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所说的三大烦恼分别是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具体如下:
1、无明烦恼
“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无明烦恼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的道理,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就成佛。
佛菩萨把障碍分成三大类,叫做烦恼,三大类的烦恼。第一个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就是现代科学家发现的波动的现象,也就是心动念。这种念动是极其微细,这个起心动念本人完全不知道,连八地以前的菩萨都不知道。
这个极其微细的波动,在佛学里有个名词叫无始无明。无明加一个无始,这两个字加得妙!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也没有理由。要说:为什么它会动?为什么会有这一动?愈问就愈糟糕,为什么?愈问它动得愈厉害,波动得愈厉害。
别管它,随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温,它就变成不动,不动就还源了。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所以第一个动,那个微细的东西叫无始无明,从它以后就有因、就有果,第一个没有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别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里面钻,钻进去就出不来,就坏了,这是无明烦恼。
2、见思烦恼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说,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于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叫做见惑,迷于事而起之惑如贪嗔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识宗来说,则以分别俱生之二起来分别,分别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断的次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无学道。
3、尘沙烦恼
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
是执着于空,迷于界内外尘沙数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内外。界内通二乘有,以见思为体。界外只限于菩萨所断,所以又叫别惑。
扩展资料
三惑是和三谛是相应的,即不明了空谛理起见思惑,不明了假谛理起尘沙惑,不明了中谛理起无明惑。所以明了三谛理,断三惑,即证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谛是实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实相的全体。空显破情之德,假显立法之德,中显绝待之德。
所以说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对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于是一空一切空。说假、说中,同样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这就是三谛圆融。三谛圆融所以证一谛即证三谛。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于色心依正一切诸法通达毕竟空寂之理,即空谛智。道种智是了知一切种种差别的道法,即假谛智。
一切种智是于一切诸法上通达本有性德之体,即中谛智。在四教的别教中,三惑其体各别,因而次第断除,三智也次第发得。就中先修空观,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次修假观,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了知假谛恒沙法门。
后修中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中道法身。这样,由隔历的次第三观断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圆教就不这样,三谛既然圆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体,即就迷于绝对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见思,细分叫作尘沙,极细分叫作无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谛,粗分的见思障蔽空谛,细分的尘沙障蔽假谛,极细分的无明障蔽中谛,其实,却是一心三惑,又称为同体三惑。断一惑即断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这称为“三惑顿断”,“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断惑的渐次上,先在十信位断见思和尘沙,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
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惑
百度百科-见思
百度百科-无明烦恼
我来试试:(因为在根本上,实际上,是一法不立,什么也没有的,一切都是幻妄,这些众生因为净信时,已经没有了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这些净信《金刚经》中说的道理的众生如果心中取相,就是着了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取非法相,非法是相对的,非法相就一个法相,真不取相就连一个“无相”都没有,有无俱遣,所以取非法相还是着了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啊,不应该取任何法,也不应该取“不取任何法”。因为这个道理,如来经常说:“你们比丘啊,应该知道我的说法讲道,好比是渡人过河的船,已经到了彼岸,船就没用了,不能背着船前行,所以不能有法执;你们看连佛法最终都不能执着,何况那些不正确或者不该执着的东西呢”。
是我的理解,希望能帮上你。我建议你看慧律法师讲的《金刚经》的视频,多看几遍就OK了
障的拼音 障的解释 障是什么意思
1、障字的拼音是zhàng ; 2、 障字的解释:(1)本义:(动)阻塞;遮挡:~碍。(2)(名)用来遮挡的东西:屏~。
精选部分障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热障造句:总而言之,本文从热力学、扩散、氧化动力学和力学化学活度四个方面对热障涂层的高温氧化机理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论述。
解释:高速飞行的物体(如飞机、火箭等)速度增加到音速的25倍以上时,围绕在物体表面的空气骤然增加到900℃以上,使一般物体的结构发生变化,遭到破坏,这种现象叫做热障。
2、故障造句:如果正确完成了这个过程,应当不会出现任何故障,但是如果出现问题的话,需要对这些规范再进行一遍手动更新流程以修复问题。
解释:(机械、仪器等)发生的障碍或毛病。
3、人权保障造句:在此基础上,运用人类需求原理与契约思想,分析得出税收法律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以及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解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保障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口号。最先出现于1679年、1689年英国国会通过的《人身保护法》和《权利法案》。后来列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
4、工程保障造句:该车用于完成遂行工程任务时对道路、桥梁、地形环境、障碍物等进行勘察,为遂行工程保障提供基本依据。
解释:保障军队战斗行动的一切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实施工程侦察,构筑工事,伪装,设置和排除障碍物,构筑和维护道路、桥梁、渡口、给水站,实施破坏作业等。
5、白内障造句:他确实很快乐,但是他有他的问题:他双眼白内障使他的视野变得模糊,需要紧急的手术,但是手术的费用是这个家庭支付不起的,他的母亲说。
解释:病,症状是眼球的晶状体发生混浊而影响视力。最常见的是老年性白内障。
6、业障造句:而如果你从未尝试过改变自己的习惯,做些研究吧,去了解那些曾经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从中找到那些你也许会遇到的业障。
解释:(1)佛教徒指妨碍修行的罪恶。(2)旧时长辈骂不肖子弟的话。
7、屏障造句:人们对于纳米颗粒进入人体之后如何发生反应、它们可能穿过什么生物屏障以及它们可能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什么有毒伤害知之甚少。
解释:<书>(1)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燕山山地和西山山地是北京天然的~。(2)遮挡着:~中原。
8、障碍造句:如果上帝使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障碍,反而将会使我们会变得软弱,我们也不会变得像原本应该的那样坚强。
解释:(1)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阻碍:~物。(2)阻挡前进的东西:排除~|扫清~。
9、保障造句:《第一修正案》同时也保障言论和集会自由。该修正案于1791年制定,同时制定的法律还有构成《权利法案》的另外九项修正案。
解释:(1)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的破坏。(2)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10、障碍物造句:“终于自由”使它自由到无力地躺在尘土中,无助地任风沿着地面将其吹走,碰到第一个障碍物便毫无生命地滞留在那里了。
解释:军事上指迟滞和阻止敌人行动的工程设施。利用地形构筑或用障碍器材设置,如地雷、水雷、外壕、防坦克壕、陷阱、铁丝网、电网、鹿寨、拒马、桩寨等。
11、障眼法造句:同时,倘若美国不能以身作则,中国加入此项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欧洲 会认为,这是奥巴马总统为拖延执行碳排放限制和贸易法案而施的障眼法。
解释:遮蔽或转移别人的目光使看不清真相的手法。也说遮眼法或掩眼法。
12、内障造句: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中,每年只有5个孩子的雷伯氏先天性黑内障与豪斯为同一类型,但是从一个少见的单基因缺陷入手,是开发更普遍的治疗模型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解释:白内障和青光眼的统称。
13、音障造句:1947年,查克耶格尔用火箭动力的X-1第一次突破了音障,让我们吃惊的是,仅仅23年后,我们在休闲旅行中已经可以享受超音速飞行。
解释:高速飞行的物体(如飞机、火箭)速度增加到接近音速时,物体前方的空气因来不及散开而受到压缩,密度、温度突然增加,阻碍该物体向前飞行,这种现象叫做音障。
14、障碍赛跑造句:我还会给他做玩具堡垒,如果我在家里建个“障碍赛跑训练场”,他就会开心得不得了。
解释:在设有栅栏、水坑等障碍物的跑道上举行的赛跑。正式比赛的距离是三千米。
15、魔障造句:此时,珠儿或许就会因为无法预见那魔障可能对她有何影响攥起小手,紧皱眉头,板起面孔,在小肠上露出不满的冷冷表情。
解释:佛教用语,恶魔所设的障碍。
16、风障造句:因此,西辽河平原种植芦笋在春季采笋期间设立风障、小拱棚等保护性设施是提高绿芦笋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解释:用苇子或高粱秆等编成的屏障,设在菜畦旁边,用来挡风,保护秧苗。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造句:但在那时我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一般的逻辑以及假设,立刻服用2种镇静药物是不明智的。
典故: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有关障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障的组词 障怎么组词 障的多音字组词 障字组词
徼障、画障、花障、风障、迭障、步障、臂障、壁障、蔽障、碧障、百障、图障、庭障、仙障、掩障、幽障、保障、三障、软障、山障、声障、守障、障汗、筑障、罪障、障气、障吝、障难、欲障、障庇、障距、障脑、障防、障护、障堤、障互、障塞、障阂、障覆、热障、路障、连障、理障、拦障、垒障、篱障、锦障、禁障、情障、屏障、孽障、磨障、内障、魔障、界障、金障、孤障、盖障、故障、腐障、障泥、阻障、昏障、灾障、障袖、障袂、障扇、障狂、障害、障管、障疠、障盖、障子、障隔、障闭、障蔽、障幕、障禁、障溪、障固、障面、障壁、障徼、障车、障染、障累、障壅、障骨、障遏、障日、障海、障积、障碍、障习、障隧、枕障、智障、障故、障业、障毒、障堡、障泽、障翳、障屏、障恼、遏障、恶障、堤障、沓障、乘障、尘障、残障、缠障、冰障、边障、笔障、陂障、堡障、板障、扳障、业障、音障、翳障、遮障、倚障、云障、越障、停障、宿障、亭障、帷障、遐障、雾障、邪障、行障、烟障、岩障、业障儿、杀害障、障眼法、黑障障、烦恼障、锦步障、南障山、梅花障、金鸡障、保障房、障碍物、障车文、所知障、白内障、步障自蔽、雨霾风障、人格障碍、排糠障风、孽障种子、一叶障目、迷空步障、迷天步障、季伦锦障、障碍赛跑、重岩叠障、重岩迭障、社会保障、云遮雾障、保障性住房、柳叶金障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节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扩展资料:
义贯注解
“为学日益 ”,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
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
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
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
转载“道”是什么?“道”就是无数修行人生生世世都难以靠近的那个本我。修行人都在修道,然而他们却不知道,道不是修出来的,它原本就是现成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宇宙的本性在你体内丝毫不少一点。 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努力修行,都是针对你的大脑而已。因为你头脑里的障碍太多了,多如恒河沙,障碍着你不认识道。当你头脑转变后,道也就自然显现了。因为道本来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仔细分析千门万法,都是在让你放下再放下,清静再清静。努力和修行都是针对放下和清静所设计的。这是进入道之前的那段距离,需要努力去修。一旦你进入了道,你才知道,道不需要修,它本来就无处不在。 “道”犹如虚空,无形无相,无声无息,无作无为、如如不动,你不可能见到它,也不可能找到它。它在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皆是它的自然流露。它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但又能通过万事万物显现出它无穷的妙用。万事万物无处不在,真我本性也无处不在。山河大地,动潜飞植都是真我如来。虽不可见,但又无处不见。 你的肉体不是真我,思想也不是真我。许多修行人认为灵魂是真我。其实,灵魂还不是真我。灵魂还是针对肉体这层外壳而言,是这个肉体的灵魂。肉体与灵体都是物质的,只是一阳一阴,阴阳互存而已。灵魂出壳与悟道解脱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平常人所讲的灵魂出壳,是你的潜意识这个“识神”出去玩一玩而已,它根本不能超越三界。只有悟道之后,找到了你那个真我,才能超越三界,得到彻底解脱。 道无处不在,当然不存在三界之界。道无我无他,无我又如何生?无生又如何有灭?因此,道本身就不生不灭,本身就是最彻底的解脱。因此,你只有进入道里,你才能证悟到不生不灭的彻底解脱。但是,无论你用多丰富的语言来描述道,来形容本来面目,都无法准确和贴切。我们要想接近它,只有通过它表现出来的特性为标准,通过修行改变自己。与道达成同一频率,才能进入道。 “道”最明显的特性就是清静无为、平等无分别、无我无他、如如不动。悟道如同品茶,别人品茶(开悟)后,无论怎样给你描述,你还是不知道此茶(悟道)是什么滋味。只有亲自去品茶(证悟)。当你品过(开悟)之后,第三者依然不知道茶的滋味,也必须亲自去证。 如何才能进入道呢?有人认为应该多学知识,多看经书,但是书本和知识都不可能让你进入道,只能在某个阶段引导你如何走路,指导你走哪条路可以接近道。“道”不是来自于外面的知识,因为知识来自于头脑的思维,是“识”而非“智”。“道”不是靠思维进入的,你脑子越复杂,想得越多,反而离道越远。六祖慧能不识一字,未看一经,却能悟道和讲经,是清静心中的自然流露。只有当你彻底空掉你的头脑,进入一种清静无为的入定状态时,你才能进入道。此时你才发现道本来就是现成的,只是自己一直都在玩头脑游戏,总在向外求,向知识里面找。被自己所知道的那点可怜的知识,一直障碍在门外了,这就是“所知障”。 古大德说:“悟道不难,唯嫌捡择”。“捡择”就是分别和取舍,有了分别心才会去捡择,道是平等无分别的。心里有二、三,才会去捡择,回到“一”就不会再有什么分别和捡择,因为“一”已经接近了道。“道”如同一面镜子,无论什么事物照在镜子里,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镜子不会分别这个事物好坏、丑美、善恶。人不仅有分别,而且样样事物都要分别个好坏、是非。如果你能回光返照,留心察觉自己刚才起动的每一个念头,你才能觉知自己念念都是分别。这是多生多劫养成的最大习气。因此,要想接近道,首先要断掉分别的习气,因为道是没有分别的。古大德说:“成佛不难,放下既是”。但是,人却有诸多的放不下。放不下亲情,放不下钱财名利,放不下所执着的一切。而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我”字。因此,最大的放不下就是“我执”。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我不愿失去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即得利益。而且我执较重的人最爱显示自己,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因此,悟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 道的特性是无我、无他,也正是佛家所说的“无我相、无佛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只要心里还有我,还不能达到忘我、无我的心境,围绕着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佛性没有自我,一切都是恒顺众生。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净,有我就是在执着个性,有我就失去了整体性,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进入道。 第二个最难放下的是“我见”。“我见”就是执着自己的见解,一切都认为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见解不对,总不愿恒顺众生,还是在处处突出自我的个性,当别人的见解与自己不同时,就生气烦恼,并与别人发生矛盾和纷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对“我见”越执着的人反而离道越远,这就是个性。个性越强反而离整体性越远,宇宙是一个整体,因此,越执着“我见”离道越远。 “道”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万事万物虽然都是它的显现,但它却无念。这一切显现都是自然的缘聚缘散。绝非道的有意安排,也不是佛和上帝的造就。有些人或一些宗教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佛或上帝安排的,其实你想错了,佛和上帝是清静无为的,他们绝不会活的那么累。 但是,人的习气却总爱琢磨事,琢磨人,脑子不能有一点空闲,闲一会儿就觉得无聊和寂寞,总想表现自己,显示自我的个性,发表自我的见解,总要千方百计想出点事来填补无聊和空虚。这就使人们多生多劫以来养成了攀缘、动念的习气。这种习气使你的心从没有清静过,心总往外驰,心驰则神往。 古人造字非常合道,“心”是三点魂,外加一把钩。古人知道人有三魂,其中在外面的一点是“光魂”,光魂在天不在身,因为它特别亮,人体色身难以承受,当人投胎转世时,它只能留在外面。外面的另一点是“阴魂”,由于众生妄念外散,神魂常在外面,为财色名利终生奔波不息,因此,阴魂也在外不在身。中间一点谓“色魂”,由于此魂投胎后被肉体所困,一把钩代表肉体色身。人在受孕刚刚成胎直到出生前,都是这种弯曲身体的形状。此身像一把钩钩住色魂,直到死亡的时候,色魂才离开肉体。可见人的心时刻不停地被外界事物所诱惑,为外界事物所奔波,虽有三魂,却有两魂在外。这些都是古人用天眼所看到的,“心”字如此构造确有其理,绝非胡随意编造。 如果我们能把这颗好动的心停息下来,把自己的思想彻底空掉,使它常处于清静无为之中,你就接近了道。但是,人们却爱自寻烦恼,不停地在制造妄念。以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气。许多修行人甚至想静也静不下来,大脑形成的惯性,自动地、不停地在想,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即使睡着了,做梦还是在不停地想。人体95%的能量都是胡思乱想消耗出去的。因此,所有的法门,包括念经、念佛、念咒、打坐、结印、修定、戒律、节食、辟谷、不倒单等,都是在帮你把繁杂的思想停下来,使你的心清静无为。 有些人总爱攀缘,攀缘本身就是分别心,分别出有好有坏,你才会去攀缘。攀缘使你攀附两边,远离中道,产生“爱见”烦恼。“爱”烦恼是思惑,“见”烦恼是见解上的迷惑。有“见思惑”二障就不能出离六道,不能了脱生死。因此佛说:攀缘心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辨别攀缘心呢?可从怨亲的分别上看,放不下对亲属、亲朋、情侣的执着过爱,放不下对怨家对头的记恨,总是挂在心上。经常想过去的事,以后的事,未发生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事,担心儿孙将来的事,甚至找别人算卦,看命问吉凶等等,都属于攀缘。甚至做好事,度人也在执着攀缘,不知另一面却是在造恶。 道是清静无为的,攀缘则是有为,有为就是在造业,造下业因,将来必因缘而生。因此,只要还存有攀缘之心,就背离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轮回。所谓佛法无边,即不落两边之意。而凡夫都是在执着两边,不合中道。只有随缘做事,而又不思善恶,不计得失,不求结果,不为回报,虽也做事,但清静无为,合道而行。道如如不动,修行的千门万法,其共同点都是在修一个“定”字。修定就是靠近那个如如不动的道。修定的关键仍在于心,当遇到外缘时,正是考验你是否见境动心,是否心随境转。如能把握随缘不变,这就是定力,定力就能使境随心转。 当你清静无为时,你就接近了道。当你静极生定时,你就能进入道。当你定中生慧时,你才能真正悟道。当你能把智慧灵活变通地运用在实践中时,你才是真正地证道。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过程。
无明只有两个: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事实上也是因为无始无明才有的,但是无始无明我们先不去说它,那是成佛才能究竟断除,凡夫乃至二乘阿罗汉也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到,毕竟在修行路上,只要能把一念无明断除,就可以取证小乘解脱道的阿罗汉果,与生死轮回说掰掰。
这个一念无明,是本来就有,并不是说有了第一个无明以後,後续又出生无量无边的无明,而是这些无明一直都有,陪著你每世生死轮回,但你只要把它断了,就不会再生死轮回了。略述如下:
我们先说一念无明是什麼,再说为什麼这一念无明本来就在。
第一目: 何谓一念无明
一念无明总括来说有四个: 1 见一处住地无明;2 欲爱住地无明;3 色爱住地无明;4 有爱住地无明。但是根本还是见一处住地无明,这个无明简单来说就是我见,而我见的内涵就是把身体、感受、见闻觉知等六识心当成是真实不坏的自我。只要这个我见没断,永远会让众生起念,而不肯让自我永远死尽不再出生。
举例来说,无色界、色界的天人或人间有实证四禅八定的凡夫,他们禅定功夫很好,一入定可以很久很久都不出定,保持一念不生,但是,只要这我见还没断除,就会促使他在不知道哪个时节,意识生起了一念,也就是率尔初心,然後不久就退出禅定而无法保持住一念不生了。这就是说,只要我见还在,对自我的存在就不可能真的放舍,会执著自己、也就会造成他即便在最深的四禅、或是四空定中,突然就生起一念,想要来反观自我还存不存在,这就是我见还未断除。
那麼,这些有四禅八定的人或天人,哪一天他们要是听闻佛菩萨的开示而断除我见了,确认禅定境界虚妄无常、不可常保,而能入定的觉知心也一样虚妄不实,那麼他就当下取证阿罗汉,若他有四禅以上的功夫,当下就可以入四禅中,把自己的觉知心永灭,轮回下一世的动力就彻底灭除了,生死已尽、不受後有。
第二目: 为何无明本来就有
先直接开门的回答: 无明是众生本有的真如佛心(有时在经典又称作如来藏、阿赖耶识等),他本来就含藏的种子中的其中一类。这众生本具的真如佛心,不只是无明种子,六道所有一切形形色色的身跟种子他都具足,正因为如此,你这辈子若是果报合该当男人,他就把男人身的种子拿出来用,若是女人,他一样有女人身的种子,甚至阴阳人一样有之;不仅如此,三恶道的种子、天界的种子都完整的具足,甚至,佛地功德的种子他也有,只要你有办法成佛,他一样把那些种子拿出来给你用。所以,大乘密严经就说了:
大乘密严经卷中: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诸仁者。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业习气能自增长。亦能增长余之七识。
世间诸众生染净等诸法,皆依於藏识为因而得生,此因胜无比,证实者宣示,非与於能作自在等相似」
简单说,一切乾净与不乾净的种子,他全包了,贪嗔痴无明等通通一样不少,可是成佛种子也都具足。讲到这边,也许楼主听了会觉得奇怪,那为什麼阿赖耶识既然含藏一切种子,他为什麼不直接帮我们成佛,还让我们一直生死流转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深,必须先从第七识末那识,有时又称为意根,从这个心开始讲起,这个末那识从无始以来就一直与阿赖耶识存在,只有末那识是直接由阿赖耶识所出生,不需要假藉任何缘,而这个末那识,实际上他才是众生真正的自我,可是这个心的了别功能很差,对於六尘几乎是不知不见的,那个心的境界,说穿了就是我们睡著无梦的那个境界---暗无觉知。
但是呢,这末那识与无明相应,也就是他一直都与我见相应,所以当他无法接触六尘境界时,一定会想要确定---自我是否还存在,因此我们才能在睡著後,意识断灭以後又重新出生而醒来。乃至死亡後也是如此,我们死亡後,前六识、包含清清楚楚的这个意识心也灭了,但是末那识只要我见还在,他一定会促使阿赖耶识出生中阴身,想尽办法保持清楚觉知的功能,才有自我存在的感觉。一直等到投胎後,末那识带著阿赖耶识入胎,在全新的大脑还没成形前,就像睡著无梦一般,在胚胎中住著,等到这一世的大脑初步形成後,全新的意识出生了,又继续开始新的人生了。
所以,阿罗汉就是因为把这个我见断乾净了,末那识经由意识确认前六识、身体、种种感受、喜怒哀乐爱恨欲等等都是无常、苦、空,愿意彻底否定自我、舍弃自我,那麼,阿赖耶识就会依於我见的断除之缘故,永远不再入胎、不再出生新的身体、不再出生新的六识心,连末那识也收回,让他不再现行运作。这就是无馀涅槃。有经为证:
《本事经》:
「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彼於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
有几个重要关键字: 1 无引因故;2 不复希望;3 皆永尽灭。
无引因就是因为我见这个无明彻底断除了,那麼,随後不久,末那识无始以来一直带著阿赖耶识受生三界轮回的动力,也就彻底止息了,这就是不复希望;那麼,这最後的一生死後,连末那识自己也灭尽不现,就只剩下阿赖耶识独存,可是阿赖耶识他又没有见闻觉知、此心无形无色无相,他更不会反观自己存不存在,他虽然有无明种子乃至各类种子,但不会被束缚,本来就解脱,只是对他而言,他连解脱是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也没有解脱可说。是故,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觉知学地时,随顺直道进,
精进勤方便,善自护其心,
如自知生尽,无碍道已知,
以知解脱已,最後得无知,
不动意解脱,一切有能尽,
诸根悉具足,乐於根寂静,
持於最後身,降伏众魔怨。」
所以,二乘解脱道断除无明後的解脱境界,就是 佛所说的"最後得无知",因为,自我都尚且永灭了,又是谁知解脱 谁得解脱
其实“出有坏”是“世尊”一词的另一种译法,都是梵文词汇bhagavat(即“薄伽梵”)的对译,“世尊”一词是汉传佛教早期的意译,已成通用固定词汇,元代时藏传佛教为蒙古宫廷所尊,当时的喇嘛认为“世尊”一词不能完全表达佛之特德,故另创新词“出有坏”对译“婆伽梵”,不过该译法还是显得比较生涩拗口。“出有坏”用现在的话来说的话就是“超越生灭对立”之意。
bhagavat意译为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另据佛地经论卷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佛教里所讲的三大烦恼分别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佛教里所讲的三大烦恼分别是什么意思、请问《金刚经》中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障的组词大全(约50个) 障的词语解释_障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