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意思


1.天时、地利、人和引用自:《荀子·王霸篇》“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所指的“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天时地利人和指古时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引申:成功之路中,天时地利人和为三要素,它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的关键)。

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1、(绝对)天时,指绝对超高强的能力、实力、权力、势力及把柄等。

用法和作用:强行震服、降服人心,使人心被迫地归顺。

事例:优势决胜,法律、武力、暴力强制,把柄要挟。

2、(相对)地利,指地理、职位(身位)上的相对优势。

用法和作用:以满足人心所需为资本,收买人心,使人心有条件地归顺。

事例:利益交换、交易、雇佣与受雇,利诱。

简介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不开的。

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有两种理解:

1、《荀子·王霸篇》:“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1)让农民质朴地尽力耕作,不要太疲于奔命,则不会错过农时,也不会失去肥沃的土壤。所有做事的人都这样专心的尽职尽责,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会荒废。

2)荀子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2、《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1)意思是作战中,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

2)孟子所指的“天时”是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是指有利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人和”指的是人心的向背。

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2、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荀子

 百度百科-孟子

天时地利: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

三国中最能体现天时地利人和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天时是指在最不应该的时候却刮起了东风;

地利利用了长江之险;人和,孙刘英杰齐心,又有庞统、徐庶从旁相助,一战扭转天下大势!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意思、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意思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22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