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五四精神是什么2023-05-06  2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在全球化的今天,粮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战略武器。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安全。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做好粮食储备就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重要后盾,是平抑粮价、备战荒年的重要举措,储备粮就像空气一样,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每时每刻都离不开。

粮食的重要性

一、粮食对群众的重要性

粮食的自给自足是人民幸福的保障,吃饭是日常生活中的首要问题,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只有吃饱了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粮食对社会的重要性

确保粮食安全是我们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本战略底线。

三、粮食对国家的重要性

粮食的自给自足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自给自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人口大国,如果我们无法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粮食是各种依赖进口,就会被被人牵着鼻子走。粮食的自给自足,才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以下几点措施:

1、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仓储物流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巨大。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成为提高产量重要途径,推进建设现代化农业是确保提高粮食单产的唯一可行性战略;

2、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倍增农业投入力度。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水平、粮食政策和资金投入。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粮食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关键。我们必须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倍增农业投入力度,以确保水土资源支持粮食生产;

3、培养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在中国各地农业区,55岁以上的农民已成为农业主力军。要使农业后继有人,关键是要通过规模经营解决效益问题,使农业有钱赚、有效益,这样才能催生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紧出台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政策措施,从农业补贴、市场环境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

第三条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国家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管理体制,保持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第五条 粮食安全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省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等。

国家实行粮食安全考核问责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粮食安全的概念包括的内容如下:

一、粮食安全

到目前为止,粮食安全的涵义已经经过多次的更改,并且得到不断丰富,在1983年,国际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粮食需求者在任何时间点都能够买得到且付得起生存所需的粮食”,强调了“买得起”,在分析粮食安全的框架中加入了购买力。

在1996年,国际粮农组织又再一次对粮食安全定义进行了更新,将其更新为“所有民众在任何时间点能买得到且买得起富含营养物质的数量充足的粮食”,这次修改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首次考虑了粮食的品质和消费者喜好因素,这次修改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二、粮食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拥有了可以用来交换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在国家形成了一系列适宜的条件下不断产生发展起来的。

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是指跨国境下的服务以及商品进行的交易,通常会由进口以及出口贸易组成,它开始时会将有形商品来进行交换,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商品的交易逐渐从有形商品发展到了无形,例如衍生出来的运输以及金融等都变成了贸易的对象。

粮食国际贸易一直是各国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命脉,近2年来中国粮食进口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粮食进口的种类在结构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生产布局来看,亚洲以及美洲作为国际上知名的产粮基地,依然负有供给全球粮食的重任。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在粮食供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为世人瞩目。

三、贸易的持续性

可持续性的贸易是世界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世界各个国家不断提高生产力以及不断促进经济繁荣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贸易的持续性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持续不断地贸易才会刺激本国企业参与到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来,进而实现规模经济的增加。

其二,贸易可以为中国财政带来大量收入,只有持续不断的贸易才会增加持续的收入;第三,可以稳步改善贸易的社会生态,逐渐趋向于规范化;第四,促进了贸易技术的不断改善。贸易的持续性是由贸易商品的结构、国际贸易市场、运输以及政策等部分构成。

贸易的持续性有很多表现形式:随着贸易的持续进行,贸易的规模会逐步扩张;随着贸易的持续进行,贸易格局会越来越科学化,进出口结构持续调整,最终能找到最适合本国的进出口结构。

贸易的持续进行会带来文化的碰撞、科技的结合,帮助人类社会向更加文明、经济更加富足的方向前进;贸易的持续进行会导致国际分工越来越鲜明、利益分配更加公平。

贸易规模不断增加和贸易所获得利益的持续输送是贸易得以持续进行的动因,因此贸易成本也与它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性,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贸易持续性。

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有很多手段,例如提高对外贸易的二元边际。在面对外部贸易冲击时,持续贸易的经验会指导一国政府有效处理发生的该类事件。

贸易的持续时间也是影响贸易持续性的十分重要因素之一,两国之间只有不断地进行稳定持续的贸易才能促进两国的贸易持续性,因此,贸易的持续性与贸易的潜力可以被视为是不断持续增长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贸易范围和持续稳定发展的贸易关系。

但在各国的贸易过程中,基于各种因素,例如边际成本,政策因素,两国关系等,无法保证贸易持续时间,进而使贸易持续性受到威胁,最差的结果就是中断贸易。

粮食既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相较于其它商品而言,粮食的需求弹性较小。需求弹性理论在现实中最明显的折射便是“谷贱伤农”现象。

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定义作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怎样才算是实现了“粮食安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丰年有饱饭吃,灾年不至于饿殍遍野,就已经算是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丰富了很多。现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指的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此概念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但在世界经济、社会进入新格局的形势下,以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为衡量指标,目前全球粮食安全存在着新的挑战。

全球粮食产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现阶段,全球粮食处于供需格局趋紧的时期,这源于全球农业布局的重新洗牌。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大多分布在经济不发达、水资源不丰富的内陆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则从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转变成主销区。而全球的农业布局正好与之相反,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是,西方发达国家继续现固其农业大国地位,而非洲、亚洲等不发达地区则逐渐从粮食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有研究表明,在过去的40年中,世界农业的人均粮食产量增加了17%,总产量增加了145%。但非洲的农业却一直在衰落,粮食产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降低了10%,粮食的亩产水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粮食自给率也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98%,降低至20世纪90年代的50%左右。欧美发达国家地广人稀,在技术上,农业的工业化程度非常高,从种子的研发到流通到终端市场漏损的控制等全产业链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模式上,规模化经营占主导地位,意味着粮食的生产效率高,农民收益好,加上国家经済实力雄厚,对农业补贴力度大,使得这些传统的农业大国优势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得以巩固加深。

近年来,美国重返亚洲成为热门话题,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反映了其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亚洲市场的重视和争夺的决心。如今,粮食已逐渐取代石油,成为美国的战略资源。作为美国粮食竞争力的延伸,“粮食美元”也应运而生。意为美国凭借着自身强大的粮食生产扩张体系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而进口的美国粮食需要支付美元,有助于重塑美元的强势地位。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欠发达国家自然处于下风。反而在工业上,由于存在人力成本等比较优势,欠发达国家占据了初加工领域,在国际分工上赢得一席之地。

这样的趋势下,国际农产品市场很可能出现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产区,部分国家为产销平衡区,以及欠发达国家为主销区的新供需格局。而保证新供需格局平衡的关键在于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是否能实现产销平衡。但问题在于,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使得欠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重工轻农”的现象,严重偏低的比较收益导致这些国家内部粮食种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市场的不完善导致粮食供给仍存在诸多隐患

粮食供给是一个比生产更大的概念,一国的年度粮食供应量由产量、进口量和库存组成。但供应量并不等于供应能力,两者的有效转化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市场环境,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个环境条件仍然很不足。

从发达国家严重的粮食浪费和非洲地区同样严重的饥馑共存的局面,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缺的不是粮食,而是缺乏一个粮食自由流通的市场。尽管联合国等组织多年来努力不懈地致力于构建更自由的市场但国际社会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使得这些努力常常付诸流水,或者收效甚微。这使得严重的浪费与严峻的饥仅现象同时存在于地球上。芬兰阿尔托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世界各地都把粮食浪费比例降到最低,减少一半浪费并多养活10亿人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10亿人,正好是解决全球饥饿人口的数量。正是鉴于这些让人痛心的“不良记录”,对于粮食这种有“生存特性”的商品,各国都非常谨慎,以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粮食供应的主要来源成为不得已,而非主动的选择。

国内粮食流通也并非完全畅通,尤其对于转型时期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粮食流通放开的二十年也使粮食市场维形显现,告别了计划时代。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正处于大转型时期,改革到了深水区,是否能够平稳过渡是现阶段最大的课题。如果不去考虑市场机制的约束条件而施行市场理论,很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很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国情具体分析。当前,国内区域市场之间高昂的交易成本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在区域分工的格局下,如果区域间的要素流通无障碍,交易成本无限小,那么即使销区保持零库存也是可行的。但众多的客观壁全阻隔着国内粮食的自由流通,导致粮食结构性供需失衡的情况时有出现。据研究,我国粮食流通费用占生产成本的30%-50%,而发达国家仅为10%-25%。一个原因是物流设施落后,如我国粳稻主产区东北地区,经常在丰收年份由于运力不足而出现“卖粮难”,最终的结果是关内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而关内的销区承受了因运输成本提高而不降反升的价格。另外一个原因是制度问题。由于地域、部门分割严重,我国粮食生产、流通领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衔接,粮食产业一体化尚未真正形成。这样的情况下,销区的粮食安全面临着重大的外部不确定性。

全球将进入高粮价时代

未来国际粮食市场将告别低价时代,贫困的国家将更难获得粮食。国际粮食新供需格局的形成将推升国际粮价。相对于工业品,国际粮食的贸易深度依然偏低,这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缺乏约束和各国对粮食的高度重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很多欠发达国家面临着国内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的普遍问题,而与此同时,需求持续增长,导致供需紧张,不得不借助于国际市场。这些国家的需求进入国际市场,必然刺激国际粮价上涨。

在全球产需新格局转型导致的紧平衡状态、交易费用高企导致国内外粮食市场供给能力偏低以及国际粮价告别低价时代的新形势下,从粮食生产、供给以及价格三个指标看,全球粮食安全现状并不那么乐观。

思考题:粮食安全的四大论点

1、粮食生产越顺利,粮食安全问题越得不到重视;粮食生产问题越多,粮食安全问题则越受到重视;

2、越是丰收之年,农产品价格越低迷,农民反而会亏钱,越是歉收之年,农产品价格越高涨,农民反而会赚钱;

3、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多,农业的水平越落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少,农业的水平越先进。

4、越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粮食安全越无法保障;越是现代化的规模农业,粮食安全越有保障。

1、供给要稳定,储备要充足。

粮食供给稳定,是指执政者保障小麦、稻米等主要品种的基本供给,并避免粮食供给的大起大落。从对象来看,人们稳定地获得粮食供给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

2、调控要有力,运转要高效。

粮食调控有力是指通过粮食收购、储备以及进出口等多种经济手段,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相对平衡和市场基本稳定。要做到政府调控有力,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关系,既要努力使主产区因种粮有好收益,又要保证主销区粮食供给平衡。

二是储备粮轮换与粮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粮食储备量的稳定,又要使粮食进出口保持相对稳定。

粮食价格要合理:

第一,从价格形成机制来看,粮食价格应该是法治前提下的“以市场导向为主、以国家宏观调控为辅”机制下形成。

第二,从民众承受力来看,粮食价格既能够使生产者因其收益良好而使其种粮积极性得以持续,又能够限定于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

第三,从粮食品种来看,粮食价格合理是粮食总体价格水平和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合理,某种单一粮食品种价格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可以有较大幅度波动。

怀化市人民政府-准确理解“粮食安全”的科学内涵

粮食安全战略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全国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深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一)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这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

(二)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

粮食安全的意义

(一)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我们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只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粮食安全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食者造福”,让城乡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也可以“为耕者谋利”,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还可以“为业者护航”,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上就是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全部的内容,包括: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概念包括的内容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34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