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戴姓起源

贺朝生日2023-05-06  17

戴姓起源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一带,是中国当代百家姓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戴姓远古祖先为黄帝曾孙帝喾,帝喾生子名契。契为舜帝首领人物,被商族奉为始祖。传至十四代,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帝乙传位商纣王后,进行残酷统治,导致周武王克商。周初分封之时,把宋邑封给反对纣王比较激烈的殷商贵族微子,建立宋国,称为宋公。传至第十一任国君,有功于民,深受万民爱戴,死后被周宣公赐谥曰戴,史称宋戴公。宋戴公的孙子以祖父谥号为戴氏。从此,中华大地,历代均有戴姓子孙。先秦时期,戴氏在其发祥地豫东繁衍生息。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人迁居豫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郡望有谯国郡等地。明朝初年,始迁祖戴固元任常德府武陵县教谕,携眷属迁至常德府石拱桥。其子孙因慕澧水流域零阳山水之秀而迁入慈利县。清代,戴姓部分裔孙转迁桑植县、永定县等地,致使张家界市戴姓后裔现已达到10万多人。

一、商周时期戴姓远祖溯源

戴姓是中国一个古老姓氏,源远流长。据《史记》和国谱研究中心资料综述:戴氏出自子姓,是黄帝子孙。关于子姓由来,有个神秘的传说:黄帝曾孙帝喾是远古“五帝”之一,娶炎帝部落有邰氏之女简狄为次妃。有一次,简狄与几个女子在溪中嬉戏,飞过一只玄鸟(燕子),坠下一枚鸟卵。简狄将鸟卵抓到手里,将其吞下。没过多久,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契。契长大后,有德有才。舜帝任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舜帝把契封在商邑(今河南省商丘市),赐为子姓,因“子”即“卵”的意思。故《戴氏开源表》载:“戴,本高辛氏之后裔。帝喾次妃有娀氏女简狄祈谋。有玄鸟之祥而生契。舜使为司徒,教民有功,赐姓子氏,封于商。历十四世(汤)而伐桀有天下。”尧舜之际,子契不但是军事首领人物,也是发明刻木记事之人。后来,商族把契尊为始兴之祖,故有“玄王”之称。约在公元前1600年,经过鸣条之战,契的第14代孙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盘庚继立商王以后,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故被称为殷商。

商朝自第24位国王祖甲时开始出现衰败迹象,至第29位商王帝乙时更加衰微。帝乙有长子子启,因封于微(山西省潞城县),史称微子。子启出生时,其母尚为帝乙之妾,地位卑贱。后来,其母被册立为王妃,生少子帝辛。因此,子启虽长,仅为庶子;帝辛虽幼,却为嫡子。按照立嫡不立庶的宗法制度,帝乙立帝辛为王位继承人,此即商代第30位国王纣。商纣王在位,宠信女人妲己,任用善阿谀的费中和善谗毁的恶来,朝政败坏造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兴炮烙之刑,残害异己。纣王庶兄微子很为王朝担忧,多次进行劝谏,但纣王拒谏饰非。甚至对进谏的少师比干施以酷刑,逼得太师箕子佯狂为奴。微子知道纣王必亡,只得哀叹,离开商宫,退隐林里。不久,周武王联合诸侯兴兵灭商,经牧野(今河南省汲县)大战,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微子闻讯之后,带着商朝宗庙祭器,裸露上身去见周武王,请求保留商族宗祀。周武王答应微子要求,封纣王之子武庚统率殷商遗民,并派其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领兵驻守殷都周围,就近监视,号称“三监”。周武王死后,武庚拉拢管叔、蔡叔起兵反周。周公旦平定叛乱之后,见微子在殷民中有威望,又能顺从周朝,就把商朝旧都宋邑(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分封给他,建立诸侯国宋国,爵位为公,管理商朝遗民,并作《微子之命》以申诫之。宋微子仁慈贤明,深受商朝遗民爱戴。

二、春秋时期戴姓始祖得姓始末

宋国首任国君子启死后,其弟子仲衍继承王位,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宋微仲。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宋戴公,名叫子撝(读hui),又叫子武庄。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爱民好治,深受万民拥戴。在位34年而卒,举行国葬。国人长途跋涉,涌进宋国都城,在陵墓周围长跪不起。周宣公特赐谥号为“戴”。因是宋国国君,故被称为宋戴公。据《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的嫡长子宋武公(名叫子司空),为宋国国君;宋戴公的支子(非嫡长子)公子文为宋国大夫。宋武公之子宋宣公(名叫子力)命令公子文的儿子以祖父宋戴公的谥号“戴”为氏,如春秋时期的宋国大夫有戴不胜、戴盈之和戴恶等人。此即戴姓起源,故春秋时期的宋戴公被其子孙公认为戴氏得姓始祖。还有一说:宋戴公的孙子子撝以祖父谥号“戴”为姓,改名叫戴撝,成为戴姓始祖(一世祖)。从此,始有戴姓。《戴氏三修族谱》戴:“戴公,名撝……仁而爱民,古谥法谓万民所仰为戴,后人因以戴为姓焉。”故宋有戴撝、戴盈之,其明证也。据宋代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载:“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清代名儒戴震族谱亦载:“戴氏之先,子姓。至春秋时,宋有戴、武、宣、穆、庄之族。戴氏之称,缘以戴族。”《中华姓氏大探源》一书也说:“宋戴公的孙辈中,有的以祖父谥号为姓,就是戴氏”。

戴姓起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主要是在豫东的商丘市和民权、兰考一带。历史上,戴姓人才辈出,先后有《大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德、《小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圣,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学者戴震,以及南朝画家戴逵、明代画家戴进等名人。在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居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左右。 一 戴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 1以谥号为姓 商汤的后裔,以祖上的谥号为氏,成为后来的戴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 西周建国之初,周公平定东方后,大量分封诸侯,其中封微子启(子姓)于商丘(今属河南),建立宋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多次劝谏纣王,纣王拒不采纳,为了避免像比干那样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归顺周朝,至此被封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这就是微仲。微仲死后,其子宋公稽继位。以后世代相传,至宋惠公的孙子,已是宋国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谥为戴公,史称宋戴公。戴公传位于儿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如春秋时期有宋大夫戴恶。这就是今天的戴姓来源,宋戴公被认为是戴姓的始祖。 因为商王族为子姓,所以,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戴姓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中也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2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氏姓篇》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兰考一带。 当时,由于戴国处于郑国和宋国两强之间,经常受到郑、宋两国的欺凌。到隐公十年,终于为郑国所灭。亡国之后的戴国公族就以原国名为氏,称为戴氏,这样,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关于这件事,宋人郑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记载:“戴氏,开封封丘县戴城是其国,隐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旧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 3改姓 据《鼠璞》记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有不少殷(商)族遗民便以国名为氏,称为殷氏。 另据新修《内黄县志》记载: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小槐林村有戴、马同宗墓,碑文记载:始祖戴子成、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间迁民时,为谋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迁至此,死后并肩筑二墓,谓之“双立祖”,现在已经传至24世,两姓共有1500余人。内黄县戴六村、前安村,汤阴县武洼等地的戴姓、马姓皆来源于此。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戴佳氏,原居杭佳、叶赫、扎库木等地,后改为戴姓、代姓;达尔充阿氏居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后改为戴氏;鄂温克族涂冬克氏,改汉姓后有涂、戴两姓。此外,瑶、回、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一、姓氏起源代姓来源与戴姓相同,是戴姓的白字。来源有四:

1、黄帝乃代姓之鼻祖。

2、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代”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3、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4、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戴氏图腾释义

释义戴的本义“是加于物上”,即插花在头上,穿衣在身上,把帽子套在头上,都算“戴”。

起源西周初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的子姓宋国,传至宋惠公之孙、宋武公之父的一代国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他的孙辈中,有的以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戴氏。再就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戴国,为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公元前713年被郑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形成又一支戴氏。

得姓始祖:戴撝(宋戴公)

始 祖 地:河南商丘、民权

郡望堂号:谯郡、广陵、清河;独步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64位/约449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16位

现存家谱:293部

戴的简写是十八(十在上,八在下)(现已废除该种写法)。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

姓氏起源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子司空),其余诸子以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

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其族人以国名“戴”为氏。戴国的都城戴城东距宋都(今河南商丘)仅有三十公里,近在咫尺,而西距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却远达数百里之遥,因此,郑虽灭戴,但因鞭长莫及,未能久占其地,故而戴国之地后被并入宋国。姬姓戴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及其部分国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即以故国名称为姓氏,形成了戴氏的另一支系。另外,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陈蒙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始祖

戴撝宋戴公。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

迁徙

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六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 四百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七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宋元明期戴间,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于戴姓的主体早已进入江南,在这600年间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发,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面的江苏移动。

分布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万,为全国第 六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沪浙、湖北大部、赣湘、云贵川渝、粤闽台大部、鲁豫东南、陕西南段、辽宁大部、吉林南段、黑龙江东端和西北角、内蒙古东南和东北角,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6%,居住了大约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的地区,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约23%的戴姓人群。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东周时期,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独步堂: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避贵堂:同独步堂。

字辈

安徽太湖县戴氏字辈:一志景本厚 高明治君之 天大四家 人文兆应 传先启后

安徽旌德留村戴氏字辈:童兴昌孙和,英鼎希国士,文光兆善良,传经思祖德,吉嗣永垂芳,英俊承先志,家声振显扬。另付女行排辈:娥容姣艳美,秀凤娟巧粧,琴音联珠玉,芝兰媚贞香,二十字自男排行传自起配娥字。

安徽宿州灵璧戴氏字辈:"序衍明朝统家传亦世谋英华含馥郁

湖南善邑戴氏字辈:“仕洪国正天心顺上达民兴世泽良光宗耀祖承先绪盛德殿邦声远扬”。

湖南资阳戴氏字辈:“燕翼遐兴炽鸿图世业彝时祥金玉贵南北极星中禀正添资敏淑气焕人文先工贻万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远荫后嗣昌”。

湖南湘潭戴氏字辈:“宗德显扬光辅盛朝金紫万年受兹介福敦崇孝义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泽衍来裔”。

湖南澧县戴氏字辈:必仲应添春,朝廷胜有君,仕方永光大,锡泽世鸿承,作述林上凤,

山东曹县戴氏字辈:“建振云瑞长 盛德贵聚良 肇基存国宝 庆善本贞祥 勤俭立业富 仁义礼智昌”。

戴氏一支字辈:“维应学文楚正光明兴志中启富跺龙庭泽元道德向世传伦”。

戴氏一支字辈:“祖宗孙绍金汝禄方德”。

重庆路阳戴氏字辈: “礼乐熙万朝 世仕大文成 功德有志福 起家才隆兴永远禄寿康 忠信仁义长 光荣安邦国 富贵定贞祥”

湖北鄂州汀祖镇的戴氏字辈:受荣华思胜,兴玉凤世宗,立先贤法纪,守显德光隆,启佑自绵远,顺承应盛昌,天锡方滋大,维时永嘉祥……(绍礼堂)

安徽无为县戴氏字辈:友志彦福,文遇万启,国朝必昌,继衍恒茂,永绍前章,光明宏大,照耀家邦。

江苏射阳县戴氏字辈:元启光中,式从古训,孝友和融,克家昌世,德荫永丰。

江苏<注礼堂>戴氏字辈:遵培树尔尚 振宇耀华昌 浩得绵泽久 惠贤传远方 风良兆国泰 怀广保晏康 政廉山川瑞 萌嗣源永长

湖北孝昌县戴氏字辈:学正天良,志行大方,立朝维法,观国友光

山东金乡戴氏二十一世至三十世字辈:忠孝仁义礼,智信德文武

重庆綦江新建戴氏字辈:万启正世之,举绍钦洪仕,维明朝天国,荣显昭忠义。

重庆丰都红星戴氏字辈:述思文学德,三元发吉祥,孝友传家远,百世永其昌。

祠联

门楣

注礼名家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戴”,戴德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又称“太傅礼”。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为颂扬戴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四言

席传易学;

戴氏宗祠

业擅礼经。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独立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叔侄。梁人,同向后苍学《礼》。戴德字延君,任信都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宋学者戴颙,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戴勃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霞举”,比喻高远。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像;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后徙居会稽之剡县。逵性高洁,以礼度自处。武帝时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戴姓之所以称第一美姓,是因为它有悠长的历史渊源。

戴姓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美姓,最大的原因是它的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最早的傣族姓来自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国的统治者宫,他也是商王室的后裔。由此可见,傣姓的起源非常古老而高贵,所以有人说傣姓是中国第一个美丽的姓氏,是一个非常高贵而优雅的姓氏。

戴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国的统治者,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时至今日,傣族已经成为中国人口基数中的第48个姓氏,拥有大量的民族。

历史名人戴包括戴雪的创始人戴德、戴胜、东晋书法家兼画家、唐代著名诗人戴淑伦、近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等。

相关内容

戴姓有两个来源,出自西周时今河南东部地区的两个诸侯国,一支是以祖上谥号为姓,一支是以国为姓。西周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镇压下去后,周公把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

以后世代相传,至公元前799年至前766年在位的一代宋过国君,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宋戴公的孙辈中,有的以祖父的谥号为姓,就是戴氏。因商朝王族为子姓,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

戴姓起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主要是在豫东的商丘市和民权、兰考一带。历史上,戴姓人才辈出,先后有《大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德、《小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圣,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学者戴震,以及南朝画家戴逵、明代画家戴进等名人。在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居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左右。

戴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

1以谥号为姓

商汤的后裔,以祖上的谥号为氏,成为后来的戴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

西周建国之初,周公平定东方后,大量分封诸侯,其中封微子启(子姓)于商丘(今属河南),建立宋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多次劝谏纣王,纣王拒不采纳,为了避免像比干那样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归顺周朝,至此被封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这就是微仲。微仲死后,其子宋公稽继位。以后世代相传,至宋惠公的孙子,已是宋国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谥为戴公,史称宋戴公。戴公传位于儿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如春秋时期有宋大夫戴恶。这就是今天的戴姓来源,宋戴公被认为是戴姓的始祖。

因为商王族为子姓,所以,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戴姓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中也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2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氏姓篇》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兰考一带。

当时,由于戴国处于郑国和宋国两强之间,经常受到郑、宋两国的欺凌。到隐公十年,终于为郑国所灭。亡国之后的戴国公族就以原国名为氏,称为戴氏,这样,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关于这件事,宋人郑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记载:“戴氏,开封封丘县戴城是其国,隐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旧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

3改姓

据《鼠璞》记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有不少殷(商)族遗民便以国名为氏,称为殷氏。

另据新修《内黄县志》记载: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小槐林村有戴、马同宗墓,碑文记载:始祖戴子成、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间迁民时,为谋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迁至此,死后并肩筑二墓,谓之“双立祖”,现在已经传至24世,两姓共有1500余人。内黄县戴六村、前安村,汤阴县武洼等地的戴姓、马姓皆来源于此。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戴佳氏,原居杭佳、叶赫、扎库木等地,后改为戴姓、代姓;达尔充阿氏居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后改为戴氏;鄂温克族涂冬克氏,改汉姓后有涂、戴两姓。此外,瑶、回、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临清市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因为西晋后期,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2隋唐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迁居福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闽,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这些将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戴姓将佐主要有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们都是光州固始人,在开辟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学者普遍认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是戴姓人入闽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戴护为婺源(今属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当时戴姓人口分布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3宋元明清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从宋代开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记载,蕉岭戴氏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的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雍正年间,福建戴氏迁居台湾省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这是大陆戴姓大规模入台之始。此后,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开垦。

如今,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时,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戴姓在迁徙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七处郡望:济北、谯国(郡)、吴兴、魏郡、河东、清河、广陵。

谯国是曹魏黄初元年(220年)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灵璧、蒙城、太和与河南省鹿邑、永城等县市之间的地方。西晋时改为谯郡。谯郡的戴姓,乃是晋代戴逵之后,位居谯郡八姓之首。而今,戴姓多称“谯国(郡)”。

广陵郡是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以广陵国改置,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交界处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晋代戴邈为广陵人。扬州广陵郡三姓之首为戴姓。

清河郡是汉武帝以清河国改置,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东汉戴涉为清河人。

魏郡始置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戴德的后人居于魏郡斥丘县(今河北成安东南)。

河东郡始设于秦代,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戴涉的后人居河东郡桑泉县(今临猗)。

吴兴郡始设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晋代有戴洋,为著名的方术之士。

戴姓的宗祠堂号有“二礼堂”、“注礼堂”、“独步堂”、“避贵堂”、“谯国”、“广陵”、“清河”等等。其中“二礼堂”、“注礼堂”都是指西汉今文礼学大师戴德、戴圣叔侄而言的。“独步堂”和“避贵堂”,典故源出于后汉名士戴良。戴良才高八斗,特立异行,曾经说过:“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地方官吏推举他为孝廉,他坚决不接受。后来,朝廷又征辟他到司空府任职,他仍然坚辞不受,州官郡官强迫他出来做官,他便跑到山里躲起来。

各地的戴姓还有许多楹联,这里仅举数例:

业擅礼经 席传易学

上联是指西汉戴德、戴圣叔侄。下联是指明代鄞县人戴圭。戴圭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他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对待独处之时,诚心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自然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上联是指南朝宋县人戴。他曾与兄长戴勃一起隐居桐庐,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来,戴游历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为他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专心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应。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下联是指东晋戴逵,戴的父亲。他善于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铸佛像,还善于鼓琴。太宰王曾派人召他鼓琴,他当着使者的面把琴弄坏,说:“戴安道不做王门的伶人!”

戴姓,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

戴笠(1897—1946):

字雨农,原名戴春风,浙江江山人,中华民国情报机关将领。曾就读浙江省

戴笠

戴笠

第一师范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因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务与间谍工作,负责国民政府情报机关,担任军统局负责人,号称蒋介石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的希姆莱、中国最神秘的人。抗日战争中,戴笠所率军统锄奸杀敌,为民族解放做出了一定贡献。1946年因飞机失事而身亡,死后被追任为陆军中将。时人有“雨农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说。

戴安澜(1904—1942):

抗日名将。又名炳阳,字衍功,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练溪乡旗杆戴村人。曾任国民党旅长、师长。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

戴望舒

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受伤殉国,时年38岁。1943年4月1日,在广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地举行了国葬仪式,国共两党***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余杭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玉强:1963年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文安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主要演员。早年学习土木工程,毕业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84年从山西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歌剧班,1987年~1989年任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员,1990年考入总政歌舞剧团。1991年~1993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进修学习。先后从师于颜可婷、韩德章、马秋华、金铁霖、吴其辉等多位名师。其演唱的歌曲有《你是这样的人》,《我像雪花天上来》,《喀什葛尔女郎》,《又见西柏坡》等。

戴姓最早发源于商丘石碑,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朝时期,那个时代的姓氏叫做“姬”。商纣王的父亲叫姬胡,他的儿子叫姬发,他的孙子叫姬贾,他的曾孙子叫姬戴,就是戴姓的起源。

The surname Dai originated from the Shiquan Stele in Shangqiu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Surnames, in the Shang Dynasty, the surname was called "Ji" Ji Hu was the father of Shang Zhouwang, his son was Ji Fa, his grandson was Ji Jia, and his great-grandson was Ji Dai, which is the origin of the surname Dai

以上就是关于福建戴姓起源全部的内容,包括:福建戴姓起源、代姓的来源、代姓的来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20559.html

最新回复(0)