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五年之约2023-05-07  25

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这些官名想必大部分人在关于清朝的小说或电视剧中都早已有所耳闻。那么这两个职务究竟是干什么的?他们又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

内阁大学士

清朝入主中原后,效仿明制,将原来的内三院改为内阁,并设立内阁大学士之职。顺治十五年(1658年)规定,大学士以殿阁名入衔,分别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下令将原来的“四殿二阁”改为“三殿三阁”,按实际权力和地位排名依次为: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清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最初定为满人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五年(1658年)后都改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又都提升至正一品。

内阁大学士是文官之首,相当于古代的宰相,被授予此项职务者不仅位极人臣,而且享有极高荣誉。无论是同僚还是下级,都会尊称内阁大学士为“中堂”,即便大学士还有爵位头衔,依然会以“中堂”相称。

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机要事务,随时备皇帝召见。此外,内阁大学士还充当着协调者的角色,平衡内廷皇帝和外廷官员集团之间的关系。此外,内阁大学士一般还兼任六部尚书。不过后来军机处成立,内阁大学士处理机要事务的权力都移交至军机处,大学士遂变成没有实权的荣誉头衔。

从行政级别上来看,清朝的内阁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总理。从实际职能上来看,内阁大学士又相当于现在分管各个部的副总理。

军机大臣

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正在对西北用兵。由于内阁位于太和门外,不方便皇帝亲授机宜。为了提高效率,雍正皇帝下令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初名为“军机房”)。军机处最大的特点在于“有官无吏”,里面的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

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人员从亲王、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员中应召入值。军机大臣皆为兼职,不设固定名额。军机大臣初设时只有三人(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最多时达到了十一人。军机大臣排名一般以在朝廷中就职的官位高低为序,最高长官为领班军机大臣(也称“首席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最初设立时的职能是承命拟旨,参与军务。但后来皇帝认为由军机大臣辅佐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因此逐渐扩大了军机大臣的权限。于是军机大臣成为了总揽所有重要军政事务的岗位,原先内阁的权力中枢作用被逐渐架空。

从职能上来看,军机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值得一提的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设立了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最高长官为总理大臣,一般都由领班军机大臣兼任。因此领班军机大臣也相当于现在的总理。

参考文献:《中国官制大辞典》

1、太守 -- 市委书记 。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历代沿袭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2、尚书 -- 国务院正部级 。

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职,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亲王及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废。

3、侍郎 -- 国务院副部级 。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4、御史 -- 中共中央纪检书记 。

御史,中国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和副丞相,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等。汉初沿秦制,但改御史中丞为御史中执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设御史中丞,其下因事而设若干御史。

5、军机大臣 -- 政治局常委 。

军机大臣,始称“办理军机大臣”,后来又改为“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简称“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雅称“枢臣”,是军机处的官职之一。

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雍正时首任军机大臣为张廷玉与鄂尔泰。但与宰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直到清末官制改定,只能“跪受笔录”。清末1911年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原亦为领班军机王大臣。

军机处的编制,大臣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无定员,一般六、七人。其中资历最深者为“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但没有正式的名义。“军机处行走”名目从嘉庆朝后期起即极少使用,仅恭亲王奕䜣以议政王入值军机时使用过一次。另有“军机章京上行走”若干人负责协助大臣处理文书事务。

扩展资料:

古代官制: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守 百度百科-尚书 百度百科-侍郎 百度百科-御史 百度百科-侍郎 百度百科-军机大臣

宰相二字最早见于商、周时期,但在历代王朝中,除了辽代以外,宰相并不是官职名而是个俗称,用来指辅佐君主行使权力处理政务的主要官位。

在不同的时期,宰相所指的具体官名也不尽相同。秦朝丞相、汉代的三公、唐初的三省长官、宋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代中书省丞相,都可称为宰相。

宰相有两个硬性标准可以衡量,其一是必须拥有议政权,其二是必须拥有监督百官执行权。

朱元璋开国后,设立了左、右两位丞相,这时期的丞相地位和历代宰相无异。可是到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在清除大量功臣的同时,也废除了丞相制度,也就是说,胡惟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宰相。

清朝创建后,并没有“军机大臣”这一职位。1729年,雍正皇帝考虑到与准噶尔部作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军机要件,而内阁在太和门外,与他的寝宫相距太远,为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干脆在寝宫附近的隆宗门设立了一个军机处,“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这就是军机处的由来。

很明显,军机处属于一个临时机构。在军机处办事的人员,也是从内阁、各部院抽调的大臣。最初,由内阁中书在军机处办理机务。内阁中书的级别不高,仅为从七品。第二年,即1730年,才正式任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蒋廷锡、张廷玉3人办理军机。他们因此成为最早的军机大臣。

到后来,军机处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了正式名称,有了皇帝颁定的印信,不再是一个临时机构,可却没有固定的官员。

所有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从亲王、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或京堂中特简选拔人员入值。人员少则三五人,多则六七人人,最多时达十一人,堪称“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他们被称为“大军机”。

在“大军机”之外,还有一些“小军机”,即军机章京。他们是军机大臣的僚属,负责掌管起草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事宜。

军机大臣在军机处入值,是拿不到一分钱俸禄的。他们的俸禄,来自于本身的职务。

半闲认为:清代中后期的军机大臣也和宰相的地位有天壤之别,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并没有监督百官的权力。最多也就是有点议政权,但也就是提提意见而已。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在古代“侍郎、尚书、御史、太守、军机大臣”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清朝的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62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