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诗 意志之锻炼全文解释

诫勉谈话2023-05-06  34

15 杂言诗•意志之锻炼

1917年4月1日(24岁)

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

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

化家为国,敢为而已;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注释:杂言诗是旧体诗的一种格式,全诗每句字数不固定。这首诗除末两句是七言外,都是每句三言。此首诗是编者抄录的诗词。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大意是:上天要把重大的任务落到某个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的精神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肚腹受饥饿,是他的身体受穷困,是他的行为总是不如意,不顺当。这样可以使他振奋心志,坚忍的他的性情,增加他原来的能力。

坚持冷水浴: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泽东每天早晨起床后穿一短裤来到水井旁,把井水用桶吊上来冲浇全身,然后用毛巾擦身体,擦干了又淋水,反复多次直至身体发热发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冷水浴。

闹市看书: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为了锻炼意志力和注意力,特意到菜市场旁边去读书。菜市场是一个喧闹的地方,卖菜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在这种地方看书需要有非凡的意志力。在这嘈杂的环境中专心读书,这为毛泽东日后在行军打仗的动乱情况下看书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野外露宿:野外露宿是毛泽东用以锻炼意志的另一个办法。毛泽东经常邀集朋友到学校后山、岳麓山和湘江中的橘子洲头等处露宿。当夜幕降临游人散尽的时候,他们先是在那里高谈阔论直至深夜,然后各自找地方露宿。

自然沐浴:在求学期间,毛泽东还利用风、雨、太阳等自然条件进行锻炼。例如:夏天烈日当空,他经常穿一条短裤,站在室外晒太阳;游泳以后也常躺在沙滩上让阳光照射,这叫“日光浴”。冬天寒风凛冽,他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空旷的地方进行“风浴”。下大雨的时候,他冒雨跑步,进行“雨浴”。这些在一般人看来不可理解的行动,毛泽东却进行得很认真。有一次,毛泽东在一个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的夜晚,顶风冒雨登上岳麓山,然后又从山顶跑下来,遍体淋湿地来到山下蔡和森的家里。蔡和森的母亲问他怎么回事,毛泽东说是为了体会《书经》“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句话的情趣,并借以锻炼身体和意志。

经常游泳:毛泽东经常游泳,如果说他小时候在家乡的水塘游泳,是出于小孩子喜欢嬉戏的话,那么他在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经常在水面宽广的湘江游泳,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和意志。毛泽东和几个同学不仅在夏季到湘江游泳,而且到了冬天还和几个同学坚持冬泳。那段时期毛泽东写过一首与游泳有关的诗,里面有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冲天豪气与坚强意志溢于言表。

毛泽东晚年还坚持欢游泳,1966年7月,毛泽东到武汉畅游长江,当时长江有5级风浪,73岁高龄的毛泽东在水中游了1小时零5分,游程近30华里。他在畅游长江之后说:“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

毛泽东非常注重锻炼身体和意志,认为两者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对成就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引用毛泽东在24岁时写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源自《体育之研究》,文章发表在1917年的《新青年》杂志上:“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

《体育之研究》:“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者尤着。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青年毛泽东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表明了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名句中看到了王昌龄诗里“有意志”。将毛泽东1958年给李纳的信与1917年《体育之研究》联系起来思索,我们可清楚地看出,毛泽东重视意志锻炼是一贯的,认为王昌龄的《从军行》诗里有意志也是一贯的,并非是一时的兴致所至。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立志要毁旧宇宙,创新宇宙,改造中国,改造世界。他立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气吞山河的气概。毛泽东的诗词是他意志的重要显现和确证。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

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胡人腥尘遍布大九州,忠臣义士怀着悲痛愁苦。

既然没有博浪子房攻击,要实现中央祖逖船。

祖国山河都变了颜色,旧京城皇宫变成丘。

复仇雪耻不知道什么时候,不斩楼兰誓不罢休。

清·郑经《悲中原未复》原文:

胡虏腥尘遍九州,

忠臣义士怀悲愁。

既无博浪子房击,

须效中流祖逖舟。

故国山河尽变色,

旧京宫阙化成丘。

复仇雪耻知何日,

不斩楼兰誓不休。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郑经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承天府时,郑经人在厦门,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来台湾弭平郑袭,自称“招讨大将军世子”。

但是由于郑氏内斗,导致康熙三年(1663年)清朝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郑经便撤退台湾,将“东都”改为“东宁”,并伺机反攻福建。郑经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逝世后,在台诸将举郑成功之弟郑袭护理国事,而黄昭、萧拱宸等人又以郑经“**”,不堪作为台湾之主,拥郑袭为东都之主,并分兵准备抗拒郑经。消息传来,郑经即在思明继位发丧,以陈永华为谘议参军、周全斌为五军都督、冯锡范为侍卫,整师准备渡台。

当时正值清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遣人前来招抚,郑经为了解除清军的威胁,提出加入清朝的朝贡体系,和康熙帝交涉。康熙帝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既不同意郑经提出的仿效朝鲜例的请求。郑经便利用停战的机会,于十一月初一 进攻台湾,战斗中黄昭被流箭射死,其余将领皆投降。郑经胜利后进入安平城,处死萧拱辰等人,并把郑袭软禁于厦门,结束了这场内斗。

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郑经返回思明。六月,以其伯父郑泰支持黄昭拥郑袭拒己,假意置酒邀郑泰议事,伏甲兵而杀之。郑泰死后,其弟郑鸣骏、子郑缵绪即率所部入泉州降清。

十月,清廷调集大军,会合投诚诸军及荷兰舰队进攻金、厦,郑经不敌,退守铜山。这时,耿继茂、李率泰又遣人议抚,郑经仍执前议,声言:“如果清廷仍让我削发、登岸,我将虽死不允。”

以上就是关于杂言诗 意志之锻炼全文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杂言诗 意志之锻炼全文解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深刻含义、求郑经《悲中原未复》这首诗的解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42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