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身心疲惫2023-05-06  24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1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作为春节过后的又一大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节日气氛的主旋律,就是一个“闹”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汉文帝时,官府就下令将正月十五正式定为元宵节。汉代的元宵节为一天,到唐代时就变成三天,到宋代则长达五天,到了明代,更是从初八点灯,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到了清代,节期又缩短到四五天。

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数不胜数。下面分享其中比较有名的10种:

一、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二、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集会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源于汉明帝时期。永平年间,汉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供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就又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逢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平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大街小巷都会灯火辉煌。

四、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五、扭秧歌

在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平最高。

六、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元宵节里张灯结彩,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

七、划旱船

民间传说,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表演者一般都是姑娘,把假船套在身上,做着划船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

八、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相传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妾,因为主妇妒忌,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九、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还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动,就是“走百病”,也叫“散百病”、“烤百病”、“除百病”。参与者主要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过桥,或走墙边,或走郊外,目的都是驱病除灾。

十、吃元宵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汤圆”、“汤团”。按照我国民间传统习惯,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因为这些名字与“团圆”发音相近,所以就去团圆之意,借十五月圆之夜,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2

元宵节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不放假表示一下,简直让人感觉不到她的存在感。于是我翻阅书籍史料,却再次受到暴击:在古代元宵节是放假的,而且古人还玩得非常欢乐。

汉朝:放假一天

官方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主持祭祀主宰一切的远古大神“东皇太一”,而且解除部分宵禁,准许百姓夜晚出来游玩。并且因为佛教的兴起,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于是元宵赏灯的习俗开始形成。

隋唐:放假三天

元宵节被正式列为法定假期,算是有了名分。君王们对元宵狂欢也非常重视,隋炀帝曾两次在长安主持元宵盛会,还邀请来朝贡的外国友人一起感受节日的气氛。在民间元宵节则逐渐演变成一场相亲大会,男男女女们穿梭在流光溢彩的花灯之间,感受着春宵一刻值千金的乐趣。

两宋:放假五到七天

会玩也爱玩的两宋除了进一步将假期延长外,还组织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到都城开封和临安搭建彩灯、灯棚、灯山,一时间好不热闹。《水浒传》中的李逵元宵闹东京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当然除了游玩,作为全民吃货的宋朝百姓还创造性的发明了新的吃食——浮圆子,即后来的元宵。

明朝:放假十天

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对热闹的节日有着特殊的爱好,身为工作狂的他,竟下令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为元宵节,并放假十天。要知道在当时全年仅有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日,元宵节居然是其中假期最长的,简直爽歪歪。

清朝:放假一个月

到了清朝,元宵节开始缩回理性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中间要放三次假,来来回回很是麻烦。于是清朝统治者们灵光一闪,把这三大节连起来,放了一个长达三十天的超级长假。(想到古人可以在暖和的被窝里躺上一个月,此刻站在寒风中的看鉴君泪流满面。)

新中国:不放假

新中国成立后,元宵节一直没有被列入法定节假日。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千百年来第一次当家作主的老百姓,积极火热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忘我的工作状态下,“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元宵节放假自然没戏。

1979年后延长了春节假期,但也只有3天,其余传统节日依旧不放假。

2000年历史性地确定了春节、“五一”、“十一”三大黄金周。遗憾的是,与春节距离过近的元宵节,又被忽略了。

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在一众节日中杀出重围,被确定为新的法定节日,而元宵节只能躲在墙角落寞。

究其原因,并非元宵节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个节日距离春节实在太近,频繁放假无疑会影响工作,毕竟不能光娱乐,还要工作和生活嘛。(写到这里看鉴君强忍着泪水没有哭出声来)

如果细心点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古人之所以元宵放假,是因为当时没有春节这个大节。民国以来,除夕、春节的地位大大提高,时间也大大延长,元宵节被抢了戏,自然放假的必要性就降低了。

但是不管放不放假,都不影响元宵节的热闹。不管制度怎么定,并不影响正月十五的欢快气氛,各个“单位”也都会人性化地早早下班,让人们在“花市灯如昼”中,尽情地享受正月里最后一次的狂欢。其实,这不就是最合适的元宵节打开方式吗?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3

花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古人点灯还有祈求平安的意思。观灯是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活动,是一项娱乐活动。

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起源于汉代,汉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汉文帝就规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国上下都点灯敬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中国花灯的制作非常讲究,而且种类繁多。

在隋朝时期,元宵节观灯的活动已经非常热闹了,唐朝更是将这个活动进一步扩大,当时国家富裕,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多,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被发展的十分兴盛。宋朝的元宵灯会除了花灯还有烟花、灯谜等娱乐活动。这时候的元宵观灯活动可以持续好几天。

古时候没有电,在到了夜晚的时候,灯是可以驱走黑暗,带给人们安全感的东西,所以点灯往往能衍生祈求光明,驱邪避祟的意思。在闽南地区灯与“丁”谐音,人们在元宵节提灯穿梭,有祈求添丁得子,人丁兴旺的意思。

现在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依然被继承保留下来,大家会在元宵节举行灯会,这是一件非常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习俗,花灯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瑰宝。

元宵节看花灯由来

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另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

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迎灯迎呼呼,养大猪,盖大厝,嫁查某,娶媳妇。”大家猜猜这是描写什么节日的歌谣猜对了,这是描写元宵节的歌谣,元宵节大家都不陌生吧。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元宵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是农历几月几日呢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汉族的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对此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有很多传统文化,那么,元宵节的传统文化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吧。

在元宵节里,人们有许多活动,比如:猜谜,赏花灯,吃汤圆猜谜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猜昆虫的,猜工具的,猜动物的种类繁多,在花灯上挂着一字条,上面写了很多谜面,如:千里挑一,百里挑一(谜底:伯);守门员(谜底:闪);二兄弟,各自立(谜底:竟);非常有意思吧

我特别推荐

下面介绍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元宵节民间又被称为“灯节”。元宵赏花灯的风俗也起自汉朝,到了隋唐时赏花灯更加兴盛,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三夜,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发展成盛大的灯市,还建立高大的灯树、灯轮,甚至灯楼。到宋代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也延续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有鲤鱼跳龙门、荷花、小猪放鞭炮、孙悟空等花灯,个个栩栩如生,非常好看。你看那荷花粉红色的花瓣像仙女的裙子,荷叶展绿叠翠,浑圆滚珠,洁白无瑕;你看那孙悟空,他举着金箍棒,正要打妖怪呢,多神气呀!真是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吃汤圆也是元宵节的传统文化,那到底我为什么要吃汤圆呢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节的应食也叫“元宵”,或称“汤圆”。各地汤圆风味不同,但作为团员的象征却是一致的。正如台湾民谚所说:“吃了汤圆好团圆。”让我们期待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那一天早日来到!

我特别推荐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花灯,耍狮子舞大龙,圆圆的汤圆碗里盛,你一口我一口,甜美的生活好心情。这闽南歌谣不正好也体现了元宵节的传统文化。

元宵节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在这儿就不一一细说了,列举了上面几个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希望大家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对大家认识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有帮助。

我特别推荐

我特别推荐

如果说春节是一场热闹喜庆的大戏,那么元宵节无疑是这场演出的压轴节目。在这个热闹非凡的日子里,有宋代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之情,也有唐代诗人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热闹之景。因此有很多习俗流传下来,下面我精心整理了5个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习俗一:祭祀神明、祖先

正元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汉武帝时,正月十五上元节需祭祀“太一神”,《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民间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灯供奉天官祈盼福运。另外按照民俗,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摆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焚香磕头,祈福保佑,然后阖家团聚,共享天伦。

习俗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在古时,“元”意指开年的第一个月,而且“元”与圆谐音,即为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便是将好兆头吃进肚子里。北方人喜欢吃“炸元宵”,南方人喜欢吃“煮汤圆”,无论元宵还是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元宵佳节,良辰美景,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习俗三:走桥摸钉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朝廷会解除宵禁时间。平时碍于礼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可出门观灯游玩。此时闺中女子们个个打扮得美艳动人,头戴珠翠、身披彩衣,三五成群手提花灯,迈着婀娜多姿的步伐,漫步于河桥之上,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薛绍,可见元宵节就是古时的“情人节”。

对于未出阁的女子在这天会“走桥”偶遇意中人,而已婚配的女子也会出门“走桥”。她们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走桥时还讲究要“摸钉”,“钉”通“丁”,相传摸到钉便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古代图1

                                                         现代图2

习俗四:送孩儿灯

元宵节不仅要赏灯还要送灯,因“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在古时常被用作求子添丁。“送孩儿灯”是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即在元宵节前,娘家人会将五彩缤纷的大官灯送于新出嫁的女儿,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将花灯送给还未生育的新婚之家,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诞下麟子的美好寓意。如果是有孕在身,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小灯笼,以祝愿儿女双全、孕期平安,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讲究送双不送单。

习俗五:闹社火

社火来源于农耕时代,这里“社”即为土地神,而“火”则代表火神,起初是用来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古时劳动人民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聚集在火堆旁,一起祭拜神明,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祈福,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火”现在慢慢变成了元宵节民间的一种娱乐狂欢活动,例如踩高跷、舞龙耍狮、变脸谱等等。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一到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各个村子都有热闹的社火表演,喜庆欢愉,也寓意着来年大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元宵节由来已久,在这个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各地都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有些民俗传统虽没有科学依据,但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节日的庆贺和美好祝愿,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元宵节到了,愿大家团团圆圆、幸福平安。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说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以上就是关于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全部的内容,包括: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元宵节的传统文化知识、元宵节习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46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