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都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冰窗花2023-05-07  48

相当于现今公务员体制的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公务员。都督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古代军事指挥官官名。最初是军队中的监察官,与监军相同。在魏晋之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之职。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

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都御史”,简称督军、都督,以监督诸军,与监军相同。事成回师后则罢官。汉末、三国时期,都督一职获得较大发展,开始逐渐成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军事首长的正式官名。

魏文帝则以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假黄钺,以总统外内诸军。同时,又在中央以外军事重地置都督以管理诸州的军事,或兼领刺史,都督亦开始为地方的军事首长。晋朝初期,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都督诸军者地位最高,监诸军次之,督诸军地位最低。持节亦分为三级,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隋朝另设总管,大都督等职成为武官军衔,隋炀帝时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唐朝时改“大都督”为“骁骑尉”、“飞骑尉”,“帅都督”为“云骑尉”,“都督”为“武骑尉”。唐朝于各州设总管,并加持节。

唐高祖武德元年,设洺州、荆州、并州、幽州、交州五州为大总管府,七年又改为“大都督府”,都督之名复立。唐睿宗太极初年,以并州、益州、荆州、扬州为四州都督府。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再加上潞州都督府,成为五大都督府。其余都督府亦分为上中下等。其中上都督府有五个,中都督府十三个,下都督府有十六个。

北宋时,都督多以亲王担任,但不常置。南宋时则多为军事首长的加衔,在需要时出兵时加衔。元朝时,设大都督府,负责统辖诸部及地方军。

明朝初年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负责节制诸军,洪武年间又设五军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但在明朝中叶之后都督又成为虚职。清朝初期,都督亦为军事首长的加衔,后来被废止。

到洪武十三年就取消了

第一任是枢密院同佥朱文正(朱元璋侄子)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至正二十五年(1365)初,唯一长官大都督朱文正被朱元璋罢黜 32。

朱文正被罢黜不久,开始零星出现任职大都督府的记录。至正二十五年(1365)六月:“以神武

卫指挥使康茂才为大都督府副使。”33 年底出兵淮东,“命中书左相国徐达、平章常遇春、胡廷瑞、同知枢密院冯国胜、左丞华高等……规取淮东。”34 次年三月“徐达拔高邮……遣冯副使即军中搜问。”35 冯副使应即冯国胜,应系此间改任大都督府副使。

 洪武十三年(1380)初,胡惟庸案爆发,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60,从此一蹶不振

明代大都督府略论 论文

大都督府,创始于朱元璋所部成为相对独立政权的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消亡于极端君主专制体制奠定的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存在仅二十年。古今论者若谈及制度变迁,多以之为五军都督府体制的萌芽形态或初级阶段,而论及其变迁在政治史中地位,又往往以为其初乃元末江南红军粗率体制之一环,明朝建立后亦不过专制制度完善前之权益设置。故《会典》、《明史》记载有关职官、军事制度,均以明中、后期的情况为准,详细介绍五军都督府-兵部体制,而对体制的形成过程语焉不详。其中对大都督府在二十年间的兴衰分合、作用地位等,不过沿袭明中后期学人泛泛之论,而遂长期为论明代制度者继承。此类结论不但失之简略,而且往往流于表面认识或想当然,实不足据以了解制度变迁的实情,更无从探究隐藏于制度变迁背后的权利分配变化实质。当代学者虽不乏爬梳《实录》资料对大都督府的演变进行较深入解释者,但尚无人专以大都督府的变迁为中心展开论述。本文目的,即剖析大都督府变迁中的三个关键环节“改”、“权重”、“分”,揭示其变迁的政治、时代背景。

“改”

关于大都督府的创设,详细如《实录》也不过是:至正二十一年三月,“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1 所以《会典》、《明史》有关记载均含糊记为“改”字了事。南炳文根据《实录》前后记载,证明所谓原“枢密院”是“行枢密院”讹称,诚为确论;又推测,朱元璋不满龙凤羁绊而欲自建王业,所以不再使用带有地方机构含义的行枢密院名义,而避免过分刺激龙凤政权故没有径称枢密院,而是采取了改称大都督府这种麻痹视听的巧妙手段 2。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分析,“改”字的背景、意义尚不止此。

关于朱元璋的“不满”,一般以刘基大骂韩林儿、感悟朱元璋的传说为依托。《明通鉴》将其发生归于本年正月 3,而钱谦益指出当时刘基“不应孟浪若此”4。故将改名原因归为朱元璋“不满”,尚显勉强。

至正二十一年(1361)初,朱元璋被龙凤政权授吴国公 5,随即对所部体制进行重大改革,行枢密院改大都督府就是这次大改制中的关键环节。《实录》为避讳此事不惜把吴国公之事提前到五年前,编造众将拥戴的谎言。所以对改制具体环节、背景的记载极端混乱,几乎湮没了这次重大事件。

此前,朱元璋以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乃至丞相的身份总揽军民事务,即行中书省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最高机构,其下稍低的行枢密院则是各将领任官之所。现在朱元璋是高踞行中书省之上的吴国公,隐然一国之长,遂模仿元代中央体制,来设立具有独立性质的机构体系。元代中央与行省的机构设置、权力分配大体相似,但中央有皇帝总揽全局,控制中书省和枢密院,地方却仅以行省平章或丞相等为首,节制行枢密院。朱元璋从行省首脑(平章乃至丞相)升为相对独立政权的首领,改变机构设置以适应形势,在龙凤政权内部当具合法性,而非“不满”的体现。只有从此角度,才能认识这次改制的背景。

单从名义上看,行枢密院的“行”并不见得为朱元璋不能忍受,因为同时行中书省的“行”字此后还一直沿用了数年。都督府在元代有其渊源:权相燕铁木儿曾设之,用以统领各卫军 6。参与定制的刘基、宋濂等人必然通晓这一点,故而“改”不妨看作朱元璋地位上升、成为龙凤“权臣”的标志。但名义的措辞尚仅仅是表面文章,从原行枢密院和大都督府的下属机构、权力运作、任官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到改名的目的是:调整权力分配体制。

此前,朱元璋所部的“中央”机构为行中书省-行枢密院,中书省的正官一般仅朱元璋一人,各武将皆任官于枢密院;地方则在原元各路府设立统军元帅府和府,分统军民事务,后于其上设分枢密院,统揽一府军民事务。这样形成了行枢密院-分枢密院-府(管民之府和元帅府)的上下统属体制。与元朝由行省下统路府州县和各军府的体制不同,朱元璋所部各地的上属机构是行枢密院而非行省。当时朱军每占一大城市,即需以高级武将镇守,而武将们皆由总管、元帅升任行枢密院的院判、佥院、同知等,自然形成以各级武将官位构成的中央-地方镇守体系。而行中书省虽我中枢指挥机构,与行枢密院的主次高低关系并未破坏,但与各地无明确统辖关系。

改制首先就在地方统属体制层面开始:二月“改分枢密院为中书分省。”7 分省显然有“行”行中书省之意,元朝于至正十八年(1358)在福建行省下开设分省 8,当为刚刚占领浙南的朱元璋部所仿用。分枢密院本来是统揽地方军民事务的机构,改为中书分省,比照了元代地方体制中以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机构、军政合一的制度 9。五月,“胡大海为中书分省参知政事,镇金华,总制诸郡兵马。都事王恺为左右司郎中,掾史史炳为照磨。”10 胡大海本来是分枢密院官,现改任中书分省;王恺本是行中书省都事 11,现改任中书分省郎中。这样还从制度上解决了各地文官与武将统属关系的问题。从此,各地的军民府由属行枢密院-分枢密院系统改属行中书省-中书分省系统,行枢密院即后来的大都督府成为纯粹的“中央”机构。这是行枢密院改大都督府的第一个实质性变化。

原行枢密院虽然名义上是各级武将的任官之所,但并无任何处理军务的权力。据《实录》记载,常州、镇江、金华、扬州、太平、诸全甚至连婺源州都设枢密分院,但是以行枢密院官邓愈镇守的重镇徽州则未见设。时居徽州(兴安)的唐桂芳记:“明年,开行省……又明年,枢密行院迁置兴安。”12 《实录》载邓愈由院判升迁直至佥院的过程中,一直作“行枢密院”官而非“枢密分院”官。可见,行枢密院至正十七年(1357年)确随邓愈“迁置”,所以才不用在徽州设立枢密分院。邓愈“丁酉年(按:1357年)十月领兵至郡,往来江浙,以徽为驻军之所。”13 又并不强调行枢密院的地位,史料中也从未有枢密院下属文职机构和首领官的职名出现。上述情况说明,行枢密院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军机构,各级官职用来排定诸武将级别而已,其能随不很重要的将领邓愈“迁置”,就绝非拥有处理军务权力的最高统军机构。

处理军务的机构是行中书省。有关陶安的一份书札说:“江南等处行中书省。龙凤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参议府、左右司等官奉钧旨:仰本省首领官、掾史分派房分,掌管事务……兵房……事件:守御各翼,关防盘诘,调遣征进,各项功赏,招谕榜文,申报公务,守御门禁,军前报捷,勾取官军,设置急递铺。”14 龙凤四年即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底正是朱元璋“亲征”婺州路的前夕,分派首领官等分管各房事务,与元朝中书省下属各房相似,应是朱元璋在外时加强控制中书省事务的临时措施,其后来是否为定制则不得而知。当时朱元璋为行省丞相,其下最高文官李善长不过是参议府参议,则参决军政事务的机构必为参议府和左右司。通过兵房处理的事务,与元制中书省右司兵房所设边关、站赤、铺马、屯田、牧地五科比较,范围广阔得多,几乎涵盖了军事行动的所有方面,证明朱元璋并非通过行枢密院,而是通过行中书省的下属机构处理军务。

改设大都督府时,“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中书省参议李善长兼司马

事,宋思颜兼参军事,前检校谭起宗为经历,掾史汪河为都事。”15 比照行枢密院清一色武将,大都督府有文官加入。而且司马、参军等职寄甚重,并非虚衔:“历代设兵政而或参军,实助君之慎密也……非其人,不独失机误事,而军士强弱之不分,混淆艰用,赏罚不精,月支无别,弊出多端。”16 郭景祥还曾以参军身份“出镇和阳”17。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谢再兴在诸暨叛变,挟持的最高官员就是“参军李梦庚”18。到至正二十四年[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lunwentianxiacom][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址向后翻

>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的“都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的“都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明朝历任大都督.、明朝的大都督府什么时候被关闭原因具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54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