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谭学讴目录
薛谭学讴(xuē tán xué ōu)
解释
原文
译文
注释
中心
文言知识
从薛谭学讴说起
赏析
作者简介
练习
阅读训练
赏析
作者简介
练习
阅读训练
[编辑本段]薛谭学讴(xuē tán xué ōu)
[编辑本段]解释
薛谭学讴(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秦青弗止(5),饯于郊衢(念qu,
二声)(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薛谭乃谢(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编辑本段]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蛾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读音yù,卖)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读音lí,栋,中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读音biàn,鼓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通‘仿’,效仿)娥之遗声也。
[编辑本段]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秦青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娥到东边的齐国去,没有粮食了,经过雍门(齐国的城门)时,在那卖 唱乞讨食物。虽然她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住 客栈时,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娥因此放声哀哭,整个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伤愁苦,互相垂泪相对,三天都不吃饭。 (里弄的人)赶紧去把追她(回来)。韩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整个里弄的老小欢喜跳跃拍手舞蹈,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刚刚的悲伤了。(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所以雍门那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 留下的歌唱(技艺)啊。”
[编辑本段]注释
(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编辑本段]中心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四有人才”,进而激励他们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说“谢”:现代汉语中的“谢”,多指感谢或凋谢。上文“薛谭乃谢求反”中的“谢”。指认错、道歉。又,“父斥之,儿谢”,意为父亲斥责儿子,儿子便认错。又,“帝怒,群臣谢去“,意为皇帝发怒了,大臣们认错而离去。
[编辑本段]从薛谭学讴说起
古籍《列子汤问》内有一段“薛谭学讴”,原文仅有五十一个字。古文历来讲究简洁,力求言简意赅,不似我们今天风行的假大空文风。
今将原文抄录如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我试将这段古文译成我们习惯使用的白话文。译前,先将原文内的几个生涩古字释说一下:“讴”,即唱歌;“弗”,不;“饯”,为送别举办饯行;“郊衢”,城市郊外的大道;“抚”,古时与“拊”字通用,作表示拍击、拍打之意用的动词;“节”,古时的打击乐器;“反”,古时与返通用。这段古文说的是发生在两千五六百年以前战国时期的故事。秦国有一个叫薛谭的青年歌手,为提高唱歌本领,投在秦国歌唱家秦青的门下学习声乐艺术。薛谭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盲目自认已经全部学到,踌躇满志的要去独闯江湖,于是向秦青提出要求结束学习,要告别老师回自己家去。面对自满的学生,秦青没有批评,没有制止,不仅同意了薛谭的请求,还郑重举办了结业仪式,秦青亲自出城送别,又在郊外的大道设宴为薛谭饯行。眼看薛谭就要离去,不知何日能再聚,想起薛谭学艺以来的岁月时光里,师生进行传承艺术,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秦青胸中泛出不舍之情难以自禁,秦青取出随身携带着的叫“节”的打击乐器,拍拍打打的敲了起来,又紧随这敲打出来的节奏,纵情引吭高歌,他把自己对离别的伤感倾泄在歌声里。但见,秦青激昂的歌声,把大道附近树林里的大树震荡得枝摇叶晃;秦青高亢的歌声,直插九霄云天,正在天空飘行的白云遭受强大有力的歌声阻挡,只得被迫停止了游动。薛谭第一次亲身目睹了自己的老师歌唱本领如此高强,技艺如此绝伦,发自肺腑钦敬,薛谭幡然醒悟,明白自己肤浅的学业与老师已经登临的艺术高境差距之遥有如地对天。薛谭当即向老师认错,恳求老师准允他重返师门继续学习。秦青谅恕了薛谭,师生皆是欢喜,从此以后,薛谭安心学艺,永远不敢再说自己要毕业要回家的话。
世人观察事物,判断是非,因为要受视角、思维定式、人生经历、身处环境、身居地位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或束约,获取的印象,作出的结论,就相互出入很大,于是人们各执己见,各述己论,莫衷一是。读书也同此理。人们同读一本书,各有各自的解读方法,各有各自的读后联想。我现在谈谈我读“薛谭学讴”,一文的感想。
在我读过的有限的书籍中,《列子汤问》篇中的“薛谭学讴”,是我看见的最古老的记述声乐教育的文字。此文告诉我们,我国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职业声乐教师,因为《列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问世的著作。只可惜《列子》著作不是正宗史书,又叹惜中国的正宗史书是不记载中国的科教文发展史的,使我们的那些善令大人物宠爱的学者们,不能手执《列子》一书去尽施捕风捉影的看家本事来番大扬国威。
“薛谭学讴”全文没有叙述秦青进行声乐教育的具体细节,没有介绍薛谭声乐学习的内容,甚至连薛谭在发生了要“辞归”究竟已经向秦青学艺有多久也不交待,我以为与正题“学讴”有偏离之嫌。《列子》篇中另有一段叙述纪昌学箭的文字,纪昌的老师飞卫的训练法,纪昌艰苦学练射术的实况,文章介绍得很详细。我猜,这恐怕是因为作者对声乐教学较陌生,对射术训练很熟悉的原因。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但是,秦青的人格再高大,却可惜是古非今。无论我们把眼能睁多大,也很难在今天的哪所学校里能轻松寻觅到秦青的那可尊可敬的身影,那种正把馋眼死盯着学生们钱袋的道貌岸然的教师,反是张眼便可看见。我略知某些大学府里的龌龊事,还耳闻目睹某些个音乐学院里的幕后情,但我须受中国的文化界、教育界尤其音乐界的“只许歌德”钢铁法则的制约,只能闭嘴。“一日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免再遭口诛,惧畏再有人又要怒斥我这个三十多年前身陷大牢被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击落了全部牙齿的人,是满嘴狗牙。
其实,薛谭很可爱。薛谭不仅有“知错则改”的大丈夫品质,有对真善美尤其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的好德性,还有头脑清晰、眼光锐利的艺术鉴别力。在混沌世界,尤其在铜臭熏天的年度,学生寻明师难;明师寻好学生更难。学生寻明师,其难难在必须长着一对锐眼。中国人病痛多,否则电视广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药物广告。国人之眼疾,比如“红眼病”、“势利眼”,比比皆是。治疗眼疾的药,电视却从无广而告之的,可见此等眼病是无药可治的癌症。“势利眼”者便要“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何有拜会明师的缘分?薛谭听见秦青激亢放歌,当即识辨出这是最高级的声乐艺术,出于对艺术的真爱,所以断然决定认错,争取返回秦青门下去努力学习真正的艺术。可惜,有太多太多的中国青年没有艺术的鉴别力,浑浑噩噩地叫惯施烟雾的煤体轻易牵着鼻子乖乖的走,否则,哪来的“追星族”?何来如此之多的人痴目迷恋“十二乐坊”?什么是“艺术鉴别力”?这是一个三言两语不能说清的大学术题。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能“观文辨人”者有望叩开圣洁的文学大门;可“听音识人”者方可步入高雅的音乐之堂。这其实说及的也只是“鉴别力”的大海之一滴而已。明师寻觅“好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比如,色盲不得学美术,耳背不得学音乐,骨骼欠佳不得学舞蹈),俯拾皆是,精神好(执着追求艺术又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不难找,明师要寻人格、品德好的学生,无疑大海捞针。为什么会这样?我不说,硬要说,我又要犯矛头直指社会对特保“儿皇帝”放纵的揭短罪过,又要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去唠叨:“如今世道,一代不如一代”。
“薛谭学讴”的全文华彩句是“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八个字。这八个字浪漫又夸张,字字都有万钧力,可称是光烁千古的绝句。这个绝句,经受了两千多年的后人们不断袭用。这八个字内涵深广,包括了声音的力度、音量、音质(坚实度)、播送力(即是今天的音乐界常常空谈却无人去实办的什么“穿透力”)、声乐的共鸣发声等等音乐学问内容。
“薛谭学讴”读完细想,忽然猜出这个中一个隐情来,那就是秦青从事声乐教学,从来不给学生做教学示范。学生薛谭之所以发生骄傲自大要“辞归”,与老师不示范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编辑本段]赏析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要没有止尽地学下去。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这是我们阅读本文应该得到的启示。
学习是学无止境的,学海无涯,永远精进。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圉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
相传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注的。这部分的内容丰富复杂,有消极无为、个人享乐的观点,也有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辨证的观点。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人有亡者》、《杞人忧天》、《齐人攫金》等
[编辑本段]练习
1“穷”在本文中是“尽”的意思,你知道下列句子中的“穷”字是什么意思吗?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2背诵课文。
3对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1)秦青的歌声太悲壮了。
(2)秦青的歌声由于声音很大,天空中的云都被振住了,不能流动了。
(3)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这里运用了一种夸张的修辞方法。
[编辑本段]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答案:①阻止 ②停止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答案:A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有。他那知错就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5. 薛潭为何“辞归”,又为何“求反”?
答:因为他以为自己已经学完了秦青的技艺,再也没什么可学的了,所以“辞归”;而后又意识到自己过于狂妄,浅尝辄止,因而“求反”。
6.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学习应虚心,不能浅尝辄止。
7薛谭为什么要回家?
答:他以为自己已经学完了秦青的技艺,再也没什么可学的了。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下面讲了几个古人苦读的故事,作为后学刻苦求学的榜样。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学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黑貂皮椅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这二位古人都是从布衣位列卿相,名扬四海的,都是得自于刻苦地追求与勤学不辍,这种刻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苦读固然重要,但还应该讲求学习效率。林语堂就极不赞成“苦读”,他在《论读书》中对苏秦“锥刺股”的做法批评为“愚不可当。”并且说“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但是这二位“苦读”的代表并非一无所成,苏秦“终以酬壮志,功名传千古”,孙敬最终也学有所成。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的书不好好读,借别人的书却看得很快,因为要还给人家。可见人读书是有惰性的,非逼着自己读不可,自己原谅自己,就懒散了。由此可见,“苦读”并非要不得。孙敬和苏秦的做法或可商榷,但苦读的精神是一定要学习的,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时刻激励小孩子立志苦学,懈怠散漫是难成大器的。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故事。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习。唐朝李渤《喜弟数再至为长歌》有诗说:“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 说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国藩说过:“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异也”。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里就一贫如洗了。
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封德阳县侯。
元朝初年,孙氏族人从河南龙门迁到浙江湘湖,以“映雪堂”命名孙氏祠堂,以记念祖先孙康“映雪读书”的事迹。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如负薪”的典故,说的是汉武帝时代,官拜会稽郡太守的朱买臣。
《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
朱买臣未仕前,住在苏州城西穹窿山麓,因家贫又好读书,不得不靠卖薪度日。每次卖柴,他都是且行且诵古书,怡然自得。妻子崔氏见了,觉得很丢人,跟他闹离婚。朱买臣劝说妻子:“我年五十当富贵,现己逾四十,俟吾富贵,当报汝功”。崔氏再也熬不下去了,就改嫁他人而去。
其后,经同乡严助推荐,朱买臣为汉武帝“说春秋,言楚词”,武帝大悦,封朱买臣为中大夫、文学侍从。朱买臣曾为武帝征伐东越出谋划策,后官至会稽太守。
朱买臣至会稽任太守时,“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就停车带回太守府中,供他们食宿。其妻十分差愧,自缢而死。元代有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的杂剧,讲的就是朱买臣的故事。
今天,苏州穹窿山东铜岭下有一块高大的盘石,相传为朱买臣昔时的读书处,又称“读书台”。山上的拈花寺,相传为朱买臣故居的遗址。
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朱买臣因弹劾御史大夫张汤不实,武帝怒而将其处死。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的李密,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
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候,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其以替人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这就是《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事,可以找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1有关读书苦的诗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后悔不读书的诗句有那些1、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代:朱熹《劝学诗 · 偶成》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
2、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代:孟郊《劝学》
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
译文: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汉:佚名《长歌行》
译文: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代:岳飞《满江红·写怀》
译文: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3形容苦读书的诗句有哪些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陆游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8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9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0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1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2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3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 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6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
17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古人苦读书的故事:
1、勤能补拙: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2、刮目相看: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将军叫吕蒙他从小家贫,依靠姐夫邓当生活,因此除了苦练武功以外,没有读多少书其后一直过着军旅生活,也没有能认真地读一点书后来吴王孙权要他认真读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说:“你说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多吗?我还经常读史书、兵书,自己觉得收益很大”从那以后,吕蒙发愤读书,孜孜不倦都督鲁肃曾去看望吕蒙,开始时对吕蒙还有轻视之意经过交谈,发现吕蒙有的方面比自己知道得还多,他高兴地拍着吕蒙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想不到你现在这样博学多知,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嘛” 、
3、映月读书: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4、囊萤映雪:囊萤映雪是说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后《三字经》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5、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报酬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6、长明灯下苦读: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出身农家,小时候要帮人家放牛,干杂活有一天,他借到一本早就想看的书,但白天在寺院里干活,一则忙得喘不过气来,二则老和尚也不让他干活时看书,所以他只好在晚上读书可是没钱买灯油,好学的王冕忽然想到:佛殿里不是有长明灯吗?那里,老和尚晚上是不会去的,极安静,没有干扰深夜,他来到佛殿,只见长明灯在微风中摇荡,微弱的光照在佛像上,显得阴森可怖;但是强烈的求和欲使他壮大了胆子,爬到佛像的膝上,凑着长明灯读他喜爱的书他专心致志,很快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从此以后,佛殿的长明灯下,天天有个孩子在凝神苦读
7、欧阳修铺沙识字: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生活到了入学年龄,欧阳修家贫不能入塾,只得跟母亲学习他把细沙倒在院子里当纸,把芦苇杆当笔欧阳修跟母亲日日学字,接受训蒙教育,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就可以阅读一些书籍了有了自学能力以后,他更加刻苦努力,在22岁时考中了进士 ,后来成了著名的散文大家
4关于苦难造就人才,磨难铸就成功的谚语和诗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囊萤映雪
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悬梁刺股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 马上就会清醒,再继续读书学习。
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5描写“勇敢面对挫折,不退缩、不放弃”的诗句有哪些1 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偻。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
2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毛泽东
3 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班固
4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5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礼记》
6 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8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荀子,劝学》
9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 斯
1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韩愈
11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石》
12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1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4 有智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刘秀
15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王承亮
6描写人生挫折,历经苦难,最后取得成功的诗句有哪些描写人生挫折,历经苦难,最后取得成功的诗句见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三首》。
释义:要坚信乘风破浪的时候一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高帆渡越碧海。
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杂曲歌辞·浪淘沙》。
释义:千遍万遍地过滤泥沙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泥沙,才会看到闪亮的黄金。诗人以此来比喻自己虽然被贬谪到了边远之地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最后会显示自己的才能,成为是闪亮的黄金。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释义:宝剑是由于不断得磨砺,才能有最后锐利的刀锋的;而梅花是由于熬过了冬季的苦寒,才能发散出飘香。
4、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
释义:读书人只有经过多年的苦读和艰辛的努力,最后才能在考上科举,从而成名为天下得知。
5、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出自:唐代黄櫱禅师的《上堂开示颂》。
释义:梅花要是没有经受住一次次冻入骨髓的寒霜之苦,怎么会有沁人心脾的花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路难三首
7后悔没好好读书的诗句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处:唐 颜真卿《颜真卿诗集》
释义: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出处:宋 朱熹《偶成》
释义:少年很容易变老,学东西也很难学成,所以,一点点时光都不可以浪费。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处:汉 汉乐府《乐府诗集·长歌行》
释义: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4、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出处:唐 无名氏《全唐诗》
释义: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出处:宋 岳飞《岳武穆遗文》
释义: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8形容“读书苦”的诗句有哪些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以上就是关于薛谭学讴于秦青全部的内容,包括:薛谭学讴于秦青、头悬梁,椎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虫,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指的各是谁、关于在苦难中仍不忘记读书的诗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