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的产生,虽然说有社会原因,但是我觉得从主观上来讲,他们仍然是不愿意面对社会困难,而精神状态比较消极的一类人群,他们的自我生存能力还不够强。
因为现在经济条件不像上世纪那么容易了,从前只要你胆子比较大,你就可以创业。但是现在就宏观上经济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让人创业了,而且各大企业对招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说造成了能力和现实要求上的不匹配,就是说,这些啃老族他在找工作的时候,可能说他的要求比较高,但是他的能力达不到公司给出来的这种要求的岗位,然后造成了失业。一次两次碰壁次数太多,他们就不想再就业了。
他们对就业工作要求高,但是他们的能力又不足以满足这种要求的岗位,然后加上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觉得孩子不能够做这么辛苦的工作,拿到这么少的钱,父母比较溺爱孩子,自然就造成了一直在家呆着,找不到工作,可能有一部分啃老族,是因为他真的找不到工作,但是有很多啃老族是他根本就不想找工作,所以说这是一种社会的病态现象。
因为他们心里觉得父母对他们是很溺爱的,即使不工作也仍然能够养活他们,让他们有正常的生活,不用为温饱而着急,所以他们一直待在家里啃老,我觉得既有父母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这与社会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既然绝大多数人都能就业,就证明制度和教育没有问题。
啃老指的是已成年、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还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在不“断奶”的状态下生存。是一种消极的现象。
啃老特点
啃老族(eaten-old groups),又称“吃老族”、“傍老族”或“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在中国,具体主要指的是在23~30岁之间,具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有些人为了自己不花钱的理想,一直啃老,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啃老族。
啃老现状
“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社会科学家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日增,独生子女壮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扩大的迹象。当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时候,“啃老族”必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襁褓青年”的独立,除了依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也应为其创造适合的工作机会。与其让父母养活“啃老族”,不如给他们工作岗位,让他们成为有能力养活父母的“养老族”。
啃老成因
主要成因:宏观环境上的经济不景气。社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创业条件不理想,创业所需的经济基础、人脉积累要求比较高。年轻一代所接受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脱离。
主观原因:80后、90后普遍对就业工作的要求较高,心理承受能力差,住房、购车等社会压力对其身心影响较大,导致不少人逃避压力选择啃老。其次,年轻一代 自身的学历,知识水平不过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怕受苦,不愿出去工作养活自己。
客观原因:“权二代”和“富二代”的家庭溺爱导致不愿打工,社会处于转型期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达到饱和,但是西部地区却缺少劳动力。因此在东部地区的年轻人就业压力普遍增大,许多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只能选择“啃老”。收入与物价严重不成正比。
啃老族,又称“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18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
“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坑爹(网络流行语)
讽刺、嘲笑或吐槽不满的行为。意指与本人意愿有很大出入,有欺骗的意思,又包含了几丝“不给力”的意思成分。
啃老族。
啃老族,又称“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18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
扩展资料:
“啃老族”的存在与独生子女政策的特定背景有关,现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已过习惯,因此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所以只要有老可啃,现在很多年轻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啃老”的心理。
可是这并不代表父母就可以推脱责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缺失助长了后天“啃老”的恶习。
如果父母不对孩子过分溺爱,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帮助他们从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子女成年后,让其自力更生,不让他们“啃老”,那么社会上的“啃老族”便会少很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啃老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啃老族”的存在该归过于谁
啃老族,网络用语中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4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1、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2、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
3、“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4、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
5、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近年来,“啃老族”并不少见,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升级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原因,有家庭环境教育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的原因。对付啃老族”们,还需要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劝导。“啃老族”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困惑迷茫型
一些人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根本不喜欢做什么,不能对职业定位。想要劳动的意识不高。
丧失自信型
这些人主观上没有工作的愿望,而且在现实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下,采取了逃避的方式,完全依赖父母,特别是对一些家境并不宽裕的人。
追求梦想型
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高,而市场提供的职位有限,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因为个人能力与职位之间的匹配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客观上造成了 “啃老族”的出现。
自闭型
有些“啃老族”是独生子女,从小与社会接触太少,长大后又固步自封,不愿敞开心扉。不会与人相处,害怕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逃避社会,达到心灵上的宁静。
对这一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应当采取心理辅导为主的干预方案:
让子女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就业技能
让子女认识自己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础,接触社会越多,从事的实践活动越具体,对自己的认识就越公正、客观。自负与自卑心理的产生,多是自我封闭,与外界隔绝的产物。要鼓励子女有意识地参加社会活动,时常留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多接触和了解社会。
让子女提高心理承受力,完善适应环境的能力
可以劝导子女:遇到了困难会有许多方式可以应对与适应,采取行动直接去处理,比消极地暂时躲避要理智得多;年轻人认识问题比较偏激,如果试着换一种方式解释自己的体验和外部环境,心情就不同了;当暂时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时,只要不灰心,保持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具有稳定的情绪和再试一次的精神,机会终会来的。
培养子女劳动观念,家庭教育生活化
子女长大后父母要让子女自力更生,另立门户,把子女推向社会。要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善于与人相处,乐于与人交流,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快乐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教育和引导他们热爱集体、热爱生活,不要将眼光仅局限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上。
如“啃老族”思想无法转变,可以建议其到正规医院或心理辅导中心,针对此问题进行心理咨询,让专业人员协助改变他们的心态,让他们早日走上寻找工作或培训学习的道路。
以上就是关于你如何看待“啃老族”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是一种病态吗全部的内容,包括:你如何看待“啃老族”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是一种病态吗、什么情况下是啃老族啊、啃老族,坑爹族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