会变成永久性耳聋。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80分贝以下的噪声环境中长期工作和生活,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耳聋,但超过80分贝的噪声环境则会对人们的听力造成暂时性的或者永久性的破坏。
噪声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也是极其有害的。长期处在高强噪声的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人们的情绪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烦躁、激动或者动辄发火。更有甚者,有人因为忍受不了噪声的污染,最后得了精神分裂症。噪声对人们的生理造成的危害也很多,它可以引发人的一些疾病,如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引起人的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消化不良、胎儿大脑发育残缺、孕妇流产,甚至能够诱发癌变的发生。
40分贝的连续噪声可以使10%的人睡眠受到影响,对于神经衰弱症患者,40分贝的噪声足以使他无法安睡了;70分贝的连续噪声可以使50%的人睡眠受到影响;如果连续噪声达到90分贝时,可能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入睡了。噪声影响学习,这种危害是再明显不过了,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不但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同时也是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的阶段,如果居住在城市繁华地段或施工现场附近,噪声给青少年朋友带来的痛苦往往是无法忍受的。连续的强大噪声使他们无法完成作业、复习功课、迎接考试,从而产生心情烦躁,情绪波动起伏不定,夜间无法睡眠,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近几年来,噪声,尤其是施工噪声扰民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公害,由此也引发了不少官司,居民把这种问题起诉到法院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伴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人为的噪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1979年联合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已把噪声列为“人类不可容忍的灾害之一”。实验证明,不断重复的燥声,不仅对人体大约18000个不能再生的听觉细胞造成损伤,而且危害人的整个肌体。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生活的人群。要比在正常环境中生活的人群寿命要缩短8~12年。高强度噪声还能直接神速地杀害人畜,对建筑物、金属、机器造成破坏。
由此看来,噪声却实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凶手。
在近10年中,美国城市噪声的响度增强了一倍,约有8000万人深受噪声的危害(其中4000万面临失去听力的威胁),受害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3。美国居民所患的神经性疾病中有52%归咎于噪声,尤其是整天不断重复的噪声;有35%的自杀事件是噪声造成的;有30%的犯罪狂是噪声引起的。在大城市里,因噪声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达1200人。
失眠,最后竟因无法忍受而自杀。在他的遗书中控诉了噪声对他的危害。广岛一青年,因受邻居一制箱厂噪声的袭扰,使他无法安宁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竟持刀将该厂厂主杀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些国家曾采用高音喇叭对异国间谍进行“审讯”。当噪声达100分贝时,受刑者产生痛苦感,心情烦燥,接着是思索困难,情绪低落的反应,于是审讯者便从中套出其真实情报。如果继续加大音响,受刑者开始汗流如雨,全身痉孪。当声响超过130分贝时,受刑者便大声呼叫,眼结膜充血,并竭力挣脱束缚以求撞墙自杀。在如此高强度的噪声的折磨下,许多受刑者在耳膜破裂后两小时就昏死过去。
1959年,美国空军曾做过这样一次试验,目的在于弄清人对超音速喷气飞机发出的噪声能有多大的忍受力。试验时飞机在自愿作试验的10个人头顶上仅10~12米高处掠过,结果受试人统统死亡,无一幸存。60年代初期,美国空军F104喷气式战斗机在俄克拉马市上空作超音速飞行试验,每天飞行8次,高度1万米,飞行6个月后,1个农场的1万只鸡,被轰鸣声杀死6000只,其余的或者羽毛脱落,或者不生蛋,奶牛则不产奶。
中国全国首次工业污染调查所统计的53万个工业噪声源中,超标和严重扰民的就有23万个。据1995我国47个城市的调查统计,其中有34个城市都超标扰民,平均等效声级超过70分贝。2/3交通干线噪声超过70分贝。居民文教区噪声超标的达976%。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噪声污染正向广大农村扩散,看来噪声已开始在中国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高强度噪声除直接杀害人畜外,还对建筑物、金属、机器、造成破坏,超过140分贝的噪声,使房屋门窗损坏,瓦片震落,墙壁震裂,甚至使古老的建筑物倒塌;达到180分贝时,能引起金属疲软,使精密仪器、自控仪表发生误差或失灵;达到180分贝时,能把机器铆钉震落。
现在,地球上已无一块静地让人们安静地生活,特别是生活在城镇、工矿和交通枢纽地区的居民,已处在噪声包围之中,遭到噪声的不断围剿。
消除噪声的危害,将是21世纪人类持续生存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11 噪声的危害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的发展,噪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四大主要环境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及生存环境。有资料显示,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人们会出现听觉疲劳(如临床上报道的噪声聋)、疲乏无力、焦虑烦躁等症状。噪声会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加速心脏衰老,甚至直接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在工业领域,强烈的噪声会导致机器、设备及某些工业结构的声疲劳,长期作用将会缩短其使用寿命,甚至发生生产事故。另外,噪声的影响在军事领域也一直备受关注,噪声问题将会影响某些技术兵器的作战性能。例如,对于鱼雷、水雷、潜艇、水面舰艇等武器,过大的自噪声不仅影响自身神呐系统的工作,降低其有效作用距离,而且其辐射噪声降低了自己的隐蔽性,是导致受到敌方攻击的最主要因素。
2010年5月5--7日在上海举办的全球华人科学家环境论坛上,方丹群、田静、张斌、孙家麒等噪声控制专家一致认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应当重视噪声问题。经大家反复讨论,起草了国内外噪声控制专家对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加强环境噪声管理和控制的建议和呼吁。呼吁中指出: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现代重要公害之一。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都曾有过噪声投诉量在每年各类环境污染方面的案件中占首位的报告,中国的噪声污染也相当严重。根据《2008年中国环境统计年表》中2001-2008年环境信访工作情况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噪声与振动信访数量居首位,2007-2008年,噪声与振动信访稍低于大气污染信访排名第二位。因噪声污染问题引发的纠纷和冲突、群体性抗议时有发生,甚至导致人员伤亡事件。据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中公布的“公众对环境状况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公众对城市和农村环境状况满意度最高的均是饮用水质量,最低的分别为环境噪声和垃圾处理”。因此,噪声问题不再单纯是城市的环境问题,在农村地区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噪声问题已发展成为制约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问题。
2010年12月15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国务院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环境噪声污染影响日益突出,环境噪声污染纠纷频发。解决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是贯彻落实科技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重要内容。文件第二十三条强调:应加强科技研究与开发,加大对声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发的支持,通过科技计划,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利用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噪声振动研究基础,研究噪声控制技术。
因此,无论在军事领域还是民用领域,噪声控制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如何有效地减小控制环境噪声,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噪声的无源控制方法
所谓噪声控制,就是针对控制对象的性质、工作环境和控制要求,运用各种噪声控制原理来减小或消除有害噪声效应。从策略上来讲,噪声控制可以从噪声源、噪声传播途径和噪声接受者三个方面入手。传统的噪声控制采用无源控制方式,诸如吸收、隔离、阻尼以及结构消声等方法,其降噪机理在于通过噪声声波与声学材料或声学结构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声能的衰减,称为无源噪声控制。
121 吸声降噪
吸声降噪主要用于室内降噪,是指采用吸声材料或者吸收声能,从而降低噪声强度的方法。通常用吸声材料或结构的吸声性能,其定义为吸收的声能与入射的总声能之比,即a=E a/E i 式中 E i —入射声能;Ea —被材料或结构吸收的声能。
吸声系数a始终是小于1的。A越大,吸收的声能越多,表明材料或结构的戏声性能越好。
常见的吸声材料主要指多孔吸声材料,如玻璃棉、岩棉、及泡沫塑胶等。其吸声机理在于多孔材料具有大量的内外连通的微小孔隙和孔洞。当声波入射到多孔材料上,声波能顺着孔隙进入材料内部,引起孔隙中空气分子的振动。由于空气的粘滞阻力、空气分子与孔隙壁的摩擦,声能转化为摩擦热能而吸声。
对于吸声结构来说,所用材料本身可以不具有明显的吸声特性,但材料经打孔、开缝等简单的机械加工和表面处理后,制成某种结构儿具有吸声性能。如穿孔石膏板、空间吸声体及吸声尖劈等。
在车间、厂房、机场大厅等场合,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被墙壁、天花板、地板等障碍物反射,形成混响声场。通过在室内布置吸声材料,可以使混响声被吸掉,降低室内噪音。吸声降噪最多可以获得10~15dB的降噪量。
122 隔声降噪
把产生噪声的机器设备等噪声源封闭在一个小的空间,使它与周围环境隔开,以减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做法叫做隔声。隔声屏障和隔声罩是主要的两种设计,其他隔声结构还有:隔声室、隔声墙、隔声幕、隔声门等。
隔声屏障主要用于阻挡直达声的传播。在声源和接收者之间插入一个设施,使声波传播有一个显著的附加衰减,从而减弱接收者所在的一定区域内的噪声影响。隔声屏障主要用于室外。随着公路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有些国家大量采用各种形式的屏障来降低交通噪声。铁路旁的隔声屏障设施,可减低列车通过的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隔声罩是用来阻隔机器设备等噪声源向外辐射噪声的罩子,可以和机器的外壳结合在一起,也可以是和机器分开的单独罩。隔声罩通常是具有隔声、吸声、阻尼、隔振和通风、消声等功能的综合体。隔声罩主要由罩板、阻尼涂料和吸声层构成,其结构可以是完全封闭的,可以留有必要的开口、活门或观察孔。小的隔声罩只有几厘米大小,而最大的可高达几十米。工厂车间的隔声罩设施将产生噪声的机器封闭在特定的空间内,降低机器噪声对车间内从事作业工人的听力损伤。
123 消声器降噪
消声器是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一种器件,是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的重要措施。消声器通常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如鼓风机、空压机、锅炉排气口、发电机、水泵等排气口再说较大的设备)的气流通道上或进、排气系统中的降低噪声的装置。
根据消声机理,无源消声器可以分为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微穿孔板消声器、小孔消声器等。
①阻性消声器主要是利用多孔吸声材料来降低噪声。把吸声材料固定在气流通道的内壁上或按照一定方式在管道中排列,就构成了阻性消声器。当声波进入阻性消声器时,一部分声能在多孔材料的孔隙中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是通过消声器的声波减弱。
②抗性消声器是由突变界面的管和室组合而成的,好像是一个声学滤波器,每一个带管的小室是滤波器的一个网孔,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当包含有各种频率成分的声波进入第一个短管时,只有在第一个网孔固有频率附近的某些频率的声波才能通过网孔到达第二个短管扣,而另外一些频率的声波则不可能通过网孔。只能在小室中来回反射,因此,我们称这种对声波有滤波功能的结构为声学滤波器。选取适当的管和室进行组合,就可以滤掉某些频率成分的噪声,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
③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由阻性结构和抗性结构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构成。
④微穿孔板消声器一般是用厚度小于1mm的纯金属板制作,在薄板商用孔径小于1mm的钻头穿孔,穿孔率为1%~3%。选择不同的穿孔率和板厚不同的腔深,就可以控制消声器的频谱性能,使其在需要的频率范围内获得良好的消声效果。
⑤小孔消声器的结构是一根末端封闭的直管,管壁上钻有很多小孔。小孔消声器的原理是以喷气噪声的频谱为依据的,如果保持喷口的总面积不变而用很多小喷口来代替,当气流经过小孔时、喷气噪声的频谱就会移向高频或超高频,使频谱中的可听声成分明显降低,从而减少对人的干扰和伤害。
13 噪声的有缘控制方法
一般来说,上述的无源控制方法对中、高频噪声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对低频噪声效果不大,并且这些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装维护、设备笨重、体积庞大等缺点。为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控制方法以弥补无源控制方法的不足,于是有源噪声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ANC)技术应运而生。从理论上说,有源噪声控制(又称主动噪声控制)在低频范围内可以达到很高的降噪量。同时可以使整个系统体积很小,便于设计和控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感。
131 有源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
有源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声波的相消干涉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Paul L e u g 在1933年率先提出的,并于1933年N、1936年分别在德国及美国获得了专利。
L e u g专利中的管道噪声有源控制,依据声波的相消干涉原理,利用人为附加的次级声源,使其发出的声波与原有初级噪声源发出的声波形成相消干涉实现噪声衰减。传声器,用于检测噪声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由放大器放大,然后激励扬声器发生。扬声器产生一个与初级声波辐值相等、相位相反的次级声波。二者相互抵消。这样,在管道下游形成一个局部静音区。
为了获得良好的消噪效果,需准确确定声波从传声器传播至扬声器所需要的时间,且放大器应具备良好的辐频和相频特性。一般认为,L e u g的系统是最早的前馈有源噪声控制系统,为有源消声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电子技术水平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因此L e u g的理想未能付诸实现,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被束之高阁。
以上就是关于噪声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全部的内容,包括:噪声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噪音的危害有哪些、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